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3:01: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最小断面的任何一个方向的尺寸最小为1m。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升温比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10736587u公开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用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等结构的配合,解决了现有的混凝土水化散热装置,散热方式单一,散热速度慢效率低,散热效果不佳,造成难以及时有效的降低或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的问题。
4.但现有的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大多内部平铺设置,内部的积热无法快速导出散热,且不可进行多次使用,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组件和冷水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棒,所述导热棒上连接有多个翅片,所述导热棒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导热油体,所述导热棒的内部螺栓连接有传热棒,所述传热棒内部连接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冷水组件包括冷水槽,所述冷水槽的内部连接有泵体,所述泵体的出液端连接有供液管,所述供液管的一端连接有布液板,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有回液板,所述回液板的一端连接有回液管。
7.优选的,所述翅片截面为梯形,多个所述翅片在导热棒上均匀分布。
8.优选的,所述导热管为螺旋形,所述导热管为铜材质制作。
9.优选的,所述空腔的深度与传热棒的长度相匹配,所述导热棒和传热棒的一端均为圆形端。
10.优选的,所述布液板和回液板的内部均设置弧形通道,所述布液板和回液板内部的通道数量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数量相匹配。
11.优选的,所述冷水槽的一侧连接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上连接有多个冷凝板。
12.优选的,多个所述冷凝板在冷水槽内部均匀分布,所述冷凝板的长度与冷水槽高
度相匹配。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在多个导热棒上固定连接有多个翅片,多个导热棒将混凝土水化产生的内部热量吸收,通过多个翅片增加接触面积,进而将混凝土水化的热量快速吸收,吸收的热量通过空腔内的导热油进行传递,热量传递到传热棒内,传热棒内部连接螺旋形的导热管,导热管的两端连接有进液管和出液管,通过进液管导入冷却的流体,冷却流体通过螺旋形的导热管进行换热,多个不同位置的导热棒进行混凝土内部热量导出,避免内部热量聚集,导热效率高,散热快速;
15.(2)本实用新型在冷水槽内的流体与空气热交换,同时在冷水槽的内壁连接有冷凝器,通过冷凝器进行水流的快速冷却,冷凝器上连接有冷凝板,通过冷凝板增加与流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快速冷却流体,进而提高混凝土内部热量导出,增加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的轴侧立体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的换热管剖视结构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1、散热组件;11、导热棒;12、翅片;13、空腔;14、传热棒;15、导热管;16、进液管;17、出液管;2、冷水组件;21、冷水槽;22、泵体;23、供液管;24、布液板;25、回液板;26、回液管;27、冷凝器;28、冷凝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降温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组件1和冷水组件2,散热组件1包括导热棒 11,导热棒11上连接有多个翅片12,翅片12截面为梯形,多个翅片12在导热棒11上均匀分布,导热棒11的内部设置有空腔13,空腔13内填充有导热油体,导热棒11的内部螺栓连接有传热棒14,空腔13的深度与传热棒14的长度相匹配,导热棒11和传热棒14的一端均为圆形端,传热棒14内部连接有导热管15,导热管15为螺旋形,导热管15为铜材质制作,导热管1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进液管16和出液管17。
25.其中,在大体积混凝土装填时,将多个导热棒11插入混凝土内部,多个导热棒11上
固定连接有多个翅片12,多个导热棒11将混凝土水化产生的内部热量吸收,通过多个翅片12增加接触面积,进而将混凝土水化的热量快速吸收,吸收的热量通过空腔13内的导热油进行传递,热量传递到传热棒14内,传热棒14内部连接螺旋形的导热管15,导热管15的两端连接有进液管16和出液管17,通过进液管16导入冷却的流体,冷却流体通过螺旋形的导热管15进行换热,多个不同位置的导热棒11进行混凝土内部热量导出,避免内部热量聚集,导热效率高,散热快速,同时螺栓连接的传热棒14可进行垂直抽出,导热棒 11内部空腔13回填水泥,让混凝土整体内部应力均匀,传热棒14进行多次重复使用。
26.请参阅图1-图4,冷水组件2包括冷水槽21,冷水槽21的内部连接有泵体22,泵体22的出液端连接有供液管23,供液管23的一端连接有布液板24,出液管17的一端连接有回液板25,回液板25的一端连接有回液管26,布液板 24和回液板25的内部均设置弧形通道,布液板24和回液板25内部的通道数量与进液管16和出液管17的数量相匹配,冷水槽21的一侧连接有冷凝器27,冷凝器27上连接有多个冷凝板28,多个冷凝板28在冷水槽21内部均匀分布,冷凝板28的长度与冷水槽21高度相匹配。
27.其中,通过布液板24进行多个进液管16连接,多个出液管17连接在回液板25上,布液板24和回液板25内部的通道进行流体导流和回流,泵体22通过供液管23进行冷水供应,布液板24进行流体的均匀分布,回流后导热的流体通过回液板25进行回流,回流后的流体导入冷水槽21内部,在冷水槽21内的流体与空气热交换,同时在冷水槽21的内壁连接有冷凝器27,通过冷凝器 27进行水流的快速冷却,冷凝器27上连接有冷凝板28,通过冷凝板28增加与流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快速冷却流体,进而提高混凝土内部热量导出,增加散热效率。
28.整体的工作原理为,将装置的用电设备连接外部电源,在大体积混凝土装填时,将多个导热棒11插入混凝土内部,多个导热棒11上固定连接有多个翅片12,多个导热棒11将混凝土水化产生的内部热量吸收,通过多个翅片12增加接触面积,进而将混凝土水化的热量快速吸收,吸收的热量通过空腔13内的导热油进行传递,热量传递到传热棒14内,传热棒14内部连接螺旋形的导热管15,导热管15的两端连接有进液管16和出液管17,通过进液管16导入冷却的流体,冷却流体通过螺旋形的导热管15进行换热,多个不同位置的导热棒 11进行混凝土内部热量导出,避免内部热量聚集,导热效率高,散热快速,同时螺栓连接的传热棒14可进行垂直抽出,导热棒11内部空腔13回填水泥,让混凝土整体内部应力均匀,传热棒14进行多次重复使用,通过布液板24进行多个进液管16连接,多个出液管17连接在回液板25上,布液板24和回液板 25内部的通道进行流体导流和回流,泵体22通过供液管23进行冷水供应,布液板24进行流体的均匀分布,回流后导热的流体通过回液板25进行回流,回流后的流体导入冷水槽21内部,在冷水槽21内的流体与空气热交换,同时在冷水槽21的内壁连接有冷凝器27,通过冷凝器27进行水流的快速冷却,冷凝器27上连接有冷凝板28,通过冷凝板28增加与流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快速冷却流体,进而提高混凝土内部热量导出,增加散热效率。
2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0.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