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3:03: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涉及电缆收放领域。


背景技术:

2.在电力、通讯等技术领域,根据电力设备或通讯设备的安装需要,通常需要进行铺设电线或通讯线,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电缆具有内通电,外绝缘的特征;
3.成套柜体上电测试的时候需要放置许多电缆,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手动缠绕进行收放线操作,占用人力,浪费时间,并且缠绕出的电缆也不整齐、美观;而且因为手动缠绕的线圈并不结实,经常在收放线的过程中出现打结的现象,处理打结会浪费大量时间;现有的收放电缆的装置占地空间大,并且不易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所述的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可以节省人力,节省时间,缠绕出的线缆不易打结并且占地空间小,便于携带。具体采用以下方式:
5.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包括:底座3、上压板1、下承板2、底座3和旋转轴5,所述的旋转轴5 沿固定在底座3上,所述的下承板2与上压板1相互平行、分别固定在旋转轴5的两端,下承板2与底座 3之间留一个间隙,所述装置还包括:导向环8;所述的导向环8通过支架固定在底座3上,该导向环8 的轴线与下承板2平行、且位于下承板2和上压板1之间。
6.进一步,所述导向环8的轴线与旋转轴5相交。
7.进一步,所述导向环8的轴线位于下承板2和上压板1的中间位置。
8.进一步,所述导向环8为由金属丝缠绕的螺旋形,且该螺旋形临近旋转轴5一侧的直径大于另一侧直径。
9.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转动轮66;所述的至少两个转动轮6通过支架固定连接在底座3 上,且所述至少两个转动轮6的转轮与所述的下承板2相接触,用于支撑所述下承板2;所述至少两个转动轮6距离旋转轴5的距离相等。
10.进一步,所述的上压板1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限位孔,每组限位孔位于一个圆周上、且该圆周与旋转轴 5同心,每组限位孔至少有三个通孔,每组中的多个通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下承板2上与上压板1上每个通孔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一个通孔。
11.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多根调整柱7;所述调整柱7的个数与每组限位孔中的通孔个数相同,每根调整柱7同时穿入上压板1上的一个通孔及与该通孔对应的下承板2上的通孔。
12.进一步,每根调整柱7的一端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13.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把手4;所述的把手4固定连接在上压板1的上部表面。
14.进一步,所述的底座3为十字型的型材结构。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6.1.采用导向环8的设计,让电缆通过导向环8再缠绕至电缆收放装置中,可以使电缆的缠绕更为整齐,增加美观性,同时使线缆不易打结。
17.2.在底座3和下承板2中间设置转动轮6,在上承板上设置把手4,让线缆收放的部分可以沿着底座3 的旋转轴5转动,用户只需通过把手4转动线缆收放部分就可以进行线缆的收集,节省人力和时间。
18.3.在上承板和下压板上设置有通孔,并且上承板可以拆卸,用调整柱7插入通孔中达到根据需要限制缠绕的线缆的内径的目的,缠绕结束打开上承板将缠绕好的线缆取出,满足不同的存放需求。
19.4.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仅采用底座3、上压板1、下承板2、和旋转轴5,并且设置有导向环8、转动轮6、把手4和调整柱7,占地空间小并且易于携带,根据需要移动至不同现场。
20.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工厂、工地或大型演出的现场,用于实现对线缆的收放,便于现场布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主体示意图和导向环8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正视图。
23.其中,1为上压板,2为下承板,3为底座,4为把手,5为旋转轴,6为转动轮,7为调整柱,8为导向环。
具体实施方式
24.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25.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包括:底座3、上压板1、下承板2、底座 3和旋转轴5,所述的旋转轴5沿固定在底座3上,所述的下承板2与上压板1相互平行、分别固定在旋转轴5的两端,下承板2与底座3之间留一个间隙,所述装置还包括:导向环8;所述的导向环8通过支架固定在底座3上,该导向环8的轴线与下承板2平行、且位于下承板2和上压板1之间。
26.所述的旋转轴5能拆卸,所述的上压板1能拆卸。
27.本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加入了导向环8,让电缆通过导向环8再缠绕至电缆收放装置中,使电缆的缠绕更为整齐,增加美观性,避免了线缆在收放过程中打结的情况。在移动装置和不使用装置的时候能将装置拆解,便于携带和储存,并且在所述的旋转轴5因使用时间过长而发生弯曲或折断的时候方便更换,进一步增加了装置的便携性。所述的上压板1增加了拆卸功能,在电缆缠绕结束后拆卸掉上压板1,将电缆取出进行转移或者存放,实现装置的多次利用,增加了装置的便携性。
28.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一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导向环 8的轴线与旋转轴5相交。
