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机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07:30: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机检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2.电机在电路中是用字母m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3.电机包含多种零件,电机出厂前不仅需要进行空载、负载等性能方面检测,还需要对电机中零件的尺寸、是否漏装、是否漏攻螺纹孔以及螺纹孔的尺寸等结构方面进行检测。
4.对电机进行性能测试时,通常由负载电机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同轴转动,即可对待测电机的性能进行测试。由于电机内安装有微动开关,通常对待测电机进行性能检测完毕后,需要驱动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复位才可再次对待测电机进行性能测试。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亟需一种能对电机进行性能检测和结构检测的检测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便于对电机进行性能和结构检测,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测试设备。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机测试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测试设备,包括测试台,所述测试台上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测试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转盘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测试台上设置有沿所述转盘的周向依次分布的上下料工位、空载测试工位、性能测试工位、视觉检测工位,所述转盘上连接有安装夹具,所述安装夹具随所述转盘转动的过程中依次经过所述上下料工位、所述空载测试工位、所述性能测试工位、所述视觉检测工位;所述性能检测工位设置有负载电机、复位电机、离合组件,所述负载电机的转动轴通过离合组件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相连或分离,所述复位电机的转动轴与负载电机的转动轴之间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视觉检测工位设置有视觉检测器、激光传感器,所述视觉检测器用于检测待测电机中的螺纹孔,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待测电机中的零部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人将待测电机手动安装在上下料工位的安装夹具中,然后驱动组件驱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安装夹具和待测电机转动,当待测电机运动到空载测试工位后,驱动组件停止工作,然后测试待测电机空载电流。
9.当空载测试工位检测到待测电机为不合格时,人工将待测电机取出。当空载测试工位检测到待测电机为合格时,驱动组件再次启动,使得待测电机运转到性能检测工位。接着离合组件将负载电机的转动轴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同轴联动,对待测电机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待测电机的负载电流、负载转速等性能参数。测试完毕后,复位电机驱动负载电机的转动轴和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同步转动,使得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复位,然后将复位电机断电,再次利用负载电机对待测电机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多次后,离合组件将待测电机与负载
电机分离,转盘将待测电机运转到视觉检测工位。
10.若待测电机的性能测试为合格,视觉传感器对待测电机上的螺纹孔是否加工、螺纹孔的尺寸进行检测,激光传感器对待测电机上的零部件检测是否漏装或者尺寸是否准确,从而达到了对待测电机进行结构检测的效果。若待测电机的性能测试为不合格,则视觉传感器以及激光传感器不会对待测电机进行结构测试,需再次按动启动按钮,将不合格的电机流转到上下料工位,最后手动将不合格的电机取出。
11.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盘、上下料工位、空载测试工位、性能测试工位、视觉检测工位的相互配合,达到了对待测电机的性能检测以及结构检测的效果。
12.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齿轮、从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测试台上,所述驱动齿轮同轴固定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转盘同轴固定,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互啮合。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驱使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带动转盘转动,从而达到了驱动转盘转动的效果。
14.可选的,所述安装夹具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安装夹具环绕所述转盘的中心分布。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四个安装夹具,从而可同时在转盘上对四个待测电机进行测试,使得测试台上的四个工位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提高了待测电机检测的效率。
