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管道滑移吊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5:23: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吊装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道滑移吊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管道吊装项目逐年增加,如何保证管道吊装的施工安全与质量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管道吊装施工时,常常面临吊装数量多、重量重、定位困难等技术问题。
3.现有技术中如公告号为cn20985359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管道垂直吊装和水平滑移的技术,通过在支板内侧各设有两个轨道车轮和一个传动齿轮,轨道车轮上设有与传动齿轮配合的延伸齿轮,两者相互啮合。该技术虽然解决了方便现场施工的问题,但在槽道稳定性提升、管道吊装定位和铺设难度等方面尚存改进之处。
4.鉴于此,为有效保证管道吊装的施工质量,目前亟待发明一种可提升管道布设槽的稳定性,降低管道铺设的难度的管道滑移吊装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但可以提升管道布设槽的稳定性,而且可以降低管道铺设的难度,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的管道滑移吊装结构。
6.本技术提供一种管道滑移吊装结构,包括布设在勘测确定的管道轴线两侧的围护板桩,两排围护板桩开挖有管道布设槽,每排围护板桩的内侧设置上下两排连板定位槽,在其中互为左右镜像的两排连板定位槽之间设置第一内撑梁、在另外一组互为左右镜像的两排连板定位槽之间设置第二内撑梁,第二内撑梁与第一内撑梁之间设有撑梁控位体,第一内撑梁的下表面沿管道布设槽纵向方向设置支撑挂梁,第一内撑梁的底部安装有移管吊架,移管吊架的上部通过移管滚轮与支撑挂梁连接,移管吊架的侧面通过移管拉索与外部卷拉设备连接。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管吊架自上而下包括依次连接的落管控位体、吊索侧板、柔性吊索,其中,柔性吊索呈圆弧状,管道置于柔性吊索的圆弧面上。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布设在勘测确定的管道轴线两侧的补强锚桩,补强锚桩设置在围护板桩的远离管道轴线一侧,同一侧的围护板桩与补强锚桩之间设有桩间拉筋。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管道布设槽的底部设置压重气囊,通过外部压灌泵体向压重气囊内吹填气囊填充体。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压重气囊设有两排,每排压重气囊分别抵靠在围护板桩的内侧。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内撑梁、第二内撑梁的两端均设有撑梁连接板,撑梁连接板与连板定位槽连接。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内撑梁呈上凸的拱形,第二连接梁呈下凸的拱形,
撑梁位控体连接在第一内撑梁、第二连接梁的中部。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撑梁控位体采用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内撑梁和第一内撑梁固定连接。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挂梁横断面呈“l”形,互为左右镜像的两个支撑挂梁间的间距小于移管吊架的截面宽度,移管吊架被限位在两排支撑挂梁之间且通过移管滚轮在支撑挂梁上滚动。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管道布设槽的纵向布置有若干充浆囊袋,充浆囊袋上设有囊袋注浆管和囊袋排气管,在管道下落至管道布设槽的槽底的情况下,充浆囊袋通过囊袋注浆管内压注浆固定位体,并通过囊袋排气管排除充浆囊袋内的空气,使充浆囊袋填充满管道和管道布设槽底部的空隙。
16.相较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在管道布设槽的外侧设置了围护板桩和补强锚桩,并在围护板桩与补强锚桩之间设置桩间拉筋,在管道布设槽的底部设置两排压重气囊,通过气囊填充体对围护板桩进行压重,可有效提升围护板桩的稳定性。
18.(2)本实用新型在围护板桩之间设置了纵断面呈拱形的第一内撑梁和第二内撑梁,并在相对的第一内撑梁与第二内撑梁之间设置了撑梁控位体,实现第一内撑梁与第二内撑梁的自平衡顶压,提升了围护板桩的稳定性。
