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5:35: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2.随着燃气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烹饪中经常使用到燃气灶,燃气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现有技术中燃气灶具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
3.现有技术中的燃气灶一般都采用大气式燃烧器和红外线燃烧器,这类燃气灶在燃烧过程中,不仅会造成设备温度高,烧坏系统或装置,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无法给燃烧器在燃烧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氧气,且燃气灶的热效率偏低,不能有效地利用热能,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4.燃气炉锅支架放锅不稳定容易倒、锅支架占用空间大和燃气炉不方便清洁等,尤其是锅支架和盛液盘清洁起来尤为困难,且现有燃气炉上的锅支架占用了燃气炉的整个平面面积,对平面空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6.一种燃气灶,包括:
7.壳体、燃烧装置、面板、热效率提升装置和至少一个发光组件,所述燃烧装置、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和所述发光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同时位于所述燃烧装置的上方;
8.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包括拢烟装置,所述拢烟装置顶部对接所述面板、且所述拢烟装置底部抵接所述燃烧装置的外围,用于拢烟使所述燃烧装置产生的热能朝所述面板方向聚集,且使所述拢烟装置与所述燃烧装置和所述面板之间形成燃烧空间;
9.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燃烧空间内,用于将所述燃烧装置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
1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燃烧装置至少包括1个燃烧器,所述面板包括至少1层导热面板,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至少包括1组拢烟装置,每个所述发光组件至少包括1个发光单元;
11.每个所述燃烧器、每组所述拢烟装置和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每个所述导热面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同时位于相应的所述燃烧器的上方,每个所述拢烟装置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燃烧器的外围,且朝向对应的所述导热面板设置,用于与所述燃烧器和所述导热面板之间形成燃烧空间;
12.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燃烧空间内,用于将所述燃烧器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
1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多孔发热载体,所述发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多孔发热载体的上方;
14.所述发光组件的下端面与所述多孔发热载体的上表面层之间的距离为0.01至100毫米之间。
1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通过焊接、铆接或粘连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燃烧装置的上表面上,或通过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燃烧装置的上表面上。
1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支撑件的接触方式包括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
17.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支撑件的接触处通过焊接、铆接或粘连的方式固定,或通过其他可拆卸的方式固定。
1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的整体形状包括波纹状、球面状或平面状。
1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孔板状网,和/或由多根发光丝和/或发光条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
2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热效率提升装置还包括导流组件;
21.所述导流组件设置在所述燃烧空间内,并围绕设置在所述燃烧装置的外围,用于将所述燃烧装置产生的热烟形成湍流或乱流。
2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包括单层微晶玻璃或2层以上微晶玻璃。
2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排烟管道;
24.至少一个所述排烟管道穿设在所述壳体上并连通于所述燃烧空间,用于将所述燃烧装置产生的热烟排出所述燃烧空间。
2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抽风装置和排烟口;
26.所述排烟口穿设在所述壳体上,并连通于所述排烟管道;
27.所述抽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产生驱动力,使所述燃烧装置产生的热烟通过所述排烟管道从所述排烟口排出。
2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填充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覆设置在所述热效率提升装置和/或所述排烟管道上。
2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炉腔、中心腔、中心管和离子感应针;
