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开放式瓶体加热套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3:19: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体加热套,特别是一种开放式瓶体加热套。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号zl201820167261 .6于2019年4月12日公开本一种恒温暖杯套。它包括发热套,所述发热套是由一发热布体卷成的,发热布体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发热布体上设有发热膜、温控器和供电导线,所述供电导线的内端通过温控器与发热膜电性连接,所述供电导线的外端伸出发热布体外,所述发热布体上设有发热区和测温区,所述发热膜和温控器分别设置在发热区和测温区上。该结构的发热套围成的套筒状由于上下两端敞开,当用作奶瓶外时,容易导致奶瓶掉出。
3.另外,中国专利号zl 201821912317.2于2019年10月25日公开一种通用型奶瓶加热套,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柔性发热体和控温装置,还包括瓶身护垫和底托,所述柔性发热体设置在瓶身护垫和/或底托上,控温装置设置在瓶身护垫上;瓶身护垫首尾两端分开,瓶身护垫首尾两端通过可调式套身收口连接位相接;底托一部分与瓶身护垫下端一部分柔性连接,底托另一部分与瓶身护垫下端另一部分通过可调式套底连接位相接。该结构复杂,用料多,展开面积大。
4.还有,中国专利号zl 202021094276.8于2021年1月1日公开一种多用途加热套,包括瓶体包裹带、柔性发热体和加热控制器,柔性发热体设置在瓶体包裹带内、并与加热控制器电性连接,瓶体包裹带的一端外表面和瓶体包裹带的另一端内表面之间通过尼龙搭扣连接,所述瓶体包裹带的内表面设有防滑硅胶,瓶体包裹带两端连接后呈套筒状。该结构克服上述两种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防滑硅胶阻隔瓶体与瓶体包裹带内侧面的接触,传热较慢。而且由于瓶底露出,容易摔破瓶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包裹瓶体时可以防止瓶体掉出,传热较快的开放式瓶体加热套。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开放式瓶体加热套,包括发热带,发热带的两端可调连接,以围成两端敞开的加热套,发热带上设有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带的内侧面设有用于阻挡瓶体下部边缘处的阻挡凸起。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9.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阻挡凸起为凸齿,凸齿设有一个以上,当凸齿为两个以上,各个凸齿沿发热带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11.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凸齿为硅胶凸齿,各个凸齿设置在同一底衬上,底衬与发热带连接,底衬为硅胶件或软胶件,一方面起到承托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缓冲作用。
12.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带表面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的水位观察窗。
13.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带上设有发热膜,发热膜与温控器电性连接,温控器设置在发热带的外侧,温控器的内外两侧分别为温度采集面和操作界面,温控器的内侧穿过发热膜,温控器的外侧位于发热带外。
14.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温控器包括硅胶外壳和控制电路板,硅胶外壳的背面设有凹腔,控制电路板封装在凹腔内,硅胶外壳的正面为操作界面,控制电路板对应操作界面的一侧设有控制开关、显示管和供电插座,控制电路板对应凹腔的一侧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露出凹腔外、以形成所述温度采集面。显示管用于数码显示温度,供电插座相应的电路可以设计成支持两种模式供电:5v-10w、qc2.0-18.5w。
15.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开关设有一个,其为电源开关或加热档位调节开关;或者,所述控制开关设有两个以上,其中,至少一个加热升档调节开关和一个加热降档调节开关。即调节方式包括单键循环档或双键加减档。单键操作实现:开关、调整、记忆末次恒温点等功能。温控器还可以具有快冲电源显示。
16.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带的两端通过尼龙搭扣连接,发热带包括发热膜、面层和封口调节带,发热膜设置在面层的内侧,封口调节带连接在面层的一端外侧、并露出面层的端部外;尼龙搭扣包括毛面和勾面,毛面和勾面分别设置在封口调节带外露部分的内侧和面层的另一端外侧。
