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8:50: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分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


背景技术:

2.药剂科业务根据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的需要及基本用药目录编制药品计划,查询掌握药品科技和药品市场信息,向临床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各类药品。根据医院医师处方及时准确地调配中西药品。有计划地生产普通制剂、灭菌制剂和中药制剂。开展药品检验工作,建立健全药品监督和质量检验检查制度,对外购药品和自制制剂进行全面控制。开展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工作配合临床做好新药、临床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提出改进或淘汰药物品种意见,开展中西药新制剂新剂型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等科研工作。
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11707380u公开了一种药剂科分药装置,该药剂科分药装置,通过设置的伸缩轴和弹性件,通过筛分机构带动了弹性件的收缩与反弹,从而带动了筛网的上下震动,避免出现中药在筛网上堆积的情况,且通过设置的工作槽和筛分机构,从而可以将筛网取出并更换孔径不同的筛网。
4.但现有的中医药剂的圆形颗粒药物大多需要根据需求进行不同数量的分药,普通的分药装置无法进行药物快速有效的定量分药,分药操作不够便捷,使用效果不佳,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包括分药组件和收集组件,所述分药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活动卡接有分药筒体,所述分药筒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药槽,所述分药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动环,所述套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置药仓,所述置药仓的一端设置有圆形出药孔,所述置药仓的一侧活动卡接有挡板,所述收集组件包括集药斗和集药盒,所述集药斗固定在套筒的一侧,所述底板的上端一侧卡接有集药盒。
7.优选的,所述分药筒体的上端为水平端面,多个所述药槽的深度小于五毫米。
8.优选的,所述分药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偏重块,所述偏重块与药槽设置在同一垂直面上。
9.优选的,所述置药仓的内部设置多段倾斜坡,所述置药仓的出药端设置有导药槽。
10.优选的,所述套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标识杆,所述分药筒体的一侧连接有刻度条,所述刻度条上设置均匀刻度标识。
11.优选的,所述集药斗上端开口的宽度大于分药筒体的长度,所述集药斗倾斜角度为四十五度。
12.优选的,所述集药盒的一侧连接有把手,所述集药盒的宽度大于集药斗出口宽度。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在分药筒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药槽,套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置药仓,置药仓放置大量需要分药的药丸,内部多段倾斜坡的置药仓进行底部的导入,药丸在置药仓出药端的导药槽进行直线排列,通过出药孔导出,导入多个对应的药槽上,进而通过抽出分药筒体的长度,对不同数量的药槽放置药丸,进而控制分药数量,分药便捷;
15.(2)本实用新型在分药筒体的一端连接有偏重块,通过偏重块保证分药筒体在分药过程中的药槽的垂直对应出药孔,进行对应置药,深度小于五毫米的药槽便于分药筒体偏转时的药丸一侧倾倒,在套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标识杆,分药筒体的一侧连接有均匀刻度标识的刻度条,配合标识杆进行不同分药数量进行标识,观察便捷,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的正视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的整体剖视结构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1、分药组件;11、底板;12、支撑柱;13、套筒;14、分药筒体;15、药槽;16、拉动环;17、偏重块;18、置药仓;19、出药孔;110、挡板;111、标识杆;112、刻度条;2、收集组件;21、集药斗;22、集药盒;2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医药剂科分药装置,包括分药组件1和收集组件2,分药组件1包括底板11,底板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2,支撑柱1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套筒13,套筒13的内部活动卡接有分药筒体14,分药筒体1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药槽15,分药筒体14的上端为水平端面,多个药槽15的深度小于五毫米,分药筒体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动环16,分药筒体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偏重块17,偏重块17与药槽15设置在同一垂直面上,套筒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置药仓18,置药仓18的一端设置有圆形出药孔19,置药仓18的一侧活动卡接有挡板110,置药仓18的内部设置多段倾斜坡,置药仓18的出药端设置有导药槽,套筒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标识杆111,分药筒体14的一侧连接有刻度条112,刻度条112上设置均匀刻度标识。
25.其中,底板11进行装置的整体支撑,底板11通过支撑柱12进行上端套筒13的支撑,在套筒13内活动安装有分药筒体14,在分药筒体1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药槽15,套筒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置药仓18,置药仓18放置大量需要分药的药丸,内部多段倾斜坡的置药仓18进行底部的导入,药丸在置药仓18出药端的导药槽进行直线排列,通过出药孔19导出,导入多个对应的药槽15上,进而通过抽出分药筒体14的长度,对不同数量的药槽15放置药丸,进而控制分药数量,分药便捷,在分药筒体14的一端连接有偏重块17,通过偏重块17保证分药筒体14在分药过程中的药槽15的垂直对应出药孔19,进行对应置药,深度小于五毫米的药槽15便于分药筒体14偏转时的药丸一侧倾倒,在套筒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标识杆111,分药筒体14的一侧连接有均匀刻度标识的刻度条112,配合标识杆111进行不同分药数量进行标识,观察便捷,操作简便。
26.请参阅图1-图4,收集组件2包括集药斗21和集药盒22,集药斗21固定在套筒13的一侧,底板11的上端一侧卡接有集药盒22,集药斗21上端开口的宽度大于分药筒体14的长度,集药斗21倾斜角度为四十五度,集药盒22的一侧连接有把手23,集药盒22的宽度大于集药斗21出口宽度。
27.其中,当上端的分药筒体14内部的多个药槽15卡入指定数量的圆形药丸时,可通过一侧的拉动环16一侧转动,将药丸倾倒在集药斗21上,分药筒体14复位时,将挡板110卡入,避免药丸卡入药槽15,分药时复位挡板110,倾斜的集药斗21将分出一定数量的药丸底部集中,便于底部集药斗21的收集,便于医护人员的拿取。
28.整体的工作原理为,底板11进行装置的整体支撑,底板11通过支撑柱12进行上端套筒13的支撑,在套筒13内活动安装有分药筒体14,在分药筒体1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药槽15,套筒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置药仓18,置药仓18放置大量需要分药的药丸,内部多段倾斜坡的置药仓18进行底部的导入,药丸在置药仓18出药端的导药槽进行直线排列,通过出药孔19导出,导入多个对应的药槽15上,进而通过抽出分药筒体14的长度,对不同数量的药槽15放置药丸,进而控制分药数量,分药便捷,在分药筒体14的一端连接有偏重块17,通过偏重块17保证分药筒体14在分药过程中的药槽15的垂直对应出药孔19,进行对应置药,深度小于五毫米的药槽15便于分药筒体14偏转时的药丸一侧倾倒,在套筒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标识杆111,分药筒体14的一侧连接有均匀刻度标识的刻度条112,配合标识杆111进行不同分药数量进行标识,观察便捷,操作简便,当上端的分药筒体14内部的多个药槽15卡入指定数量的圆形药丸时,可通过一侧的拉动环16一侧转动,将药丸倾倒在集药斗21上,分药筒体14复位时,将挡板110卡入,避免药丸卡入药槽15,分药时复位挡板110,倾斜的集药斗21将分出一定数量的药丸底部集中,便于底部集药斗21的收集,便于医护人员的拿取。
2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0.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
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