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20:21: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作为近年来的环境应对车辆,以马达单元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开始普及。作为这样的马达单元,已知有包括停车锁定装置的马达单元。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停车齿轮和锁定臂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臂与停车齿轮的槽啮合而阻止停车齿轮的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90299号公报
4.现有结构的锁定机构配置成浸在油积存部的油中。由此,锁定机构保持供给有足够的油的状态,实现锁定状态与解除状态的平滑的转换。因此,现有结构的锁定机构为了浸在油中而需要配置于收容空间内的下部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能对锁定机构供给足够的油,并且能提高锁定机构的配置自由度。
6.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形态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马达轴;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连接在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限制所述传递机构的驱动;外壳,所述外壳收容所述马达、所述传递机构和所述锁定机构;油,所述油贮存在所述外壳内;以及油路,所述油路供所述油循环。所述外壳具有:马达室,所述马达室收纳所述马达;齿轮室,所述齿轮室收容所述传递机构和所述锁定机构;以及分隔壁,所述分隔壁设置在所述马达室与所述齿轮室之间。所述油路具有:泵,所述泵压送所述油路中的所述油;第一供给流路,所述第一供给流路将所述油供给至所述马达;以及第二供给流路,所述第二供给流路将所述油供给至所述锁定机构。
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能提供一种驱动机构,其能对锁定机构供给足够的油,并且能提高锁定机构的配置自由度。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驱动装置)的概念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和外壳的立体图。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和外壳的主视图。图4是变形例1的马达单元的概念结构图。图5是变形例2的马达单元的概念结构图。图6是变形例3的马达单元的概念结构图。
(符号说明)1、101、201、301马达单元(驱动装置);2马达;3齿轮部(传递机构);6外壳;11、111、211、311第一供给流路;11c、111c、211c供给管内流路(马达供给流路);11q、311q第四流路(壁内流路);12、112、212、312第二供给流路;15第一路径;16第二路径;20转子;21轴(马达轴、马达驱动轴、旋转轴);61马达收容部(马达室);61c分隔壁;62齿轮收容部(齿轮室);80锁定机构;81锁定齿轮;81b齿部;84啮合部;87驱动部;92第二油路(油路);96泵;392油路;o油。
具体实施方式
9.在以下说明中,以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未图示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 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为供马达单元1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 x侧为车辆的前侧,-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其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 y侧为车辆的左侧,-y侧为车辆的右侧。y轴方向相当于后述的马达轴线j1的轴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 y侧相当于轴向一侧,-y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
10.各图适当所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马达轴线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
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一侧( y侧)是轴向中从后述外壳6的马达收容部61朝向齿轮收容部62的方向。轴向另一侧(-y侧)是轴向中从齿轮收容部62朝向马达收容部61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的方向”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1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马达单元(驱动装置)1的概念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
12.马达单元1包括马达2、齿轮部(传递机构)3、锁定机构80、外壳6、油o和油路90,所述齿轮部(传递机构)3包括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油路90包括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油路)92。
13.外壳6收容马达2、齿轮部3和锁定机构80。外壳6具有:收容马达2的马达收容部(马达室)61;收容齿轮部3和锁定机构80的齿轮收容部(齿轮室)62;以及设置在马达收容部61与齿轮收容部62之间的分隔壁61c。齿轮收容部62位于马达收容部61的轴向一侧( y侧)。
