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20:13: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电动车辆等中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已经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差动机构和输出轴,通过差动机构将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输出合成并传递至输出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662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6.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驱动装置中,由于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直接与一个差动机构连结,因此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控制区域(旋旋转方向、转速)受到限制。因此,不但难以提高起步、牵引时的加速性能,而且随着输出轴的转速上升,差动机构的转速差增加,机械损失有可能增大。
7.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起步、牵引时的加速性能的驱动装置。
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9.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其具备:
10.第一电动机;
11.第二电动机;
12.第一差动机构,其使三个旋转元件彼此能够差动;
13.第二差动机构,其使三个旋转元件彼此能够差动;
14.输出轴;以及
15.第一断接部,其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旋转,
16.其中,
17.所述第一电动机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连结,
18.所述第二电动机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连结,
19.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彼此连结而构成的第一旋转元件连结体与所述输出轴连结,
20.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彼此连结而构成的第二旋转元件连结体与所述第一断接部连结,
21.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所述第一旋转元件连结体、所述第二旋转元件连结体和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构成为依次在列线图上排列。
22.发明效果
23.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起步、牵引时的加速性能。
附图说明
24.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框架图。
25.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旋转元件的连结关系的示意图。
26.图3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控制构成的框图。
27.图4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工作表。
28.图5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29.图6a是示出运转模式i和运转模式ii下的第一电动发电机的输出、第二电动发电机的输出、以及第一电动发电机和第二电动发电机的合成输出的曲线图。
30.图6b是示出运转模式i和运转模式ii下的第一电动发电机的转速、第二电动发电机的转速、以及第一差动机构和第二差动机构中的转速差的曲线图。
31.图7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i的列线图。
32.图8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ii的初始阶段的列线图。
33.图9是示出从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ii到运转模式iii的转移的列线图。
34.图10是示出从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ii到运转模式iii的转移的列线图。
35.图11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iii的列线图。
36.图12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iii的再生状态的列线图。
37.图13是示出从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iii的再生状态向停止状态的转移的列线图。
38.图14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停止状态的列线图。
39.图15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rev.的列线图。
40.图16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的列线图。
41.图17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的列线图。
42.图18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 rev.的列线图。
43.图19是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 rev.的列线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00 驱动装置
46.1 第一差动机构
47.2 第二差动机构
48.6 行星架连结体(第一旋转元件连结体)
49.7 齿圈连结体(第二旋转元件连结体)
50.mg1 第一电动发电机(第一电动机)
51.mg2 第二电动发电机(第二电动机)
52.out 输出轴
53.s1、s2 太阳齿轮(第一旋转元件)
54.c1、c2 行星架(第二旋转元件)
55.r1、r2 齿圈(第三旋转元件)
56.twc1 第一离合器(第一断接部)
57.twc2 第二离合器(第二断接部)
58.twc3 第三离合器(第五断接部)
59.b1 第一制动器(第四断接部)
60.b2 第二制动器(第三断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61.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62.图1中示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具备: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它们分别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起作用;第一差动机构1,其使三个旋转元件彼此能够差动;第二差动机构2,其使三个旋转元件彼此能够差动;输出轴4,其经由第一差动机构1、第二差动机构2和副轴齿轮3输出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动力;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以及电子控制装置5,其控制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以及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
