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01 21:03: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传统空调器的送风方案一般是定向送风或者上下或者左右扫风,吹出的冷风比较硬,直吹用户,容易引起用户的不适。
3.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空调器通常会在出风口处设置散风结构,以柔化出风。然而,现有散风结构的散风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吹风的变化,且在视觉效果上较为单调。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旨在解决传统空调器的散风形式单一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6.壳体,具有出风口;
7.两个散风板,均设有散风口,所述两个散风板的其中一个为第一散风板,另外一个为第二散风板,所述第一散风板设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散风板具有沿出风方向设置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二散风板相对所述第二散风板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散风板及第二散风板的散风板沿出风方向的投影的重叠区域呈可变化设置;以及,
8.连杆,与所述第二散风板连接,以通过移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二散风板转动。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百叶,所述百叶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连杆,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散风板和/或所述第二散风板,以通过移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百叶及所述第二散风板转动。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以转动至打开所述出风口及盖合所述出风口设置。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呈弧状设置。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的相对两侧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散风板的板状结构。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状结构限定出供所述第二散风板转动安装的安装槽;
14.所述第二散风板的一侧凸设有与所述板状结构相扣持的卡扣部,所述卡扣部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散风板自所述安装槽脱出。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的侧部凸设有限位柱,所述壳体对应所述限位柱处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第一散风板的旋转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连接。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散风板转动、以及所述连杆移动。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散风板转动的第一驱动器;
18.所述第一散风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凸设形成两个转轴部,所述壳体对应设有与所述两个转轴部转动安装配合的两个轴孔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驱动连接一所述转轴部。
19.在一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驱动器连接的所述转轴部和对应的所述轴孔部之间的装配间距为1~5mm。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杆与所述百叶之间的枢接结构,所述枢接结构包括转动安装配合的凸轴部及凹槽部;
21.所述凸轴部及所述凹槽部其中一个设于所述连杆,另一个设于所述百叶。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杆设有所述凹槽部,所述连杆在邻近所述凹槽部处设有连通至所述凹槽部的开槽。
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口呈格栅状设置或者呈孔状设置。
2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板包括形成所述散风口的多个格栅条,其中:
25.所述多个格栅条相对所述散风板的板面呈同向倾斜设置;或者,
26.所述多个格栅条相对所述散风板的板面呈同向弯曲设置;或者,
27.所述多个格栅条包括呈交叉设置的多个第一格栅条及多个第二格栅条。
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板包括框状本体及在所述框状本体的框内区域处分散布设的多个扰流筋,相邻的每两个所述扰流筋之间限定出所述散风口。
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口在所述散风板的板面上呈螺旋状延伸布设。
30.在一实施例中,自所述散风板的中心至所述散风板的周缘为自内至外;
31.所述散风口在所述散风板上呈辐射状设有多个。
32.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风口自内至外呈逐渐朝向所述散风板的同一环周方向弯折延伸。
33.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散风口包括间隔布设的多个通风孔,每一所述散风口的多个通风孔的孔径自内至外呈渐大设置。
3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风板包括呈轮辐状布设的多个叶片,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叶片之间的间隔处构成所述第二散风板的散风口。
3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风板包括呈轮辐状布设的多个叶片,每一所述叶片设有多个开口,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叶片之间的间隔处、以及所述多个开口共同构成所述第二散风板的散风口。
3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口自所述第二散风板的中心至所述第二散风板的周缘呈涡旋状延伸。
3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3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散风板呈覆盖所述出风口的纵长形设置;
39.所述第二散风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散风板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且适于所述第一散风板设置。
4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设有两个;
41.所述第一散风板及所述第二散风板对应两个所述出风口均设有两个。
42.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43.壳体,具有出风口;