14.马达收容部61具有位于马达2的下侧的底部61s。同样地,齿轮收容部62具有位于齿轮部3的下侧的底部62s。马达收容部61的底部61s位于比齿轮收容部62的底部62s靠上侧处。
15.分隔壁61c划分出马达收容部61和齿轮收容部62。分隔壁61c沿着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平面延伸。在分隔壁61c上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将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相连。
16.在外壳6内贮存有油o。此外,油o在油路90内循环。即,油路90供油o循环。油o不仅作为马达2的冷却用的制冷剂发挥作用,还作为齿轮部3的润滑用发挥作用。作为油o,为了发挥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较低的自动变速箱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17.在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空间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通过油路90输送至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输送至马达收容部61内部的油o在下滴至马达收容部61内部的下部区域后,经由分隔壁开口68移动至齿轮收容部62,并返回至油积存部p。
18.马达2包括转子20和定子30。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转子20能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包括轴(马达轴、马达驱动轴、旋转轴)21和转子主体24。即,马达2具有轴21。尽管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芯部和固定于转子芯部的转子磁体。转子20的扭矩传递至齿轮部3。
19.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轴21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并将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20.轴21跨及外壳6的马达收容部61和齿轮收容部62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朝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突出。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齿轮部3的后述第一齿轮41。
21.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开间隙相向。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处。定子芯部30的外周面与外壳6的内周面相向。定子30具有定子芯部32和安装于定子芯部32的线圈31。定子芯部32固定于马达收容部61的内侧面。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分别安装于
定子芯部32的各极齿部。
22.齿轮部3收容于外壳6的齿轮收容部62。齿轮部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齿轮部3连接在轴21的轴向一侧。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23.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旋转速度减小,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根据减速比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差动装置5。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和中间轴45。
24.第一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处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以在轴向上互相空开间隔的方式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互相连接。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啮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齿圈51啮合。
2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2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45和第三齿轮43传递至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进行适当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式减速器。
26.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扭矩。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部3经由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将马达2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轴55。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外壳、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和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27.锁定机构80限制齿轮部3的驱动。锁定机构80能在锁定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转换。锁定机构80在锁定状态下将齿轮部3锁定,以抑制装设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移动。另一方面,锁定机构80在解除状态下不限制齿轮部3的驱动。
