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无线充电模组及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4:11: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磁定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无线充电模组及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2.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实现无线充电,应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充电场景。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磁场共振的方式实现无线充电,应用于电动汽车等领域,但两种无线充电技术都涉及磁定位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也逐渐广泛,对于无线充电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特别是关于无线充电的效率问题,而影响无线充电效率的关键一点是发送端和接收端耦合充电时线圈的位置是否对准。
3.目前,通常采用磁定位技术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位置对准。但现有的磁定位技术方式较为单一,仅可以实现线圈位置的初步匹配,虽然较不加磁定位结构的无线充电方式相对提高了充电效率,但依旧存在定位不精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无线充电模组及无线充电器,可以实现无线充电线圈间的精准定位,提高充电效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
6.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围绕无线充电线圈交替设置构成环形;
7.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第一子磁铁和第二子磁铁;
9.所述第二磁铁包括第三子磁铁和第四子磁铁;
10.所述第一子磁铁与所述第三子磁铁构成第一闭环;
11.所述第二子磁铁与所述第四子磁铁构成第二闭环;
12.所述第一闭环和所述第二闭环之间设置有导磁片,且所述第一闭环位于所述导磁片靠近无线充电线圈的一侧,所述第二闭环位于所述导磁片远离无线充电线圈的一侧。
13.进一步地,所述导磁片的磁导率小于预设值。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均为径向充磁;
15.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二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16.所述第三子磁铁和所述第四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17.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三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为轴向充磁;
19.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二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20.所述第三子磁铁和所述第四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21.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三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2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
23.一种无线充电模组,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上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
24.进一步地,还包括隔磁片;
25.所述隔磁片贴合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靠近所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的一侧。
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隔磁片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2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
28.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
29.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均包括上述无线充电模组;
30.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平行;
31.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平行。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为轴向充磁;
33.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3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为径向充磁;
35.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二磁铁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3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围绕无线充电线圈交替设置构成环形,并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使得发射端的第一磁铁与接收端的第一磁铁,发射端的第二磁铁与接收端的第二磁铁形成磁力线的闭合回路,从而提高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磁吸力;而相邻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充磁方向相反,使得发射端与接收端磁体产生的磁吸力更大,并且对于模组的磁力线影响更小;同时由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设置于无线充电线圈外部,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的且闭合的磁力线,因此磁定位结构的磁力线不会对无线充电线圈的内部磁场造成较大影响,从而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轴向充磁结构图示意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径向充磁结构图示意图;
41.图5为图4中结构所对应的磁力线分布图;
4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轴向充磁结构图示意图;
43.图7为图6中结构所对应的磁力线分布图;
4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4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模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4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器磁定位结构示意图;
47.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器径向充磁结构示意图;
4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器轴向充磁结构示意图;
49.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样品1和样品2所包括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对比图;