44.两个散风板,均设有散风口,所述两个散风板的其中一个为第一散风板,另外一个为第二散风板,所述第一散风板设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散风板具有沿出风方向设置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二散风板相对所述第二散风板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散风板及第二散风板的散风板沿出风方向的投影的重叠区域呈可变化设置;以及,
45.连杆,与所述第二散风板连接,以通过移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第二散风板转动。
46.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连杆带动第二散风板的转动过程中,与第一散风板之间的相对位置持续变化,使得第二散风口与第一散风口沿出风方向的投影的重叠区域持续变化,从而可改变空调室内机的散风形式,优化送风效果及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4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8.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49.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俯视示意图;
50.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51.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2.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3.图6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局部俯视图;
54.图7为图6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5.图8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一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56.图9为图8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7.图10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58.图11为图10中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9.图12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及百叶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3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及百叶的立体示意图;
61.图14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及第二散风板的装配示意图;
62.图15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3.图16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64.图17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65.图18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66.图19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67.图20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68.图21为图1中第一散风板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69.图22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0.图23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1.图24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2.图25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3.图26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4.图27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5.图28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七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6.图29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八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77.图30为图1中第二散风板的第九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
[0078][0079][0080]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8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82]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83]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
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84]
传统空调器的送风方案一般是定向送风或者上下或者左右扫风,吹出的冷风比较硬,直吹用户,容易引起用户的不适。
[0085]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空调器通常会在出风口处设置散风结构,以柔化出风。然而,现有散风结构的散风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吹风的变化,且在视觉效果上较为单调。
[0086]
鉴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者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便于理解,以下实施例中均以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0,附图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实施例。
[0087]
请参阅图6至图9,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1、两个散风板以及连杆130百叶140,其中,所述壳体101具有出风口103;所述两个散风板均设有散风口,所述两个散风板的其中之一为第一散风板110,其中另一位第二散风板120,所述第一散风板110设于所述出风口103;所述第二散风板120具有沿出风方向设置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相对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以使得所述两个散风板的散风口沿出风方向的投影的重叠区域呈可变化设置;所述连杆130与所述第二散风板120连接,以通过移动所述连杆130,带动所述第二散风板120转动。
[0088]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连杆带动第二散风板120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一散风板110之间的相对位置持续变化,使得第二散风口121与第一散风口111沿出风方向的投影的重叠区域持续变化,从而可改变空调室内机100的散风形式,优化送风效果及视觉效果。
