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12:18: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投加饲料,鱼类的代谢等共同作用下,导致养殖水中氨氮物质上升,直接影响鱼类生存,导致必须定期更换养殖塘水。
3.在专利申请号为cn201396132y的海洋采油电脱水电脱盐设备中的高压电场极板装置中,该种海洋采油电脱水电脱盐设备中的高压电场极板装置,该装置设计为垂直极板布置方式。该极板由支撑管、极板框架、平板、方钢管、电极杆等结构组成。极板框架一般采用方钢管制作,支撑管可起固定作用。在极板框架的极板中间设计平板结构,为保证强度,在平板结构上设计一道或两道加强折筋,这样既节约了材料,又能保证整体极板的强度。垂直布置的极板底部一般还设计有电极杆,以使高压电场适应海洋采油电脱水、电脱盐设备的应用特点更趋合理性。海洋采油电脱水、电脱盐设备中的高压电场极板装置设计兼具轻型化、高强度特点;节约材料,降低消耗,安装、施工、维护方便;高压电场极板装置设计、分布合理,运行可靠,应用效率高;适应性强,使用寿命长的有益效果,存在以下问题:
4.传统上,养殖塘水通过生化法处理水中氨氮,其原理为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但因其需要专业的水处理知识进行操作,对养殖户来说,操作困难,同时,微生物活性受环境影响严重,如温度,溶解氧量等,系统往往不能正常运行,造成养殖水氨氮超过鱼类耐受极限,导致鱼类死亡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传统养殖塘水通过生化法处理水中氨氮,其原理为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但因其需要专业的水处理知识进行操作,对养殖户来说,操作困难,同时,微生物活性受环境影响严重,如温度,溶解氧量等,系统往往不能正常运行,造成养殖水氨氮超过鱼类耐受极限,导致鱼类死亡的问题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设备,包括迷宫沉淀过滤设备、直流电源和三维电极催化设备,所述迷宫沉淀过滤设备上设有沉淀进水管,所述沉淀进水管的一端连通在迷宫沉淀过滤设备上,另一端连通有养殖水池,所述沉淀进水管上设有养殖塘被泵,所述迷宫沉淀过滤设备上还设有沉淀出水管,所述沉淀出水管的一端连通在迷宫沉淀过滤设备上,另一端连通有三维电极催化设备,所述迷宫沉淀过滤设备上还设有污泥排放管,所述三维电极催化设备上设有三维电极处理出水管和空气管,所述三维电极催化设备上还设有直流电源。
7.优选的,所述迷宫沉淀过滤设备包括泥斗,安装在泥斗上的配水区、迷宫填料区和过滤区,所述过滤区通过沉淀出水管与三维电极催化设备连通。
8.优选的,所述过滤区由轻质石过滤区和过滤棉过滤区组成。
9.优选的,所述迷宫沉淀过滤设备的泥斗与污泥排放管相连通。
10.优选的,所述三维电极催化设备包括石墨电极板、三维电极粒子和曝气系统,所述直流电源电连接有位于三维电极催化设备两侧的石墨电极板,所述石墨电极板之间设有三维电极粒子,所述三维电极粒子内设有曝气系统。
11.优选的,所述曝气系统与空气管相连通。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是由沉淀、过滤、三维电催化设备工艺组合处理养殖废水,使其达到返回养殖塘循环使用的目的,降低养殖耗水量,达到循环利用,减排目的,其特征为使用迷宫沉淀过滤设备去除水中悬浮,三维电催化设备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水中氨氮,使其转化为氮气;
1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迷宫填料区内的填料单片形式为正相交正弦曲面,通过两片填料之间对称的波峰对放,形成s型流道,在水流方向给予一个微扰动,使水形成微弱湍流,使水中携带的悬浮物之间形成速度梯度,增加其碰撞几率,从而达到加强絮凝作用,加速沉淀,去除水中悬浮物
15.过滤棉过滤区和沉淀出水管主要利用水流经滤料时候,水中悬浮物进入滤料形成的的微小孔道收到吸附及机械阻留作用被滤料所截留。同时这些被截留的悬浮物又发生重叠及桥架作用,继续过滤水中悬浮物;
16.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三维电极粒子的制作,增大其比表面积可以有效增反应接触面积,增大处理能力,同时,填料表面晶体边缘的悬键,作为化学活性点位,可促使溶解氧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从而使有机物发生降解,达到去除有机物、氨氮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迷宫沉淀过滤设备;2、直流电源;3、三维电极催化设备;4、配水区;5、迷宫填料区;6、泥斗;7、轻质石过滤区;8、过滤棉过滤区;9、沉淀出水管;10、石墨电极板;11、三维电极粒子;12、曝气系统;13、三维电极处理出水管;14、空气管;15、污泥排放管;16、沉淀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一