16.可选的,所述离合组件包括多边形杆、滑动轴、连接轴,所述多边形杆同轴固定于所述负载电机的转动轴,所述滑动轴上同轴开有多边形槽,所述多边形杆穿设于所述多边形槽内,所述滑动轴与所述多边形杆滑动配合,所述连接轴同轴固定于所述滑动轴远离所述多边形杆的一端,所述测试台上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滑动轴移动的移动组件,所述连接轴用于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同轴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组件驱动滑动轴移动,滑动轴带动连接轴移动,使得移动轴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插接或分离,从而实现了待测电机的转动轴与负载电机的转动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
18.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同步带、带轮,所述带轮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带轮与所述负载电机的转动轴同轴连接,另外一个所述带轮与所述复位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同步带套设在两个所述带轮上,所述同步带与所述带轮相啮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电机启动时带动其中一个带轮转动,通过同步带与两个带轮的联动作用,使得两个带轮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负载电机的转动轴转动,负载电机的转动轴通过离合组件带动待测电机的转动轴转动,使得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复位,从而便于再次对待测电机进行性能测试。
20.可选的,所述测试台上固定有检测架,所述视觉检测器沿竖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检测架,所述检测架上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视觉检测器升降的升降组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组件调节视觉检测器的高度,从而便于检测待测电机上不同高度位置的螺纹孔尺寸与定位精度,提高了视觉检测的范围。
22.可选的,所述检测架上固定连接有呈竖向设置的导轨,所述导轨上沿竖向滑动卡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视觉检测器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与导轨滑动连接,提高了视觉检测器升降时的稳定性。
24.可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呈竖向设置,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滑块相连。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降气缸驱动滑块升降,滑块带动视觉检测器升降,达到了驱动视觉检测器升降的效果。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测试台上设置转盘、上下料工位、空载测试工位、性能测试工位、视觉检测工位,性能检测工位设置有负载电机、复位电机、离合组件,视觉检测工位设置有视觉检测器、激光传感器,达到了对待测电机的性能检测以及结构检测的效果;2.离合组件包括多边形杆、滑动轴、连接轴,设置用于驱动滑动轴滑动的移动组件,达到了便于将负载电机的转动轴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或分离的效果;3.传动组件包括同步带、带轮,带轮设置有两个,达到了复位电机的输出轴与负载电机的转动轴联动的效果,便于驱动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复位,从而便于对待测电机进行多次性能检测。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测试台、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测试设备的俯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离合组件、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伸缩杆、连接轴、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视觉检测器、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测试台;11、启动按钮;2、转盘;21、安装夹具;3、驱动组件;31、驱动电机;32、驱动齿轮;33、从动齿轮;4、上下料工位;5、空载测试工位;6、性能测试工位;61、负载电机;62、复位电机;63、离合组件;631、多边形杆;6311、正六边形杆;632、滑动轴;633、连接轴;6331、限位平面;634、定位板;635、多边形槽;6351、正六边形槽;636、移动板;637、伸缩杆;6371、固定套;6372、滑动杆;638、安装轴;6381、连接槽;64、移动组件;641、移动气缸;65、传动组件;651、同步带;652、带轮;7、视觉检测工位;71、视觉检测器;711、ccd相机;72、激光传感器;73、检测架;731、导轨;732、滑块;74、升降组件;741、升降气缸;75、安装板;751、激光位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机测试设备。
