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线材传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2:07: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线材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半导体器件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自动化焊接设备对引线进行焊接,从芯片中引线到管脚,也就是将引线的两端焊到芯片引出电极和管脚上,引线一般采用铝丝等,固定芯片和管脚的基板框架一般采用铜框架。
3.在自动化焊接设备中,采用铝丝传输机构向焊头输送铝丝,现有的铝丝传输机构中,通过电机直接驱动线卷转动,控制线卷放线,通过张力控制机构控制放线张力,将线卷释放的线材张紧。由于铝丝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释放出的铝丝会弯曲呈弧形,铝丝释放过程中卷径不断变小,使得铝丝每次放线的长度难以控制,导致铝丝易与铝丝传输机构摩擦,磨损铝丝表面,进而影响焊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材传输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铝丝传输机构中铝丝每次放线的长度难以控制,影响焊接质量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材传输机构,包括:
6.立板;
7.放线轴,用于支撑线卷,所述放线轴安装于所述立板上;
8.放线组件,包括主动轮、用于与所述主动轮配合夹持线材的从动轮和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的驱动器,所述主动轮与所述驱动器相连,所述从动轮及所述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立板上;
9.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放线组件放出所述线材的位置,所述检测组件安装于所述立板上;以及,
10.计量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线材传输的长度,所述计量组件安装于所述立板上;
11.所述放线轴、所述放线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和所述计量组件依次沿所述线材传输方向设置,所述放线轴和所述计量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放线组件与所述计量组件连线方向的两侧。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线组件还包括一端铰接于所述立板上的第一摆臂、用于朝向所述主动轮的方向拉动所述第一摆臂的另一端的第一拉簧和安装于所述立板上的第一支座,所述从动轮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摆臂上,所述第一支座位于所述第一摆臂靠近所述主动轮的一侧,所述第一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一支座相连。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线组件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线材沿所述主动轮轴向位移的两个第一限位杆和支撑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立柱,所述立柱安装于所述第一摆臂的另一端,所述立柱位于所述从动轮靠近所述放线轴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并列设置于所述立柱靠近所述主动轮的一侧。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量组件包括第一滚轮、用于与所述第一滚轮配合夹持所述线材的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一滚轮相连的编码器和支撑所述编码器的安装座,所述第二滚轮转动安装于所述立板上,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立板相连。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量组件还包括一端铰接于所述立板上的第二摆臂、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滚轮的方向拉动所述第二摆臂的另一端的第二拉簧和安装于所述立板上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滚轮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摆臂上,所述第二支座位于所述第二摆臂靠近所述第一滚轮的一侧,所述第二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摆臂和所述第二支座相连。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量组件还包括用于引导所述线材进入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之间的导向管和支撑所述导向管的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安装于所述立板上。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材传输机构还包括用于引导所述线材由所述计量组件输送至焊头的导线管,所述立板上安装有固定所述导线管的第二固定座,所述计量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检测组件之间。