28.图2是示出锁定机构80和外壳6的一部分的立体图。锁定机构80包括锁定齿轮81、锁定臂82、支承轴86和驱动部87。另外,在图2中,为了便于理解,以双点划线来表示驱动部87。在图2中,锁定机构80处于解除状态。
29.锁定齿轮81设置于传递机构的轴21的外周面。本实施方式的锁定齿轮81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并与轴21的外周面嵌合。锁定齿轮81在轴方向上配置在第一齿轮41与分隔壁61c之间。在锁定齿轮81的外周设置有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齿部81b。齿部81b朝径向外侧突出。
30.支承轴86与马达轴线j1平行地延伸。支承轴86将锁定臂82支承为能旋转。在支承轴86处安装有螺旋弹簧86b。螺旋弹簧86b对锁定臂82施加使前端侧向上侧退避的方向的弹力。
31.锁定臂82配置在锁定齿轮81的上侧。锁定臂82包括:被支承轴86支承的基端部82b;从基端部82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臂主体83;以及位于臂主体83的前端的啮合部84和连结部85。啮合部84相对于臂主体83配置在下侧。另一方面,连结部85相对于臂主体83
配置在上侧。锁定臂82在连结部85处与驱动部87连接。
32.啮合部84位于锁定齿轮81的上侧。啮合部84从臂主体83朝下侧突出。啮合部84从上侧与锁定齿轮81的外周面相向。通过使锁定臂82绕支承轴86旋转,从而使啮合部84沿上下方向移动。在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80中,啮合部84嵌入锁定齿轮81的齿部81b彼此之间。即,锁定机构80具有从上侧与锁定齿轮81的齿部81b啮合的啮合部84。在解除状态的锁定机构80中,啮合部84从锁定齿轮81退避。
33.驱动部87位于啮合部84的上侧。驱动部87沿上下驱动锁定臂82。由此,驱动部87沿上下驱动啮合部84。
34.本实施例的驱动部87由电气驱动。即,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80被电动化。由此,提高了驾驶员的操作性。另外,锁定机构80也可以改为使用了线控切换系统的电动式,或设为手动式。即,驾驶员也可以通过机械地拉引与停车杆连接的线缆来驱动啮合部84。
35.驱动部87具有驱动轴88和致动器89。驱动轴88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部轴线j4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驱动轴88在上端部与致动器89连接,在下端部与锁定臂82的连结部85连接。
36.致动器89沿着驱动部轴线j4沿上下驱动驱动轴88。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89例如是螺线管致动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致动器89使驱动轴88沿着驱动部轴线j4直线运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驱动轴88进行其他运动。
37.根据本实施方式,锁定机构80安装于轴21。马达2的动力从轴21被齿轮部3的各齿轮逐渐减速并输出。因此,轴21、中间轴45和车轴55传递的扭矩依次变大。即,传递扭矩在轴21中最小。因此,通过将锁定机构80安装于轴21,能减小锁定机构80限制旋转的扭矩。由此,能实现锁定机构80的小型化。此外,通过将锁定机构80安装于轴21,能将锁定机构80配置成从轴向观察锁定机构80时与马达2重叠。由此,能减小马达单元1在轴向上的投影面积,实现马达单元1的小型化。另外,只要被锁定机构80限制旋转的轴是与马达2的转子20连接并与转子20一起绕马达轴线j1旋转的轴就能获得这些效果。
38.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80,驱动部87、啮合部84以及锁定齿轮81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因此,锁定机构8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小型化,进而抑制马达单元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大。
39.油路90穿过外壳6内并供油o循环。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供给至齿轮部3和马达2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设置成跨及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
40.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油路”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始终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油的储存部等。
41.油路90具有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分别供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
42.首先,对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的共同部分进行说明。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均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供给至马达2并再次回收至油积存部p的路径。在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中,油o从马达2滴下并积存在马达收容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容部61
