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风型屋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2:44: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金属屋面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风型屋面板。


背景技术:

2.目前,抗风形屋面板主要用于金属屋面系统,自然环境中,风荷载对于建筑影响巨大,建筑迎风面会产生正风压,屋面和侧面会产生负风压,超过风压值则会产生风揭破坏。
3.授权公告号为cn20245070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相关的技术,一种金属屋面结构,屋面结构至少包括檩条、屋面底板及金属屋面板,金属屋面板通过屋面板固定座固定安装于屋面底板上,屋面底板位于檩条上并通过螺钉与檩条固定,金属屋面板由一体成型的底板和两个立肋构成,立肋的顶端具有弯折部。金属屋面板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至少一个扇环段,且金属屋面板任意横断面形状相同,扇环段内底板呈扇环形;相邻的金属屋面板扇环段形状凹凸配合,并通过立肋顶端的弯折部连接。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发明人认为:当金属屋面板在遭受台风侵袭时,强大的风荷载负压将底板吸起产生变形,由于底板侧边的立肋与屋面板固定座之间通过弯折部弯折卡接,由于风荷载的持续作用下,底板将出现与立肋之间夹角逐渐变大直至平直或是呈一体的弧形,此时,底板承受风荷载将直接作用在弯折部上,易造成弯折部形变,从而导致金属屋面板脱离屋面板固定座,最终形成金属屋面风揭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屋面板的安装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抗风型屋面板,内容如下:
6.一种抗风型屋面板,其包括板体以及分别固定连接于板体一侧的第一侧立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板体另一侧的第二侧立板,所述第一侧立板和第二侧立板之间间隔形成下凹空间;所述第一侧立板的顶端设置有内扣件,所述第二侧立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扣接在相邻屋面板的内扣件外侧壁上的外扣件;所述第一侧立板和第二侧立板背离下凹空间的一侧均设置有卡固副槽。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两抗风型屋面板连接在建筑顶端上时,两屋面板相向的第一侧立板和第二侧立板通过内扣件和外扣件相互扣接固定,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的卡固副槽能够供底座上的限位侧板伸入,从而提高底座与屋面板的连接性能,进而提高屋面板的抗风揭性能。
8.优选的,所述卡固副槽的两端高低设置,所述卡固副槽较低的一端靠近下凹空间,卡固副槽较高的一端背离下凹空间设置;所述第一侧立板和第二侧立板靠近下凹空间的一侧对应卡固副槽设置有凸起限位肋。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自第一侧立板或是第二侧立板向上倾斜的卡固副槽相较水平的卡固副槽,能够在板体受到风荷载作用时,减小侧限位板和卡固副槽分离的概率,以提高底座上的侧限位板和卡固副槽之间连接性能。
10.优选的,所述内扣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钩连接段、第一中部连接段以及第一
搭钩连接段,第一弯钩连接段一端与第一侧立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搭钩连接段与第一侧立板间隔设置,第一弯钩连接段、第一搭钩连接段以及第一中部连接段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搭钩段的两端高低设置,所述第一搭钩段较高的一端朝向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搭钩段较低的一端与第一中部连接段固定连接;
11.所述外扣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弯钩连接段、第二中部连接段以及第二搭钩连接段,第二弯钩连接段一端与第二侧立板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二弯钩连接段、第二搭钩连接段以及第二中部连接段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内扣件的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搭钩段较低的一端与第二中部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搭钩段较高的一端朝向第二容纳空间。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屋面板安装在建筑构件的顶端时,内扣件扣接在底座上,底座的顶端深入至内扣件的第一容纳空间内,相邻的屋面板的外扣件扣接在内扣件上,第二容纳空间容纳内扣,相邻两屋面板相互扣接。
13.均向上倾斜的第一弯钩连接段和第一搭钩连接段使得第一容纳空间的底端呈扩口设置。第二搭钩连接段和第二弯钩连接段使得第二容纳空间呈扩口设置。以便第一容纳空间扣接在底座上,第二容纳空间扣接在内扣件上。
