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射频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0:17: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电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射频电缆是传输射频范围内电磁能量的电缆,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射频电缆也叫同轴电缆。射频电缆因其抗干扰能力强、传输信号稳定的特点而被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广泛采用。目前常用类型的射频电缆传输速率在千兆级别,部分产品甚至能达到几十gb/s,因此射频电缆在大数据量传输的场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速数据对于传输通道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信号传输损耗低、延时差小,确保传输到接收端的信号衰减小,误码率低。因此线缆及连接器本身的质量以及装联工艺参数的选取直接决定了射频电缆信号传输质量的优劣。
3.现有的射频电缆基本以单根方式进行生产加工,每根射频电缆传输一路信号,每路信号需要单独的连接器,该设计方案虽然可提升射频电缆的抗干扰能力,但是占用空间大、设计成本高。另外,传统结构的射频电缆连接以端对端的方式传输单端数字信号,以接地为参考点。这种单端传输的方式弊端有以下几点:1.传输距离越远,局部地与信号之间的差异有可能越大;2.依赖接地点的设计,在设备端必须有接地点存在,而且该点必须为稳定地点,设计难度高;3.抗干扰能力差,当接地点有范围内的电眼波动等干扰时,单端信号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噪声、时延等干扰。为避免上述弊端差分信号传输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传输方式相比,差分信号传输具有低功耗、低误码率、低串扰和低辐射等特点,其原理是2根信号线上传输一对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信号,在传输时,电缆上感应的干扰电压极为接近,在终端上通过一个比较来过滤掉干扰信号,从而保证差分信号在经过电连接器时为其提供可控阻抗,减小对差分信号的畸变影响,以达到信号高速传输、畅通稳定的目的。除传输信号限制之外,射频同轴电缆传输多路信号时所需的走线空间较大,对于卫星等设计空间要求精确的领域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设计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射频电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尾罩、连接器本体、锁紧件和锁紧件卡片;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包含n个孔位的绝缘体件和n个接触件;所述连接器尾罩末端包括两个出线孔;
5.所述连接器本体中的n个所述接触件分别嵌插至所述绝缘体件的n个孔位中,构成所述连接器本体;
6.所述连接器本体与所述连接器尾罩前端对齐装配,所述连接器本体与所述连接器尾罩通过所述锁紧件和所述锁紧件卡片固定。
7.该种射频电缆连接器,在装配过程中设计了一种小巧且方便的压接工装来引导接触件的压接,可保证线缆装联后的动态电性能,对设计空间、设计成本的要求低。
8.可选的,所述n为16,每个所述出线孔中包含8根同轴射频电缆线。
9.可选的,所述连接器尾罩的前端由6片非互相连接的金属片组成。
10.可选的,所述锁紧件为十字螺纹螺钉,所述连接器本体前端面上设置有螺钉孔位,所述螺钉孔位的穿入、穿出口均设置有所述锁紧卡片,所述十字螺纹螺钉穿入所述螺钉孔位,通过所述锁紧卡片锁紧固定。
11.可选的,所述接触件包括:射频电缆线、基座、焊接工装、内接触件、外导体压接工装、外接触件以及外接触件壳体;
12.所述焊接工装固定所述基座,所述射频电缆与所述基座焊接连接后,所述射频电缆芯线部分穿入所述内接触件中,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内接触件连接,生成接触件内芯;
13.所述接触件内芯与所述外接触件结合后,至于所述外接触件壳体内部通过外导体压接工装压接整合成所述接触件。
14.可选的,所述射频电缆连接器组装时,将所述接触件穿入所述连接器尾罩中,所述接触件顶端置于所述绝缘体件的孔位中;将已穿入射频电缆线束的连接器尾罩与连接器本体组合;通过所述锁紧件和所述锁紧件卡片,连接固定所述连接器尾罩与连接器本体,组成射频电缆连接器。
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射频电缆连接器,一方面,尾罩分别出线,可以降低线束间的干扰;第二方面,连接器对接引导量大,不易发生接触件因对接损伤的问题;第三方面,传输路数多,可同时传输多路差分信号;第四方面,结构稳定,抗噪声干扰能力强。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射频电缆连接器的三维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射频电缆连接器对接面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射频电缆连接器的俯视图;
