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线卷曲调整装置及卷线盘的制作方法

2022-03-08 22:03: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线卷曲调整装置,更详细地,涉及一种改善产品的组装便利性和生产性的线卷曲调整装置,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得卷线盘的线系结结构简单,而能够容易制造的卷线盘。


背景技术:

2.一般而言,运动鞋等鞋子上形成有与穿戴者的脚尺寸符合地紧贴拉拽的鞋带,通过拉紧上述的鞋带,而提高鞋子与脚部的紧贴性,能够舒适地步行。
3.此时,以往的鞋带是在鞋子的上侧以之字形连接,供穿戴者直接系结或松解进行调节,如果是儿童或老人较难操作。因此,公开了一种以旋转拨号盘进行旋转操作,而能够迅速、便利地拉紧、松解鞋带的结构的装置。
4.并且,图1为表示以往的用于拉紧鞋带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5.如图1所示,以往的用于系紧鞋带的装置10在旋转操作旋转盖51时中间部件53和卷曲部件55结合而同时旋转。此时,代替所述鞋带的线(l)被卷绕在所述卷曲部件55上,而能够将鞋子与脚尺寸符合地拉紧。在此,形成于所述中间部件53的型和约束部53z与外壳57的棘轮齿轮57c啮合约束,因此,通过所述卷曲部件55向反方向旋转,而能够防止所述线(l)发生松解。
6.并且,将所述旋转盖51向上侧拉动时,所述中间部件53与所述旋转盖51一同向上侧移动。从而,所述中间部件53和所述卷曲部件55之间的结合状态被解除,使得所述卷曲部件55自由地旋转,而能够拉动线(l)松解。
7.并且,所述线(l)的两端部被系结在所述卷曲部件55的状态下,在所述旋转盖51旋转时,被卷曲在所述卷曲部件55的外周面。此时,所述线(l)的两端部与形成于所述卷曲部件55的系结孔过硬插入,或向分割制造的卷曲部件之间插入,或通过另外的固定部件系结。
8.在此,通过形成于所述卷曲部件55的系结孔,所述线(l)的两端部双重地折叠而过盈插入时,如果所述系结孔的大小超过所述线(l)截面积的2倍,则存在无法坚固地系结的问题。并且,需要根据所述线(l)的直径,不同地制造所述系结孔的大小,因此,存在降低生产性的问题。
9.并且,如果分别制造所述卷曲部件,或通过另外的固定部件系结,使得模型的形状复杂,组装工数和组装时间增加,而存在降低生产性和经济性的问题。
10.并且,以往的卷线盘如同在先行专利文献kr10-1810365(容易制造的卷线盘和线的系结结构及适用于其的卷线盘)中公开,线的系结结构很复杂,而存在不易制造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2.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改善产品的组装便利性和生产性的线卷曲调整装置。
13.并且,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沿着中央分离壁形成倾斜度,而支撑由第2方向进入的线,在线结合时能够防止线之间的干扰的发明。
14.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5.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卷曲调整装置,其作为包括收纳于外壳部的内部且在旋转操作时与形成于中央部的驱动凸起为中心旋转的旋转操作部件选择性地啮合结合而连动旋转,使得线被卷曲在外周的卷盘部的线卷曲调整装置,所述卷盘部包括:圆柱形的卷曲主体部,其在上面侧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驱动凸起的端部的收纳槽,下面侧凹陷而形成结合凹部,并且,包括为了系结所述线而与所述结合凹部的底面邻接且使得所述线的一部分经由的第1系结孔及第2系结孔相互分隔而贯通形成的线系结部;及一对凸缘部,其为了在相对的内面之间形成线卷曲槽,沿着所述卷曲主体部的外周面上下侧边缘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张突出设置,并且,为了使得向所述结合凹部的内侧引入的所述线的端部加压所述线的一部分,所述第1系结孔及所述第2系结孔之间由圆周方向分隔而开口形成经由狭槽。
16.此时,优选地,为了使得通过所述第2系结孔引出并通过所述经由狭槽再引入的所述线的一部分以弯曲的状态被支撑,在所述结合凹部突出设有一面与所述第2系结孔的内侧内周面连续地延伸的支撑阶梯棱部。
17.此时,优选地,所述经由狭槽形成于从所述结合凹部的开口侧边缘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张的下侧凸缘部,并且,所述经由狭槽的内侧端部和所述第1系结孔或所述第2系结孔与所述结合凹部的凹陷深度对应地由上下方向分隔。
18.并且,优选地,所述第1系结孔和所述第2系结孔的各个贯通路径与既设定的角度对应地交叉形成,所述经由狭槽和所述第2系结孔通过在外侧端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边缘部的分隔壁而被划分。
19.并且,优选地,在与所述经由狭槽的垂直方向对应的所述结合凹部的底面侧,突出设有包括用于安置加压所述线的一部分的所述线的端部的安置沟的突出部。
20.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卷线盘,包括:线卷绕部,其通过旋转使得线被卷绕在线卷曲面,并且,为了线从主体外侧向内侧贯通插入,在线卷曲面以既定间隔分隔形成有第1、2、3线贯通孔;线结合部,其形成有从所述主体凹陷的线结合槽,从而,形成使得线从主体外侧向内侧通过第1线贯通孔插入的第1方向结合区域、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方向,使得线从主体内侧向外侧通过第2线贯通孔插入的第2方向结合区域、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同方向,使得线从主体外侧向内侧通过第3线贯通孔插入的第3方向结合区域,并且,在所述线结合槽固定结合所述线;及齿轮部,其形成有向主体外侧方向突出的齿轮,从而,借助于所述齿轮的连动动作使得所述主体旋转。
21.并且,所述线结合槽由水平槽形成,从而,能够防止分别经过所述第1、2、3方向结合区域的所述线的移动发生干扰。
22.并且,所述线结合部包括:第1线结合部,其固定结合所述线的一侧;第2线结合部,,其固定结合所述线的另一侧;及中央分离壁,其为了分隔所述第1、2线结合部,从所述线结合槽的一侧向另一侧形成。
23.并且,所述第1线结合部包括:第1线结合槽,其以所述中央分离壁为基准,在一侧区域从主体凹陷而形成,并形成有所述第1、2、3方向结合区域;第1倾斜壁,其与所述中央分
