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卫星通信站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6:43: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卫星通信站。


背景技术:

2.目前,轻质卫星通信站即便携式卫星通信站,一种可携带的超小口径的卫星通信站,它通过与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链路形成卫星通信网络,支持语音、数据、音视频和广域网接入等多媒体通信业务,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事故现场应急通信和现场视频转播等业务的良好手段。
3.现有的便携式卫星通信站一般包括天线、馈源以及控制装置。通常天线为抛物面状的盘体,其天线通常采用多瓣螺栓搭扣拼装方式,天线架设需一定的拼装时间,在使用方便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卫星通信站,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天线通常采用多瓣螺栓搭扣拼装方式,天线架设需一定的拼装时间,在使用方便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卫星通信站,包括机座、转动连接在机座上的天线和通过导线与机座电性连接的馈源,所述天线包括中盘体、两组侧盘体、顶盘体和两组边角盘体,两组所述侧盘体和所述顶盘体分别转动连接在中盘体侧壁,且两组侧盘体对称设置,侧盘体和顶盘体分别与中盘体转动处设置有扭簧,顶盘体能卡接在远离机座一侧的两组侧盘体之间,所述边角盘体分别位于侧盘体和顶盘体之间,且边角盘体分别与侧盘体和顶盘体转动连接,所述馈源通过馈源架设置在天线抛物面的圆心处。
7.更进一步地,所述机座上设置有铰接套,所述中盘体侧壁通过支架固定有与铰接套转动连接的铰接轴,铰接套一端部转动连接有用于限制铰接轴转动的限制件。
8.更进一步地,所述铰接套一端内设置有轴腔,所述铰接轴一端穿入轴腔内且设置有锥台型摩擦轮,且铰接轴的锥台型摩擦轮一端开设有滑槽,所述限制件包括凹轮和与凹轮同轴转动的滑轴,所述凹轮滑动在轴腔内,凹轮能与锥台型摩擦轮摩擦配合,凹轮侧壁与轴腔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滑轴一端滑动在滑槽内,滑轴另一端穿出轴腔。
9.更进一步地,所述铰接轴中部开设有轴口,所述轴口内固定有连接架,所述馈源架包括第一折叠架和与第一折叠架转动连接的第二折叠架,所述第一折叠架远离第二折叠架一端通过折叠轴转动连接在轴口内,所述折叠轴内滑动连接有用于限制折叠轴转动的第一限位杆。
10.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折叠轴上开设有阶梯槽,所述第一限位杆滑动在阶梯槽内,第一限位杆其中一端能穿出阶梯槽并能卡入第一限位槽内,第一限位杆另一端与阶梯槽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1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叠架靠近第二折叠架一端开设有滑道,所述滑道内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上固定有滑动在滑道内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滑道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二折叠架靠近第一折叠架一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杆一端能穿出滑道并能卡入第二限位槽内,第二限位杆另一端穿出滑道。
1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折叠架远离第二限位槽一端开设有插槽,所述馈源侧壁固定有与插槽插接的插块。
13.更进一步地,两组所述侧盘体远离机座一侧均设置有扣座,顶盘体远离机座一端部设置有与扣座卡接的弹性扣。