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立板上的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传感器和用于引导所述线材经过所述传感器的限位架,所述限位架安装于所述立板上,所述限位架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线材活动置入的第一开槽和用于容置所述基座与所述传感器的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沿所述第一开槽宽度方向贯穿所述限位架的两侧。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槽位于所述限位架远离所述放线组件及所述计量组件的一端;所述基座上安装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位于所述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一开槽底部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杆穿出所述第一开槽。
20.在一个实施例中,于所述第一开槽的各端:所述限位架上分别安装有两个耐磨板,两个所述耐磨板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开槽的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耐磨板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第一开槽的宽度。
21.本技术提供的线材传输机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线材传输机构通过采用放线组件驱动线材传输,通过检测组件能够检测线材的位置,通过计量组件检测线材输出长度;采用主动轮与从动轮配合夹持线材传输,能够准确控制线材释放的速度和释放的位置,而计量组件能够准确控制线材输出的位置,检测组件到计量组件与放线组件之间线材的位置,从而能够准确控制线材在放线组件与计量组件之间形成的弧形,准确控制线材的传输长度,避免由于线材长度和位置变化导致线材与设备接触而磨损,影响焊接质量,有利于防止线材表面磨损,提高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材传输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放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中检测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1中计量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8.1-立板;
29.2-放线轴;
30.3-放线组件;31-主动轮;32-从动轮;33-驱动器;34-第一摆臂;35-第一拉簧;36-第一支座;37-立柱;38-第一限位杆;
31.4-检测组件;41-基座;42-传感器;43-限位架;431-第一开槽;432-第二开槽;44-第二限位杆;45-耐磨板;
32.5-计量组件;51-第一滚轮;52-第二滚轮;53-编码器;54-第二摆臂;55-第二拉簧;56-第二支座;57-第一固定座;58-导向管;59-安装座;
33.61-第二固定座;62-导线管;
34.7-线卷;71-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7.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材传输机构进行说明。线材传输机构包括立板1、放线轴2、放线组件3、检测组件4和计量组件5,放线轴2用于支撑线卷7,放线轴2安装于立板1上,放线组件3包括主动轮31、从动轮32和驱动器33,从动轮32用于与主动轮31配合夹持线材71,驱动器33用于驱动主动轮31转动,以带动线材71移动,主动轮31与驱动器33相连,从动轮32转动安装于立板1上,驱动器33安装于立板1上;检测组件4用于检测放线组件3放出线材71的位置,检测组件4安装于立板1上;计量组件5用于检测线材71长度,计量组件5安装于立板1上;放线轴2、放线组件3、检测组件4和计量组件5依次沿线材71传输方向设置。其中,检测组件4位于放线组件3与计量组件5连线远离放线轴2的一侧,线材71在放线组件3、检测组件4和计量组件5之间呈弧形。
40.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放线组件3驱动线材71传输,通过检测组件4能够检测线材71的位置,通过计量组件5检测线材71输出长度;采用主动轮31与从动轮32配合夹持线材71
传输,能够准确控制线材71释放的速度和释放的位置,而计量组件5能够准确控制线材71输出的位置,检测组件4能够控制计量组件5与放线组件3之间线材71的位置,从而能够准确控制线材71在放线组件3与计量组件5之间形成的弧形,准确控制线材71的传输长度,避免由于线材71长度和位置变化导致线材71与设备接触而磨损,影响焊接质量,有利于防止线材71表面磨损,提高焊接质量。
4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放线组件3还包括第一摆臂34、第一拉簧35和第一支座36,第一摆臂34的一端铰接于立板1上,从动轮32转动安装于第一摆臂34的另一端,第一拉簧35用于朝向主动轮31的方向拉动第一摆臂34另一端,以使从动轮32与主动轮31抵接,第一支座36安装于立板1上,第一支座36位于第一摆臂34靠近主动轮31的一侧,第一拉簧35的一端与第一摆臂34的中部相连,第一拉簧35的另一端与第一支座36相连。这样能够通过第一拉簧35拉动第一摆臂34,带动从动轮32与主动轮31抵接,这样可以将经过主动轮31与从动轮32之间的线材71夹紧,以免线材71传输过程中滑动,导致线材71表面磨损。可选地,主动轮31和从动轮32可以是采用耐磨橡胶或硅胶,这样能够防止线材71在主动轮31与从动轮32之间滑动磨损。