2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提出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设备,包括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直流电源2和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上设有沉淀进水管16,沉淀进水管16的一端连通在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上,另一端连通有养殖水池,沉淀进水管16上设有养殖塘被泵,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上还设有沉淀出水管9,沉淀出水管9的一端连通在迷宫沉
淀过滤设备1上,另一端连通有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上还设有污泥排放管15,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上设有三维电极处理出水管13和空气管14,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上还设有直流电源2。
22.实施例二
23.下面结合具体的工作方式对实施例一中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介绍,详见下文描述:
24.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包括泥斗6,安装在泥斗6上的配水区4、迷宫填料区5和过滤区,过滤区通过沉淀出水管9与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连通,过滤区由轻质石过滤区7和过滤棉过滤区8组成,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的泥斗6与污泥排放管15相连通,迷宫填料区5内添加特殊的迷宫沉淀填料,其填料单片形式为正相交正弦曲面,通过两片填料之间对称的波峰对放,形成s型流道,在水流方向给予一个微扰动,使水形成微弱湍流,使水中携带的悬浮物之间形成速度梯度,增加其碰撞几率,从而达到加强絮凝作用,加速沉淀,去除水中悬浮物;过滤棉过滤区8和沉淀出水管9,主要利用水流经滤料时候,水中悬浮物进入滤料形成的的微小孔道收到吸附及机械阻留作用被滤料所截留,同时这些被截留的悬浮物又发生重叠及桥架作用,继续过滤水中悬浮物。
25.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包括石墨电极板10、三维电极粒子11和曝气系统12,直流电源2电连接有位于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两侧的石墨电极板10,石墨电极板10之间设有三维电极粒子11,三维电极粒子11内设有曝气系统12,曝气系统12与空气管14相连通,在电场的作用下,三维电极粒子11表面晶体的悬键发生变化,产生催化作用,促使溶解氧发生分解,形成羟基自由基,从而氧化氨氮,使其变为水与氮气,其反应为:
[0026][0027][0028][0029][0030]
曝气系统12是经空气管14内鼓入空气,使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为羟基自由基的生成提供溶解氧;
[0031]
三维电极粒子11的制作,增大其比表面积可以有效增反应接触面积,增大处理能力,同时,填料表面晶体边缘的悬键,作为化学活性点位,可促使溶解氧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从而使有机物发生降解,达到去除有机物、氨氮的目的。
[0032]
实施案例二
[0033]
海南岛某养殖场,利用该设备,处理玳瑁养殖废水,其处理能力为每天1000吨,养殖循环水质稳定在氨氮含量0.1毫克/升以下,硝酸盐稳定在5毫克/升以下,连续运行一个月测试未发生剧烈水质波动。
[0034]
该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首先,养殖水从养殖塘被泵提升,经过沉淀进水管16被送入迷宫沉淀过滤设备1的配水区4,通过孔口配水,使水流均匀分布于过水断面,之后流经迷宫填料区5的填料,在迷宫沉淀填料的其填料通过两片填料之间对称的
突起叠放,形成s型流道,在水流方向给予一个微扰动,使水形成微弱湍流,使水中携带的悬浮物之间形成速度梯度,增加其碰撞几率,从而达到加强絮凝作用,加速沉淀,去除水中悬浮物,接着,沉淀的污泥进入6泥斗,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浓密,当污泥存储一定量后,定期排放,流经迷宫填料区5的废水,其大颗粒悬浮被去除,之后流经轻质石过滤区7和过滤棉过滤区8,进一步过滤去除悬浮物,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0035]
之后废水经沉淀出水管9沉淀出水管进入三维电极催化设备3,在两块对置的石墨电极板10分别加载直流电源2的正极与负极,在石墨电极板10之间形成电场,使三维电极粒子11的晶体表面悬键发生变化,产生催化作用,促使溶解氧发生分解,形成羟基自由基,从而氧化氨氮,使其变为水与氮气,同时促进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从而达到净化水产养殖水的目的。
[0036]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