14.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侧盘体分别与中盘体的转动连接,边角盘体分别与侧盘体和顶盘体转动连接,并通过顶盘体卡接在两组侧盘体之间,实现两组侧盘体、顶盘体和两组边角盘体折叠在中盘体侧面,同时在解除顶盘体与两组侧盘体固定后,在扭簧的作用下,实现天线的快速展开,免去传统的多瓣拼装环节,节省了架设时间,同时避免额外携带螺栓等工具,提高该装置的便携性和便利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铰接套截面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扣截面结构示意图;
26.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机座;2、天线;201、中盘体;202、侧盘体;203、顶盘体;204、边角盘体;3、馈源;4、扭簧;5、扣座;501、卡槽;6、弹性扣;601、扣槽;602、扣架;603、扣脚;604、扣头;605、导杆;606、第四弹簧;7、铰接套;701、轴腔;702、断口;8、支架;9、铰接轴;901、锥台型摩擦轮;902、滑槽;903、轴口;904、连接架;905、第一限位槽;10、限制件;1001、凹轮;1002、滑轴;1003、旋钮;11、第一弹簧;12、第一折叠架;1201、滑道;13、第二折叠架;1301、第二限位槽;1302、插槽;14、折叠轴;1401、阶梯槽;15、第一限位杆;16、第二弹簧;17、第二限位杆;1701、滑块;18、第三弹簧;19、插块;20、收纳槽;21、凹型转接件;22、轴杆;2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29.本实施例的一种卫星通信站,参照图1-9:包括机座1、转动连接在机座1上的天线2和通过导线与机座1电性连接的馈源3;其中,天线2为抛面型盘体,馈源3通过通过馈源架设置在天线2抛物面的圆心处。
30.具体的,机座1内设电源单元与通信单元,其电源单元用于对通信单元和馈源3进行供电,其通信单元用于接收馈源3的信号,或将信号反馈至馈源3,实现信号的双向传递。
31.天线2包括中盘体201、两组侧盘体202、顶盘体203和两组边角盘体204,侧盘体202分别对称转动在中盘体201左右两侧(以图3为参考方向,下同),顶盘体203转动在中盘体201顶侧,使得两组侧盘体202能分别向中盘体201前侧翻转折叠,并使得顶盘体203能向中盘体201前侧翻转折叠;边角盘体204分别位于顶盘体203与侧盘体202的夹角处,且边角盘体204分别与顶盘体203与侧盘体202转动连接,使得边角盘体204能分别随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翻转折叠。
32.其中,中盘体201的顶侧壁与左右侧壁均开设有凹槽23,左部侧盘体202的右侧和右部侧盘体202的左侧均固定有凹型转接件21,侧盘体202顶侧壁和顶盘体203左右侧壁均开设凹槽23,顶盘体203底侧壁固定凹型转接件21,边角盘体204分别面向侧盘体202一侧和顶盘体203一侧均固定凹型转接件21,凹型转接件21分别通过轴杆22转动在凹槽23内,从而分别实现侧盘体202与中盘体201的转动连接、顶盘体203与与中盘体201的转动连接以及边角盘体204分别与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的转动连接;同时通过凹槽23与凹型转接件21的配合,使得凹型转接件21影藏在凹槽23内,从而在天线2展开时,避免在天线2的抛面侧形成较大的铰接缝隙,进而提高天线2的反射面的完整性。
33.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分别与中盘体201转动处设置有扭簧4;其中,扭簧4分别套设在轴杆22上,扭簧4其中一端搭接在凹型转接件21上,扭簧4另一端搭接在凹槽23内壁;通过扭簧4的作用,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展开后,提高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与中盘体201的稳定性,进而通过边角盘体204分别与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的转动连接,使得边角盘体204稳定位于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之间。
