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2:39: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学习桌技术应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


背景技术:

2.在工作生活中,学习桌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辅助工具,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场所,每家每户都会有,适用于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学习使用,学习桌是学生上课时使用的桌子。目前使用的学习桌由桌腿、桌面板和桌洞构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应用非常普及。
3.现有技术中,由于学习桌上没有设置用于吹风纳凉或者取暖的装置,进而使得人们在日常使用学习桌阅读、学习时,在夏天要忍受酷暑侵扰,在冬天还要遭受寒冷天气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人们使用,而降低学习效率;人们再另行放置一个风扇或者暖扇,又会占用桌子的使用空间,致使桌面散乱、拥挤,人们若是不小心,容易造成学习用品的掉落,影响后续的使用,也增加了经济成本,给人们带来困扰,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学习桌无法实现人们纳凉或取暖的功能而影响学习效率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能够有效增加学习桌的实用性、达到纳凉或取暖的功能和提升人们学习效率的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包括学习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学习桌后端设置有纳凉取暖装置,所述的纳凉取暖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导风部件、连接管和护罩,所述的导风部件包括风道和可转动护网,所述的风道呈中空等腰梯形台状设计,所述的可转动护网设置在风道内的上方,所述的护罩内包括左右设置的风机组件和控制区,所述的护罩上端的一侧内还开设有流通通道,且与风机组件相对应,所述的连接管内设置有发热电阻丝,并与风机组件的出风口处相对应。
6.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管呈钝角状设计,分别与风道的下端和护罩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的风道前端设置有风道盖板,所述的风道内均匀且倾斜设置有多个导向板,所述的风机组件和控制区之间还设置有隔绝板,所述的风机组件包括保护壳、电机和扇叶,所述的电机端部的输出轴与扇叶相连接,并设置在保护壳内,所述的保护壳包括前后设置的限位壳体和安装罩体,且两者之间由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的控制区包括电路板和开关,所述的电路板设置在远离风机组件一侧的护罩内,两个所述的开关上下对称设置在保护壳外表面的一侧,且分别对应热风和冷风。
7.作为优选,所述的风机组件设置在保护壳内的后壁上,所述的电路板设置在护罩的后壁上,所述的护罩前端设置有护罩盖板,所述的护罩盖板前端开设有通风孔,且与风机组件相对应,所述的开关、电路板、发热电阻丝和风机组件之间均为电性连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通过设置的纳凉取暖装置,人
们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自由调节,扇叶转动形成凉风,以供人们热天使用,起到防暑纳凉的效果;在发热电阻丝的配合下,装置吹出暖风,以供人们冷天使用,起到防冻取暖的效果;这样的话,本装置集吹取凉风和暖风于一体,有效提升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而且装置设计合理,不用在书桌上放置风扇或电热扇,降低桌面上的拥挤程度,使得学习桌面更加整洁、立整,也能避免物品发生掉落而造成损伤的可能,减少人们的经济负担,节约成本,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纳凉取暖装置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14.以上各图中,1、学习桌;2、导风部件;21、风道;22、护网;23、导向板;211、风道盖板;3、连接管;4、护罩;41、流通通道;42、护罩盖板;421、通风孔;5、风机组件;51、保护壳;52、电机;53、扇叶; 511、限位壳体;512、安装罩体;6、发热电阻丝;7、隔绝板;8、电路板; 9、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7.