4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放线组件3还包括两个第一限位杆38和立柱37,两个第一限位杆38用于限定线材71沿主动轮31轴向的位移,控制线材71从主动轮31与从动轮32之间经过,立柱37安装于第一摆臂34的另一端,立柱37位于从动轮32靠近放线轴2的一侧,两个第一限位杆38并列设置,且两个第一限位杆38位于立柱37靠近主动轮31的一侧。两个第一限位杆38能够引导线材71进入主动轮31与从动轮32之间,这样通过两个第一限位杆38能够限制线材71沿主动轮31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保障线材71被夹持在主动轮31与从动轮32之间。可选地,第一限位杆38为滚针,这样有利于降低对线材71的磨损,且能够提高第一限位杆38的使用寿命。
4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4,计量组件5包括第一滚轮51、第二滚轮52、编码器53和安装座59,第二滚轮52用于与第一滚轮51配合夹持线材71,编码器53与第一滚轮51相连,安装座59支撑编码器53,第二滚轮52转动安装于立板1上,安装座59与立板1固定相连。这样通过第一滚轮51和第二滚轮52配合将线材71夹紧,在线材71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滚轮51和第二滚轮52转动,进而带动编码器53,实现对线材71输出长度的精确计量。而且,采用第一滚轮51与第二滚轮52配合夹持着线材71能够使得线材71输出位置保持固定,避免由于线材71输出位置移动而影响线材71释放,导致线材71磨损。
4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计量组件5还包括第二摆臂54、第二拉簧55和第二支座56,第二摆臂54的一端铰接于立板1上,第二滚轮52转动安装于第二摆臂54的另一端,第二拉簧55用于拉动第二摆臂54的另一端靠近第一滚轮51,以使第二滚轮52与第一滚轮51抵接,第二支座56安装于立板1上,第二支座56位于第二摆臂54靠近第一滚轮51的一侧,第二拉簧55的一端与第二摆臂54的中部相连,第二拉簧55的另一端与第二支座56相连。这样能够通过第二拉簧55拉动第二摆臂54,带动第二滚轮52与第一滚轮51抵接,这样可以将经过第一滚轮51与第二滚轮52的线材71夹紧,以免线材71传输过程中滑动,导致线材71表面磨损。可选地,第一滚轮51和第二滚轮52可以是采用耐磨橡胶、硅胶或尼龙轮,这样能够防止线材71在第一滚轮51与第二滚轮52之间滑动磨损。
4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4,计量组件5还包括导向管58和第一固
定座57,导向管58用于引导线材71进入第一滚轮51与第二滚轮52之间,第一固定座57支撑导向管58,第一固定座57安装于立板1上。这样通过导向管58能够限制线材71进入第一滚轮51与第二滚轮52之间的位置,防止线材71沿第一滚轮51轴线方向移动,从而有利于保障线材71行程计量的准确。
4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4,线材传输机构还包括导线管62,导线管62用于引导线材71由计量组件5输送至焊头,立板1上安装有第二固定座61,第二固定座61固定导线管62的一端,导线管62的另一端与焊头固定,计量组件5位于第二固定座61与检测组件4之间。即,第二固定座61位于第一滚轮51及第二滚轮52远离第一固定座57的一侧。这样能够控制线材71在计量组件5与焊头之间的长度,有利于保障线材71在焊头一端输送长度与在计量组件5出输出长度的一致性。而且,采用导线管62能够保护线材71,避免线材71摆动,防止线材71被设备刮伤。可选地,导线管62为尼龙管,采用尼龙管一方面,有利于减小传输阻力,便于线材71的传输,另一方面,能够减小对线材71表面的磨损。
4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检测组件4还包括基座41、传感器42和限位架43,基座41安装于立板1上,传感器42安装于基座41上,传感器42用于感应线材71,限位架43安装于立板1上,限位架43用于引导线材71经过传感器42。限位架43上开设有第一开槽431和第二开槽432,第一开槽431用于供线材71活动置入,第二开槽432用于容置基座41及传感器42,第二开槽432位于第一开槽431的中部,第二开槽432沿第一开槽431宽度方向贯穿限位架43的两侧。这样在线材71经过限位架43时,随着线材71张紧程度的变化,线材71可在第一开槽431中朝向远离或靠近放线轴2的方向活动,在线材71由下向上移动(放线组件3与计量组件5之间线材71变短时)经过传感器42时,传感器42能够检测到线材71,这时即可判断放线组件3与计量组件5之间的线材71变短,线材71的张力过大,控制放线组件3及时放线。
4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第一开槽431位于限位架43远离放线组件3及计量组件5的一端。这样有利于防止线材71从第一开槽431中脱出。可选地,基座41上安装有第二限位杆44,第二限位杆44用于限制线材71靠近第一开槽431的底部,第二限位杆44位于传感器42靠近第一开槽431底部的一端,第二限位杆44穿出第一开槽431。这样能够通过第二限位杆44止挡线材71靠近限位架43底部,防止限位架43磨损线材71。
49.可选地,第二限位杆44为滚针,这样有利于减小在第二限位杆44与线材71接触时,对线材71的磨损。
50.可选地,请参阅图1及图3,第二限位杆4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限位杆44分别位于传感器42沿基座41宽度方向的两侧。这样有利于减小第二限位杆44的磨损,且能够避免在线材71过紧时形成折弯角度过大,影响线材71后续的传送。
5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在第一开槽431的各端:限位架43安装有两个耐磨板45,两个耐磨板45分别位于第一开槽431的相对两侧,两个耐磨板45沿第一开槽431宽度方向布局,两个耐磨板45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一开槽431的宽度。这样能够防止线材71与第一开槽431的内壁摩擦,避免线材71摩擦受损。
52.可选地,耐磨板45为尼龙板,采用尼龙板较为光滑,有利于减小对线材71表面的磨损。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