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5:55: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反应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一些化学反应中,通常需要在一种材料外包覆另一种材料,起到支撑、保护、反应等效果,通常在包覆过程中,将待包覆的材料放置于流体状包覆材料中,实现对待包覆的材料进行包覆。
3.当需要对大量待包覆材料进行包覆时,通常采用包覆反应设备进行处理,反应设备连接有泵和输送管,在处理过程中,先将待包覆材料放置于反应设备中,包覆材料通常包括包覆前驱体和反应液,将包覆材料混合形成流体状,再通过泵泵入输送管输送至反应设备中,通过待包覆材料和包覆材料混合,实现包覆,在反应设备中可便捷控制反应过程中的温度等条件。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流体状的包覆材料在输送过程中,流体状包覆材料较易附着于输送管内壁上,使得输送管发生堵塞,导致反应设备存在对待包覆物料包覆效果不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因输送管堵塞导致反应设备对待包覆物料的包覆效果不佳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和控制箱,所述反应釜内设有反应仓,所述反应釜上设有若干输送管,所述输送管延伸至反应仓中,所述输送管包括包覆前驱体输送管和反应液输送管,所述控制箱内设有若干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用于输送管内泵入物料。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覆前驱体通过包覆前驱体输送管输送至反应釜中,反应液通过反应液输送管输送至反应釜中,将包覆前驱体与反应液分开,降低了因包覆前驱体与反应液混合后易粘附输送管内壁的可能性,即降低输送管堵塞的可能性,保障输送管对包覆材料的输送效果,进而提高反应装置对待包覆物料的包覆效果。
9.可选的,所述输送管还包括反应气输送管,所述反应气输送管的一端延伸至反应仓内,所述反应气输送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位于控制箱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向反应仓内输送反应气,一方面,可加快反应速度,另一方面,可对包覆前驱体进行吹击,使得包覆前驱体可较为分散地与反应液混合,使得包覆前驱体在反应液中的分散效果较佳,进而对待包覆物料的包覆较为均匀,提高反应装置对待包覆物料的包覆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反应气输送管上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将反应气输送管和包覆前驱体输送管连通,所述连接管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连接管上连接有固气混合管,
所述固气混合管的一端与一个连接孔嵌合,所述固气混合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反应仓内,所述包覆前驱体输送管与另一连接孔嵌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连通反应气输送管和包覆前驱体输送管,进而在包覆前驱体输送至连接管内时,反应气对包覆前驱体进行冲击与吹散,使得包覆前驱体混杂反应气一同沿固气混合管输出,不仅提高包覆前驱体的输送顺畅性,还提高包覆前驱体的松散程度,即包覆前驱体与反应液混合均匀,提高对待包覆前驱体的包覆均匀性。
13.可选的,所述控制箱上设有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用于控制输送泵和气泵的启闭。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元件控制输送泵和气泵的启闭,进而可实现包覆前驱体和反应气可交替进入固气混合管,形成包覆前驱体-反应气-包覆前驱体的间歇输送模式,不仅可对包覆前驱体进行吹击,提高包覆前驱体沿在固气混合管中的输送顺畅性,还可将连接管内的包覆前驱体进行吹击,降低包覆前驱体堵塞连接管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连接孔内壁上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开设有若干限位条,所述限位条与所在连接孔嵌合的输送管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条与输送管抵接后,提高输送管与连接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障包覆前驱体和反应气稳定朝向反应釜内输送,同时降低因反应气吹击导致连接管与反应气输送管、包覆前驱体输送管、固气混合管分离的可能性,保障反应气对包覆前驱体的吹击效果。
17.可选的,所述密封圈上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靠近连接管中心的限位条抵接,所述导向部用于导向物料进入固气混合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覆前驱体在连接管内被反应气吹击,包覆前驱体在导向部的导向下,顺畅进入固气混合管,进一步降低物料在连接管内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连接管上滑动设有阻挡板,所述阻挡板沿垂直于反应气输送管中心轴线滑动,所述连接管上滑动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推动阻挡板滑动,所述驱动杆上设有用于限制驱动杆的滑移路径的限位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驱动杆,带动驱动阻挡板滑移,使得阻挡板对反应气输送管进行部分遮盖,实现对反应气的进气量进行调节,调节至合适位置后,停止滑动驱动杆,通过限位件使得驱动杆与连接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保障阻挡板对反应气输送管的遮挡效果。
21.可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块,所述连接管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槽,所述螺纹限位槽用于供限位块滑移连接,所述驱动杆与阻挡板转动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与螺纹限位槽滑移连接,进而转动驱动杆,使得驱动杆朝向或远离连接管中心滑动,带动阻挡板滑动,停止转动后,驱动杆与连接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即保障阻挡板对反应气输送管的遮挡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包覆前驱体输送管和反应液输送管的设置,包覆材料中的包覆前驱体和反应液分开输送至反应仓中,降低了输送管内壁上附着包覆材料堵塞的可能性,保障输送管向反应仓中输送包覆物料的效果,保障反应釜对待包覆材料的包覆效果;
