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9:05: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风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风扇。


背景技术:

2.在夏天外出或户外活动时,天气较为炎热,且会存在没有空调的情形,为了方便随时纳凉,便携式风扇应运而生,由于其方便携带且可以随时使用而广受欢迎。但是便携式风扇由于体积较小通常都采用比较简单的结构,风扇头无法水平转动,当使用者将便携式风扇固定使用时,如要改变风扇头的角度,需整体移动便携式风扇,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式风扇,解决现有技术中风扇主体无法水平转动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便携式风扇,便携式风扇包括:风扇主体;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风扇主体固定连接,下壳体与上壳体接合且可互相水平转动;脚支架,脚支架包括多根柔性支脚,柔性支脚与下壳体连接。
6.优选的,便携式风扇还包括紧固件,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中央分别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紧固件从下壳体底部依次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后与风扇主体固定连接,以使得风扇主体与上壳体作为一个整体与下壳体可相对水平转动。
7.优选的,便携式风扇还包括设置在下壳体与紧固件之间的垫片。
8.优选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横截面均呈圆形,上壳体包括上壳主体和从上壳主体往下壳体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一环形部,下壳体包括下壳主体和从下壳主体往上壳体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二环形部,第一环形部与第二环形部中的一个的内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条,第一环形部与第二环形部中的另一个的外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条,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配合转动并保持转动位置。
9.优选的,上壳主体包括上壳板和围绕上壳板的上壳壁,上壳壁下沉形成有第一柱体,第一柱体中央形成第一通孔,第一柱体的外壁凸出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上壳壁的内壁凸出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
10.优选的,下壳主体包括下壳板和围绕下壳板的下壳壁,下壳壁下沉形成有第二柱体,第二柱体中央形成第二通孔,第二柱体的外壁凸出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
11.优选的,风扇主体包括风扇头,风扇头包括前网罩和后网罩,前网罩及后网罩包括辐条,相邻两个辐条之间的最大距离范围为3mm-6mm。
12.优选的,风扇主体包括风扇头和风扇支架,风扇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风扇头的相对两侧以形成枢转连接,风扇支架与上壳体固定连接。
13.优选的,上壳体设有凹槽,风扇支架固定设于凹槽内。
14.优选的,下壳体包括容纳腔,柔性支脚的一端设有铰接头,铰接头至少部分收容于
容纳腔且与收纳腔转动连接。
15.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风扇主体、固定支架和脚支架;固定支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风扇主体固定连接,通过下壳体与上壳体接合且可实现互相水平转动,当使用者在使用该便携式风扇时,使用者可以转动风扇主体,从而使上壳体与风扇主体作为一个整体与下壳体水平转动,避免将便携式风扇整体转动,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风扇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包含风扇头;
20.图4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上壳体一实施例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4所示的上壳体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下壳体一实施例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6所示的下壳体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图7所示的下壳体一实施例的又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图3中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风扇主体,11-风扇头,12-风扇支架,111-前网罩,1111-辐条,1112-环形框,2-固定支架,21-上壳体,22-下壳体,23-紧固件,24-垫片,211-上壳板,212-上壳壁,213-第一通孔,214-第一柱体,215-第一加强筋,216-第一环形部,217-第一凸条,218-第二加强筋,219-凹槽,221-下壳板,222-下壳壁,223-第二通孔,224-第二柱体,225-第三加强筋,226-第二环形部,227-第二凸条,228-盖板,2281-缺口,2282-转动槽,3-脚支架,31-柔性支脚,32-铰接头,321-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出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
29.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
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30.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3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风扇,该便携式风扇包括:风扇主体1,固定支架2和脚支架3,固定支架2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下壳体22与上壳体21接合,下壳体22与上壳体21接合后可互相水平转动,脚支架3包括多根柔性支脚31,柔性支脚31与下壳体22连接。当使用者在使用该便携式风扇时,使用者可以转动风扇主体1或上壳体21,从而实现风扇主体1相对下壳体22水平转动,实现吹风角度的水平调整,操作简单易调节,避免吹风角度的多次调整或将便携式风扇整体转动,提升用户体验。