离壁连接,并且,线进入所述第2方向结合区域时,使得所述线形成既定角度地进入,所述第2线结合部包括:第2线结合槽,其以所述中央分离壁为基准,在另一侧区域从主体凹陷而形成,并形成有所述第1、2、3方向结合区域;第2倾斜壁,其与所述中央分离壁连接,并且,线进入所述第2方向结合区域时,使得所述线形成既定角度地进入。
24.并且,所述第1,2倾斜壁与所述中央分离壁连接,并且,相比所述中央分离壁以既设定的长度更短地形成,从而,向所述第2方向结合区域进入时,使得线能够向所述第2线贯通槽插入。
25.并且,所述第1,2倾斜壁是线由所述第2方向进入时,高度向进入方向逐渐变低地倾斜形成。
26.并且,所述第1,2倾斜壁的高度相比所述中央分离壁相对更低,而使得高度沿着所述进入方向逐渐变低地倾斜形成,从而,导引所述线向第2线贯通孔方向进入。
27.并且,所述第1,2倾斜壁分别包括:水平部,其与所述中央分离壁连接,高度相对较低地水平延伸而形成;及倾斜部,其与所述中央分离壁连接,从所述水平部延伸形成,并且,相比所述中央分离壁,整体长度以既设定的长度较短地倾斜而形成。
28.并且,所述倾斜部的长度相比所述水平部的长度相对更短地设定,从而,向所述第1方向进入的线向与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拉拽,而使得安置在所述第3方向结合区域的线不发生干扰而被结合固定。
29.并且,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卷线盘,包括:第1方向结合区域,其使得由从主体外侧向内侧的第1方向通过第1线贯通孔插入的线经过;第2方向结合区域,其使得线由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从主体内侧向外侧通过第2线贯通孔向外部引出,并且,线由所述第2方向进入时,使得线从在主体凹陷形成的线结合槽维持既定高度,以使线在进入所述第2线贯通孔前发生倾斜地插入;及第3方向结合区域,其用于安置由与所述第1方向相同方向的第3方向从主体外侧向内侧通过第3线贯通孔插入的线,并且,所述线从所述线结合槽维持既定高度,而在进入所述第2线贯通孔前倾斜地插入,从而,向所述第1方向进入的线向与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拉拽,而使得安置在所述第3方向结合区域的线不发生干扰而被结合固定。
30.发明的效果
31.通过上述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线卷曲调整装置提供如下效果。
32.第一,与贯通形成中央部而在外周侧的狭小的空间将线的两端部以旋转对称形态系结的以往不同地,至所述卷盘部的中央部为止,以用于系结所述线的经由/系结空间整体地运用,并且,将所述线的两端左右对称地系结,从而,系结方向不变,便于进行操作及系结作业。
33.第二,所述经由狭槽形成于与所述结合凹部的开口侧端部对应的下侧凸缘部,因此,即使不增加所述卷曲主体部的厚度,也能够使得在所述线的一部分坚固地加压所述线的端部的加压阶梯差最大限度地形成。由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厚度制造所述卷盘部,并且,能够小型化地制造适用上述的卷盘部的产品。
34.第三,使得经由所述第1系结孔和所述第2系结孔的所述线的一部分,被与所述第2系结孔的内侧内周面连续地延伸而突出设置的所述支撑阶梯棱部的一面支撑而固定弯曲的状态,因此,即使反复地操作产品,也能够坚固地维持所述线的系结状态。
35.沿着中央分离壁形成倾斜度,从而,能够支撑由第2方向进入的线,在线结合时防止线之间的干扰。
附图说明
36.图1为以往的鞋带紧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37.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38.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纵截面图;
39.图4为从上侧观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盘部的下面的立体图;
40.图5a至图5d为从上侧观察将线与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盘部结合的过程的部分投影示例图;
41.图6为从侧面观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盘部的示例图;
42.图7为图5d的a-b方向截面示例图;
43.图8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盘部的变形例的截面示例图;
44.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齿轮部的附图;
45.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绕部的附图;
46.图11及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结合部的附图;
47.图13及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1、2、3线贯通孔的附图;
48.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1,2倾斜壁的水平部及倾斜部的附图;
49.图16至图24为顺次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插入方法的附图;
50.图25为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侧端部及另一侧端部的线全部固定结合的状态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第1实施例)
52.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
53.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纵截面图。并且,图4为从上侧观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盘部的下面的立体图。
54.此时,图4表示从上侧配置所述卷盘部240的下面的状态的截面,优选地,在后述的实施例中向下或下侧说明的部分理解为在附图上以向上或上图示。并且,优选地,应当理解为本发明的前方、前方侧或另一侧与所述线(l)向形成于所述卷盘部240的结合凹部244的内侧引入的方向对应,并且,后方、后方侧或一侧与所述线(l)从所述结合凹部244向外侧引出的方向对应。
55.更详细地,如图2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200包括:外壳部230、旋转操作部件和卷盘部240。
56.所述线卷曲调整装置200被固定在勒紧对象物,在旋转操作时,配置成经过所述勒
