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分气盘、燃烧器以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4:11: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厨卫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气盘、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气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厨房用具。
3.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会引入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现有技术中,大部分厂家都是通过优化炉头,分气盘以及火盖结构来提高一次空气的补充量,二次空气的补充量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优化火孔结构,增大火孔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实现。
4.上述二次空气的补充量的提高方式,还不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具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分气盘、燃烧器以及燃气灶,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尽可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
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7.首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气盘,应用于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炉头,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分气盘包括:
8.引风板;
9.用以支撑所述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引风板上,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通向所述内环火盖的内侧的引风道;
10.用于支撑所述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引风板上,所述第二支撑件间隙套设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周面外侧,所述引风板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第二进风孔;
11.其中,二次空气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孔进入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后,部分通过所述引风道引入补充至所述内环火盖的内侧。
12.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应用在燃烧器的分气盘,由于引风板上的第二支撑件间隙套设在第一支撑件的周面外侧,位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引风板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孔,二次空气可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孔进入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区域;由于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通向内环火盖的内侧的引风道,进入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区域的二次空气的一部分补充至外环火盖以及内环火盖的相对面,以供外环火盖以及内环火盖燃烧用,另一部分可通过引风道引入补充至内环火盖的内侧,以供内环火盖燃烧用,从而可改善内环火盖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1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环套,固定设置在所述引风板上,且,所述第一环套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引风孔;
14.第二环套,固定设置在所述引风板上,且,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套的周面外侧,
所述第二环套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引风孔;
15.引风件,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和所述一引风孔以及所述第二引风孔连通,以构成所述引风道。
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道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环套的中心轴不相交,可增强二次空气与内环火焰的混合,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1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引风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引风道绕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心轴间隔设置,通过多个引风道可提高二次空气补充的均衡性,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内侧的所述引风板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二次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孔也可补充到内环火盖的内侧参与内环火盖的燃烧。
19.还有,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上述分气盘。
2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燃烧器还包括:
21.炉头,所述炉头的内环火盖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所述炉头的外环火盖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
22.第一导风件,一侧连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内侧的底部,另一侧搭接在所述内环火盖的顶部上,所述第一导风件上设置有流向所述外环火盖的内侧的第三引风孔。
23.进入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区域的二次空气的一部分可在第一导风件的引导下直接作用在内环火盖的外侧,参与内环火盖的燃烧,另一部分可通过第一导风件上的第三引风孔引入到外环火盖的内侧,参与外环火盖的燃烧。
2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
25.第一连接环,沿所述外环火盖的径向设置,外侧连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内侧的底部;
26.第二连接环,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径向设置,搭接在所述内环火盖的顶部;
27.连接板,底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内侧,顶部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所述连接板设置有所述第三引风孔,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内环火盖的外侧具有间隙。
2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燃烧器还包括:
29.支撑板,套装在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外周面上;
30.第二导风件,一侧搭接在所述支撑板上,另一侧搭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顶部,且,所述第二导风件和所述外环火盖的外侧具有间隙,位于所述第二导风件以及所述外环火盖之间的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四引风孔。