50.标号说明:
51.1、第一磁铁;11、第一子磁铁;12、第二子磁铁;2、第二磁铁;21、第三子磁铁21;22、第四子磁铁;3、导磁片;4、充电线圈;5、隔磁片;6、第一间隙;7、接收端;8、发射端。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53.请参照图1,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
54.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围绕无线充电线圈交替设置构成环形;
55.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56.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围绕无线充电线圈交替设置构成环形,并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使得发射端的第一磁铁与接收端的第一磁铁,发射端的第二磁铁与接收端的第二磁铁形成磁力线的闭合回路,从而提高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磁吸力;而相邻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充磁方向相反,使得发射端与接收端磁体产生的磁吸力更大,并且对于模组的磁力线影响更小;同时由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设置于无线充电线圈外部,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的且闭合的磁力线,因此磁定位结构的磁力线不会对无线充电线圈的内部磁场造成较大影响,从而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5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第一子磁铁和第二子磁铁;
58.所述第二磁铁包括第三子磁铁和第四子磁铁;
59.所述第一子磁铁与所述第三子磁铁构成第一闭环;
60.所述第二子磁铁与所述第四子磁铁构成第二闭环;
61.所述第一闭环和所述第二闭环之间设置有导磁片,且所述第一闭环位于所述导磁片靠近无线充电线圈的一侧,所述第二闭环位于所述导磁片远离无线充电线圈的一侧。
62.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导磁片设置在第一子磁铁与第三子磁铁构成的第一闭环和第二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构成的第二闭环之间,能够为第一子磁铁与第二子之间的磁力线和第三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之间的磁力线提供更容易导通的磁路,从而使得第一子磁铁与第二子磁铁以及第三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相互配合形成紧密的闭合回路磁力线。
63.进一步地,所述导磁片的磁导率小于预设值。
64.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采用磁导率小于预设值的材料作为导磁片,避免了高磁导率材料对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电磁转换的干扰,影响设备的电感值,从而提高设备定位的准确性。
6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均为径向充磁;
66.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二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67.所述第三子磁铁和所述第四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68.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三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69.由上述描述可知,当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径向充磁时,通过将第一子磁铁和第二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第三子磁铁和第四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而第一子磁铁和第三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使得第一子磁铁与第二子磁铁通过中间导磁片磁路导通,再与接收端的第一子磁铁与第二子磁铁形成磁力线的闭和回路,从而提高发射端磁铁与接收端磁铁的磁吸力;同理,发射端的第三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通过中间导磁片磁路导通,再与接收端的第三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形成磁力线的闭和回路,从而提高发射端磁铁与接收端磁铁的磁吸力,而相邻的第一子磁铁与第三子磁铁,以及相邻的第二磁铁与第四磁铁方向相反,使得发射端与接收端磁铁产生的磁吸力比同向设置时的磁吸力更大,并且对于模组的磁力线影响更小。
7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为轴向充磁;
71.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二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72.所述第三子磁铁和所述第四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73.所述第一子磁铁和所述第三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74.由上述描述可知,当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轴向充磁时,通过将第一子磁铁和第二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第三子磁铁和第四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并且第一子磁铁和第三子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使得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自身能够形成闭合回路磁力线,同时相邻的第一子磁铁与第三子磁铁之间和相邻的第二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之间均能够形成闭合回路磁力线,以使发射端的第一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一磁铁之间以及发射端的第二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二磁铁之间形成紧密的闭合回路磁力线,从而大大提高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可以更加精准的实现无线充电耦合线圈的位置对准。
75.请参照图9,一种无线充电模组,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上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
76.进一步地,还包括隔磁片;
77.所述隔磁片贴合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靠近所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的一侧。
78.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隔磁片可以聚拢耦合线圈间感应磁场的磁通量,从而增强接收端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同时,一方面减少电磁信号的衰减,提高无线充电中的电磁转换效率,另一方面,降低磁定位结构产生的磁力线对于发射端和接收端内部其他金属及元器件的电磁干扰。
