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锅盖及锅具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3:54: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锅盖及锅具。


背景技术:

2.锅盖作为一种厨房用具,用于覆盖在锅内的食物上以减少热量流失,缩短烹饪食物的时间。
3.然而,用户使用一般的锅盖对食物进行烹饪时,存在无法判断食物状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锅盖及锅具,以方便用户在烹饪食物时判断食物的状态。
5.一种锅盖,包括:
6.透明盖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盖面和第二盖面;及
7.漂浮件,设于所述第一盖面,所述漂浮件与所述第一盖面共同形成凹槽。
8.上述锅盖,其透明盖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盖面和第二盖面。其中,位于第一盖面的漂浮件和第一盖面共同形成凹槽。
9.用户烹饪食物时,可以将上述锅盖的透明盖板的第一盖面朝向食物,并将锅盖覆盖在食物上方。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用户无需将食物上方的锅盖拿起,便可以通过透明盖板观察到锅盖下方的食物的烹饪状态,即透明盖板的设置让用户在烹饪过程中的操作更为方便。
10.当烹饪的食物带有汤汁时,由于锅盖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一直位于食物的上方,锅盖的第一盖面和漂浮件共同形成的凹槽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又可以减少食物周围的热量流失,从而更快地煮熟食物,缩短食物的烹饪时间。在一些使用环境中,当用户烹饪带有汤汁的食物时,漂浮件还可以为锅盖提供足够的浮力以使锅盖漂浮在汤汁上,即可以防止锅盖在汤汁中沉底。这可以使透明盖板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也一直在汤汁上方,以确保用户可以通过透明盖板观察到食物的状态。因此,该锅盖既可以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又可以提升用户的操作便利性,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烹饪体验。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漂浮件沿所述透明盖板的周缘延伸呈闭合状。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盖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盖面的抓手,所述抓手凸出于所述第二盖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手穿设于所述透明盖板,所述抓手与所述漂浮件一体成型。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手包括第一抓手和第二抓手,所述第一抓手和所述第二抓手相对间隔设置。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盖板为圆形盖板。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盖板为玻璃盖板。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漂浮件为木质漂浮件。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盖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气孔。
19.一种锅具,包括锅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锅盖,所述锅盖用于放在所述锅的内部使用,且所述第一盖面朝向所述锅的锅底。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锅盖的结构立体图;
22.图2为图1所示的锅盖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立体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透明盖板和漂浮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锅盖和锅的侧面剖视图,其中,锅盖位于锅的内部。
25.附图标记:
26.10、锅盖
ꢀꢀꢀꢀꢀꢀꢀꢀꢀꢀꢀꢀꢀꢀ
100、透明盖板
ꢀꢀꢀꢀꢀꢀꢀꢀꢀ
101、第一盖面
27.102、第二盖面
ꢀꢀꢀꢀꢀꢀꢀꢀꢀ
111、第一限位槽
ꢀꢀꢀꢀꢀꢀꢀ
112、第二限位槽
28.120、透气孔
ꢀꢀꢀꢀꢀꢀꢀꢀꢀꢀꢀ
20、锅
ꢀꢀꢀꢀꢀꢀꢀꢀꢀꢀꢀꢀꢀꢀꢀꢀ
21、锅底
29.200、漂浮件
ꢀꢀꢀꢀꢀꢀꢀꢀꢀꢀꢀ
300、抓手
ꢀꢀꢀꢀꢀꢀꢀꢀꢀꢀꢀꢀꢀ
301、第一抓手
30.302、第二抓手
ꢀꢀꢀꢀꢀꢀꢀꢀꢀ
40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
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锅盖10,其包括透明盖板100和漂浮件200。其中,透明盖板10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盖面101和第二盖面102。漂浮件200设置在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上,且漂浮件200和第一盖面101共同形成形成凹槽400。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盖板100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在漂浮件200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盖板100通过粘接等方式与漂浮件200连接。其中,透明盖板100与漂浮件20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卡接等。例如,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自攻螺丝从透明盖板100的第二盖面102的所在侧穿过透明盖板100并连接至位于第一盖面101的漂浮件200上。
37.当用户要烹饪食物时,可以把上述锅盖10的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朝向食物,并将锅盖10覆盖在食物的上方。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用户无需将食物上方的锅盖10拿起便可以通过透明盖板100观察到锅盖10下方的食物的烹饪状态,即透明盖板100的设置让用户在烹饪过程中的操作更为方便。
38.需要说明的是,漂浮件200的密度小于透明盖板100的密度。透明盖板100可以是圆形玻璃盖板,漂浮件200可以是由密度较小的云杉木等木材制成的木质漂浮件,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使此锅盖10在整体造型上更为美观。一些传统的含有硅胶材料的锅盖在高温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塑料颗粒,这会影响食物卫生,且不利于人体健康。相较于传统的含有硅胶材料的锅盖,本实施中的包括玻璃盖板和木质漂浮件的锅盖10是安全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可以更好地保证食物卫生。另外一些传统的纯木锅盖在烹饪含有汤汁的食物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汤汁。相较于传统的纯木锅盖,本实施中的锅盖10减少了木材使用量,从而减少了木材对汤汁的吸收量,可以更好地保留汤汁。