30.所述离子感应针设置在所述中心管内,所述中心管设置在所述中心腔内,所述中心腔设置在所述炉腔内,所述炉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3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立臂,所述立臂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连通于所述壳体;
32.和/或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所述立臂上和/或所述壳体上,用于调节控制所述燃烧装置的运行。
3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板包括:
34.用户指令获取单元,所述用户指令获取单元包括按键式、旋钮式、触控式和语音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35.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用于接收解析用户指令,并发出对应的执行指令给所述燃烧装置;
36.优选地,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用户指令和/或所述燃烧装置的状态;
37.优选地,还包括物联网模块,所述物联网模块用于与所述主控单元和/或燃气灶具以外的家居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38.优选地,还包括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所述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均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是否合格,若合格则用户能够操作所述燃气灶具;
39.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互联移屏和分屏显示系统。
4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不仅能够通过燃烧空间的设置为燃烧装置产生的热烟提供足够的循环空间,减缓热烟在燃烧空间内的流动,提升热烟的利用率,还能够通过发光组件将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并向放在面板上的器皿或其他载体传递热能,显著提升了燃气灶的热效率,实现对器皿或其他载体的高效加热。
42.进一步地,导流组件设置在燃烧空间内,并围绕设置在燃烧装置的外围,导流组件的设置能够使燃烧装置产生的热烟在燃烧空间内形成乱流或湍流,减缓热烟在燃烧空间的流动,提升热烟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4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5.图1是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第一结构剖视图(燃烧器的数量为1个);
46.图2是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第二结构剖视图(燃烧器的数量为多个);
47.图3是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第三结构剖视图(燃烧器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立臂);
48.图4是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第四结构剖视图(燃烧器的数量为多个,包括立臂);
49.图5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平面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6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平面波纹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7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球面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8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外凸波纹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9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内凹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0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内凹波纹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1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大波纹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2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为小波纹状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3是实施例中发光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的结构示意图。
58.附图标记:
59.1-壳体;2-燃烧装置;3-面板;4-热效率提升装置;5-发光组件;6-第一燃烧器;7-第二燃烧器;8-第一导热面板;9-第二导热面板;12-第一发光单元;13-第二发光单元;10、11、14-拢烟装置;15-导流组件;16-单层微晶玻璃;17-排烟管道;18-抽风装置;19-排烟口;20-燃气输送管道;21-隔热材料;22-多孔发热载体;23-炉腔;24-中心腔;25-中心管;26-离
子感应针;27-立臂;28-控制面板;29-显示单元;30-油烟过滤净化装置;31-发光丝和/或发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60.实施例
61.如图1-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
62.壳体1、燃烧装置2、面板3、热效率提升装置4和至少一个发光组件5,燃烧装置2、热效率提升装置4和发光组件5均设置在壳体1内,面板3设置在壳体1上,同时位于燃烧装置2的上方,热效率提升装置4设置在燃烧装置2的外围,且朝向面板3设置,用于与燃烧装置2和面板3之间形成燃烧空间。本实施例中,热效率提升装置4包括拢烟装置14,拢烟装置14顶部对接面板3,底部抵接燃烧装置2的外围,且拢烟装置14底部抵接燃烧装置2的外围,用于拢烟使燃烧装置2产生的热能朝面板3方向聚集,且使拢烟装置14与燃烧装置2和面板3之间形成该燃烧空间。