37.参照图1,电机测试设备包括测试台1,测试台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转盘2,转盘2呈水平设置,测试台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驱动转盘2转动的驱动组件3。测试台1上安装有启动按钮11,启动按钮11用于控制驱动组件3的启动。工作人员每次按动启动按钮11,驱动组件3驱使转盘2转动90
°

38.参照图2和图3,转盘2的上表面连接有四个安装夹具21,四个安装夹具21环绕转盘2的轴线均匀分布,安装夹具21用于装夹待测电机。测试台1上设置有上下料工位4、空载测试工位5、性能测试工位6、视觉检测工位7,上下料工位4、空载测试工位5、性能测试工位6、视觉检测工位7沿转盘2的周向依次分布。
39.工作人员将待测电机从上下料工位4固定在安装夹具21上后,按动启动按钮11,驱动组件3驱动转盘2转动90
°
,转盘2带动安装夹具21和待测电机转动至空载测试工位5,测试电机空载电流。当空载检测工位检测到待测电机为不合格,工作人员手动将空载测试工位5上的不合格电机取出。当空载测试工位5检测到待测电机为合格,工作人员按动启动按钮11,使得转盘2继续转动90
°
,从而使得待测电机转运到性能测试工位6。
40.性能测试工位6首先对待测电机进行耐压测试,接着对待测电机内的微动开关触点进行测试,判断待测电机合格后开始测试待测电机的负载电流、负载转速等特性。最后再次对电机内部的微动开关触点进行测试。性能测试工位6无论检测到待测电机是否为合格品,均需要按动启动按钮11,将待测电机转运到视觉检测工位7。
41.视觉检测工位7对性能合格的待测电机进行视觉检测,判断待测电机上是否有漏攻螺纹孔、螺纹孔的位置是否准确、是否有漏装拉簧等零部件以及待测电机上的安装杆长度等零部件尺寸进行检测,从而达到了对待测电机进行结构检测的效果。检测完毕后,按动启动按钮11,转盘2将待测电机转运到上下料工位4后,工作人员将合格的待测电机取出。
42.若待测电机在性能测试工位6检测到为不合格,待测电机流转到视觉检测工位7后,不对电机进行视觉检测,再次按动启动按钮11,将不合格的电机继续流转到上下料工位4,工作人员手动将不合格的电机取出。
43.从而,达到了对电机进行性能测试和结构检测的效果。
44.由于转盘2上的待测电机始终保持四个,从而使得每个工位均对应有一个待测电机,从而提高了待测电机的检测效率。
45.参照图1,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31、驱动齿轮32、从动齿轮33,驱动电机31固定在测试台1的底部,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呈竖向设置。驱动齿轮32同轴固定在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上,且从动齿轮33转动连接于测试台1的底部,且从动齿轮33与转盘2同轴连接,驱动齿轮32与从动齿轮33相啮合。
46.当按动启动按钮11时,驱动电机31启动,驱动电机31驱使驱动齿轮32转动,驱动齿轮32带动从动齿轮33转动,从动齿轮33带动转盘2转动,转盘2带动安装夹具21转动,安装夹具21带动待测电机转动,从而达到了转运待测电机的效果。
47.参照图1,另外,驱动齿轮32的直径小于从动齿轮33的直径,具有减速增扭的效果,提高了转盘2转动时的稳定性。
48.参照图3,性能测试工位6设置有负载电机61、复位电机62、离合组件63,离合组件63用于控制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和待测电机的转动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负载电机61和复位电机62均固定在测试台1的上侧。
49.参照图3和图4,离合组件63包括多边形杆631、滑动轴632、连接轴633,多边形杆631为正六边形杆6311,正六边形杆6311与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同轴固定。测试台1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板634,定位板634呈竖向设置,定位板634位于负载电机61与转盘2之间。滑动轴632呈水平设置,滑动轴632沿自身轴线的方向滑动穿设于定位板634。滑动轴632上沿自身
的轴向开有多边形槽635,多边形槽635为正六边形槽6351,正六边形杆6311穿设于正六边形槽6351中,滑动轴632与正六边形杆6311滑动配合。
50.参照图3、图4和图5,定位板634朝向转盘2的一侧设置有移动板636,移动板636呈竖向设置,移动板636与定位板634之间连接有伸缩杆637,伸缩杆637关于滑动轴632的轴线对称设有两组。伸缩杆637包括固定套6371和滑动杆6372,固定套637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定位板634,滑动杆6372滑动穿设于固定套6371中,滑动杆6372远离定位板63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移动板636。
51.参照图5,滑动杆6372与固定套6371滑动配合,实现了移动板636与定位板634的滑移连接,提高了定位板634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稳定性。
52.参照图3、图4和图5,滑动轴632穿设于移动板636,滑动轴632与移动板636固定连接。连接轴633同轴固定于滑动轴632朝向转盘2的一端,连接轴633上设置有限位平面6331。
53.参照图3、图5和图6,安装夹具21远离转盘2中心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安装轴638,待测电机安装在安装夹具21上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与安装轴638同轴连接。安装轴638上同轴开有连接槽6381,连接槽6381与连接轴633的截面相适配。连接轴633可滑动插设至连接槽6381中,在限位平面6331的限制作用下,连接轴633与安装轴638同步转动。
54.参照图3和图5,定位板634上连接有用于驱动移动板636移动的移动组件64,移动组件64包括移动气缸641,移动气缸641固定于定位板634背离转盘2的一侧,移动气缸641的活塞杆平行于滑动轴632,移动气缸641的活塞杆滑动穿设于定位板634,移动气缸641的活塞杆与移动板636相连。
