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4:55: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控制单元外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控制单元是新能源汽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然而控制单元的外壳可起到对内部元件进行保护的作用。
3.传统的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器外壳,大多都是依靠被动式的散热,这种散热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若控制单元温度过高不能对内部进行及时散热可能会使内部元件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的外壳散热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
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侧表面固定安装有多个侧安装槽,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呈对称分布的上安装槽;
6.所述壳体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对壳体对壳体四周的热量以冷热置换的方式进行水冷降温。
7.优选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蓄液箱和上散热板,所述上散热板的两端与所述上安装槽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上安装槽通过螺栓与所述上散热板固定连接,所述上散热板的侧表面开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固定连通,所述蓄液箱的侧表面固定连通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固定连通;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散热板的两端滑动插入上安装槽的内壁,再通过螺栓拧紧,使的上散热板与壳体的上表面紧密连接,起到固定和导热的作用,由水泵将蓄液箱内部的水冷液通过管道泵入第一进水口,水冷液在进入第一进水口后,在上散热板内部流动带走热量。
9.优选地,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前散热板、右散热板、后散热板和左散热板,所述前散热板、右散热板、后散热板和左散热板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侧安装槽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侧安装槽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前散热板、右散热板、后散热板和左散热板固定连接;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前散热板、右散热板、后散热板和左散热板能与壳体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紧密相连。
11.优选地,所述前散热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固定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口固定连通,所述右散热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第三出水口固定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三进水口固定连通,所述后散热板的上表面
开设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所述第四进水口与所述第四出水口固定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四进水口固定连通;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水冷液在进入第一进水口后,在上散热板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一出水口流入第二进水口,水冷液在进入第二进水口后,在前散热板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二出水口流入第三进水口,水冷液在进入第三进水口后,在右散热板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三出水口流入第四进水口,水冷液在进入第四进水口后,在后散热板内部流动吸收热量。
13.优选地,所述左散热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五进水口和第五出水口,所述第五进水口与所述第五出水口固定连通,所述第四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五进水口固定连通;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水冷液在进入第四进水口后,在后散热板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四出水口流入第五进水口,水冷液在进入第五进水口后,在左散热板内部流动吸收热量。
15.优选地,所述第五出水口通过管道固定连通有冷排,所述冷排通过管道与所述蓄液箱固定连通;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水冷液在进入第五进水口后,在左散热板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通过管道流入冷排,由冷排对水冷液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水冷液再通过管道再回流入蓄液箱,反复循环流动对壳体进行散热。
17.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为:
18.通过设置冷却装置,由水泵将蓄液箱内部的水冷液通过管道泵入上散热板,在从上散热板流入前散热板,再从前散热板流入右散热板,再从右散热板流入后散热板,再从后散热板流入左散热板,通过水冷液流动吸收其热量后,在进入冷排降温,经过降温后的水冷液再回流蓄液箱反复循环对壳体进行主动式降温,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的外壳散热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的壳体结构的立体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的前散热板结构的爆炸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的后散热板结构的爆炸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的蓄水箱结构的立体图。
24.图中:1、壳体;11、侧安装槽;12、上安装槽;2、蓄液箱;21、上散热板;22、第一进水口;23、第一出水口;24、水泵;3、前散热板;31、右散热板;32、后散热板;33、左散热板;4、第二进水口;41、第二出水口;42、第三进水口;43、第三出水口;44、第四进水口;45、第四出水口;5、第五进水口;51、第五出水口;6、冷排。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6.参照图1-5,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壳体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侧表面固定安装有多个侧安装槽11,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呈对称分布的上安装槽12;
27.所述壳体1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对壳体1对壳体四周的热量以冷热置换的方式进行水冷降温。
28.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蓄液箱2和上散热板21,所述上散热板21的两端与所述上安装槽12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上安装槽12通过螺栓与所述上散热板21固定连接,所述上散热板21的侧表面开设有第一进水口22和第一出水口23,所述第一进水口22与所述第一出水口23固定连通,所述蓄液箱2的侧表面固定连通有水泵24,所述水泵24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2固定连通;
29.上散热板21的两端滑动插入上安装槽12的内壁,再通过螺栓拧紧,使的上散热板21与壳体1的上表面紧密连接,起到固定和导热的作用,由水泵24将蓄液箱2内部的水冷液通过管道泵入第一进水口22,水冷液在进入第一进水口22后,在上散热板21内部流动带走热量。
30.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前散热板3、右散热板31、后散热板32和左散热板33,所述前散热板3、右散热板31、后散热板32和左散热板33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侧安装槽11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侧安装槽11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前散热板3、右散热板31、后散热板32和左散热板33固定连接;
31.前散热板3、右散热板31、后散热板32和左散热板33能与壳体1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紧密相连。
32.进一步地,所述前散热板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进水口4和第二出水口41,所述第二进水口4与所述第二出水口41固定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23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进水口4固定连通,所述右散热板3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进水口42和第三出水口43,所述第三进水口42与所述第三出水口43固定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41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三进水口42固定连通,所述后散热板32的上表面开设有第四进水口44和第四出水口45,所述第四进水口44与所述第四出水口45固定连通,所述第三出水口43通过管道与所述第四进水口44固定连通;
33.水冷液在进入第一进水口22后,在上散热板21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一出水口23流入第二进水口4,水冷液在进入第二进水口4后,在前散热板3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二出水口41流入第三进水口42,水冷液在进入第三进水口42后,在右散热板31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三出水口43流入第四进水口44,水冷液在进入第四进水口44后,在后散热板32内部流动吸收热量。
34.进一步地,所述左散热板3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五进水口5和第五出水口51,所述第五进水口5与所述第五出水口51固定连通,所述第四出水口45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五进水口5固定连通;
35.水冷液在进入第四进水口44后,在后散热板32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四出水口
流入第五进水口5,水冷液在进入第五进水口5后,在左散热板33内部流动吸收热量。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出水口51通过管道固定连通有冷排6,所述冷排6通过管道与所述蓄液箱2固定连通;
37.水冷液在进入第五进水口5后,在左散热板33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通过管道流入冷排6,由冷排6对水冷液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水冷液再通过管道再回流入蓄液箱2,反复循环流动对壳体1进行散热。
38.通过设置冷却装置,由水泵24将蓄液箱2内部的水冷液通过管道泵入上散热板21,在从上散热板21流入前散热板3,再从前散热板3流入右散热板31,再从右散热板31流入后散热板32,再从后散热板32流入左散热板33,通过水冷液流动吸收其热量后,在进入冷排6降温,经过降温后的水冷液再回流蓄液箱2反复循环对壳体1进行主动式降温,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控制单元的外壳散热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39.工作原理:将上散热板21的两端滑动插入上安装槽12,再将前散热板3、右散热板31、后散热板32和左散热板33的两端依次滑动插入各个侧安装槽11,并通过螺栓固定好,再启动水泵24,由水泵24将蓄液箱2内部的水冷液通过管道泵入第一进水口22,水冷液在进入第一进水口22后,在上散热板21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一出水口23流入第二进水口4,水冷液在进入第二进水口4后,在前散热板3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二出水口41流入第三进水口42,水冷液在进入第三进水口42后,在右散热板31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第三出水口43流入第四进水口44,水冷液在进入第四进水口44后,在后散热板32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从四出水口流入第五进水口5,水冷液在进入第五进水口5后,在左散热板33内部流动吸收热量,再通过管道流入冷排6,由冷排6对水冷液进行降温,降温后的水冷液再通过管道再回流入蓄液箱2,反复循环流动对壳体1进行散热。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