[0089]
请参阅图1至图2,空调室内机100一般具有壳体101,壳体101的内部形成有出风通道102,壳体101的外壁设有连通至所述出风通道102的出风口103,以供气流自出风通道102经出风口103流出。
[009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103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散风板110呈覆盖所述出风口103的纵长形设置;所述第二散风板120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散风板120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且适于所述第一散风板110设置。
[0091]
出风口103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本设计中不做限制,具体而言,出风口103的形成部位可以是壳体101的侧部、顶部或者底部;出风口103形状可以设置为沿竖直方向的纵长形、沿竖直方向的椭圆形等。其中,纵长形的设置,能够合理利用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板面,有助于扩大送风面积。进一步地,为了扩大散风量,所述第一散风板110设置为覆盖出风口103设置;且多个第二散风板120在第一散风板110上间隔布设,相邻的每两个第二散风板120可邻接设置,也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形状适于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形状设置,具体而言,可设置为第二散风板120的宽度与第一散风板110的宽度相适配,以使得在第二散风板120的旋转过程中,确保整个板面均与第一散风板110相对设置。在具体应用时,第二散风板12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者其他,其中,在第二散风板120为圆形时,第二散风板120的直径设置为与第一散风板110的宽度相当。
[0092]
出风口103的设置数量同样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沿竖直方向或者沿壳体101的周向间隔布设的至少两个。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110及所述第二散风板120对应两个所述出风口103均设有两个。每一出风口103的第一散风板110及第二散风板120的结构相互独立,驱动装置可对应两个出风口103共同设置为一个,或者对应两个出风口103分别设置为两个。
[0093]
空调室内机100一般还包括风轮200及蒸发器300,蒸发器300设于壳体101的进风侧,风轮200设于出风通道102,以将气流朝向出风口103输出。其中,风轮200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轴流式风轮或者双贯流风轮等。
[0094]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百叶133,所述百叶133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连杆13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散风板110和/或所述第二散风板120,以通过移动所述连杆130,带动所述百叶133及所述第二散风板120转动。连杆130的移动,能够在实现第二散风板120转动的同时,还能通过驱动百叶140翻转来改变吹向第二散风板120的气流方向,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空调室内机100的散风形式。
[0095]
请参阅图8及图9,两个散风板沿出风方向层叠设置于出风通道102内,且第一散风板110相较于第二散风板120更靠近出风口103设置;第一散风板110设置为与出风口103的形状及尺寸相适配,使得在工作时,经出风口103输出的气流均能够在两个散风板的作用下柔化出风。第二散风板120具有沿出风方向设置的旋转轴线,使得第二散风板120大致垂直于出风方向,具有更大的承载面积以供气流通过,从而能够对更多的气流进行柔化。可以理解,由于出风通道102一般设置为弯曲延伸,也即在第二散风板120与出风通道102的相对位置不同时,第二散风板120的旋转轴线也随之不同。但为了便于理解,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两个散风板更靠近出风口103处设置为例,以减小对出风通道102的空间占用,以供气流在出风通道102内整流后,经两个散风板输出。
[0096]
为作区分,在以下实施例中,第一散风板110的散风口为第一散风口111,第二散风板120的散风口为第二散风口121,第一散风口111及第二散风口121均可以是一个散风口,也可以是多个散风口的集合。在空调室内机100工作过程中,第二散风板120保持相对第一散风板110转动,使得二者散风口的重叠区域持续变化,从而确保经两个散风板的通风量及通风形式实时变化,且具有动态视觉效果,有助于从生理及心理上产生清凉效果。
[0097]
百叶140的一端连接第二散风板120,可以理解,百叶140的该端可与第二散风板120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与第二散风板120分体设置后,通过卡扣固定、螺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等方式安装至第二散风板120处。百叶140可设置在第一散风板110及第二散风板120之间,或者,百叶140可突设在第二散风板120背对第一散风板110的一侧,如此使得第一散风板110及第二散风板120邻近设置时,能够通过改变二者的相对位置,使得散风效果更佳且动态视觉效果更为明显。
[0098]
百叶140的形状不做限制,但为了实现导风功能,百叶140大致呈板状设置,且百叶140具有连接至第二散风板120的第一侧、以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所述百叶140的第二侧呈弧线状设置,且在自所述百叶140的第一侧至所述第二侧的方向上,百叶140呈厚度渐薄设置,以降低风阻。
[0099]
可以理解,第二散风板120的具体形状及尺寸不做限制,例如可以设置为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第二散风板120可在第一散风板110的所在平面上布设有多个,基
于此,请参阅图11至图13,百叶140可包括对应多个第二散风板120设置的多个第一百叶;或者包括转动安装至第一散风板110上的多个第二百叶;或者同时设有上述中的多个第一百叶及多个第二百叶,此时,第二百叶设置在两个第一百叶之间,且第二百叶朝向第一散风板110设有连接轴142,第二百叶通过连接轴142转动安装在第一散风板110上。所述连接轴142的设置,能够确定该第二百叶的旋转轴线,从而带动与该第二百叶邻近设置的两个第一百叶一同旋转,在多个第二百叶的多个旋转轴线大致共线时,可使得所有百叶140同步转动。
[0100]
连杆130分别连接第二散风板120及百叶140,使得多个第二散风板120及多个百叶140同步转动。连杆130的具体设置不作限制,例如设置为沿多个第二散风板120的排列方向延伸且沿该方向可伸缩移动的杆状结构,或者设置为同样能够起到联动作用的其他结构,例如设置为沿多个第二散风板120的排列方向依次啮合的多个齿轮等。
[0101]
为了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智能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散风板110转动、以及所述连杆130移动。所述驱动装置通过驱动所述连杆130移动,可同步带动第二散风板120及百叶140转动。
[0102]