7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隔磁片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80.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和隔磁片都采用了磁性材料,通过设置第一磁铁与隔磁片以及第二磁铁与隔磁片之间具有间隙,可以避免磁性材料接触,从而降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形成的闭合回路磁力线对无线充电线圈磁通量造成的干扰。
81.请参照图10,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
82.所述发射端和接收端均包括上述无线充电模组;
83.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平行;
84.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平行。
85.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发射端的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和接收端的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平行,发射端的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和接收端的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平行,可以使
发射端的第一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一磁铁之间以及发射端的第二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二磁铁之间形成紧密的闭合回路磁力线,从而大大提高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可以更加精准的实现无线充电耦合线圈的位置对准。
8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为轴向充磁;
87.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二磁铁与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同。
88.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当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为轴向充磁时,将发射端的第一磁铁与接收端的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设置为相同方向,发射端的第二磁铁与接收端的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设置为相同方向,从而使得发射端的第一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一磁铁之间以及发射端的第二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二磁铁之间形成紧密的闭合回路磁力线,从而精确定位无线充电终端。
8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为径向充磁;
90.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发射端的所述第二磁铁和所述接收端的所述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
91.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当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为径向充磁时,将发射端的第一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一磁铁的充磁方向设置为相反方向,发射端的第二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设置为相反方向,从而使得发射端的第一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一磁铁之间以及发射端的第二磁铁和接收端的第二磁铁之间形成紧密的闭合回路磁力线,从而精确定位无线充电终端。
92.本实用新型所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及无线充电模组及无线充电器适用于任何需要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比如手机无线充电、耳机、手表等可穿戴智能终端无线充电、智能家居无线充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等场景,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93.实施例一
94.请参照图1,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包括第一磁铁1和第二磁铁2;
95.请参照图2,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围绕无线充电线圈4间隔设置构成环形;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相反;
96.本实施例中的环形包括矩形环、圆环等空心闭合形状;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设置,比如可以是环状、方状、其它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异性形;
9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3,所述第一磁铁1包括第一子磁铁11和第二子磁铁12;所述第二磁铁2包括第三子磁铁21和第四子磁铁22;所述第一子磁铁11与所述第三子磁铁21构成第一闭环;所述第二子磁铁12与所述第四子磁铁22构成第二闭环;所述第一闭环和所述第二闭环之间设置有导磁片3,且所述第一闭环位于所述导磁片3靠近无线充电线圈4的一侧,所述第二闭环位于所述导磁片3远离无线充电线圈4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子磁铁11、第二子磁铁12、第三子磁铁21和第四子磁铁22的数量相同,其数量和形状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如应用场景为手机等移动终端,数量和形状大小可以适当减小;如应用的场景为智能家居等大型设备,则数量和形状大小可以适当增加;
98.其中,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磁片3可为磁导率较低,剩磁较低的永磁体材料、软磁材料等材料,如永磁不锈钢片、硅钢等;其磁导率范围为:10-8000,在此范围区
间内磁导率越小,磁吸力越大;采用高磁导率的导磁片3同样能够提供更易导通的磁路,但由于磁导率过高会干扰充电模组中接收端7和发送端之间的电磁转换,从而影响模组的电感值,使定位的精确度降低;
9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子磁铁11与所述第三子磁铁21之间紧密贴合,相邻的所述第二子磁铁12与所述第四子22磁铁紧密贴合;当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内外径一定的情况下,相邻所述第一子磁铁11与所述第三子磁铁21之间紧密贴合,相邻的所述第二子磁铁12与所述第四子磁铁22紧密贴合,可以增强第一磁铁1和第二磁铁2的有效面积,从而增强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
10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磁性材料,所述磁性材料包括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或永磁铁氧体材料等。
101.实施例二
10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限定了第一磁铁1和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
103.请参照图4,当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均为径向充磁时,所述第一子磁铁11和所述第二子磁铁12的充磁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子磁铁21和所述第四子磁铁22的充磁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子磁铁11和所述第三子磁铁21的充磁方向相反;