紧对象物的周围或一面的线(l)向内部卷曲而调整所述勒紧对象物的尺寸。
57.在此,优选地,所述勒紧对象物包括通过线(l)与身体紧贴地调整尺寸而穿戴的物品。例如,包括运动鞋的鞋类,包括帽子的头部佩戴物,腰带、手套、背包等用品及滑板、滑水橇等运动器械,此外衣服等包含于所述勒紧对象物。并且,适用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适用的其他的装置也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58.更详细地,所述外壳部230与固定在所述勒紧对象物的结合基底部260的上侧,沿着内周面形成有棘轮型齿轮233。并且,在所述外壳部230的内部容纳所述卷盘部240,使得所述旋转操作部件和所述卷盘部240选择性地连动旋转地形成,而旋转操作时所述线(l)沿着所述卷盘部240的外周面被卷曲。并且,为了从外部向所述卷盘部240侧引入所述线的端部(lb),在所述外壳部230可突出设有形成有引入孔238a的导引凸起238。
59.此时,所述旋转操作部件以形成于中央部的驱动凸起215为中心旋转,并且,包括旋转盖210和齿轮部220。更详细地,所述旋转盖210与所述外壳部230的上端部通过外力可旋转地结合,并且,在所述旋转盖210和所述外壳部230的各侧部相对面分别突出设有相互挂接结合的第1挂钩凸起214及第2挂钩凸起232。
60.并且,在结合有所述旋转盖210的所述外壳部230的内侧上部设有所述齿轮部220,在所述外壳部230的内侧下部设有所述卷盘部240。在此,所述齿轮部220在操作所述旋转盖210时从所述外壳部230的内侧升降驱动,向下突出设置与在所述卷盘部240的上面向上突出设有的齿轮结合部g2选择性地啮合结合的齿轮型和部g1。并且,在所述齿轮部220形成有与所述棘轮型齿轮233选择性地挂接结合而约束向另一方向的旋转的棘轮结合部223,在中央部形成有所述驱动凸起215贯通的升降孔221。
61.此时,操作所述旋转盖210使得所述齿轮部220下降时,所述齿轮型和部g1与所述齿轮结合部g2啮合。并且,所述齿轮型和部g1与所述齿轮结合部g2啮合的状态下,旋转操作所述旋转盖210时,所述卷盘部240连动旋转。由此,所述线(l)被卷曲在所述卷盘部240的外周面,提供拉力而勒紧所述勒紧对象物。此时,在所述卷盘部240的下面还可形成有辅助盖部268,而用于防止因与所述结合基底部260的底面244d的摩擦引起的磨损。
62.并且,操作所述旋转盖210而使得所述齿轮部220升降时,所述齿轮型和部g1与所述齿轮结合部g2分离。由此,所述卷盘部240无法与所述旋转操作部件连动而自由旋转,使得所述线(l)被松解,失去对于所述勒紧对象物提供的拉力。
63.上述的线卷曲调整装置200的通常性的构成及工作方法在由本技术人申请及登录的注册专利第10-1723579号、注册专利第10-1249420号至注册专利第10-1438572号中公开,因此,省略更详细的说明。
64.并且,参照图3至图4,所述卷盘部240包括卷曲主体部241及凸缘部242。在此,所述卷曲主体部241形成圆柱形,所述凸缘部242沿着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外周面上下侧边缘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张突出设置。并且,旋转操作所述线卷曲调整装置200时,在相对所述凸缘部242的内面之间形成的线卷曲槽242d卷曲所述线(l)。
65.在此,优选地,所述卷曲主体部241包括所述结合凹部244及线系结部245。
66.更详细地,在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上面侧突出设有所述齿轮结合部g2,在所述齿轮结合部g2的中央部形成有容纳所述驱动凸起215的端部的收纳槽243。并且,所述结合凹部244向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下面侧凹陷,其形成供所述线的端部(lb)被引入/引出或所
述线的端部(lb)被向所述线的一部分(la)加压而系结的经由/系结空间。
67.如上地,本发明的所述线(l)被系结的部分容纳在所述卷盘部240的一侧凹陷形成的所述结合凹部244。由此,使得在所述卷盘部240系结所述线的端部(lb)侧向所述卷盘部240的外侧突出或裸露的部分最小化。由此,能够预先防止在旋转操作所述线卷曲调整装置200时干扰引起的误操作及其引发的产品的破损。
68.并且,本发明的所述驱动凸起215从所述旋转盖210向下突出设置,但,以所述齿轮部220能够升降及旋转操作的的最小长度延伸。从而,所述驱动凸起215只与所述齿轮部220的升降孔221直接性地结合。并且,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结构形成所述收纳槽243与所述结合凹部244并非垂直地连通而通过横隔壁240h上下划分的结构。
69.即,适用于本发明的所述卷盘部240形成在中央部未形成有另外的贯通部的结构。从而,所述结合凹部244在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下面侧整体地形成,能够充分确保所述线(l)被引入或引出而被系结的空间。
70.并且,优选地,所述线系结部245包括:从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后方侧向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内侧贯通形成的第1系结孔245a及第2系结孔245b。
71.更详细地,所述第1系结孔245a及所述第2系结孔245b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邻接,并向两侧相互分隔形成。由此,所述线(l)通过所述第1系结孔245a向所述结合凹部244侧引入,并通过所述第2系结孔245b向外侧引出,使得所述线的一部分(la)经由所述第1系结孔245a及所述第2系结孔245b之间地配置。
72.此时,优选地,所述第1系结孔245a及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各个底部侧端部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连续地形成。当然,也可根据情况,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底部侧端部可在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与开口侧边缘之间的垂直间隔内以既定间隔阶梯式地分隔形成。从而,所述第2系结孔245b与后述的经由狭槽242f之间的垂直间隔变窄。由此,经过所述第2系结孔245b和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所述线(l)的弯曲部(lc)被弯曲的弯曲角较小地形成。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线(l)被系结在所述卷盘部240的状态下发生松解,而更提高系结稳定性。