31.二次空气可通过支撑板上的第四引风孔引入到第二导风件以及外环火盖之间,进而可补充到外环火盖的外侧面上,以参与外环火盖的燃烧。
32.最好,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燃气灶包括所述燃烧器。
33.具备有上升燃烧器的燃气灶,可改善燃烧器的炉头的内环火盖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具有图1所示的分气盘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
38.图4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39.图5为具有第一进风孔的分气盘的俯视示意图;
40.图6为图2中的第一导风件在外环火盖上的装配示意图;
41.图7为图2中的第二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
43.100-分气盘,110-引风板,111-第一进风孔,112-第二进风孔,120-第一支撑件,121-第一环套,122-第二环套,123-引风件,123-第一引风孔,125-连接件,130-第二支撑件,131-第三环套,132-第四环套,140-引风道,200-炉头,201-内环火盖,202-外环火盖,203-第二支撑柱,300-第一导风件,310-第三引风孔,320-第一连接环,330-连接板,340-第二连接环,400-支撑板,401-第四引风孔,402-限位环,500-第二导风件,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6.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47.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48.燃气灶的工作原理为:高压燃气(天然气或液化气)从燃气管道进入燃气灶的阀体,阀体打开后,流入喷嘴,由于喷嘴尺寸很小,一般小于2mm,高压燃气经喷嘴流出后变为高速低压燃气,进入炉头文丘里结构形成负压(低于大气压力),因此一次空气被引射流入炉头,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后经炉头流出进入分气盘和火盖进行燃烧,燃烧过程中,环境中的空气会进行第二次补充即二次空气,保证燃气的完全燃烧。
49.从工作原理上可以看出,一次空气量和二次空气量是保证燃气完全燃烧的核心关键因子。对于现有的燃气灶燃烧系统来说,燃气在燃烧前与一次空气进行混合,因此认为一次空气基本完全参与反应,二次空气是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浮力以及燃气的高速射流的卷吸作用参与反应的,因此二次空气并没有都完全参与反应。在保证燃气完全反映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减少总的空气量,减少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多余的空气,以提高热效率。
50.目前,燃气灶内二次空气的补充一般主要是通过优化火孔结构,增大火孔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实现,二次空气的有效快速补充比较困难,尤其是当排烟口减小时,二次空气的补充更加困难,不仅无法实现更优的燃烧状态,还会造成烟气的超标。
51.也就是说,上述二次空气的补充量的提高方式,还不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具有改善空间。
52.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气盘、燃烧器以及燃气灶,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尽可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
5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有图1所示的分气盘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燃烧器包括分气盘100以及炉头200,炉头200包括内环火盖201和外环火盖202,内环火盖201和外环火盖202上均设置有火孔,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后进入分气盘100和火盖进行燃烧,燃烧过程中,环境中的空气会进行第二次补充即二次空气,保证燃气的完全燃烧。
54.图4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结合图1以及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气盘100包括引风板110、第一支撑件120以及第二支撑件130,第一支撑件120以及第二支撑件130均设置在引风板110的顶面上,第一支撑件120用以支撑燃烧器的内环火盖201,第一支撑件110上设置有通向内环火盖201的内侧的引风道140,第二支撑件130用于支撑燃烧器的外环火盖202,第二支撑件130间隙套设在第一支撑件120的周面外侧,引风板110上设置有位于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之间的第二进风孔112。
55.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应用在燃烧器的分气盘,由于引风板110上的第二支撑件130间隙套设在第一支撑件120的周面外侧,位于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之间的引风板110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孔112,二次空气可通过第二进风孔112进入到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之间的区域;由于第一支撑件120上设置有通向内环火盖201的内侧的引风道140,进入到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之间的区域的二次空气的一部分补充至外环火盖202以及内环火盖201的相对面,以供外环火盖202以及内环火盖201燃烧用,另一部分可通过引风道140引入补充至内环火盖201的内侧,以供内环火盖201燃烧用,从而可改善内环火盖201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56.图5为具有第一进风孔的分气盘的俯视示意图,结合图5,位于第一支撑件120内侧的引风板110上可设置有第一进风孔111,二次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孔111补充到内环火盖201的内侧参与内环火盖201的燃烧。但在实际使用中,引风板110上的第一进风孔111可能会发生堵塞现象,堵塞后的第一进风孔111会影响内环火盖201的燃烧,而本技术所设计的分气盘100,即使当引风板110上的第一进风孔111堵塞,也可以通过引风道140向内环火盖201的内侧补充二次空气,从而可改善内环火盖201的燃烧效率。
57.结合图5,在设置有第一进风孔111的情况下,引风板110上的第一进风孔设置有多
个,多个第一引风孔可呈环状设置,以提高从第一进风孔进入到内环火盖内侧的均衡性。
58.结合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并没有在引风板110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二次空气只通过引风道140向内环火盖201的内侧补充二次空气,以参与内环火盖201的燃烧,此种情况下,可以防止灰尘杂质等通过第一进风孔进入到燃气灶内,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59.结合图1、图3以及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支撑件120包括第一环套121、第二环套122以及引风件123,第一环套121以及第二环套122均可固定设置在引风板110上,且第二环套122可同轴间隙设置在第一环套121的周面外侧,内环火盖201的内侧支撑在第一环套121上,内环火盖201的外侧支撑在第二环套122上,一次空气和燃气可通过第一环套121以及第二环套122之间的间隙引入补充至内环火盖201使用。