63.具体地,拢烟装置14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
64.发光组件5位于燃烧空间内,用于将燃烧装置2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并传递至面板3上的器皿或其他加热载体。
65.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发光组件5的数量为1个,如图13所示,发光组件5的数量为多个。
66.具体地,发光组件5包括受热后能发光的材料。
67.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不仅能够通过燃烧空间的设置为燃烧装置2产生的热烟提供足够的循环空间,减缓热烟在燃烧空间内的流动,提升热烟的利用率,还能够通过发光组件5将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并向放在面板3上的器皿或其他加热载体传递热能,显著提升了燃气灶的热效率,实现对器皿或其他加热载体的高效加热。
68.本实施例中,燃烧装置2至少包括1个燃烧器,面板3包括至少1层导热面板,热效率提升装置4至少包括1组拢烟装置,每个发光组件5至少包括1个发光单元。
69.每个燃烧器、每组拢烟装置和每个发光单元均设置在壳体1内,每个导热面板设置在壳体1上同时位于相应的燃烧器的上方,每个拢烟装置均设置在相应的燃烧器的外围,且朝向对应的导热面板设置,用于与燃烧器和导热面板之间形成燃烧空间。
70.具体地,拢烟装置14设置在相应的燃烧器的外围,且正对朝向导热面板设置,用于将燃烧器产生的热能朝面板3方向聚集。
71.每个发光单元位于燃烧空间内,用于将燃烧器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并传递至面板3或其他加热载体。
7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燃烧器的数量优选为2个,分别为第一燃烧器6和第二燃烧器7;导热面板的数量优选为2层,分别为第一导热面板8和第二导热面板9;拢烟装置的数量优选为2组,分别为拢烟装置10和拢烟装置11;发光单元的数量优选为2个,分别为第一发光单元12和第二发光单元13。
73.具体地,第一燃烧器6、第二燃烧器7、第一导热面板8、第二导热面板9、拢烟装置10、拢烟装置11、第一发光单元12和第二发光单元13均设置在壳体1内。
74.第一导热面板8位于第一燃烧器6的上方,拢烟装置10设置在第一燃烧器6的外围,
且朝向第一导热面板8设置,用于与第一燃烧器6和第一导热面板8之间形成燃烧空间,并将第一燃烧器6产生的热能朝面板3方向聚集。第一发光单元12设置在燃烧空间内用于将第一燃烧器6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并传递至面板3上的器皿或其他加热载体。
75.第二导热面板9位于第二燃烧器7的上方,拢烟装置11设置在第二燃烧器7的外围,且朝向第二导热面板9设置,用于与第二燃烧器7和第二导热面板9之间形成燃烧空间,并将第二燃烧器7产生的热能朝预设角度和方向聚集。第二发光单元13设置在燃烧空间内用于将第二燃烧器7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并传递至面板3上的器皿或其他加热载体。
76.需要说明的是,燃烧器的数量为2个仅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数量,其还可以是1个、3个或多个等;导热面板的数量为2层仅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数量,其还可以是1层、3层或多层等;拢烟装置的数量为2组仅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数量,其还可以是1组、3组或多组等;发光单元的数量为2个仅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数量,其还可以是1个、3个或多个等。
77.本实施例中,燃烧装置2还包括多孔发热载体22,发光组件5设置在多孔发热载体22的上方,发光组件5的下端面与多孔发热载体22的上表面层之间的距离为0.01至100毫米之间。
78.具体地,发光组件5的下端面与多孔发热载体22的上表面层之间的距离优选为5毫米至10毫米。
79.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5通过焊接、铆接或粘连的方式设置在燃烧装置22的上表面上,或通过支撑件设置在燃烧装置2的上表面上。
80.具体地,可通过熔焊、压焊或钎焊等焊接的方式将发光组件5的内侧和/或外沿与燃烧装置2焊接固定,或通过粘连的方式将发光组件5的内侧和/或外沿与燃烧装置2粘连固定,或通过支撑件设置在燃烧装置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81.优选地,发光组件5的内侧和/或外沿可通过环状粘性材料与燃烧装置2粘连固定。
82.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5与支撑件的接触方式包括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发光组件5与支撑件的接触处通过焊接、铆接或粘连的方式固定,或通过其他可拆卸的方式固定。
83.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5的整体形状包括波纹状、球面状或平面状。
84.具体地,如图5-图12所示,发光组件5的整体形状包括平面状、平面波纹状、外凸弧面状、外凸波纹状、内凹状、内凹波纹状、大波纹状或小波纹状等。
85.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5的材质包括铁铬铝、镍铬铝、钛合金或钨合金等耐高温材料。
86.具体地,发光组件5包括铁铬铝、镍铬铝、钛合金或钨合金等受热后能发光的耐高温材料。
87.具体地,耐高温材料包括钨、钼、钽、铌、钒、铬、钛或锆等难熔金属以及稀土金属的硼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硅化物、磷化物或硫化物等耐火材料,或有火箭的结构元件、核工程材料、电热元件或高温热电偶等耐热材料。
88.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5包括多孔板状网,和/或由多根发光丝和/或发光条31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
89.具体地,发光组件5通过丝状编织、纤维烧制、丝条排列或丝条烧制而成。
90.本实施例中,热效率提升装置还包括导流组件15,导流组件15设置在燃烧空间内,
并围绕设置在燃烧装置2的外围,用于将燃烧装置2产生的热烟形成湍流或乱流。