请参阅图6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110转动安装于所述壳体101,以转动至打开所述出风口103及盖合所述出风口103设置。第一散风板110的旋转轴线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沿第一散风板11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散风板110的宽度方向、以及沿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上的任一方向。而为了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03处的美观,以下实施例中,均将第二散风板120的旋转轴线设置为沿第一散风板1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一散风板110的旋转轴线与第一散风板110的所在平面相异,使得第一散风板110可绕其旋转轴线公转,具有转动至盖合出风口103、以及转动至连通出风口103及出风通道102。
[0103]
请参阅图3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散风板110转动的第一驱动器151;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相对两端分别凸设形成两个转轴部115,所述壳体101对应设有与所述两个转轴部115转动安装配合的两个轴孔部104,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151驱动连接一所述转轴部115。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驱动器151可以设置为电机或者回转气缸等,具有转动输出轴。第一散风板110的相对两端可以凸设形成两个连接板,所述转轴部115分别凸设于两个连接板上,且相对轴孔部104可转动设置;转轴部115的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连接第一驱动器151的转动输出轴。当然,上述中,若将所述转轴部115设置在所述壳体101上,将所述轴孔部104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同样可以实现通过第一驱动器151带动第一散风板110转动的目的,此处不做赘述。
[0104]
上述中,第一散风板110可通过转轴部115与轴孔部104之间的安装配合,实现在壳体101上的安装固定;或者,可将第一驱动器151固定安装至壳体101,第一散风板110通过转轴部115与转动输出轴之间的连接配合,实现在壳体101上的安装固定,此时,与所述第一驱动器151连接的所述转轴部115和对应的所述轴孔部104之间的装配间距为1~5mm。可以理解,若所述装配间距较大,则容易导致转轴部115与轴孔部104之间的安装不稳定;反之,若所述装配间距较小,则使得转轴部115与轴孔部104之间的摩擦阻尼增大。因此,为了获得更好地安装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该装配间距为1~5mm。
[0105]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110呈弧状设置,也即,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呈弧面状设置,使得在有限的出风口103内,增大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从而使得散风区域增大,有助于优化散风效果。
[0106]
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可朝向出风通道102内突设,或者朝向出风口103外突设,图6及图7所示中,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朝向出风口103外突设,且第一散风板110的相对两侧沿大致与出风口103的口沿平齐,有助于整机结构的美观性。基于上述特征,进一步地,可设置出风通道102的内壁面呈与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相适配的弧面状,使得当所述第一散风板110转动至靠近出风口103一旁侧的出风通道102内壁面处、以打开出风口103时,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与出风通道102的内壁面更为贴合。
[0107]
更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门体105,门体105转动安装于壳体101,以转动至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03。基于此,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门体105及第一驱动器151电性连接。在控制装置控制门体105打开且第一散风板110打开时,空调室内机100处于正常出风模式;在控制装置控制门体105打开且第一散风板110盖合时,空调室内机100处于无风感模式;在控制装置控制门体105盖合出风口103。
[0108]
第一散风板110及第二散风板120均可安装至壳体101;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相对两侧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板状结构112。第一散风板110转动安装至壳体101,第二散风板120转动安装至第一散风板110的板状结构112上,使得第二散风板120仅相对第一散风板110转动,但第二散风板120整体与第一散风板11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0109]
具体地,请结合图13至图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板状结构112限定出供所述第二散风板120转动安装的安装槽113;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一侧凸设有与所述板状结构112相扣持的卡扣部122,所述卡扣部122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散风板120自所述安装槽113脱出。所述安装槽113的槽内形状与第二散风板120的外形轮廓,例如,当第二散风板120呈圆形设置时,安装槽113设置为圆形槽。安装槽113的设置,能够限定出第二散风板120的安装区域;第二散风板120及卡扣部122的配合,能够夹持固定在板状结构112的安装槽113的相对两侧,有助于第二散风板120在第一散风板110的可拆卸连接。
[0110]
此外,请参阅,图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侧部凸设有限位柱114,所述壳体101对应所述限位柱114处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旋转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柱114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连接。所述限位柱114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沿第一散风板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的多个。其中,当限位柱114设置为多个时,限位槽对应多个限位柱114设置为多个。限位柱114及限位槽的设置,有助于提高第一散风板110转动时的平稳性。
[0111]
此外,请参阅图11至图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杆130与所述百叶140之间的枢接结构,所述枢接结构包括转动安装配合的凸轴部141及凹槽部131;所述凸轴部141及所述凹槽部131其中一个设于所述连杆130,另一个设于所述百叶140。凸轴部141及凹槽部131的设置,能够实现百叶140与连杆130之间的限位安装,且提供百叶140转动时所需的足够自由度。
[0112]
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杆130设有所述凹槽部131,所述连杆130在邻近所述凹槽部131处设有连通至所述凹槽部131的开槽132。所述开槽132设有至少两个,所述两个开槽132分设于所述凹槽部131的相对两侧,使得在所述凸轴部141插置于所述凹槽部131内时,连杆130上位于凹槽部131的周侧的区域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有助于凸轴部141与凹槽部131之间的安装稳固。