1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射频电缆连接器内部接触件组合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连接器尾罩2、连接器本体3、锁紧件5、锁紧件卡片6、出线孔4、接触件1、绝缘体件7、射频电缆线101、基座102、焊接工装103、内接触件104、外导体压接工装105、外接触件106、外接触件壳体107。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根据具体的实施例,结合附图针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射频电缆连接器的三维示意图。
2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射频电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尾罩2、连接器本体3、锁紧件5和锁紧件卡片6;连接器本体3包括:包含n个孔位的绝缘体件7和n个接触件1;连接器尾罩2末端包括两个出线孔4。
25.连接器本体3中的n个接触件1分别嵌插至绝缘体件7的n个孔位中,构成连接器本体3。连接器本体3与连接器尾罩2前端对齐装配,连接器本体3与连接器尾罩2通过锁紧件5和锁紧件卡片6固定。
26.在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2射频电缆连接器对接面示意图和图3射频电缆连接
器的俯视图所示,n为16,连接器尾罩2末端包含2个出线孔,每个出线孔4中包含8根同轴射频电缆线。连接器尾罩设置两部分出线孔,可以将同轴电缆分为右两部分进行出线。
27.在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连接器尾罩的前端由6片非互相连接的金属片组成,可以在射频电缆连接器对接后小幅度张开,保证接触件边缘不变形。
28.在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锁紧件5为十字螺纹螺钉,连接器本体3前端面上设置有螺钉孔位,螺钉孔位的穿入、穿出口均设置有锁紧卡片6,十字螺纹螺钉穿入螺钉孔位,通过锁紧卡片6锁紧固定。该种锁紧结构,让螺钉的连接锁紧作用更加充分锁紧效果好,且易于拆卸。
29.在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射频电缆连接器内部接触件组合示意图所示,接触件1包括:射频电缆线101、基座102、用于固定基座102的焊接工装103、内接触件104、外导体压接工装105、外接触件106以及外接触件壳体107。
30.焊接工装103固定基座102,射频电缆101与基座102焊接连接后,射频电缆芯线部分穿入内接触件104中,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内接触件104连接,生成接触件内芯,接触件内芯即图4a中所示的结构。接触件内芯与外接触件106结合后,至于外接触件壳体107内部通过外导体压接工装105压接整合成接触件1。
31.射频电缆连接器组装时,将接触件1穿入连接器尾罩2中,接触件顶端置于绝缘体件7的孔位中。将已穿入射频电缆线束的连接器尾罩2与连接器本体3组合;通过锁紧件5和所述锁紧件卡片6,连接固定连接器尾罩2与连接器本体3,组成射频电缆连接器。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射频电缆连接器,一方面,尾罩分别出线,可以降低线束间的干扰;第二方面,连接器对接引导量大,不易发生接触件因对接损伤的问题;第三方面,传输路数多,可同时传输多路差分信号;第四方面,结构稳定,抗噪声干扰能力强。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射频电缆连接器,可传输多路差分信号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并且在装配过程中设计了一种小巧且方便的压接工装来引导接触件的压接,保证线缆装联后的动态电性能。
34.射频电连接器孔位基座、射频连接器对接部分、射频连接器锁紧件、射频连接器尾罩,以及射频连接器接触件内导体、射频连接器接触件外导体,前述部分通过组装构成一个完整的电缆连接器。其中,射频连接器接触件内导体、射频连接器接触件外导体组成接触件,射频电连接器孔位基座、射频连接器对接部分以及接触件,组成连接器本体。另外,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射频连接器内外导体压接固定工装,可以将射频连接器接触件内外导体紧密配合在一起。
35.电缆连接器的内导体用于配合同轴电缆的结构,将导线的内芯穿过内导体的图4中的基座102绝缘体部分,并且在导线内芯穿出后在伸出的部分套接接触件插针。基座102与绝缘体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同轴线缆的内芯。之后在插针上套入图4中的第二段绝缘体107又可称为外接触件壳体,将插针固定,防止插针出现偏斜的等问题。在同轴线缆与图4的内接触件104相连接后,与外接触件106的连接需要压接操作。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外导体压接工装105分别将接触件1包含的内接触件104与外接触件106固定,并在压接过程中通过图4中的外导体压接工装105上下压饼的尺寸进行限位,防止过度压接损坏接触件。
36.图1中的接触件1的外壳体即外导体上的卡槽可以与连接器孔位内卡槽相配合,将接触件整体的固定在如图1所示的射频电缆连接器的绝缘体件7的孔位上。
37.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说明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都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38.本说明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最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40.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