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线端子排保护板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1:03: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线端子排保护板。


背景技术:

2.接线端子排是电气设备中用于连接线路的电器元器件。根据不同工程技术参数的需要,可以设置具有不同接线端点数的接线端子排型号。
3.接线端子排上由于经常接入220v/380v供电电源或动力设备的控制电路,存在作业人员触电风险。现在操作人员在作业时,需要穿戴较为笨重的绝缘手套,以此来规避触电风险,但是绝缘手套自身较为厚重,给操作人员的操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穿戴绝缘手套操作接线端子排,操作不便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接线端子排保护板。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排保护板,呈绝缘材质设置,包括:
6.板体,适于与所述接线端子排相邻设置;
7.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板体上朝向所述接线端子排的一侧,适于连接所述接线端子排;
8.侧接部,设置在所述板体的边侧,适于连接相邻所述板体。
9.侧接部包括:第一配合结构;第二配合结构,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分置在所述板体的两边侧上,所述边侧对应所述接线端子排的排列延伸方向,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适于与另一所述板体上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可拆卸的连接设置。
10.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呈槽状,开口背向所述板体设置;
11.所述第二配合结构沿所述板体突出设置,与相邻板体上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可拆卸的连接设置。
12.第二配合结构呈楔形设置,沿背向所述板体的方向,所述第二配合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
13.相邻所述板体上的边侧贴合设置。
14.板体与所述接线端子排贴合设置。
15.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上下两侧,适于与所述接线端子排粘合连接;
16.和/或,
17.若干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板体上背向所述板体突出,与所述接线端子排连接设置。
18.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若干折线部,分置在与所述板体上下两侧,与所述板体活动连接;
19.粘合部,设置在所述折线部朝向所述接线端子排的一侧,适于与所述接线端子排
粘合连接。
20.若干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对应所述接线端子排上的螺孔排列设置。
21.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螺孔过盈连接。
2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排保护板,呈绝缘材质设置,包括:板体,适于与所述接线端子排紧邻设置;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板体上朝向所述接线端子排的一侧,适于连接所述接线端子排;侧接部,设置在所述板体的边侧,适于连接相邻所述板体。
24.设置绝缘材质的接线端子排保护板,并通过连接部安设在接线端子排上,进而实现在接线端子排上设置绝缘保护,避免操作人员误触接线端子排联电部分而发生触电危险,此外,通过设置侧接部可以将连接相邻接线端子排保护板的板体,实现多个保护板的延伸排列,提高了保护板的延伸范围,增加了对接线端子排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2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排保护板,侧接部包括:第一配合结构;第二配合结构,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分置在所述板体的两边侧上,所述边侧对应所述接线端子排的排列延伸方向,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适于与另一所述板体上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可拆卸的连接设置。
26.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两种配合结构,并分置在板体两侧,这样设置,在提高端子排保护板的延伸和覆盖范围的同时,还便于端子排保护板的安装和拆卸,降低了安装人员的工作量。
27.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排保护板,相邻所述板体上的边侧贴合设置。
28.这样设置避免相邻板体间出现连接间隙,提高了板体连接的紧密性,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29.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排保护板,所述板体与所述接线端子排贴合设置。
30.这样设置,降低了保护板的安装体积,保证用户具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接线端子排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板体;2-连接部;3-侧接部;21-第一连接结构;22-第二连接结构;31-第一配合结构;32-第二配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端子排保护板,呈绝缘材质设置,具体为绝缘塑料或绝缘树脂等,其结构包括包括板体1、连接部2和侧接部3。
40.板体1呈平面矩形板状,与接线端子排相邻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板体1与接线端子排紧邻贴合设置,这样设置降低了保护板的安装体积,保证用户具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同时,平面板体1还提供了设置产品标识或警示标识的空间。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板体1可以与接线端子排间隔设置。
41.板体1上还设置有连接部2,连接部2设在板体1上朝向接线端子排的一侧,可以连接接线端子排;
42.侧接部3设置在板体1的边侧,在本实施例中,边侧为板体1的左侧或右侧,即板体1对应所述接线端子排延伸方向,侧接部3可以连接相邻接线端子排保护板上的板体1。
43.设置绝缘材质的接线端子排保护板,并通过连接部2安设在接线端子排上,进而实现在接线端子排上设置绝缘保护,避免操作人员误触接线端子排联电部分而发生触电危险,此外,通过设置侧接部3可以将连接相邻接线端子排保护板的板体1,实现多个保护板的延伸排列,提高了保护板的延伸范围,增加了对接线端子排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44.侧接部3包括若干第一配合结构31和若干第二配合结构32,第二配合结构32与第一配合结构31分置在板体1的两个边侧上,边侧对应接线端子排的排列延伸方向,第二配合结构32适于与另一板体1上的第一配合结构31可拆卸的连接设置。
45.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两种配合结构,并分置在板体1两侧,这样设置,在提高端子排保护板的延伸和覆盖范围的同时,还便于端子排保护板的安装和拆卸,降低了安装人员的工作量。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结构31呈槽状,开口背向板体1设置,第二配合结构32呈凸块状,沿板体1突出设置,与相邻板体1上的第一配合结构31可拆卸的连接设置。具体的,第二配合结构32呈边缘倒圆角的楔形设置,沿背向板体1的方向,凸起块的外径逐渐增大,同时,第一配合结构31的开口与第二配合结构32严密配合,避免缝隙出现。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配合结构32还可以呈“t”形设置。
47.此外,相邻接线端子排保护板的板体1边侧呈贴合设置。这样设置避免相邻板体1间出现连接间隙,提高了板体1连接的紧密性,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48.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包括两个第一连接结构21和若干第二连接结构22。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结构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中可以仅设置其中一种。
49.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连接结构21,如图1所示,设置在垂直于接线端子排延伸方向的板体1上下两侧,可以与接线端子排粘合连接。若干个第二连接结构22,设置在板体1上背向板体1突出,与接线端子排连接设置。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结构21也可以与第二连接结构22同侧设置。
50.第一连接结构21包括折线部和粘合部,折线部呈片状,分置在与板体1上下两侧,其边缘处设置有折边结构,折线部通过折边结构与主板或相邻的折线部连接,并可以沿折边结构处发生弯折。
51.粘合部设置在折线部朝向接线端子排的一侧上,可以与接线端子排的上下两侧粘合连接。
5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22呈圆柱状设置,若干第二连接结构22对应接线端子排上的螺孔排列设置,第二连接结构22的外径略大于螺孔内径,可以与螺孔过盈连接,这样设置使保护板和接线端子排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5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