34.顶盘体203能卡接在远离机座1一侧的两组侧盘体202之间;具体的,两组侧盘体202远离机座1一侧均设置有扣座5,顶盘体203远离机座1一端部设置有与扣座5卡接的弹性扣6;其中,扣座5上均开设有l型的卡槽501,弹性扣6内对称设置有扣槽601,在扣槽601内分别对称固定有两组导杆605,并在扣槽601内分别设置有与导杆605滑动配合的扣架602,扣架602上下端均穿出扣槽601并分别设置有扣脚603和扣头604,并在导杆605外侧分别套设第四弹簧606,第四弹簧606两端分别与扣架602侧壁和扣槽601内壁接触;如图9,为便于扣
脚603卡入卡槽501内,将扣脚603设置为楔形结构,且此时两组扣脚603之间的间距大于两组卡槽501槽口之间的间距,从而当扣脚603卡入卡槽501内后,实现顶盘体203与侧盘体202的固定;并当相向按动两组扣头604时,使得两组扣脚603相互靠近,并可分别从卡槽501槽口移出,即可解除顶盘体203与侧盘体202的固定。
35.如图2,此时天线2处于展开状态,先将两组侧盘体202分别向中盘体201前侧翻折,此时两组边角盘体204分别随侧盘体202翻折,使得边角盘体204翻折至顶盘体203一侧,再将顶盘体203向下翻折,则顶盘体203带动两组边角盘体204向下翻折至中盘体201一侧,再将中盘体201向机座1方向转动,使得侧盘体202与顶盘体203位于中盘体201与机座1之间,此时折叠后的天线2不与机座1平行,即折叠后的天线2与机座1之间存在一定的角度,此角度恰好使得弹性扣6卡入扣座5内,进而通过弹性扣6与扣座5的卡接,实现顶盘体203固定在两组侧盘体202之间,从而不仅实现两组侧盘体202的相对固定,而且实现侧盘体202、顶盘体203和边角盘体204分别限位固定在中盘体201一侧,进而实现侧盘体202、顶盘体203和边角盘体204折叠在中盘体201一侧。
36.当再次按动弹性扣6的两组扣脚603时,则解除顶盘体203对两组侧盘体202的固定限位,则在扭簧4的作用下,使得顶盘体203先向上翻折,并带动边角盘体204向上翻折,在此过程中,边角盘体204由于未翻折至顶侧,使得边角盘体204对侧盘体202造成阻碍,使得侧盘体202无法向外翻折,并当顶盘体203完全翻折至中盘体201顶部后,且边角盘体204完全翻折至中盘体201顶部后,在扭簧4的作用下,使得两组侧盘体202分别向外翻折,从而实现侧盘体202、顶盘体203和边角盘体204自动快速翻折至中盘体201的外侧,即实现天线2的快速展开,免去传统的多瓣拼装环节,节省了架设时间,同时避免额外携带螺栓等工具,提高该装置的便携性和便利性。
37.本技术方案中,中盘体201与机座1转动连接;具体的,机座1上设置有铰接套7,中盘体201侧壁通过支架8固定有与铰接套7转动连接的铰接轴9,其中,铰接套7一端部转动连接有用于限制铰接轴9转动的限制件10,并在铰接套7中部开设有断口702,用于避让支架8的转动。
38.铰接套7的左部内设置有轴腔701,铰接轴9左端穿入轴腔701内且设置有锥台型摩擦轮901,铰接轴9左端同轴开设有滑槽902,限制件10包括凹轮1001和与凹轮1001同轴转动的滑轴1002,凹轮1001侧壁与轴腔70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1,凹轮1001滑动在轴腔701内,使得限制凹轮1001只能在轴腔701沿铰接轴9轴线方向移动,同时滑轴1002与滑槽902滑动连接,使得滑轴1002只能沿铰接轴9轴线方向移动,并且滑轴1002左端穿出轴腔701并设置旋钮1003,通过旋钮1003,便于按动滑轴1002或转动滑轴1002。
39.其中,锥台型摩擦轮901外壁设置有橡胶材质的防滑纹垫,凹轮1001圆周内壁设置有与锥台型摩擦轮901配合的摩擦锥面,从而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下,凹轮1001的摩擦锥面与防滑纹垫接触,则限制铰接轴9的转动,从而保证天线2倾斜固定在机座1上;当向右按动滑轴1002时,使得凹轮1001向右移动,则摩擦锥面不与防滑纹垫接触,从而解除对铰接轴9的转动限制,进而可通过转动旋钮1003或直接转动中盘体201,实现调节中盘体201与机座1的倾斜角度,当倾斜角度调节完毕后,松开旋钮1003,则在第一弹簧11的作用下,使得凹轮1001的摩擦锥面与防滑纹垫接触,实现中盘体201与与机座1的固定,即实现天线2与与机座1的快速固定。