91.具体地,导流组件15设置在燃烧空间内,并围绕设置在燃烧装置2的外围,导流组件15的设置能够使燃烧装置2产生的热烟在燃烧空间内形成乱流或湍流,减缓热烟在燃烧空间的流动,提升热烟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92.具体地,导流组件15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并围绕燃烧装置2设置,导流组件15上具有多个气体分流引导通道,用于止挡燃烧装置2产生的热烟并产生湍流或乱流,最终进入下文的排烟管道17。
93.本实施例中,面板3包括单层微晶玻璃16或2层以上微晶玻璃(图中未示出)。
9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面板3优选为单层微晶玻璃16。
95.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排烟管道17,至少一个排烟管道17穿设在壳体1上并连通于燃烧空间,用于将燃烧装置2产生的热烟排出燃烧空间。
96.具体地,当燃烧装置2包括多个燃烧器、面板3包括多层导热面板、热效率提升装置4包括多组拢烟装置和发光组件5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时,排烟管道17的数量至少包括1个,每个排烟管道17优选设置在每2个燃烧器之间,用于将对应的燃烧器产生的热烟排出燃烧空间。
97.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抽风装置18和排烟口19,排烟口19穿设在壳体1上,并连通于排烟管道17,抽风装置18设置在壳体1上,用于产生驱动力,使燃烧装置2产生的热烟通过排烟管道17从排烟口19排出。
98.具体地,当燃烧装置2包括多个燃烧器、面板3包括多层导热面板、热效率提升装置4包括多组拢烟装置和发光组件5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时,抽风装置18的数量至少包括1个,排烟口19的数量至少包括1个。每个抽风装置18和每个排烟口19优选设置在每2个燃烧器之间,每个排烟口19与每2个燃烧器之间的对应的排烟管道17连通,每个抽风装置18用于产生驱动力,使每个燃烧器产生的热烟通过相对应的排烟管道17从对应的排烟口19排出。
99.具体地,抽风装置18可以是风机,风机设置在壳体1内,用于产生驱动力。
100.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燃气输送管道20,燃气输送管道20设置在壳体1内,并对接燃烧装置2,用于输入燃气。
101.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隔热材料21,隔热材料21填充设置在壳体1内,同时包覆设置在热效率提升装置4和/或排烟管道17上。
102.具体地,隔热装置的设置能够对壳体1内的设备起到保护的作用,不仅能避免由于温度过高使系统内的线路烧坏,避免系统发生故障,还能对用户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被烫伤,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03.具体地,壳体1内也可不设置隔热材料21,设置隔热材料21仅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
104.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多孔发热载体22,多孔发热载体22设置在燃烧装置2的燃烧面层上,多孔发热载体22包括金属或陶瓷多孔发热载体22。
105.本实施例中,燃烧装置2还包括炉腔23、中心腔24、中心管25和离子感应针26,离子感应针26设置在中心管25内,中心管25设置在中心腔24内,中心腔24设置在炉腔23内,炉腔23设置在壳体1上,离子感应针26用于熄火后,发生离子感应,并传递信号,使控制系统控制燃气控制阀断气。
106.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立臂27,立臂27设置在壳体1上,并连通于壳体1,和/或还包括控制面板28,控制面板28设置在立臂27上和/或壳体1上,用于调节控制燃烧装置2的运行。
107.具体地,控制面板28上包括多个控制按键,控制按键包括开关按键、小火按键、中火按键、大伙按键等。
108.具体地,排烟管道17可贯通设置至立臂27内,立臂27上还可设置有风机。
109.具体地,还包括油烟过滤净化装置30,油烟过滤净化装置30设置在立臂27上,并连通于排烟管道17。油烟过滤净化装置30的设置能够过滤从燃烧装置2排出的热烟,实现对热烟的净化,降低燃气灶产生的废气和油烟的排放,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10.本实施例中,控制面板28包括:用户指令获取单元,用户指令获取单元包括按键式、旋钮式、触控式和语音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主控单元,主控单元用于接收解析用户指令,并发出对应的执行指令给燃烧装置;优选地,还包括显示单元29,显示单元29用于显示用户指令和/或燃烧装置的状态;优选地,还包括物联网模块,物联网模块用于与主控单元和/或燃气灶具以外的家居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优选地,还包括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均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是否合格,若合格则用户能够操作燃气灶具;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互联移屏和分屏显示系统。
1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不仅能够通过燃烧空间的设置为燃烧装置产生的热烟提供足够的循环空间,减缓热烟在燃烧空间内的流动,提升热烟的利用率,还能够通过发光组件将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转换成红外光能,并向放在面板3上的器皿或其他加热载体传递热能,显著提升了燃气灶的热效率,实现对器皿或其他加热载体的高效加热。
112.具体地,导流组件设置在燃烧空间内,并围绕设置在燃烧装置的外围,导流组件的设置能够使燃烧装置产生的热烟在燃烧空间内形成乱流或湍流,减缓热烟在燃烧空间的流动,提升热烟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燃气灶的热效率。
11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1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115.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116.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