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分隔壁开口68移动至齿轮收容部6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即,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包括使油o从马达收容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移动至齿轮收容部62内的下部区域的路径。
43.第一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u、轴供给路径91d、轴内路径91t和转子内路径91q。此外,在第一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储存部93。储存部93设置在齿轮收容部62内。
44.扬起路径91u是通过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使油o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在储存部93处承接油o的路径。储存部93朝上侧开口。储存部93承接齿圈51所扬起的油o。此外,在马达2刚驱动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等情况下,储存部93除了承接齿圈51所扬起的油o之外,还承接由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扬起的油o。
45.在扬起路径91u中,由齿圈51扬起的油o被供给至齿轮部3的各齿轮并遍及齿轮的齿面。根据本实施方式,油路90穿过齿轮收容部62的内部。由此,不仅能将油o用作马达2的冷却用的油,还能用于齿轮部3的各齿轮和各轴承的润滑。
46.轴供给路径91d是将油o从储存部93引导至轴21的中空部22的路径。轴内路径91t是供油o穿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q是从轴21的连通孔23穿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并飞散至定子30的油o的路径。
47.在轴内路径91t中,伴随转子20的旋转而对转子20内部的油o作用有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朝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此外,伴随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变为负压,积存于储存部93的油o被朝转子20的内部吸引,从而使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量。
48.在第二油路92中,油o被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供给至定子30和锁定机构80。第二油路92包括泵96、冷却器97、第一供给流路11和第二供给流路12。第一供给流路11将油o供给至马达2。供给至马达2的油o冷却马达2。另一方面,第二供给流路12将油o供给至锁定机构80。供给至锁定机构80的油o提高了锁定机构80的润滑性。
49.在此,第一供给流路11和第二供给流路12是以沿一个方向恒定的流动供油o流动的“流路”。因此,第一供给流路11和第二供给流路12的概念不包括被齿轮扬起并供给至对象部位那样的路径。
50.在第一供给流路11中设置有泵96、冷却器97和供给管10。第一供给流路11具有第一流路11u、第二流路11d、第三流路11t、第四流路(壁内流路)11q、供给管内流路(马达供给流路)11c和喷出孔11s。
51.第一流路11u、第二流路11d、第三流路11t和第四流路11q设置在外壳6的壁内。第一流路11u将油积存部p与泵96相连。第二流路11d将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11t将冷却器97与第四流路11q相连。第三流路11t设置于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2的马达收容部61的壁部。
52.第四流路11q在分隔壁61c的内部沿着壁面延伸。第四流路11q与供给管10相连。也就是说,第四流路11q将第三流路11t与供给管10相连。后文对第四流路11q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53.供给管内流路11c将油o从上侧供给至马达2。供给管内流路11c是供给管10内部的油o的流路。供给管内流路11c从第四流路11q朝轴向另一侧延伸。尽管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油路92中设置有并列延伸的两根供给管10。因此,第一供给流路11
具有两个供给管内流路11c。
54.供给管10呈沿着轴向延伸的管状。供给管10配置在马达收容部61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供给管10位于定子30的上侧。供给管10的基端侧(轴向一侧)的端部固定于分隔壁61c。供给管10的前端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固定于马达收容部61的内周面。
55.供给管10具有贯穿周壁的多个喷出孔11s。喷出孔11s使供给管10的内外连通。喷出孔11s向马达2喷出流经供给管内流路11c的油o。多个喷出孔11s以互相空开间隔的方式沿轴向排列。由于油o分别从多个喷出孔11s喷出,因此油o在大范围内冷却马达2。
56.泵96压送第二油路92中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泵96是通过电气驱动的电动泵。泵96设置于马达单元1的下部。泵96将油o从油积存部p经由第一流路11u上吸,并经由第二流路11d、冷却器97、第三流路11t将油o供给至第四流路11q。
57.在冷却器97处连接有第一流路11u和第二流路11d。第一流路11u和第二流路11d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处连接有冷却水用配管98,所述冷却水用配管98供被散热器(省略图示)冷却后的冷却水穿过。穿过冷却器97内部的油o与穿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另外,在冷却水用配管98的路径中,也可以配置有控制马达2的逆变器(省略图示)。在这种情况下,穿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除了冷却油o以外,还冷却逆变器。