40.本技术方案中,馈源架采用可相互折叠的架体;具体的,馈源架包括第一折叠架12和与第一折叠架12转动连接的第二折叠架13。
41.其中,第一折叠架12远离第二折叠架13一端通过折叠轴14转动连接在轴口903内;具体的,铰接轴9中部开设有轴口903,轴口903内固定有连接架904,连接架904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905,折叠轴14上开设有阶梯槽1401,在阶梯槽1401内滑动有第一限位杆15,第一限位杆15另一端与阶梯槽140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6;从而当将第一折叠架12转动至与支架8垂直时,此时阶梯槽1401与第一限位槽905同轴,则第一限位杆15在第二弹簧16下,使得第一限位杆15卡入第一限位槽905内,从而实现第一折叠架12快速与铰接轴9固定。
42.为便于解除第一折叠架12与铰接轴9的固定,在铰接轴9上开设有与第一限位槽905同轴的穿孔,第一限位杆15另一端固定有拉杆1501,拉杆1501穿过并穿出穿孔,通过拉动拉杆1501杆端的把手,使得第一限位杆15缩入第一限位槽905内,解除第一折叠架12与铰接轴9的固定,实现第一折叠架12能相对铰接轴9进行转动;其中,第一限位杆15杆端设置有锥形部,使得第一限位杆15与连接架904接触时,便于第一限位杆15缩入第一限位槽905内。
43.为便于实现第一折叠架12与第二折叠架13的固定,在第一折叠架12靠近第二折叠架13一端开设有滑道1201,滑道1201内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17,第二限位杆17上固定有滑动在滑道1201内的滑块1701,滑块1701与滑道120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18,第二折叠架13靠近第一折叠架12一端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301,第二限位杆17一端能穿出滑道1201并能卡入第二限位槽1301内,第二限位杆17另一端穿出滑道1201;从而当第二折叠架13转动至与第一折叠架12垂直时,第二限位槽1301与滑道1201对应,则在第三弹簧18的作用下,第二限位杆17卡入第二限位槽1301内,实现第一折叠架12与第二折叠架13的快速固定;当拔动第二限位杆17另一端的手环时,使得第二限位杆17远离手环一端缩入滑道1201内,进而快速解除第一折叠架12与第二折叠架13的固定;其中,第二限位杆17远离手环一端设置有锥形部,使得第二限位杆17接触第一折叠架12时,便于第二限位杆17缩入滑道1201内。
44.同时在第一折叠架12中部开设有折叠槽,用于收纳折叠后的第二折叠架13,且折叠槽长度大于第二折叠架13的长度,便于将第二折叠架13从折叠槽翻转出;为便于将馈源架收在机座1内,在机座1上侧设置有收纳槽20。
45.为便于将馈源3固定在第二折叠架13上,在第二折叠架13远离第二限位槽1301一端开设有插槽1302,馈源3侧壁固定有与插槽1302插接的插块19。
46.收起该装置时,先取下导线,再将馈源3从第二折叠架13上拔下,再拉动第二限位杆17端部的手环,并将第二折叠架13翻折至第一折叠架12的折叠槽内,再拉动拉杆1501杆端的把手,并将第一折叠架12翻折至收纳槽20内,之后再翻折两组侧盘体202,再翻折顶盘体203,使得侧盘体202、顶盘体203和边角盘体204折叠在中盘体201侧面,之后再按动滑轴1002端部的旋钮1003,并将中盘体201翻折至机座1上,从而实现馈源架与天线2折叠在机座1,减少该装置的体积,进而便于携带运输。
47.该装置通过两组侧盘体202分别与中盘体201的转动连接,边角盘体204分别与侧盘体202和顶盘体203转动连接,并通过顶盘体203卡接在两组侧盘体202之间,实现两组侧盘体202、顶盘体203和两组边角盘体204折叠在中盘体201侧面,同时在解除顶盘体203与两组侧盘体202固定后,在扭簧4的作用下,实现天线2的快速展开,免去传统的多瓣拼装环节,节省了架设时间,同时避免额外携带螺栓等工具,提高该装置的便携性和便利性。
4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