14.优选的,所述第一中部连接段的中部设置有朝向第一容纳空间凹陷的防渗槽,所述防渗槽靠近第一弯钩连接段。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屋面板相互扣接时,外扣件扣接在内扣件上。外扣件和内扣件紧贴并且出现毛细现象,雨天时,防渗槽能够减小落在屋面板上的雨水沿内扣件和外扣件之间的安装间隙回渗的概率,从而提高相邻屋面板相互连接时的防水效果。
16.优选的,所述第一中部连接段的中部设置有背离第二容纳空间凸起的防渗槽,所述防渗槽靠近第二弯钩连接段。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第一中部连接段的呈凸起设置的防渗槽能够在相邻屋面板相互连接时,提高相邻屋面板之间的防水效果。
18.优选的,所述第一中部连接段的端部与第一弯钩连接段或是与第一搭钩连接段的连接位置呈弧形倒角设置;所述第二中部连接段的端部与第二弯钩连接段或是与第二搭钩连接段)的连接位置呈弧形倒角。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减少现场人员安装抗风型屋面板时被划伤的概率。
20.优选的,所述板体的端部与第一侧立板的底端之间或是与第二侧立板的底端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传力板,所述传力板的两端高低设置,所述传力板较高的一端与第一侧立板的底端或是与第二侧立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传力板较低的一端与板体的端部连接。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两板体连接并在相邻两板体受热膨胀或是受冷收缩产生相互作用力时,传力板相对板体发生变形,通过传力板变形,释放相邻两板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减小温度变化对抗风型屋面板安装的影响。
22.优选的,所述板体上还设置有若干伸缩波纹肋,所述伸缩波纹肋沿板体的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伸缩波纹肋相互间隔分布于第一侧立板和第二侧立板之间。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波纹肋能够提高板体的刚度,同时还能够提高板体沿其宽度方向上的伸缩性能。
24.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之一的有益效果:
25.1、在将板体安装在底座上时,底座上的限位侧板伸入卡固副槽,从而提高底座与
第一侧立板以及与第二侧立板之间的连接性能,进而提高屋面板的抗风揭性能;
26.2、通过倾斜的卡固副槽,提高底座与第一侧立板或是与第二侧立板之间的连接性能;
27.3、通过防渗槽,减少内扣件和外扣件扣接时,雨水受到内扣件与外扣件之间出现毛细现象的概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的相邻两抗风型屋面板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的相邻两抗风型屋面板连接位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侧立板和第二侧立板的竖向爆炸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实施例二的第一侧立板和第二侧立板的竖向爆炸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板体;2、第一侧立板;3、第二侧立板;4、下凹空间;5、伸缩波纹肋;6、传力板;7、凸起限位肋;8、卡固副槽;9、内扣件;10、外扣件;11、第一弯钩连接段;12、第二弯钩连接段;13、第一中部连接段;14、第二中部连接段;15、第一搭钩连接段;16、第二搭钩连接段;17、防渗槽;18、第一容纳空间;19、第二容纳空间;20、底座;21、水平板;22、竖板;23、顶限位头;24、侧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结合说明书附图1-5,对本技术方案详细描述。
36.实施例一:
37.一种抗风型屋面板,包括呈矩形板状的板体1、连接于板体1宽度方向一侧的第一侧立板2以及连接于板体1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第二侧立板3。板体1、第一侧立板2以及第二侧立板3之间形成下凹空间4。
38.当相邻两抗风型屋面板连接时,其中一块抗风型屋面板的第一侧立板2与另一块抗风型屋面板的第二侧立板3间隔且对应设置。在两抗风型屋面板之间设置若干用于与下方金属主体结构相连接的底座20,底座20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39.底座20包括水平板21、竖板22、顶限位头23以及侧限位板24。水平板21通过螺栓连接于下方金属主体结构上,竖板22固定连接于水平板21的中部,竖板22且位于相邻两抗风型屋面板相向两侧的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之间。顶限位头23固定连接于竖板22的顶端。侧限位板24位于竖板22高度方向的中部,侧限位板24沿竖板22对称设置有两块,两侧限位板24分别对应竖板22两侧的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侧限位板24自竖板22倾斜向下远离竖板22设置。
40.板体1上设置有若干伸缩波纹肋5,板体1宽度方向的端部与第一侧立板2的底端之间或是与第二侧立板3的底端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传力板6。