19.(3)本实用新型通过移管拉索使移管吊架及管道沿支撑挂梁纵向移动,解决了不良地质区域管道吊设定位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落管控位体控制管道的吊放高度,实现了管道的快速沉放。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管道滑移吊装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管道施工完成后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围护板桩;2-管道;3-补强锚桩;4-桩间拉筋;5-管道布设槽;6-压重气囊;7-气囊填充体;8-连板定位槽;9-第二内撑梁;10-第一内撑梁;11-撑梁控位体;12-支撑挂梁;13-移管吊架;14-移管滚轮;15-落管控位体;16-吊索侧板;17-柔性吊索;18-充浆囊袋;19-移管拉索;20-囊袋注浆管;21-囊袋排气管;22-撑梁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认为是“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24.现场吊装施工技术要求、型钢轧制及焊接施工技术要求、压浆施工技术要求、囊袋缝合施工技术要求等,本实施方式中不再赘述,重点阐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的实施方式。
25.实施例一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滑移吊装结构,包括:布设在勘测确定的管道2轴线两侧的围护板桩1,两排围护板桩1开挖有管道布设槽5,每排围护板桩1的内侧设置上下两排连板定位槽8,在其中互为左右镜像的两排连板定位槽8之间设置第一内撑梁10、在另外一组互为左右镜像的两排连板定位槽8之间设置第二内撑梁9,第二内撑梁9与第一内撑梁10之间设有撑梁控位体11,第一内撑梁10的下表面沿管道布设槽5纵向方向设置支撑挂梁12,第一内撑梁10的底部安装有移管吊架13,移管吊架13的上部通过移管滚轮14与支撑挂梁12连接,移管吊架13的侧面通过移管拉索19与外部卷拉设备连接。
27.图1是管道2滑移吊装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过外部卷拉设备拉动移管吊架13并带动管道2沿支撑挂梁12移动至设定位置,然后让管道2下落至管道布设槽5的槽底,实现对管道2的滑移吊装。
28.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先通过外部吊装设备将管道2吊设至移管吊架13,再通过移管吊架13来移动和下放管道2。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移管吊架13自上而下包括依次连接的落管控位体15、吊索侧板16、柔性吊索17,其中,柔性吊索17呈圆弧状,管道2置于柔性吊索17的圆弧面上。
30.再次参阅图1,通过移管拉索19使移管吊架13及管道2沿支撑挂梁12纵向移动,并通过落管控位体15控制管道2的吊放高度。
31.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用以悬挂移动吊管的结构由第一内撑梁10、第二内撑梁9、撑梁控位体11等部件组成,第一内撑梁10、第二内撑梁9又分别限位在互为左右镜像的两排连板定位槽8之间,因此第一内撑梁10起到对第二内撑梁9向上顶的作用,第二内撑梁9起到对第一内撑梁10向下压的作用,因此用以悬挂移动吊管的整体结构通过第一内撑梁10与第二内撑梁9的自平衡顶压,提升了第二围护板桩1的稳定性,使得两排第二围护板桩1不会因为管道2的重量向内弯曲或者晃动,影响平稳度。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布设在勘测确定的管道2轴线两侧的补强锚桩3,补强锚桩3设置在围护板桩1的远离管道2轴线一侧,同一侧的围护板桩1与补强锚桩3之间设有桩间拉筋4。
33.再次参阅图1,在图1中围护板桩1还通过补强锚桩3以及桩间拉筋4进一步地加固。具体地,围护板桩1和补强锚桩3在管道2外侧由近及远布设,并在同一侧的围护板桩1与补强锚桩3之间设置桩间拉筋4,通过补强锚桩3对围护板桩1的拉力提高围护板桩1的抗弯性,使其不易晃动或弯曲。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管道布设槽5的底部设置压重气囊6,通过外部压灌泵体向压重气囊6内吹填气囊填充体7。
35.再次参阅图1,压重气囊6设有两排,每排压重气囊6分别抵靠在围护板桩1的内侧。通过压重气囊6内部填充的气囊填充体7对围护板桩1进行压重,有效提升围护板桩1的稳定性。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撑梁10、第二内撑梁9的两端均设有撑梁连接板22,撑梁连接板22与连板定位槽8连接。
37.参考图1以及图2,撑梁连接板22设置在连板定位槽8的槽内,与第一内撑梁10、第二内撑梁9固定连接使得第一内撑梁10、第二内撑梁9能够被卡接在连板定位槽8中。其中,撑梁连接板22可以通过卡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于连板定位槽8中。
38.进一步地,第一内撑梁10呈上凸的拱形,第二连接梁呈下凸的拱形,撑梁位控体连接在第一内撑梁10、第二连接梁的中部。撑梁控位体11采用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内撑梁9和第一内撑梁10固定连接。
39.再次参阅图1,撑梁位控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内撑梁9和第一内撑梁10焊接连接,且固定在第二内撑梁9、第一内撑梁10的弧度平滑的中部位置。撑梁控位体11可以采用液压千斤顶,第二围护板桩1、液压千斤顶、第一内撑梁10、第二内撑梁9形成的整体结构能够通过自平衡顶压以提升第二围护板桩1的稳定性。