55.从而,通过移动气缸641驱动移动板636移动,移动板636带动滑动轴632移动,滑动轴632在正六边形杆6311上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接轴633移动,连接轴633与安装轴638插接配合,从而实现连接轴633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的连接或分离,进而实现了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之间的连接或分离。
56.复位电机62的输出轴与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之间连接有传动组件65,传动组件65包括同步带651、带轮652,带轮652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带轮652同轴固定在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上,另外一个带轮652同轴固定在复位电机62的输出轴上。同步带651套设在两个带轮652上,同步带651分别与两个带轮652啮合。
57.当离合组件63将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同轴连接后,测试待测电机的负载电流、负载转速等性能。测试完毕后,复位电机62通电启动,复位电机62驱动其中一个带轮652转动,在同步带651和两个带轮652的联动作用下,使得两个带轮65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转动,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带动正六边形杆6311转动,正六边形杆6311带动滑动轴632转动,滑动轴632带动连接轴633转动,连接轴633带动安装轴638 转动,安装轴638带动待测电机的转动轴转动,从而驱动待测电机的转动轴复位到起始位置,然后将复位电机62断电。继续对待测电机的负载电流、负载转速等性能进行测试。
58.参照图3和图7,视觉检测工位7设置有视觉检测器71、激光传感器72,视觉检测器71为ccd相机711。测试台1上固定连接有检测架73,检测架73上固定连接有导轨731,导轨731呈竖向设置,导轨731上滑动卡接有滑块732,ccd相机711固定连接于滑块732。检测架73上连接有用于驱动滑块732升降的升降组件74,升降组件74包括升降气缸741,升降气缸741固定连接于检测架73的顶端,升降气缸741的活塞杆呈竖向设置,升降气缸741的活塞杆底
端与滑块732相固定。
59.通过升降气缸741驱动滑块732升降,滑块732带动ccd相机711升降,从而到达了驱动ccd相机711升降的效果。滑块732与导轨731的滑动配合,提高了ccd相机711升降的稳定性。
60.通常待测电机上的螺纹孔设置有多个,利用升降气缸741和滑块732配合驱动ccd相机711升降,便于检测不同高度的螺纹孔定位精度。
61.参照图3和图7,激光传感器72固定连接于检测架73的顶端,激光传感器72的激光发射端朝向待测电机设置,用于检测待测电机中拉簧等零件是否漏装。
62.待测电机上通常会安装有安装杆等零部件,需要检测安装杆的尺寸。
63.参照图3,测试台1的上表面固定有安装板75,安装板75呈竖向设置,安装板75位于视觉检测工位7,安装板75朝向转盘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激光位移传感器751,激光位移传感器751用于检测安装杆的长度。
6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机测试设备的实施原理为:待测电机从上下料工位4固定在安装夹具21上后,按动启动按钮11,驱动组件3驱动转盘2转动90
°
,转盘2带动安装夹具21和待测电机转动至空载测试工位5,测试电机空载电流。当空载检测工位检测到待测电机为不合格,工作人员手动将空载测试工位5上的不合格电机取出。当空载测试工位5检测到待测电机为合格,工作人员按动启动按钮11,使得转盘2继续转动90
°
,从而使得待测电机转运到性能测试工位6。
65.性能测试工位6首先对待测电机进行耐压测试,接着对待测电机内的微动开关触点进行测试,判断待测电机合格后开始测试待测电机的负载电流、负载转速等特性。
66.测试电机特性时,利用移动气缸641驱动移动板636移动,移动板636带动滑动轴632移动,滑动轴632在正六边形杆6311上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接轴633移动,连接轴633与安装轴638插接配合,使得连接轴633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进行连接,进而使得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与待测电机的转动轴之间的连接,从而进行待测电机的性能测试。
67.待测电机的性能测试一次后,复位电机62启动,复位电机62驱动其中一个带轮652转动,在同步带651和两个带轮652的联动作用下,使得两个带轮65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负载电机61的转动轴转动,使得负载电机的转动轴复位到起始位置,从而可再次测试待测电机的负载电流、负载转速等性能,从而便于多次对待测电机进行性能测试。
68.最后再次对电机内部的微动开关触点进行测试。
69.性能测试工位6无论检测到待测电机是否为合格品,均需要按动启动按钮11,将待测电机转运到视觉检测工位7。
70.利用升降气缸741和滑块732配合驱动ccd相机711升降,便于检测不同高度的螺纹孔定位精度。激光传感器72检测待测电机中拉簧等零件是否漏装,激光位移传感器751检测安装杆的长度,从而达到了对待测电机上零部件进行结构检测的效果。
71.视觉检测工位7对合格的待测电机进行视觉检测,判断待测电机上是否有漏攻螺纹孔、螺纹孔的位置是否准确、是否有漏装拉簧等零部件以及待测电机上的安装杆长度等零部件尺寸进行检测,从而达到了对待测电机结构检测的效果。检测完毕后,按动启动按钮11,待测电机流转到上下料工位4后,工作人员将合格的待测电机取出。
72.若待测电机在性能测试工位6检测到为不合格,待测电机流转到视觉检测工位7
后,不对电机进行视觉检测,再次按动启动按钮11,将不合格的电机继续流转到上下料工位4,工作人员手动将不合格的电机取出。
73.从而,达到了对电机进行性能测试和结构检测的效果。
7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