41.伸缩波纹肋5的长度方向与板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本技术中,伸缩波纹肋5有三条,三条伸缩波纹肋5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且等距分布。
42.传力板6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全场设置,传力板6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
43.传力板6的两侧高低设置,传力板6较高的一侧与第一侧立板2或是第二册理班的底端一体固定连接,传力板6较低的一侧与板体1的固定连接。传力板6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全长设置,两传力板6之间的间距尺寸随着背离板体1而逐渐变大。
44.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均沿所在的传力板6的长度方向全长设置,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相互平行。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的中部经过四次弯折,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高度方向的中部并且朝向下凹空间4的一侧凸起形成凸起限位肋7。凸起限位肋7的两端高低设置并且整体倾斜,凸起限位肋7较高的一端位于第一侧立板2或是第二侧立板3上,凸起限位肋7较低的一端伸入至下凹空间4内。
45.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的中部且背离下凹空间4的一侧均对应凸起限位肋7形成卡固副槽8,卡固副槽8与所在的凸起限位肋7呈同倾斜设置,即卡固副槽8较高的一端远离下凹空间4,较低的一端靠近下凹空间4。
46.第一侧立板2的顶端设置有内扣件9,第二侧立板3的顶端设置有外扣件10,当相邻两屋面板连接时,内扣件9扣接连接于外扣件10上。
47.内扣件9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钩连接段11、第一中部连接段13以及第一搭钩连接段15。第一搭钩连接段15、第一中部连接段13以及第一弯钩连接段11形成用于容纳顶限位头23的第一容纳空间18。
48.第一弯钩连接段11一端一体固定连接于第一侧立板2的顶端,第一弯钩连接段11与第一侧立板2连接的一端高于第一弯钩连接段11背离第一侧立板2的一端。第一弯钩连接段11位于下凹空间4高度方向的上部。
49.第一中部连接段13的截面整体呈过半圆环形,第一中部连接段13的一端与第一弯钩连接段11较低的一端一体固定连接。
50.第一中部连接段13的中部弯折形成防渗槽17,防渗槽17自第一中部连接段13的外侧壁朝向第一下凹空间4设置,防渗槽17沿第一中部连接段13的长度方向全长设置,防渗槽17靠近第一弯钩连接段11。
51.雨天时,防渗槽17能够减少毛细现象的出现,减少雨水自内扣件9和外扣件10之间的安装间隙回渗的概率,提高内扣件9和外扣件10之间的防水性能,从而提高金属屋面系统整体的防水性能。
52.第一搭钩连接段15的两端高低设置,第一搭钩连接段15较低的一端与第一中部连接段13背离第一弯钩连接段11的一端一体固定连接。第一搭钩连接段15较高的一端朝向第一中部连接段13的圆心,并且第一搭钩连接段15较高的一端与第一弯钩连接段11间隔设置。
53.外扣件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弯钩连接段12、第二中部连接段14以及第二搭钩连接段16,第二弯钩连接段12、第二中部连接段14以及第二搭钩连接段16形成第二容纳空间19。
54.第二弯钩连接段12二端一体固定连接于第二侧立板3的顶端,第二弯钩连接段12与第二侧立板3连接的二端高于第二弯钩连接段12背离第二侧立板3的二端。第二弯钩连接段12位于下凹空间4高度方向的上部。
55.第二中部连接段14的截面整体呈过半圆环形,第二中部连接段14的二端与第二弯钩连接段12较低的一端一体固定连接。
56.第二搭钩连接段16的两端高低设置,第二搭钩连接段16较低的一端与第二中部连接段14背离第二弯钩连接段12的一端一体固定连接。第二搭钩连接段16较高的一端朝向第二中部连接段14的圆心,并且第二搭钩连接段16较高的一端与第二弯钩连接段12间隔设置。
57.第二容纳空间19的底端且背离下凹空间4的一侧呈开口设置。
58.当外扣件10和内扣件9相互连接时,第二容纳空间19套设于内扣件9的外侧壁上,并且内扣件9的外侧壁与第二容纳空间19的侧壁相适配。
59.本技术一种抗风型屋面板的实施原理为:伸缩波纹肋5将提高板体1的抗形变性能。
60.在风荷载作用下,板体1下表面形成的负压,将通过板体1传递给传力板6,再由传力板6传递给第一侧立板2或是第二侧立板3。
61.而由于第一侧立板2和第二侧立板3与底座20之间通过侧限位板24和卡固副槽8的卡接配合,从而使得底座20的立板先承受卡接副槽传递给侧限位板24的荷载。
62.从而减少了板体1承受的荷载直接被传递给内扣件9或是外扣件10的概率,从而减少了内扣件9或是外扣件10形变的概率。
63.实施例二:
64.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照图5,第二中部连接段14的中部弯曲形成防渗槽17,防渗槽17自第二中部连接段14的内侧壁背离第二容纳空间19设置,防渗槽17靠近第二弯钩连接段12,防渗槽17沿第二中部连接段14的长度方向全长设置。
65.第一中部连接段13的外侧壁平整。
66.本实施例将防渗槽17设置于第二中部连接段14上。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