73.并且,所述凸缘部242包括沿着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上下侧边缘而突出设置的上侧凸缘部242a及下侧凸缘部242b而形成一对。此时,优选地,为了使得所述线的端部(lb)向所述结合凹部244侧再引入而向所述线的一部分(la)加压,在所述凸缘部242形成有所述第1系结孔245a及所述第2系结孔245b之间沿着圆周方向而以既定间隔分隔而开口的所述经由狭槽242f。
74.更详细地,所述经由狭槽242f形成于一对所述凸缘部242中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开口侧边缘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张的所述下侧凸缘部242b。并且,优选地,所述经由狭槽242f以超过所述线(l)的直径的宽幅分隔,并与所述凸缘部242的厚度对应的深度开口。即,所述凸缘部242可形成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向圆周方向分隔的环形状,并且,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内侧端部实际上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开口侧边缘端部对应。
75.由此,通过所述第2系结孔245b被引出的所述线(l)在与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外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被再引入。此时,所述经由狭槽242f至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开口侧边缘开口地分隔形成,因此,所述线(l)经由而在所述卷盘部240的各个阶梯差位置支撑弯曲的部分之间的间隔紧密地形成。
76.在此,优选地,所述卷盘部240的各个阶梯差位置是指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的内侧端部、后述的支撑阶梯棱部248的一面及边缘部245e、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内侧端部及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与内侧面的连接部。由此,能够坚固地固定所述线(l)以所述各个阶梯差位置为基准多段弯曲而系结的状态。
77.此时,优选地,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内侧端部和所述第1系结孔245a或所述第2系结孔245b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凹陷深度d1对应地由上下方向分隔。即,为了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再引入的所述线的端部(lb)向所述线的一部分(la)加压提供固定力而形成的加压阶梯差,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凹陷深度d1对应地形成。
78.由此,所述线的端部(lb)以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内侧端部为基准一次弯曲,并且,向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加压接触而2次弯曲的各个弯曲点明确地形成。因此,即使没有另外的固定部件或加压部件也能够坚固地维持在所述线(l)以多段弯曲的状态下通过相互之间的加压力被固定系结的状态。
79.并且,所述经由狭槽242f形成于非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所述下侧凸缘部242b,因此,即使不增加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长度方向厚度,也能够使得所述加压阶梯差最大化。由此,能够将所述卷盘部240以最小限度的厚度制造,并且,能够实现适用上述卷盘部240的所述线卷曲调整装置200的小型化。
80.并且,虽未在附图中所示,在与所述第1系结孔245a及所述第2系结孔245b对应的所述卷盘部240的外面还可形成有导引所述线(l)的系结步骤的系结导引标示部。
81.更详细地,所述系结导引标示部包括:与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对应的数字及导引所述线(l)向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贯通的方向的箭头等标示。并且,所述系结导引标示部的各个标示可在与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贯通的位置垂直地对应的所述下侧凸缘部242b的外面侧。
82.由此,即使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的外侧端部被所述凸缘部242遮挡,也能够直观地认知贯通位置。并且,只要向显示在所述系结导引标示部的数字至箭头方向贯通所述线(l),能够准确地经过系结位置而将其系结。从而,即使缺乏操作经验的新手也能够沿着所述系结导引标示部容易地系结所述线(l)而显著提高生产性。该系结导引标示部以阳刻或阴刻在所述卷盘部240一体地显示,也可通过打印或贴纸制造后粘接。
83.并且,优选地,为了通过所述第2系结孔245b引出的所述线的一部分(la)弯曲的状态被支撑,在所述结合凹部244突出设置有一面与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内侧内周面245c连续地延伸的支撑阶梯棱部248。
84.更详细地,通过所述第1系结孔245a向所述结合凹部244引入的所述线的端部(lb)通过所述第2系结孔245b向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外周侧引出。并且,在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的一面,所述线的一部分(la)被支撑的状态引出,并且,所述线的端部(lb)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向所述结合凹部244侧再引入。此时,所述线(l)经由所述第2系结孔245b和所述经由狭槽242f而在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外周侧形成所述弯曲部(lc)。并且,所述线的一部分(la)被支撑于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从而,所述线的弯曲部(lc)形成较小的弯曲角而维持急剧地弯曲的状态。由此,即使长时间地使用所述线卷曲调整装置200,也能够稳定地固定所述线(l)系结在所述卷盘部240的部分。