58.第二供给流路12在泵96的下游侧从第一供给流路11分岔延伸。第二供给流路12设置于分隔壁61c。第二供给流路12从第一供给流路11的第四流路11q以贯穿分隔壁61c的方式朝轴向一侧延伸。第二供给流路12朝向齿轮收容部62内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板厚方向上将分隔壁61c穿孔,能容易地成形第二供给流路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油o从油积存部p上吸,第二流路11d、冷却器97、第二油路92经由第三流路11t将油o供给至第四流路11q。在此,在第二油路92中,将第二流路11d、冷却器97、第三流路11t、第四流路11q中靠近油积存部p的流路定义为上游侧,将远离油积存部p的流路定义为下游侧。
59.如图2所示,第二供给流路12的开口与锁定机构80相向。流经第二供给流路12的油o穿过第二供给流路12朝向锁定机构80喷射。喷射至锁定机构80的油o在顺着锁定机构80的表面提高锁定机构80的润滑性的同时,朝下侧滴下并返回至油积存部p。
60.锁定机构80在车辆驻车的情况下被驾驶员设为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若车辆长期放置,则存在锁定机构80的各构件彼此的接触部分的润滑性下降、锁定机构80的解除无法顺利进行的担忧。此外,若锁定机构80未解除,则齿轮部3的各齿轮和轴不驱动。只要锁定机构80未解除,就不会产生齿轮引起的油o的扬起,从而不会向锁定机构80供给至油o。
61.根据本实施方式,锁定机构80通过不依赖于马达2和齿轮部3的驱动的供给路径(第二油路92)来供给油o。因此,能在马达2驱动前充分提高锁定机构80的润滑性,使锁定机构80顺利动作。
62.根据本实施方式,油o经由第一供给流路11供给至马达2以冷却马达2。另外,油o经由第二供给流路12供给至锁定机构80以提高锁定机构80的润滑性。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流经第二油路92的油o既可用作马达2的制冷剂,也可用作锁定机构80的润滑油。
63.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油路92中设置用于锁定机构80的油o的供给流路(第二供给流路12)。因此,与浸在油积存部p中以提高锁定机构80的润滑性等情况相比,不需要将锁定机构80配置在齿轮收容部62的下部区域,锁定机构80的配置自由度变高。更具体而言,能
将锁定机构80安装于以低扭矩旋转的轴21,能实现锁定机构80的小型化。
64.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供给流路12在泵96的下游侧从第一供给流路11分岔延伸。因此,泵96压送第一供给流路11和第二供给流路12内的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油路92能通过一个泵96将油o供给至马达2和锁定机构80。
65.图3是锁定机构80和外壳6的主视图。在图3中,以虚线来表示设置于分隔壁61c的第一供给流路11和第二供给流路12。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以双点划线来表示驱动部87。
66.第二供给流路12朝向锁定机构80的驱动轴88延伸。即,从第二供给流路12的开口方向观察,第二供给流路12的开口与驱动轴88重叠。此外,在驱动轴88的下侧配置有锁定臂82的啮合部84和锁定齿轮81。因此,从第二供给流路12的开口喷射的油o顺着驱动轴88的表面供给至啮合部84和锁定齿轮81。
67.根据本实施方式,从第二供给流路12的开口方向观察,第二供给流路12的开口与驱动部87重叠。由此,油o不仅被供给至驱动部87,还被供给至位于驱动部87下侧的啮合部84和锁定齿轮81。因此,油o能提高锁定机构80的各个部位的润滑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轴88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顺着驱动轴88的表面的油o被可靠地供给至位于驱动轴88正下方的啮合部84。因此,能不依赖于车辆的倾斜等而提高啮合部84和锁定齿轮81的润滑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二供给流路12的开口位于比锁定齿轮81靠上侧处,因此能利用重力向锁定齿轮81的大范围供给油o。
68.如图3所示,第二供给流路12的第四流路11q具有第一路径15和第二路径16。第一路径15相对于第二路径16配置在上游侧。第一路径15和第二路径16分别以直线状延伸。第一路径15和第二路径16彼此相连。第一路径15和第二路径16分别是通过沿着壁面将分隔壁61c穿孔而成形的。
69.第一路径15从泵96侧延伸至马达2的上侧。第二路径16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路径16与第一路径15及两个供给管内流路11c相连。
70.第二供给流路12在两个供给管内流路11c的连接部之间与第二路径16相连。两个供给管内流路11c从分隔壁61c朝轴向另一侧延伸。另一方面,第二供给流路12从分隔壁61c朝轴向一侧延伸。
71.根据本实施方式,泵96设置于马达单元1的下部。此外,第一路径15从泵96侧延伸至马达2的上侧,另外,第二路径16从第一路径15水平地延伸。两个供给管内流路11c及第二路径16与第一路径15相连。由此,能将油o从马达2和锁定机构80的上侧供给至重力方向下侧。
72.接着,基于概念结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各变形例中,主要是第二供给流路12的结构不同。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形态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73.(变形例1)图4是变形例1的马达单元(驱动装置)101的概念结构图。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二油路192具有:泵96;冷却器97;将油o供给至马达2的第一供给流路111;以及将油o供给至锁定机构80的第二供给流路112。