25.通过连接管的设置,包覆前驱体输送管和反应气输送管相连通,进而反应气可对
包覆前驱体进行吹散,并驱动包覆前驱体沿固气混合管输出,提高包覆前驱体输送至反应仓的顺畅性,包覆前驱体沿固气混合管输出时,包覆前驱体混杂反应气一同输出,使得包覆前驱体进入反应仓后与反应液之间的混合较为均匀;
26.通过密封圈的设置,连接管与包覆前驱体输送管、反应气输送管、有固气混合管稳定连接,并保障密封性,降低包覆前驱体泄露或杂质污染包覆前驱体的可能性,保障反应装置对待包覆材料的包覆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反应仓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管的剖面示意图。
31.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反应釜;11、反应仓;12、输送管;121、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2、反应液输送管;123、反应气输送管;2、气泵;3、连接管;31、连接孔;32、固气混合管;33、螺纹限位槽;4、密封圈;41、限位条;42、导向部;5、阻挡板;6、驱动杆;61、限位块;7、控制箱;71、输送泵;711、包覆前驱体输送泵;712、反应液输送泵;72、控制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1和控制箱7,反应釜1上设有反应仓11和若干输送管12,控制箱7上设有若干输送泵71和控制元件72。反应仓11位于反应釜1中,反应仓11内放置有待包覆材料。输送管12的一端连接包覆材料,输送管12的另一端延伸至反应仓11中,通过输送泵71将物料沿输送管12输送至反应仓11中,实现包覆材料对待包覆材料的包覆。控制元件72用于控制若干输送泵71启闭,实现控制不同包覆材料朝向反应仓11的输入与否。
35.参照图1和图2,包覆材料包括包覆前驱体与反应液,输送管12包括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1和反应液输送管122,输送泵71包括包覆前驱体输送泵711和反应液输送泵712,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1与包覆前驱体输送泵711相连用于输送包覆前驱体,反应液输送管122与反应液输送泵712相连用于输送反应液。
36.将反应液与包覆前驱体单独进行输送,与反应液和包覆前驱体混合进行输送相比,反应液、包覆前驱体均不易附着于输送管12内壁上,降低输送管12堵塞的可能性,进而使得包覆材料可稳定输送至反应仓11中,保障反应装置对待包覆材料的包覆效果。
37.参照图1和图3,输送管12还包括反应气输送管123,反应气输送管123的一端连接有气泵2,反应气输送管123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管3。连接管3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31,本实施例中连接孔31的数量为3个,反应气输送管123远离气泵2的一端插接至一个连接孔31中并嵌合,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1远离包覆前驱体输送泵711的一端插接至另一连接孔31中,连接管3上连接有固气混合管32,固气混合管32的一端延伸至反应仓11内,固气混合管32的
另一端与连接管3上剩余的连接孔31嵌合。固气混合管32和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1位于连接管3的同一水平线上,反应气输送管123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固气混合管32的中心轴线。
38.通过向连接管3内输送反应气和包覆前驱体,包覆前驱体沿固气混合管32输出时,反应气可为包覆前驱体提供动力,使包覆前驱体可顺畅输送至反应仓11内,并且包覆前驱体在连接管3内被反应气吹散,输出的包覆前驱体混杂反应气一同输出,使得包覆前驱体较为分散,进而包覆前驱体与反应液在反应仓11中混合均匀,从而可提高反应装置对待包覆材料的包覆效果。
39.参照图1,控制元件72可控制气泵2的启闭,通过控制元件72,可控制包覆前驱体输送泵711和气泵2的启闭,实现包覆前驱体和反应气间歇输送至连接管3中,不仅为包覆前驱体施加沿固气混合管32输出的动力,还可将连接管3内的包覆前驱体大部分吹击至沿固气混合管32输出,降低连接管3堵塞的可能性。
40.参照图4和图5,为了增加连接管3和反应气输送管123、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1和固气混合管32的连接稳定性,在连接孔31内壁上包覆有密封圈4,密封圈4上一体成型有若干限位条41,限位条41用于与反应气输送管123、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1和固气混合管32抵接,提高反应气输送管123、包覆前驱体输送管121和固气混合管32与连接管3之间的摩擦力,即提高连接稳定性。密封圈4靠近连接管3中心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导向部42,导向部42为圆弧形倒角,导向连接管3内的包覆前驱体沿固气混合管32输出,并降低包覆前驱体卡接在密封圈4与连接管3内壁的孔隙中的可能性,即降低连接管3堵塞的可能性。
41.参照图4和图5,连接管3上滑动设有阻挡板5,阻挡板5的滑动方向垂直于反应气输送管123的中心轴线,阻挡板5滑动至遮挡反应气输送管123位于连接管3内的一端,用于调节反应气输送至连接管3内的流量。连接管3上滑动连接有驱动杆6,驱动杆6的一端位于连接管3外,驱动杆6的另一端位于连接管3内并与阻挡板5转动连接,驱动杆6上一体成型有限位块61,限位块61远离驱动杆6的一端呈尖锐状设置,连接管3上开设有螺纹限位槽33,螺纹限位槽33用于供限位块61滑移连接。
42.需要调整反应气进入连接管3的流量时,转动驱动杆6,使得限位块61沿螺纹限位槽33滑移,在螺纹限位槽33的导向下使得驱动杆6朝向或远离连接管3中心滑动,进而带动阻挡板5遮挡或解除遮挡反应气输送管123,实现对反应气输入连接管3的流量进行调整。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停止转动驱动杆6,驱动杆6与连接管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硅氧负极材料包覆层用反应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包覆前驱体与反应液单独输送至反应仓11内,降低了因包覆前驱体与反应液混合后输送时包覆前驱体堵塞输送管12的可能性,使得包覆材料均可顺畅沿输送管12输送至反应仓11内,即保障反应装置对待包覆材料的包覆效果。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