85.在此,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可形成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后方侧内面向前方侧以
既定的面积突出的结构。并且,优选地,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和所述经由狭槽242f以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为基准左右对称地分别形成一对。即,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的左右宽幅和一对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各个内侧内周面245c之间的间隔对应地形成。并且,一对所述第1系结孔245a从一对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各个外侧端部向外侧方向分隔而形成,一对所述经由狭槽242f形成于以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为基准左右对称的各个第1系结孔245a及第2系结孔245b之间。
86.此时,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也可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后方侧向前方侧连续地延伸而将所述结合凹部244向两侧划分。或者,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以既定的长度向前方侧延伸,并且,也可形成有从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的前端部侧向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前方侧延伸的中央隔壁246。此时,所述中央隔壁246也可以相比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的两侧宽幅更窄的宽幅具有阶梯差地形成。
87.并且,所述线(l)的两端部分别系结在以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为基准左右对称地形成的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并且,优选地,中央部侧经由所述勒紧对象物的周围或一面地配置。当然,也可根据情况,所述线(l)的各一端系结在以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为基准左右对称地形成的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并且,各个另一端个别或对称地经由所述勒紧对象物的周围或一面地配置。
88.如上述地,所述结合凹部244以两侧划分,从而,固定所述线(l)的两端或各个一端的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及经由狭槽242f左右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最小化为了系结所述线(l)而要旋转所述卷盘部240等的不便及繁琐。
89.并且,为了系结所述线(l)的两端部或各个一端,将所述线(l)拉拽的方向实际上相同。从而,能够在所述线(l)的两端或各个一端经由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及经由狭槽242f的状态下同时抓住并拉拽。由此,只需通过将所述线(l)的两端或各个一端拉拽一次的动作也可同时系结固定,因此,组装便利性显著改善,缩短组装时间,使得生产性显著提高。
90.并且,所述中央隔壁246的两侧宽幅相比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更窄地形成,从而,能够节省制造所述卷盘部240所需的材料量。同时,既能够明确区分所述线(l)的两端或各个一端的系结区域,还能够确保作业者容易安装的剩余空间,因此,能够显著提高作业便利性。
91.并且,所述结合凹部244与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截面积对应地形成,因此,如上述地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在所述卷盘部240左右对称地形成。由此,能够根本上消除为了组装所述线(l)的两端或各个一端而数次旋转所述卷盘部240的以往的不便。
92.即,本发明的向左右配置的一对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开口方向在所述卷盘部240的后方侧相互对应地形成。从而,与以往在中央形成贯通部而使得一对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旋转对称的情况不同地,本发明由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在固定配置卷盘部240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系结所述线(l)的两端或各个一端。
93.并且,图5a至图5d为从上侧观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
盘部上系结线的过程的部分投影示例图;图6为从侧面观察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盘部的示例图;图7为图5d的a-b方向截面示例图。
94.此时,优选地,图5a至图5d中重点标示的部分应当理解为为了区别系结孔/凹部和多层形的主体。并且,图6至图7为将所述卷盘部240的下面配置在上侧的状态下观察的侧面图至截面图,优选地,应当理解为在后述的实施例中以向下或下侧说明的部分,在附图上以向上或上侧图示。
95.如图5a至图7所示,在所述卷盘部240上系结所述线(l)的过程如下。此时,优选地,应当理解为所述线(l)的两端部分别系结在通过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及所述中央隔壁246左右对称地形成的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和所述经由狭槽242f。