[0113]
两个散风板上,散风口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理解,散风口的形状及尺寸设置的不同,可使得出风量及出风效果对应改变,从而有助于丰富散风形式。以下将列举其中的部分进行说明:
[01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口呈格栅状设置或者呈孔状设置。
[0115]
且进一步地,所述散风板包括形成所述散风口的多个格栅条116,其中:所述多个格栅条116相对所述散风板的板面呈同向倾斜设置;或者,所述多个格栅条116相对所述散风板的板面呈同向弯曲设置;或者,所述多个格栅条116包括呈交叉设置的多个第一格栅条及多个第二格栅条。
[0116]
具体而言,以下将以第一散风板110呈纵长形设置,且第二散风板120呈圆形设置为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风口111与第二散风口121可设置为相同,也可设置为不同:
[0117]
首先请参阅图1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散风板110上的多个格栅条116相对所述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呈同向倾斜设置,具体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相邻的每两个格栅条116之间限定出一第一散风口111。倾斜设置的格栅条116能够在形成第一散风口111的同时,加强第一散风板110相对两侧的连接强度,相当于加强筋,保障第一散风板110的结构强度。请参阅图22,第二散风板120与上述第一散风板110的原理一致,此处不做赘述。
[0118]
接着请参阅图17,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格栅条116相对第一散风板110的板面呈同向弯曲设置;相邻的每两个格栅条116之间限定出第一散风口111。格栅条116可经过一次或者多次弯曲形成,且所有格栅条116的弯折趋势大致相同。
[0119]
然后请参阅图18、图22及图23,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格栅条116包括呈交叉设置的多个第一格栅条及多个第二格栅条,多个第一格栅条及多个第二格栅条共同限定出分散布设的多个散风口。多个第一格栅条及多个第二格栅条增加多个散风口的疏密程度,且能够进一步增强散风板的结构强度。多个第一格栅条及多个第二格栅条的具体交叉形式有多种,可以是互呈十字交叉形,也可以是相互拼接构成轮辐状。
[0120]
请参阅图19及图25,在一实施例中,散风口设置为贯穿散风板厚度设置的孔状结构,也即散风孔,多个散风孔在散风板的板面上分散布设;且每一散风孔的具体形状及尺寸不做限制,可以呈圆形,也可以是方形。同一散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口的尺寸可以设置为相同,也可以设置为至少部分相异,在散风板的某一尺寸线上,多个散风口的尺寸呈渐变设置,以形成各处不同的出风量。请参阅图25中,格栅条116可以设置为自散风板的中心至边缘呈整条设置,也可呈多根依次拼接设置。
[0121]
此外,请参阅图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板包括框状本体117及在所述框状本体117的框内区域处分散布设的多个扰流筋118,相邻的每两个所述扰流筋118之间限定出所述散风口。多个扰流筋118在框内区域分散布设,有助于将吹向扰流筋118的气流向扰流筋118的周侧分散,形成互不干扰的多股气流。
[0122]
扰流筋118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做限制,例如设置为球体状、半球体状,圆锥状、锥台状等,以其中的球体状为例,扰流筋118的外表面呈弧面状设置,有助于对气流进行平稳引导,并且降低风损。此时,经过多个扰流筋118的气流形成卡门涡街效应,从而可以快速地分散吹出。
[0123]
进一步地,相邻的扰流筋118之间通过连接臂119连接呈一体,既能实现扰流筋118
相对框状本体117固定,还能形成网状结构,增强散风板的整体强度,且起到一定的过滤杂质的作用。
[0124]
接着,请参阅图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口在所述散风板的板面上呈螺旋状延伸布设。具体的螺旋方向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调整,例如,当散风板呈纵长形设置时,散风口可沿散风板的长度方向螺旋状延伸。
[0125]
请参阅图26及图27,在一实施例中,自所述散风板的中心至所述散风板的周缘为自内至外;所述散风口在所述散风板上呈辐射状设有多个。也即,每一所述散风口自所述散风板的中心朝所述散风板的边缘延伸,且多个散风口沿散风板的环周方向间隔布设。
[0126]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风口自内至外呈逐渐朝向所述散风板的同一环周方向弯折延伸。如此设置,有助于在有限的散风板板面上形成更长的散风口,且能够将气流往散风板的边缘引导,有助于气流的分散。
[0127]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27,每一所述散风口包括间隔布设的多个通风孔123,每一所述散风口的多个通风孔123的孔径自内至外呈渐大设置。可以理解,多个散风口在散风板上呈辐射状布设,且每一散风口自内至外呈逐渐朝向所述散风板的同一环周方向弯折延伸,也即使得每一散风口的多个通风孔123沿上述的线形间隔排列。通过调节通风孔123的孔径,可具体调节通风量及具体形成的散风效果;通过调节通风孔123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散风气流的流向。每一所述散风口的多个通风孔123的孔径自内至外呈渐大设置,使得每一散风板上自内至外形成的散风作用具有渐变效果,有助于丰富散风形式。
[0128]
请参阅图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风板120包括呈轮辐状布设的多个叶片124,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叶片124之间的间隔处构成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散风口。具体而言,叶片124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不做限制,例如,每一叶片124的宽度可设置为自内至外呈渐宽设置;每一叶片124可设置为平板状,也可以设置为沿散风板的环周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扭转,以起到一定的导风作用。
[0129]
或者,请参阅图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风板120包括呈轮辐状布设的多个叶片124,每一所述叶片124设有多个开口125,相邻的每两个所述叶片124之间的间隔处、以及所述多个开口125共同构成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散风口。所述叶片124的设置可参考上述,此处不做赘述。可以理解,通过进一步在叶片124上开设开口125,使得整个散风板的过风面积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散风效果。
[0130]
或者,请参阅图3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风口121自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中心至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周缘呈涡旋状延伸,如此设置,使得在所述第二散风板120的整个环周方向上,均能够进行均匀出风。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涡旋状并不构成对涡环形状的限制,涡环可以设置为圆形涡环,也可以设置其他形状的涡环。
[013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