17.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载体、上层绝缘膜和下层绝缘膜,电热载体蛇形布局设置在上层绝缘膜和下层绝缘膜之间,电热载体的两端与温控器电性连接;所述面层的内侧还设有里布,发热膜位于里布与面层之间,里布对应所述温控器的温度采集面设有导热粘合涂层,导热粘合涂层将里布和温度采集面粘合。或者,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载体、下层绝缘膜和布面,电热载体蛇形布局设置在下层绝缘膜和布面之间,电热载体的两端与温控器电性连接;即布面可以直接当做里布使用,与瓶体接触,传热更快,热量损耗小。
18.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面层及封口调节带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钮扣和第二钮扣。采用双扣结构,方便与提手或肩膀挂带配合使用。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0.(1)此款开放式瓶体加热套采用展开式设计,两端贴合部大小面积可调,以适合不同大小的瓶体使用;内表面下部具有瓶底边缘阻挡部,限制被加热瓶体从加热套的下端掉出及露出,减少瓶体摔破的几率,而又不影响加热;
21.(2)此款开放式瓶体加热套的阻挡凸起呈齿条状,其底衬由硅胶件或软胶件制成,可以卷曲,方便加热套展开或收卷。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围成套筒状后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a-a剖视及与奶瓶配合后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角度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阻挡凸起及其底衬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与提手连接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围成套筒状与提手连接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发热膜主视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图9中c-c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图10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4.参见图1至图6所示,一种开放式瓶体加热套,包括发热带10,发热带10的两端可调连接,以围成两端敞开的加热套,发热带10上设有温控器5;所述发热带10的内侧面设有用于阻挡瓶体20下部边缘处的阻挡凸起。
35.所述阻挡凸起为凸齿3,凸齿3设有三个以上,各个凸齿3沿发热带10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36.所述凸齿3为硅胶凸齿3,各个凸齿3设置在同一底衬31上,底衬31与发热带10连接,底衬31为硅胶件。
37.所述发热带10表面设有贯穿其内外两侧的水位观察窗42。
38.所述发热带10上设有发热膜8,发热膜8与温控器5电性连接,温控器5设置在发热带10的外侧,温控器5的内外两侧分别为温度采集面57和操作界面b,温控器5的内侧穿过发热膜8,温控器5的外侧位于发热带10外。
39.所述温控器5包括硅胶外壳52和控制电路板56,硅胶外壳52的背面设有凹腔,控制电路板56封装在凹腔内,硅胶外壳52的正面为操作界面b,控制电路板56对应操作界面b的一侧设有控制开关53、显示管54和供电插座51,控制电路板56对应凹腔的一侧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露出凹腔外、以形成所述温度采集面57。
40.所述控制开关53设有一个,其为电源开关或加热档位调节开关。
41.所述发热带10的两端通过尼龙搭扣连接,发热带10包括发热膜8、面层7和封口调节带4,发热膜8设置在面层7的内侧,封口调节带4连接在面层7的一端外侧、并露出面层7的端部外;尼龙搭扣包括毛面41和勾面71,毛面41和勾面71分别设置在封口调节带4外露部分的内侧和面层7的另一端外侧。所述发热膜对应面层7和里布1外周设有包边2。
42.所述发热膜8包括电热载体82、上层绝缘膜和下层绝缘膜83,电热载体82蛇形布局设置在上层绝缘膜81和下层绝缘膜83之间,电热载体82的两端与温控器5电性连接;所述面层7的内侧还设有里布1,发热膜8位于里布1与面层7之间,里布1对应所述温控器5的温度采集面57设有导热粘合涂层11,导热粘合涂层11将里布1和温度采集面57粘合;
43.所述面层7及封口调节带4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钮扣45和第二钮扣63。其中,所述水位观察窗42开设在封口调节带4上,封口调节带4外侧还设有窗框垫44,所述第一钮扣45设置在窗框垫44上。所述面层7外侧中部设有垫面6,所述温控器5及第二钮扣63安装在垫面6上,垫面6上还设有扣耳61,扣耳61上设有公纽扣62,公纽扣62与第二钮扣63配合,形成一扣环,扣环可以扣住提手9等,见图7和图8所示。当然,第一钮扣45和第二钮扣63可以与特定的长带两端连接,使得加热套可以挂与肩脖上使用。
44.结合图9至图11所示,所述发热膜8包括电热载体82、下层绝缘膜83和布面,电热载
体82蛇形布局设置在下层绝缘膜83和布面之间,电热载体82的两端与温控器5电性连接。上述布面即为里布1。
45.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而已,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等同或者相似设计,均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所涵盖。
4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