96.参照图5a至图5b,所述线的端部(lb)通过所述第1系结孔245a被引入至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内侧。然后,向所述结合凹部244侧引入的所述线的端部(lb)通过所述第2系结孔245b向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外侧引出,而将所述线的一部分(la)配置成向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前方侧鼓起的环形。此时,所述线的端部(lb)沿着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滑动而容易地向所述第2系结孔245b侧导引。
97.在此,优选地,所述第1系结孔245a和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各个贯通路径与既设定的角度对应地交叉形成。
98.更详细地,所述第2系结孔245b形成内侧内周面245c与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的一面连续性的剖面延伸。并且,所述第2系结孔245b与所述第1系结孔245a以既定的间隔分隔,优选地,超过所述线(l)的直径地分隔。由此,经由所述第1系结孔245a及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所述线的一部分(la)将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再引入的所述线的端部(lb)整体地包裹,而向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部侧加压。
99.此时,所述第1系结孔245a形成有与所述第2系结孔245b以既定的角度交叉的贯通路径,因此,将所述线的端部(lb)通过所述第1系结孔245a引入时,能够向确保充分的剩余空间的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内侧引导。
100.并且,参照图5c至图5d,通过所述第2系结孔245b引出的所述线的端部(lb)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向所述结合凹部244再引入。此时,在所述结合凹部244以环形配置的所述线的一部分(la)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之间配置所述线的端部(lb)。
101.然后,拉拽向所述第1系结孔245a侧裸露的所述线(l)时,所述线的一部分(la)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侧紧贴地被牵引,而加压所述线的端部(lb)。由此,能够在所述卷盘部240坚固地系结所述线(l)的两端或各个一端。
102.此时,所述经由狭槽242f形成于与所述第1系结孔245a和所述第2系结孔245b之间对应的所述下侧凸缘部242b,优选地,与所述第2系结孔245b邻接地偏心形成。由此,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外侧端部与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内侧端部之间的直线间距以最小限度形成。
103.并且,所述经由狭槽242f与所述下侧凸缘部242b的厚度对应地开口,优选地,所述下侧凸缘部242b的厚度形成所述线(l)的直径以上。由此,被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支撑后引出的所述线的端部(lb)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向所述结合凹部244再引入时,支撑于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内侧面而固定弯曲的状态。即,所述线的弯曲部(lc)经由相互之间最小限度地间隔分隔的所述第2系结孔245b与所述经由狭槽242f之间,并且,在所述支撑阶梯棱
部248和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内侧面同时被支撑。
104.由此,所述线的弯曲部(lc)相对的内面之间的弯曲的角度以最小限度地较窄地形成,而能够将所述线(l)坚固地系结,并且,即使反复操作也能够防止所述线(l)发生松解。并且,通过调整所述线(l)的被系结的部分的间隔或形成阶梯棱的简单的方法即可坚固地系结所述线(l),因此,能够简洁地设计及制造所述卷盘部240的构成,而显著地提高生产性。
105.并且,优选地,所述经由狭槽242f和所述第2系结孔245b通过在外侧端部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边缘部245e的分隔壁245d而区分。
106.更详细地,所述线(l)顺次地经由所述第1系结孔245a、所述第2系结孔245b和所述经由狭槽242f而包裹将所述第2系结孔245b和所述经由狭槽242f由上下区分的所述分隔壁245d的外侧端部的方式系结。此时,在所述分隔壁245d的外面侧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边缘部245e,从而,包裹所述分隔壁245d的所述线的弯曲部(lc)被所述边缘部245e支撑而形成急剧的弯曲部分。由此,能够防止包裹所述分隔壁245d的外侧端部的所述线(l)被系结之后,长时间使用时向反方向发生松解,而能够更加坚固地系结。
107.此时,附图中表示了所述边缘部245e在所述外面侧形成一个,从而,所述分隔壁245d的纵截面形状与三角形状对应的示例,但,所述边缘部245e也可形成两个而与三角形状对应地形成,上述的变形例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108.并且,图8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线卷曲调整装置的卷盘部的变形例的截面示例图。本变形例中除了突出部249的基本的构成与上述的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构成的详细的说明。并且,表示本变形例的截面示例图是将所述卷盘部240的下面配置在上侧的状态下观察的截面图,因此,优选地,以后述的向下或下侧说明的部分在附图上以向上或上侧图示。
109.如图8所示,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可具有阶梯差地突出设有将所述线的端部(lb)整列支撑的突出部249。