74.在本变形例的第一供给流路111中设置有泵96、冷却器97和供给管10。第一供给流
路111具有第一流路111u、第二流路111d、第三流路111t、供给管内流路(马达供给流路)111c和喷出孔111s。
75.第一流路111u、第二流路111d和第三流路111t穿过外壳6的外部。第一流路111u将油积存部p与泵96相连。第二流路111d将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111t将冷却器97与供给管内流路111c相连。第三流路111t从外壳6的轴向另一侧连接至外壳6。
76.在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且马达2的上侧配置有供给管10。在供给管10的内部设置有供给管内流路111c。第三流路111t与供给管内流路111c连接。
77.供给管内流路111c是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流动的油o的流路。供给管10具有多个喷出孔111s。喷出孔111s向马达2喷出流经供给管内流路111c的油o。供给管10在油o的下游侧与分隔壁61c连接。在分隔壁61c上设置有第二供给流路112。第二供给流路112沿轴向贯穿分隔壁61c。第二供给流路112的开口与锁定机构80相向。流经第二供给流路112的油o朝向齿轮收容部62内的锁定机构80喷射。
78.根据本变形例,第二供给流路112与第一供给流路111的下游侧的末端连接。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第一供给流路111的一部分穿过外壳6的外部。第一供给流路111和第二供给流路112也可以是本变形例所示的结构。
79.(变形例2)图5是变形例2的马达单元(驱动装置)201的概念结构图。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二油路292具有:泵96;冷却器97;将油o供给至马达2的第一供给流路211;以及将油o供给至锁定机构80的第二供给流路212。
80.在本变形例的第一供给流路211中设置有泵96、冷却器97和供给管210。第一供给流路211具有第一流路211u、第二流路211d、第三流路211t、供给管内流路(马达供给流路)211c和喷出孔211s。
81.第一流路211u、第二流路211d和第三流路211t穿过外壳6的外部。第一流路211u将油积存部p与泵96相连。第二流路211d将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211t将冷却器97与供给管内流路211c相连。第三流路211t从外壳6的轴向一侧连接至外壳6。
82.在外壳6的内部配置有供给管210。供给管210沿着轴向延伸。供给管210贯穿分隔壁61c。供给管210跨及马达收容部61和齿轮收容部62延伸。供给管210配置在齿轮收容部62和马达收容部61的内部且锁定机构80的上侧和马达2的上侧。在供给管210的内部设置有供给管内流路211c。第三流路211t与供给管内流路211c连接。
83.供给管内流路211c是从轴向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流动的油o的流路。供给管内流路211c穿过齿轮收容部62内的上部区域和马达收容部61内的上部区域。在供给管内流路211c中穿过齿轮收容部62的区域开设有第二供给流路212。另一方面,在供给管内流路211c中穿过齿轮收容部62的区域开设有喷出孔211s。
84.第二供给流路212的开口位于锁定机构80的正上方。第二供给流路212的开口供油o朝向锁定机构80喷出。喷出孔211s向马达2喷出流经供给管内流路211c的油o。
85.根据本变形例,将油o供给至锁定机构80的第二供给流路212是设置于供给管210的开口。此外,根据本变形例,第一供给流路211的一部分穿过外壳6的外部。第一供给流路211和第二供给流路212也可以是本变形例所示的结构。
86.(变形例3)
图6是变形例3的马达单元(驱动装置)301的概念结构图。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油路392具有:泵96;冷却器97;将油o供给至马达2的第一供给流路311;以及将油o供给至锁定机构80的第二供给流路312。
87.在本变形例的第一供给流路311中设置有泵96和冷却器97。第一供给流路311具有第一流路311u、第二流路311d、第三流路311t、第四流路(壁内流路)311q、轴内路径91t和转子内路径91q。
88.第一流路311u、第二流路311d、第三流路311t和第四流路311q设置在外壳6的壁内。第一流路311u将油积存部p与泵96相连。第二流路311d将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311t将冷却器97与第四流路311q相连。第四流路311q在分隔壁61c的内部沿着壁面延伸。第四流路311q与轴内路径91t相连。轴内路径91t是供油o穿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q是从轴21的连通孔23穿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并飞散至定子30的油o的路径。
89.第二供给流路312在泵96的下游侧从第一供给流路311分岔延伸。第二供给流路312设置于分隔壁61c。第二供给流路312从第一供给流路311的第四流路311q以贯穿分隔壁61c的方式朝轴向一侧延伸。第二供给流路312朝向齿轮收容部62内开口。第二供给流路312的开口与锁定机构80相向。流经第二供给流路312的油o朝向齿轮收容部62内的锁定机构80喷射。
90.根据本变形例,第一供给流路311从转子20的内部冷却马达2。此外,第二供给流路312从第一供给流路311分岔。第一供给流路311和第二供给流路312也可以是本变形例所示的结构。
91.另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将前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和附注等中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组合,且能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此外,本发明并不受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限定,而仅受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