104.具体的,所述第一磁铁1径向充磁的方向为由所述第一闭环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闭环的方向;所述第二磁铁2径向充磁的方向为由所述第二闭环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一闭环的方向;所述第一子磁铁11远离所述导磁片3的一侧为n极,所述第二子磁铁12远离所述导磁片3的一侧为s极,所述第三子磁铁21远离所述导磁片3的一侧为s极,所述第四子磁铁22远离所述导磁片3的一侧为n极;请参照图5,为径向充磁磁力线分布图,可以看出,图中磁定位结构的磁力线密度较大,磁路较短,发射端8与接收端7中第一子磁铁11产生的磁力线与第二子磁铁12产生的磁力线通过中间导磁片3形成紧密闭合回路,第三子磁铁21产生的磁力线与第四子磁铁22产生的磁力线通过中间导磁片3形成紧密闭合回路,相邻的第一磁铁1和第二磁铁2之间也形成紧密闭合回路,从而加大了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同时,所述紧密闭合回路漏磁较少,对于发射端8与接受端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大大减小;
105.请参照图6,当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为轴向充磁时,所述第一子磁铁11和所述第二子磁铁12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第三子磁铁21和所述第四子磁铁22的充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子磁铁11和所述第三子磁铁21的充磁方向相反;
106.具体的,所述第一子磁铁11轴向充磁的方向为由沿轴向至上而下的方向,沿轴向上为n极,沿轴向下为s极;所述第二子磁铁12轴向充磁的方向为由沿轴向至下而上的方向,沿轴向上为s极,沿轴向下为n极;所述第三子磁铁21轴向充磁的方向为由沿轴向至下而上的方向,沿轴向上为s极,沿轴向下为n极;所述第四子磁铁22轴向充磁的方向为由沿轴向至上而下的方向,沿轴向上为n极,沿轴向下为s极;请参照图7,为轴向充磁磁力线分布图,图中磁定位结构的磁力线密度较大,磁路较短,发射端8与接收端7中第一子磁铁11产生的磁力线与第二子磁铁12产生的磁力线通过中间导磁片3形成紧密闭合回路,第三子磁铁21产生的磁力线与第四子磁铁22产生的磁力线通过中间导磁片3形成紧密闭合回路,相邻的第一磁铁1和第二磁铁2之间也形成紧密闭合回路,从而加大了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同时,所述紧密闭合回路漏磁较少,对于发射端8与接受端中其他元器件的影响大大减小。
107.实施例三
108.请参照图8和图9,一种无线充电模组,包括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所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
109.还包括隔磁片5;所述隔磁片5贴合在所述无线充电线圈4靠近所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的一侧;其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4为铜材料线圈,规格大小由产品设计要求决定;
1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4用于释放电能并转换为磁能,对应贴合的所述隔磁片5的材料包括一定厚度的软磁铁氧体、非晶、纳米晶、坡莫合金或硅钢软磁材料;
111.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4用于接收磁能并转换为电能,对应贴合的所述隔磁片5的材料包括至少一层的纳米晶带材、非晶带材、软磁铁氧体、坡莫合金或其它金属软磁材料;
112.所述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与所述隔磁片5之间具有第一间隙6;具体地,所述第一闭环的内径大于所述隔磁片5的外径。
113.实施例四
114.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端8和接收端7;
115.所述发射端8和接收端7均包括上述无线充电模组;
116.所述发射端8的所述第一磁铁1的充磁方向和所述接收端7的所述第一磁铁1的充磁方向平行;所述发射端8的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和所述接收端7的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平行;
117.请参照图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为径向充磁时,所述发射端8的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分别与所述接收端7的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相反;
118.请参照图12,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为轴向充磁时,所述发射端8的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分别与所述接收端7的所述第一磁铁1和所述第二磁铁2的充磁方向相同;
119.为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性能,将实施例一中非优选情况下的结构制成充电器与实施例四所述无线充电器作为样品分别测试磁吸力,并进行对比;
120.其中,样品1为实施例一非优选的充电器;样品2为实施例四中所述充电器;请参照图13,调整发射端8与接收端7的间距从0mm增大至2mm,样品1和样品2中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均逐渐降低,样品1和样品2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对比图如图13所示;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样品1的磁吸力始终要比样品2的磁吸力大,更能够使充电模组耦合线圈更加精确的实现位置对准,从而提高充电效率。
1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磁定位结构、无线充电模组及无线充电器,通过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围绕无线充电线圈交替设置构成环形,并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充磁方向相反,使得相邻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能够形成闭合的回路磁力线,增加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磁力线的密度,并且,通过第一子磁铁与第三子磁铁构成第一闭环,第二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构成第二闭环,在第一闭环和第二闭环之间设置磁导率较低的导磁片,使得发射端的第一子磁铁与第二子磁铁通过中间导磁片磁路导通,再与接收端的第一子磁铁与第二子磁铁(二者也经过中间导磁片磁力线导通)形成磁力线的闭
和回路,从而提高发射端磁铁与接收端磁铁的磁吸力;同理,发射端的第三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通过中间导磁片磁路导通,再与接收端的第三子磁铁与第四子磁铁形成磁力线的闭和回路,从而提高发射端磁铁与接收端磁铁的磁吸力,而相邻的第一子磁铁与第三子磁铁,以及相邻的第二磁铁与第四磁铁方向相反,使得发射端与接收端磁铁产生的磁吸力比同向设置时的磁吸力更大,并且对于模组的磁力线影响更小,从而大大提高磁定位结构的磁吸力,可以更精确的实现无线充电耦合线圈的位置对准,而且大大降低了高磁导率材料对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电磁转换的干扰,影响设备的电感值;同时由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设置于无线充电线圈外部,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的且闭合的磁力线,因此磁定位结构的磁力线不会对无线充电线圈的内部磁场造成较大影响,从而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1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