60.结合图1、图3以及图4,第一环套121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引风孔124,第二环套122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引风孔(图中未标出),引风件12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环套122和第一环套121的周面上,且引风件123设置有通道(图中未标出),通道的两端分别和第一引风孔123以及第二引风孔连通,以构成上述引风道140。进入到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之间的区域的二次空气可依次通过第二引风孔、通道以及第一引风孔124引入补充至内环火盖201的内侧,以供内环火盖201燃烧用,从而可改善内环火盖201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61.结合图1以及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引风道140可设置有多个,多个引风道140绕第一支撑件120的中心轴间隔设置,通过多个引风道140可提高二次空气补充的均衡性,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62.结合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引风道140的中心线和第一环套121的中心轴不相交,即引风道140的中心线和第一环套121的周面具有交点,引风道140的中心线和上述交点所在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锐角,该角度可以为30-60
°
,这样可使得二次空气从引风道140进入到第一环套后,沿着第一环套121的周向旋转流动,以提高二次空气与内环火焰的混合效率,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63.结合图1以及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环套121和第二环套122之间可通过多个连接件125实现二者的连接,多个连接件125可以和多个引风件123间隔设置。
64.结合图1、图3以及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支撑件130包括第三环套131以及第四环套132,二者均固定设置在引风板110上,且第四环套132、第三环套131可依次同轴间隙设置在第二环套122的周面外侧,外环火盖202的内侧支撑在第三环套131上,外环火盖202的外侧支撑在第四环套132上。一次空气和燃气可通过第三环套131以及第四环套132之间的间隙引入补充至外环火盖202使用。
65.结合图2以及图3,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燃烧器还包括第一导风件300。图6为图2中的第一导风件在外环火盖上的装配示意图,结合2、图3以及图6,第一导风件300的一侧连接在外环火盖202的内侧的底部,第一导风件300的另一侧搭接在内环火盖201的顶部上,第一导风件300上设置有流向外环火盖的内侧的第三引风孔310。进入到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之间的区域的二次空气的一部分可在第一导风件300的引导下上升直接作用在内环火盖201的外侧,参与内环火盖的燃烧,另一部分可通过第一导风件300上的第三引风孔310引入到外环火盖202的内侧,参与外环火盖202的燃烧。
66.结合图3以及图6,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导风件300包括第一连接环320、连接板330
以及第二连接环340,其中,第一连接环320沿外环火盖202的径向设置,即第一连接环320在使用时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连接环320的外侧连接在外环火盖202的内侧的底部,第二连接环340沿内环火盖201的径向设置,即第二连接环340在使用时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连接环340搭接在内环火盖201的顶部,连接板330的底部连接在第一连接环320的内侧,连接板330的顶部连接在第二连接环340的外侧,第三引风孔310即开设在该连接板330上,且该连接板330和内环火盖201的外侧具有间隙。进入到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之间的区域的二次空气的一部分上升,并可在第一导风件300的第一连接环320的引导下进入到连接板330和内环火盖201之间的间隙内,直接作用在内环火盖201的外侧,参与内环火盖201的燃烧,另一部分可通过第一导风件300上的第三引风孔310引入到外环火盖202的内侧,参与外环火盖202的燃烧。
67.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板330可以分为第一板体331以及第二板体332,其中,第一板体331沿外环火盖202的轴向设置,即第一板体331在使用时沿竖向设置,第一板体331的底部连接在第一连接环320的内侧,第二板体332倾斜设置,第二板体332的底部连接在第一板体331的内侧,第二板体332的顶部和第二连接环340的外侧连接,第二连接环340的底面可通过多个间隔设置在内环火盖201顶部的第一支撑柱搭接在内环火盖201的顶部上。
68.本技术实施例中,构成第一导风件300的各个构件一体成型,且,第一导风件300也是和外环火盖202连接,最好二者也是一体成型,这样可方便第一导风件300以及外环火盖202在分气盘100上的一次装配,避免两个部件的独立装配,并且若在第一导风件300也是和外环火盖202表面存在油污,也可方便用户清洁,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69.从上述可知,本技术实施例中,内外环的火焰上,二次空气的补充是从火焰的上部和下部同时进行补充,使燃烧更加的充分,降低由于不充分燃烧产生的co。
70.进一步地,结合图2以及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燃烧器还包括支撑板400以及第二导风件500。图7为图2中的第二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图3以及图7,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板400套装在分气盘100的外周面上,第二导风件500的一侧搭接在该支撑板400上,第二导风件500的另一侧搭接在外环火盖202的顶部,且,第二导风件500和外环火盖202的外侧具有间隙,位于第二导风件500以及外环火盖202之间的支撑板400上设置有第四引风孔401。实际使用时,二次空气可通过支撑板400上的第四引风孔401引入到第二导风件500以及外环火盖202之间,进而可引入补充到外环火盖202的外侧面上,以参与外环火盖的燃烧。
71.具体地,结合图2、图3以及图7,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板400可间隙套装在第四环套132的外周面上,支撑板400的顶面设置有限位环402,第四引风孔401即设置在限位环402和第四环套132之间的支撑板400上,第二导风件500可整体呈环状,第二导风件500的一侧的底部即设置在该限位环402的外侧,第二导风件500的另一侧的底面通过多个间隔设置在外环火盖202顶部的第二支撑柱203搭接在外环火盖202的顶部上,即第二导风件500是可拆卸地装配在燃烧器上的,以方便第二导风件500的运输和装配。
72.基于上述燃烧器,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上述燃烧器。具备有上升燃烧器的燃气灶,可改善燃烧器的炉头的内环火盖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73.本技术实施例的燃气灶包括灶壳以及装配在灶壳上的燃烧器,灶壳嵌设在灶台
中,通过向燃烧器输送燃气以及空气,即可控制燃烧器工作,此为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7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燃烧器可以为各种类型,例如内焰的火盖、外焰的火盖、分体式和一体式的火盖等,只需做适应性变形即可适应,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75.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分气盘、燃烧器以及燃气灶,二次空气可通过引风道引入补充至内环火盖的内侧,以供内环火盖燃烧用,从而可改善内环火盖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76.对于增加聚能盘的燃烧器,排烟口一般要高于8mm,否则会造成二次空气补充不足,烟气增高。采用本技术的二次空气补充方式,将排烟口降低到5mm左右,仍然可以保证足够的二次空气供给,完全燃烧,除此之外,这种二次空气的补充,不会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第一环套形成的独立的腔体可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当第一环套内部安装其他电器件时,可以有效降低其他电器件的温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7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
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5.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6.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