110.更详细地,所述突出部249形成从对应于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垂直方向的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突出设有的阶梯棱,由此,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和所述突出部249的突出的外面以既定的突出设置高度具有阶梯差地形成。此时,所述突出部249的突出设置高度可设定为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的底面244d侧端部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从而,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所述突出部249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以多段形成阶梯差。并且,在所述突出部249的中央部侧形成有用于安置所述线的端部(lb)的安置沟249a。
111.从而,通过所述经由狭槽242f向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内侧再引入的所述线的端部(lb)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底面244d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同时形成阶梯差。由此,所述线的一部分(la)加压所述线的端部(lb)的力量更加大,还能够坚固地维持所述线的端部(lb)被所述线的一部分(la)弯曲的状态。
112.并且,所述线的端部(lb)被安置在所述安置沟249a而固定系结位置,还能够使得所述线的端部(lb)及所述线的一部分(la)相互加压接触的面积相对地增加。由此,所述线的端部(lb)与所述线的一部分(la)及所述安置沟249a摩擦的面积增加,而能够更加坚固地固定,显著提高组装稳定性。并且,所述安置沟249a发生凹陷而其两侧以阶梯棱形成,因此,
能够自动地整列所述线的端部(lb)备引入的位置。从而,能够将所述线(l)更容易地系结在所述卷盘部240a。
113.由此,本发明的线卷曲调整装置200与以往的贯通形成中央部并在外周侧的狭小的空间以选自对称形态系结线(l)的两端部的情况不同地,至所述卷盘部240的中央部为止将其作为整体地运用为用于系结所述线(l)的经由/系结空间。并且,各个所述系结孔245a,245b及所述经由狭槽242f左右对称地形成而使得所述线(l)的系结方向不变,因此,便于进行操作及系结作业。
114.此时,所述经由狭槽242f在对应于所述结合凹部244的开口侧端部的下侧凸缘部242b,因此,即使不增加所述卷曲主体部241的厚度,也能够使得所述线的端部(lb)被所述线的一部分(la)坚固地加压的加压阶梯差最大地形成。由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厚度制造所述卷盘部240,并且,以小型化制造适用上述的卷盘部240的产品。并且,经由所述第1系结孔245a和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所述线的一部分(la)与所述第2系结孔245b的内侧内周面245c连续地延伸而在突出设置的所述支撑阶梯棱部248的一面被支撑固定弯曲的状态。由此,即使反复地操作产品,也能够坚固地维持所述线(l)的系结状态。
115.(第2实施例)
116.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并且,以下说明的一实施例并非不适宜地限定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整体构成并非解决本发明的问题的技术方案所必需的。并且,以往技术及对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自明的事项说明可省略,上述被省略的构成要素(方法)及功能的说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地参照。
117.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卷线盘10是包括先行技术文献的以往技术中图示的鞋子拉紧装置的构成要素中的一个,其为通过旋转缠绕线的装置。鞋子拉紧装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可参照以往技术。如图9所示,卷线盘10由线结合部100、线卷绕部200及齿轮部300构成。线结合部100、线卷绕部200及齿轮部300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进行区分,优选地,一体地形成。
118.齿轮部300在第1侧(或以图9及图10为基准的上侧)形成。齿轮部300包括向外侧突出形成的齿轮310。齿轮310与外部构成要素相互齿轮啮合并齿轮连动,而使得卷线盘10旋转。
119.线结合部100在第2侧或以图9及图10为基准的下侧。线结合部100如图11至图15所示包括:第1线结合部110、中央分离壁120及第2线结合部130。第1线结合部110和第2线结合部130通过中央分离壁120相互分离划分区域。以附图11为基准,第1线结合部110在右侧形成,第2线结合部130在左侧形成。第1线结合部110固定结合线的一侧端部区域,第2线结合部130固定结合线的另一侧端部区域。第1线结合部110和第2线结合部130形成相互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构成要素。因此,以下只说明第1线结合部110,第2线结合部130用第1线结合部110的说明替代。
120.第1线结合部110包括:第1线结合槽111和第1倾斜壁112。第1线结合槽111如图11所示从主体100凹陷形成凹槽。在第1线结合槽111上线11由第1、2、3方向经过而固定结合。在此,第1方向是线11通过第1线贯通孔211从主体的外部向内侧插入的方向,第2方向是向主体内侧插入的线11再次从主体的内侧向外部引出的方向,第3方向是与第1方向相同的方
向。
121.如图12所示,第1、2、3方向结合区域111a,111b,111c可在第1线结合槽111的区域虚拟地形成。第1方向结合区域111a是从主体外侧向内侧(即,向第1方向)线11如图13所示通过第1线贯通孔211插入经过的区域。第1方向结合区域111a是以中央分离壁120为基准最远的区域。第2方向结合区域111b是经过第1方向结合区域111a的线再次从主体内侧向外侧(即,由第2方向)通过图13所示的第2线贯通孔212引出而经过的区域。第2方向结合区域111b是以中央分离壁120为基准最近的区域。第3方向结合区域111c是再次从主体外侧向内侧(即,由第3方向)通过图13所示的第3线贯通孔213插入而经过的区域。第3方向结合区域111c是第1方向结合区域111a与第2方向结合区域111b之间的空间。第3方向结合区域111c是固定结合线的一侧端部的区域。