29.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二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导向环 8的轴线位于下承板2和上压板1的中间位置。
30.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三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导向环 8为由金属丝缠绕的螺旋形,且该螺旋形临近旋转轴5一侧的直径大于另一侧直径。
31.本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采用该结构的导向环便于电缆在进入收放装置内部时有更大的调整空间,更利于电缆更规矩的缠绕。
32.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一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转动轮6;所述的至少两个转动轮6通过支架固定连接在底座3上,且所述至少两个转动轮6的转轮与所述的下承板2相接触,用于支撑所述下承板2;所述至少两个转动轮6距离旋转轴5的距离相等。
33.在所述的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因为上压板1和下承板2与旋转轴5套接,旋转轴5与底座3中心点固定连接并且可以沿自身的轴线进行转动,所以在线缆缠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旋转上压板1、下承板2和旋转轴5这一整体完成对线缆的缠绕,而不需要人工沿一个方向围绕旋转轴5进行绕圈缠绕,在上述的情况下,设置多个转动轮6在所述装置的底座3和下承板2之间,可以保证所述上压板1、下承板2和旋转轴 5这一整体的平衡性,增加装置整体的稳定性,使缠绕的线缆更整齐,并且加入了转动轮6后减小所述上压板1、下承板2和旋转轴5这一整体的晃动,极大降低了所述旋转轴5的发生偏转的角度,增加了所述旋转轴5的使用寿命。
34.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一或实施方式四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得进一步限定,所述的上压板1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限位孔,每组限位孔位于一个圆周上、且该圆周与旋转轴5同心,每组限位孔至少有三个通孔,每组中的多个通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下承板2上与上压板1上每个通孔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一个通孔。
35.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六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装置还包括:多根调整柱7;所述调整柱7的个数与每组限位孔中的通孔个数相同,每根调整柱7同时穿入上压板1上的一个通孔及与该通孔对应的下承板2上的通孔。
36.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七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每根调整柱7的一端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37.使用时,直径较大的一端为上部,能够卡在上承板上,实现固定。
38.实施方式六、七和八的有益之处在于:在所述的上压板1和下承板2上沿多条直线上设置有一一对应的通孔,用于插入所述的调整柱7,加入了通孔和调整柱7的电缆收放装置具有根据需要调整缠绕的线缆圈的内径的功能,便于根据不同储存或运输需要调整所述缠绕的线缆圈的内径的大小;并且实现该功能的方式简单,仅加入了上压板1和下承板2上可以插入调整柱7的通孔和调整柱7,保证了低成本和装置的轻便性。
39.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一或实施方式四或实施方式八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装置还包括:把手4;所述的把手4固定连接在上压板1的上部表面。
40.所述的把手4和所述的上压板1采用螺纹结构相连,便于拆卸更换。
41.本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在所述的上压板1上设置有把手4,操作人员可以通
过把手4对所述的上压板1、下承板2和旋转轴5这一整体进行转动,进一步增加了装置操作的简便性。
42.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九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装置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底座 3为十字型的型材结构。
43.所述的底座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44.本实施方式的有益之处在于,用十字型的底座3既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又保证了装置的轻便性。所述的底座3采用金属制成,增加装置的底座3重量,增加稳定性,在线缆缠绕的过程中装置不会出现侧滑或者倾斜的情况,保证了使用人员的安全。
45.实施方式十一、本实施方式是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缆收放器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具体的使用方法为:
46.1缠线:将电缆一端穿过电缆导向环8,然后固定在电缆收放器上,用手摇动压板上的转动把手4,使其旋转,直到将电缆收放完成,拆掉上压板1,取出缠绕好的电缆。
47.2放线:打开上压板1,根据成卷电缆的内径大小,调整3根连接柱的距离,然后将成卷电缆放到下承板2上,安装好上压板1,并将电缆的一端穿过电缆导向环8,抽取电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