39.当烹饪的食物带有汤汁时,由于锅盖10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一直位于食物的上方,锅盖10的第一盖面101和漂浮件200共同形成的凹槽400既可以减小水分的蒸发,留住汤汁中某些易挥发的分子以提升汤汁的口感,又可以减少食物周围的热量流失,以更快地煮熟食物,从而缩短食物的烹饪时间,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在烹饪带有汤汁的食物的过程中,利用漂浮件200密度较小的特性,漂浮件200可以漂浮于汤汁上,并为锅盖10提供足够的浮力以使锅盖10漂浮在汤汁上,即可以防止锅盖10在汤汁中沉底。这样可以确保透明盖板100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也一直在汤汁上方,以保证用户可以通过透明盖板100观察到食物的状态。因此,该锅盖10既可以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又可以提升用户的操作便利性,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烹饪体验。
40.需要说明的是,在烹饪带有汤汁的食物的过程中,当漂浮件200是由带有香气的杉木制成的木质漂浮件时,漂浮件200可以与汤汁充分接触,以使杉木中的部分香气分子融入汤汁中,使得汤汁带有漂浮件200的气味,从而提升汤汁的口感。
41.参考图1和图2,漂浮件200可以沿透明盖板100的周缘延伸呈闭合状。
42.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漂浮件200呈圆环状且位于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的周缘处,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盖面101和漂浮件200共同形成的凹槽400具有相对较大的容积。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锅盖10的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朝向食物,且锅盖10覆盖在食物的上方。因此,凹槽400的容量最大化可以让更多的食物被容纳在凹槽400的内部,这可以进一步减少汤汁的蒸发,并在食物周围锁住更多热量,从而更快地煮熟
食物以缩短食物的烹饪时间,进一步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
43.参考图2和图3,锅盖10还可以包括设于第二盖面102的抓手300,抓手300凸出于第二盖面102。当用户将锅盖10的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朝向食物,以使锅盖10覆盖在食物的上方且食物处于高温环境下时,由于抓手300设于第二盖面102,即抓手300位于透明盖板100背向食物的一侧,且由于木质材料的抓手300的导热性能相对较低,用户可以通过抓手300提起或转动锅盖10,从而避免用户在操作锅盖10的过程中被烫伤,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
44.在如图1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抓手300穿设于透明盖板100,且抓手300与漂浮件200一体成型。抓手30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抓手301和第二抓手302,即第一抓手301和第二抓手302均由漂浮件200凸伸形成,且第一抓手301和第二抓手302均位于透明盖板100的周缘。其中,第一抓手301和第二抓手302均呈长方体形状。透明盖板100上开设有间隔相对的第一限位槽111和第二限位槽112。第一抓手301可以由第一限位槽111穿过透明盖板100,第二抓手302可以由第二限位槽112穿过透明盖板100,即第一抓手301和第二抓手302均穿设于透明盖板100。第一限位槽111可以对第一抓手301的运动起到限制作用,第二限位槽112可以对第二抓手302的运动起到限制作用,从而使第一抓手301、第二抓手302与透明盖板100的配合更为可靠。当用户使用此锅盖10烹饪食物时,用户可以通过第一抓手301和第二抓手302从不同的角度对锅盖10进行操作,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便利性。其中,漂浮件200凸伸形成的第一抓手301和第二抓手302分布在透明盖板100的周缘,这样的结构设置在方便用户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用户的手在操作锅盖10的过程中遮挡到透明盖板100,进而保证用户的视线不被遮挡,可以时刻通过透明盖板100观察到食物的烹饪情况。
45.可以理解的是,抓手300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来调整。例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抓手300的数量可以是3个以上。
46.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抓手300还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直接安装在透明盖板100上。
47.参考图1和图2,透明盖板100上还可以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气孔120。
48.例如,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当用户要烹饪食物时,可将上述锅盖10的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朝向食物,并将透明盖板100覆盖在食物上方。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锅盖10在一直位于食物的上方,锅盖10的第一盖面101和漂浮件200共同形成的凹槽400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在高温的烹饪环境下,凹槽400内的水蒸气逐渐增加,使得凹槽400内的气压增大,即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所在侧的气压增大。间隔设置在透明盖板100上的多个透气孔120可以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让凹槽400内的水蒸气及时排出,这既可以防止锅盖10下方的气压过大而使锅盖10在烹饪过程中跳动,又可以避免用户在打开锅盖10时被凹槽400内过多的高温水蒸气灼伤。因此,在透明盖板100上设置透气孔120可以提升用户操作锅盖10时的安全性。
49.参考图4,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锅具,其包括锅20以及如图1至图3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锅盖10。其中,且锅盖10的第一盖面100朝向锅20的锅底21。
50.具体地,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锅盖10的直径小于锅20的直径,因此锅盖10可以放在锅20的内部使用。当用户要烹饪带有汤汁的食物时,可以先将食物放入锅20的内部,并把上述锅盖10的透明盖板100的第一盖面101朝向食物,即第一盖面101朝向锅20的锅
底21,并将透明盖板100覆盖在食物上方。由于锅盖10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一直位于食物的上方,锅盖10的第一盖面101和漂浮件200共同形成的凹槽400可以避免锅20内的水分被过多蒸发,减少锅20内热量的流失,从而更快地煮熟食物,缩短食物的烹饪时间,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在烹饪过程中,利用漂浮件200密度较小的特性,漂浮件200可以漂浮于汤汁上,并为锅盖10提供足够的浮力以使锅盖10漂浮在锅20内的汤汁上,即可以防止锅盖10沉入锅底21。这样可以确保透明盖板100在食物的烹饪过程中也一直在汤汁上方,以保证用户可以通过透明盖板100观察到锅20内食物的状态。因此,此锅具既可以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又可以提升用户的操作便利性。
5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5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其他的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