122.如图15所示,第1倾斜壁112导引向第2方向结合区域111b进入的线11向第2线贯通孔212进入,而防止线端部的结合时的干扰。对于防止干扰将参照图21后述。第1倾斜壁112包括水平部112a和倾斜部112b。
123.水平部112a与中央分离壁120相连而沿着中央分离壁120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并且,相比中央分离壁120的高度相对地较低形成。其以相比中央分离壁120的高度更低的水平地形成,而能够导引线11。也可形成与中央分离壁120相同的高度,但,此时可能无法顺畅地导引线11。并且,优选地,水平部112a相比后述的倾斜部112b的长度更长。
124.倾斜部112b与中央分离壁120相连而由中央分离壁120的长度方向从水平部112a延伸形成,优选地,相比水平部112a的长度更短。倾斜部112b沿着中央分离壁120的长度方向倾斜而延伸,并在未到达第2线贯通孔212的位置倾斜结束,从而,第1倾斜壁112的整体长度相比中央分离壁120更短。优选地,水平部112a的长度形成第1倾斜壁112的整体长度的50%以上,从而,将线的端部结合固定在第3方向结合区域111c时,不干扰在第3方向结合区域安置的线(参照图21)。水平部112a及倾斜部112b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分离说明,优选地,一体地形成。倾斜部112b从水平部112a连接的位置向第2线贯通孔212逐渐地倾斜。
125.第2线结合部130与第1线结合部110的相反侧对应地形成,其详细的说明以第1线结合部110的说明代替。
126.中央分离壁120形成壁而将截面大致形成半圆形状的线结合槽111,131两分。
127.线卷绕部200能够在线结合部100和齿轮部300的之间缠绕线。齿轮部300的任意选择的直径小于线结合部100的任意选择的直径,线卷绕部200的任意选择的直径小于齿轮部300的直径,而使得线沿着周围面被缠绕。在线卷绕部200的周围面贯通形成有最初线向第1方向通过插入的第1线贯通孔211。并且,在线卷绕部200的周围面贯通形成有第2线贯通孔212,其与第1线贯通孔211分隔既定距离而形成,线由第2方向通过插入。并且,在周围面贯通形成有第3线贯通孔213,其在第1线贯通孔211与第2线贯通孔212之间分隔既定距离而形成,线由第3方向通过插入。以上述的中央分离壁120为基准线,与第1、2、3线贯通孔211,212,213相互对应地形成有第1、2、3线贯通孔221,222,223。第1、2、3线贯通孔221,222,223也如上述地使得线由第1、2、3方向通过插入。
128.以下说明在各个第1、2线结合槽111,131固定结合线的方法。相同地,在第2线结合槽131上结合固定线的方法以第1线结合槽111的结合方法的说明代替。
129.如图16所示,线11通过第1线贯通孔211从主体100的外侧向内侧即,第1方向插入。
如图17所示,向第1方向插入的线11经过第1方向结合区域111a再次弯曲并向第2方向结合区域111b进入,并且,通过第2线贯通孔212从主体100的内侧向外侧即,由第2方向引出。此时,如图17所示,借助于第1倾斜壁122将线11'抬高既定角度θ。
130.如图18所示,由第2方向通过第2线贯通孔212向主体100外引出的线11a,如图19所示通过第3线贯通孔213从主体100的外侧向内侧即,由第3方向再次插入。由第3方向通过第3线贯通孔213再次插入的线11b的端部被安置在第3方向结合区域111c。
131.如图21所示,施加外力f拉拽线11c时,线11d的长度逐渐缩短被拉紧。此时,线11d在倾斜部112b和第2线贯通孔212之间的长度方向线支撑空间111d被支撑而拉拽线11c。在此,如果假设第1倾斜壁112的倾斜部112b的长度更长,即,水平部112a的长度相比图21更短,线11d的角度(图17中所示)也缩小那么多,即,线以相对地更由水平倒下,并且,如果线11d的角度小,随着拉拽线11c,线11d缩小而干扰线11e的概率提高。因此,优选地,本发明的水平部112a的长度相比倾斜部112b的长度更长。
132.如图22及图23所示,持续地拉拽线11c,使得线11e在第3方向结合区域111c被线11d按压而被固定结合。
133.上述的线11的第1端部11f固定结合在第1线结合槽111,并且,如图25所示,线11的第2端部11g被固定结合在第2线结合槽131。
134.此时,只要没有特别反对的记载,以上记载的"包括","构成","具备"或"具有"等术语可包含相应的构成要素,因此,并非排除其他构成要素,而是还可包括其他构成要素。只要未另外定义,包括技术性或科学性的术语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义相同的意义。如同词典中定义的术语通常使用的术语与有关技术的文脉上的意义一致,只要未在本发明明确地定义,不能以异常性或过度性地形式上的意义解释。
135.如以上说明,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项申请的范围,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变形实施,并且,上述的变形例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136.在说明本发明时以往技术及对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自明的事项可省略,并且,上的省略的构成要素(方法)及功能的说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充分参照。并且,上述的本发明的构成要素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说明,在不超过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附加在此未说明的构成要素。
137.对于上述的各个部分的构成及功能的说明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相互分离进行了说明,也可根据需要某一个构成及功能以其他构成要素统一实施,或更细分化而实施。
138.以上,参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可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并非限定于此。即,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可进行很多变形。并且,如果判断关于本发明的公知功能及其构成或本发明的各个构成的结合关系的详细说明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要旨,可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