32.为了实现水平转动,提供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便携式风扇还包括紧固件23,在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的中央分别设置第一通孔213和第二通孔223,紧固件23从下壳体22底部依次穿过第二通孔223和第一通孔213后与风扇支架12固定连接,风扇主体1通过紧固件23固定连接在上壳体21上,以使得风扇主体1与上壳体21作为一个整体与下壳体22可水平转动,水平转动的方向以紧固件23为中轴线作为参照物,转动方向垂直中轴线的平面为水平面;通过该种方式能够使得风扇主体1在使用时随时水平转动至使用者想要的朝向,操作简单,提升用户体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其中,为了增加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的摩擦力,在调节所需的转动角度后保持风扇主体1的定位,便携式风扇还包括设置在下壳体22与紧固件23之间的垫片24,垫片24优选为硅胶垫片。当然,以上仅是提供一种使得风扇主体1可相对水平转动的较佳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情况采取其他的方式。
33.优选的,如图5和图6所示,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的横截面均呈圆形,上壳体21包括上壳主体和从上壳主体往下壳体22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一环形部216,下壳体22包括下壳主体和从下壳主体往上壳体21方向凸出延伸的第二环形部226,第一环形部216的内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条217,第二环形部226的外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条227,通过第一凸条217和第二凸条227的配合可增加转动的阻尼感和便于保持转动位置,第一凸条217和第二凸条227在配合转动的时候,还可产生哒哒声,增加角度转动时的动感,提升用户体验,还可延长使用寿命,避免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相对多次转动后产生滑丝或松动等。另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环形部216的外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条(图中未示出),第二环形部226的内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条(图中未示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对第一凸条217与第二凸条227的位置进行设计,在此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单独采用上述的第一凸条217和第二凸条227配合的方式实现风扇主体1的水平转动,而不依赖于前述的紧固件23,只需要将上壳体21与风扇主体1通过其他方式固定结合而已,比如通过螺钉或卡扣。
34.其中,为了简化结构,实现同样的功能,优选第二环形部226为间断结构,第二凸条227的数量少于第一凸条217的数量。
35.进一步为了加强转动结构的强度还设置有多个加强筋。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上壳主体包括上壳板211和围绕上壳板211的上壳壁212,在上壳壁212的中央下沉形成
有第一柱体214,第一柱体214的中央形成第一通孔213,第一柱体214的外壁凸出设有多个第一加强筋215,上壳壁212的内壁凸出设有多个第二加强筋218,在上壳体主体上设置加强筋,可以提升上壳体21的结构强度。如图6所示,下壳主体包括下壳板221和围绕下壳板221的下壳壁222,在下壳壁222的中央下沉形成有第二柱体224,第二柱体224的中央形成第二通孔223,第二柱体224的外壁凸出设有多个第三加强筋225,在下壳主体上设置加强筋,可以增加下壳体22的结构强度。
36.优选的,为了提升便携式风扇的安全性,可以在便携式风扇上设置网罩。具体地,如图1所示,风扇主体1包括风扇头11,风扇头11包括前网罩111和后网罩(图中未示出),前网罩111和后网罩可拆卸连接,前网罩111和后网罩连接围合用于保护扇叶和防止用户的手指插入被旋转的扇叶割伤。前网罩111及后网罩都是放射式网罩,放射式网罩是由多根辐条1111和一个环形框1112连接构成的,相邻两个辐条1111之间的最大距离范围为3mm-6mm,多根辐条1111呈中心放射状分布在环形框1112上,环形框1112的中心与多根辐条1111围成的中心同轴设置,另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直径的环形框1112或不设置环形框1112,设置多个不同直径的环形框1112时,每根辐条的外端与最大直径的环形框1112连接,每根辐条的内端与最小直径的环形框1112连接,其他的环形框1112位于最大直径的环形框与最小直径的环形框1112之间,并与每根辐条1111连接,多个环形框1112的中心与多根辐条1111围成的中心同轴设置。当然,环形框1112也可以替换为螺旋条(图中未示出),螺旋条的直径由中心往外逐渐变大,多根辐条111呈中心放射状分布,螺旋条的中心与多根辐条1111围成的中心,前网罩111和后网罩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网罩。通过在风扇头11上设置辐条间距较小的前网罩111和后网罩,阻隔了用户的手指伸入风扇网罩内,从而有效地防止用户的手指被旋转的扇叶割伤,提高了风扇的使用安全。
37.优选的,如图1和图3、图8所示,风扇主体1包括风扇头11和风扇支架12,风扇支架12的两端分别连接风扇头11的相对两侧以形成枢转连接,风扇支架12与上壳体21固定连接。通过风扇支架12的设置,使得风扇头11可实现垂直范围内的转动,方便使用者使用。进一步地,在风扇支架12与风扇头11枢转连接的位置增加阻尼件,增加风扇头11相对风扇支架12的摩擦力,实现阻尼转动以调节转动角度后保持风扇头11的定位。为了实现风扇支架12和上壳体21的连接,本实施例在上壳体21上设有凹槽219,将风扇支架12固定于凹槽219内,使风扇主体1与上壳体21作为一个整体,实现相对下壳体22水平转动,另外,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风扇头11可从风扇支架12上拆下单独使用。
38.优选的,如图2和图7、图9所示,下壳体22包括容纳腔(图中未示出),还包括与下壳主体连接的盖板228,盖板228上设有与柔性支脚31数量一致的缺口2281,缺口2281的两侧分别设有转动槽2282,柔性支脚31的一端设有铰接头32,铰接头32的两侧分别设有转动轴321,转动轴321安装于转动槽2282内,使铰接头32可转动地连接在盖板228上。下壳体往盖板228的方向设置的容纳腔与盖板228上的缺口2281的位置相对应,铰接头32至少部分收容于容纳腔且与所述收纳腔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下壳主体与盖板228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以将脚支架3固定在固定支架上,柔性支脚31优选为3个,3个柔性支脚31可独立弯曲将便携式风扇缠绕于其他物体上,以应用不同的使用场景。
39.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风扇主体、固定支架和脚支架;固定支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风扇主体固定连
接,通过下壳体与上壳体接合且可实现互相水平转动,当使用者在使用该便携式风扇时,使用者可以转动风扇主体,从而使上壳体与风扇主体作为一个整体与下壳体水平转动,避免将便携式风扇整体转动,提升用户体验。
40.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41.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