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冷暖两用的家庭学习桌1,包括学习桌1,为人们学习、阅读或写作等提供便利,使用范围相对广泛,学习桌1 后端设置有纳凉取暖装置,纳凉取暖装置一方面能在扇叶53转动下形成凉风,以供人们防暑纳凉,另一方面,配合着发热电阻丝6形成暖风,为人们达到取暖目的,这样学习桌1是集吹取凉风和暖风于一体,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自由调节控制,便于人们在学习桌1上进行学习,并提升人们的学习效率,为了保证纳凉取暖装置的顺利运行,纳凉取暖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导风部件2、连接管3和护罩4,导风部件2包括风道21和可转动护网22,为了提升装置设计的合理性,风道21呈中空等腰梯形台状设计,能够将风量进行充分导引至桌面上,以提升装置纳凉取暖的效果,为了实现对风向的便捷导引,可转动护网 22设置在风道21内的上方,护罩4内包括左右设置的风机组件5和控制区,护罩4上端的一侧内还开设有流通通道41,且与风机组件5相对应,其目的是保证装置与外部空气实现充分的流通,进而完成吹风纳凉或取暖的工作,连接管3内设置有发热电阻丝6,并与风机组件5的出风口处相对应,在人们调控至热风档位时,
发热电阻丝6运行并产生热量,在扇叶53的吹动下完成对暖风的输送,为人们的取暖起到便利,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的纳凉取暖装置,人们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自由调节,扇叶53转动形成凉风,以供人们热天使用,起到防暑纳凉的效果;在发热电阻丝6的配合下,装置吹出暖风,以供人们冷天使用,起到防冻取暖的效果;这样的话,本装置集吹取凉风和暖风于一体,有效提升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而且装置设计合理,不用在书桌上放置风扇或电热扇,降低桌面上的拥挤程度,使得学习桌1面更加整洁、立整,也能避免物品发生掉落而造成损伤的可能,减少人们的经济负担,节约成本,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18.为了保证风机组件5所产生冷风或暖风,能够顺利导出至风道21内,连接管3呈钝角状设计,分别与风道21的下端和护罩4的上端相连接,设计更为合理,保证风量的实时导出,为了防止冷风或暖风发生泄漏,风道21前端设置有风道盖板211,为了实现对风机组件5所产生的风进行导引,并保证风量均匀导出而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风道21内均匀且倾斜设置有多个导向板23,风机组件5和控制区之间还设置有隔绝板7,隔绝板7能够保证各个工作区内的部件顺利运行且互不打扰,风机组件5包括保护壳51、电机52和扇叶53,电机52端部的输出轴与扇叶53相连接,并设置在保护壳51内,保护壳51包括前后设置的限位壳体511和安装罩体512,且两者之间由螺栓进行连接,控制区包括电路板8和开关9,电路板8设置在远离风机组件5一侧的护罩4内,电路板8用于实现装置内各部件间稳定的电性连接,并实现对装置运行的便捷控制,两个开关9上下对称设置在保护壳51外表面的一侧,且分别对应热风和冷风,上述过程中:人们在热天使用学习桌1进行学习或阅读时,可以打开对应冷风的开关9,纳凉取暖装置在运行时,电机52能够带动扇叶53转动,进而与现有技术中风扇的工作原理类似,自然风在其带下形成凉爽的冷风,并经连接管3进入风道21内,并在导向板23的作用下,使得冷风充满整个风道21,并经护网22吹向人们,根据人们的需求,转动护网22以调整冷风的流动方向,在起到防暑纳凉和降温作用的同时,避免冷风直冲人们而带来不适,同时防止人们遭受酷暑的侵扰;在冷天使用学习桌1进行学习时,打开对应热风的开关 9,此时发热电阻丝6运行并产生热量,在扇叶53的转动下,产生的风将热量以暖风的形式导入至风道21内,进一步的经护网22吹向人们,从而达到取暖的目的,避免人们遭受寒冷天的干扰,这样的话,该学习桌1能够集吹取凉风和暖风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使用条件,并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不需要在桌面上单独放置风扇或电热扇等装置,桌面更加整洁、不再拥挤,降低桌面物体发生掉落的可能,节约经济成本。
19.为了提升装置放置时的合理性,风机组件5设置在保护壳51内的后壁上,电路板8设置在护罩4的后壁上,为了对装置内各部件起到保护作用,护罩4 前端设置有护罩盖板42,有效避免风机组件5暴露在空气中而受到损伤,节省经济成本,护罩盖板前端开设有通风孔421,且与风机组件5相对应,其目的是实现外部空气与护罩4内进行流通,为风机组件5的吹风工作提供便利,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开关9、电路板8、发热电阻丝6和风机组件5之间均为电性连接,控制效果好,装置实用性能高,保证装置吹风工作的顺利进行。
2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