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挂梁12横断面呈“l”形,互为左右镜像的两个支撑挂梁12间的间距小于移管吊架13的截面宽度,移管吊架13被限位在两排支撑挂梁12之间且通过移管滚轮14在支撑挂梁12上滚动。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管道布设槽5的纵向布置有若干充浆囊袋18,充浆囊袋18上设有囊袋注浆管20和囊袋排气管21,在管道2下落至管道布设槽5的槽底的情况下,充浆囊袋18通过囊袋注浆管20内压注浆固定位体,并通过囊袋排气管21排除充浆囊袋18内的空气,使充浆囊袋18填充满管道2和管道布设槽5底部的空隙。
42.如图2所示,取出压重气囊6后,布置充浆囊袋18,通过囊袋注浆管20向充浆囊袋18内压注浆固定位体对管道2进行位置的固定。对管道2两侧管周填充体的施工,施工完成的管周填充体覆盖在浆固定位体上。
43.管周填充体施工完成后,解除管道2约束。图2是填隙注浆体与轻质封闭层施工完成后结构示意图。参阅图1至图2,在未浇筑管周填充体前,通过管顶定位体对管道2进行约束,当浇筑一层管周填充体保证管道2稳固不动后,解除管道2约束。具体地,在管周填充体填筑至管顶定位体标高的情况下,能确认拆除装置后管道2稳固不动,因此解除管顶定位体对管道2的约束,当管周填充体填筑至储料箱底标高时,依次取出储料箱、第二内撑梁9和第一内撑梁10;当管周填充体浇筑完成后,先解除围护板桩1与补强锚桩3间的桩间拉筋4,再拔除围护板桩1和补强锚桩3,完成了管道2滑移吊装的整个施工步骤。
44.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的操作方法如下:
45.在勘测确定的管道2布设轴线的两侧各设置一排围护板桩1和一排补强锚桩3,并在同一侧的围护板桩1与补强锚桩3之间设置桩间拉筋4;进行管道布设槽5开挖施工,并在管道布设槽5的底部设置两排压重气囊6,采用外部压灌泵体向压重气囊6内吹填气囊填充体7;在围护板桩1的内侧设置两排相互平行的连板定位槽8;在镜像相对的上下两排连板定位槽8之间设置第二内撑梁9和第一内撑梁10,并在第二内撑梁9与第一内撑梁10之间设置撑梁控位体11;沿管道布设槽5纵向,在相邻的第一内撑梁10的下表面设置支撑挂梁12;使移管吊架13的上部通过移管滚轮14与支撑挂梁12连接,下部通过落管控位体15底端的吊索侧板16与柔性吊索17连接;先采用外部吊装设备将管道2吊设至柔性吊索17上,然后通过移管拉索19使管道2沿支撑挂梁12移动至设定位置,再通过落管控位体15将管道2下落至管道布设槽5的槽底。在槽底布置充浆囊袋18,通过囊袋注浆管20向充浆囊袋18内压注浆固定位体对管道2进行位置的固定。对管道2两侧管周填充体的施工,施工完成的管周填充体覆盖在浆固定位体上,完成了管道2滑移吊装的整个施工步骤。
46.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滑移吊装结构,以提升槽道稳定性、管道2定位性以及管周填充密实程度。下面结合每个施工元件的具体型号对本方案进一步说明,需
说明的是,本方案给出的型号以及元件的制作方法仅仅为示例性的,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
47.具体地,在本例中,
48.围护板桩1可以采用规格为160
×
40
×
20
×
2.5的钢板桩。
49.管道2可以采用直径为800mm的钢筋混凝土管。
50.围护板桩1和补强锚桩3在管道2外侧由近及远布设,围护板桩1与补强锚桩3间距为5m;补强锚桩3平行于围护板桩1每隔20m布设一根;压重气囊6可以采用厚度1mm的橡胶片缝合成密闭腔体,断面宽度为30cm、高度为20cm。
51.补强锚桩3可以采用规格为160
×
40
×
20
×
2.5的钢板桩。
52.桩间拉筋4可以采用直径为60mm的螺杆与螺母组合而成。
53.管道布设槽5横断面呈梯形,底宽为1200mm,顶宽为2500mm,高度为2000mm。
54.气囊填充体7可以采用黏土泥浆。
55.连板定位槽8可以采用厚度为10mm的钢板切割成高度为5cm、长度为30cm的钢板切割而成,与围护板桩1垂直焊接连接。
56.第二内撑梁9和第一内撑梁10均规格为100
×
100
×6×
8的h型钢轧制而成,纵断面呈拱形,两端均设置与连板定位槽8连接的撑梁连接板22,使第一内撑梁10的拱形上凸,使第二内撑梁9的拱形下凸,圆心角均为30度。
57.撑梁控位体11可以采用100吨的液压千斤顶,两端分别与第二内撑梁9和第一内撑梁10焊接连接;支撑挂梁12可以采用厚度为10mm的钢板轧制而成,横断面呈“l”形,宽度为30cm,与第一内撑梁10焊接连接。
58.移管吊架13可以采用钢板轧制而成,一侧面通过移管拉索19与外部卷拉设备连接。
59.移管滚轮14可以采用3寸的定向脚轮。
60.落管控位体15可以采用10吨的液压千斤顶,两端分别与吊索侧板16和移管吊架13焊接连接。
61.吊索侧板16可以采用厚度为10mm的钢板轧制而成。
62.柔性吊索17可以采用直径30mm的绳索。
63.充浆囊袋18可以采用厚度1mm的橡胶片缝合成密闭的腔体,宽度为50cm,在管道2的两侧充浆囊袋18侧壁上分别设置囊袋注浆管20和囊袋排气管21。囊袋注浆管20可以采用直径为60mm的钢管。囊袋排气管21可以采用直径30mm的钢管。
64.移管拉索19可以采用直径20mm的钢丝绳。
65.撑梁连接板22可以采用厚度10mm的钢板轧制而成,与第二内撑梁9和第一内撑梁10焊接连接。
6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