63.第一差动机构1是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太阳齿轮s1;齿圈r1,其与太阳齿轮s1设置在同心圆上;多个小齿轮p1,它们与太阳齿轮s1和齿圈r1啮合;以及行星架c1,其将多个小齿轮p1支承为能够自转且能够公转。
64.第二差动机构2是双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太阳齿轮s2;齿圈r2,其与太阳齿轮s2设置在同心圆上;多个内侧小齿轮p2a,它们与太阳齿轮s2啮合;多个外侧小齿轮p2b,它们与内侧小齿轮p2a和齿圈r2啮合;以及行星架c2,其将多个内侧小齿轮p2a和多个外侧小齿轮p2b支承为能够自转且能够公转。
65.第一差动机构1的太阳齿轮s1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电动机轴连结,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与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电动机轴连结。另外,第一差动机构1的行星架c1与第二差动机构2的行星架c2彼此连结而构成行星架连结体6,第一差动机构1的齿圈r1与第二差动机构2的齿圈r2彼此连结而构成齿圈连结体7。行星架连结体6具备能够一体旋转的输出齿轮6a,并经由输出齿轮6a和副轴齿轮3与输出轴4连结。
66.第一离合器twc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一制动器b1分别是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旋转的断接部。第一离合器twc1例如是双向离合器,与齿圈连结体7连结,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齿圈连结体7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齿圈连结体7旋转。第二制动器b2例如是制动机构,与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电动机轴或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连结,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第二电动发电机mg2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第二电动发电机mg2旋转。第一制动器b1例如是液压制动器,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电动机轴或第一差动机构1的太阳齿轮s1连结,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第一电动发电机mg1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第一电动发电机mg1旋转。
67.第二离合器twc2是在非接合状态下切断动力传递,并且在接合状态下允许动力传递的断接部。第二离合器twc2例如是双向离合器,夹设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电动机轴与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之间,在非接合状态下切断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与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之间的动力传递,并且在接合状态下允许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与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之间的动力传递。第三离合器twc3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第二差动机构2的三个旋转元件差速旋转,在接合状态下使第二差动机构2的三个旋转元件不能差速旋转。第三离合器twc3例如是双向离合器,夹设在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和齿圈连结体7之
间,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第二差动机构2的三个旋转元件差速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使第二差动机构2的三个旋转元件不能差速旋转。此外,当在第三离合器twc3的接合状态下第二差动机构2的三个旋转元件不能差速旋转时,第一差动机构1的三个旋转元件也不能差速旋转。因此,第三离合器twc3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第一差动机构1和第二差动机构2各自的三个旋转元件差速旋转,在接合状态下使第一差动机构1和第二差动机构2各自的三个旋转元件不能差速旋转。
68.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中的驱动装置100的旋转元件的连结关系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100的输出轴4经由未图示的齿轮副与车轴out连结。
69.图7至图19是示出第一差动机构1的太阳齿轮s1、行星架连结体6(第一差动机构1的行星架c1和第二差动机构2的行星架c2)、齿圈连结体7(第一差动机构1的齿圈r1和第二差动机构2的齿圈r2)、以及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之间的转速关系的驱动装置100的列线图。
70.在本说明书中,列线图是示出各旋转元件之间的转速关系的图,包括表示各旋转元件的转速的纵轴和表示转速的值为0的横轴,横轴上的各旋转元件的间隔表示各旋转元件之间的齿轮比。纵轴在横轴(转速0)上方表示正转方向的旋转,在横轴下方表示反转方向的旋转。另外,列线关系是指各旋转元件的转速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在行星架连结体6(第一差动机构1的行星架c1和第二差动机构2的行星架c2)向正转方向旋转时,搭载有驱动装置100的车辆car的车轴out向前进方向旋转,在行星架连结体6(第一差动机构1的行星架c1和第二差动机构2的行星架c2)向反转方向旋转时,搭载有驱动装置100的车辆car的车轴out向后退方向旋转。图中,上部所示的“α”、“1”、“β”是各元件之间的齿轮比,下部所示的第一电动发电机mg1、车轴out、第一离合器twc1、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表示与太阳齿轮s1、行星架连结体6、齿圈连结体7和太阳齿轮s2连结的旋转元件。
71.如图7至图19所示,驱动装置100构成为第一差动机构1的太阳齿轮s1、行星架连结体6(第一差动机构1的行星架c1和第二差动机构2的行星架c2)、齿圈连结体7(第一差动机构1的齿圈r1和第二差动机构2的齿圈r2)、以及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依次在列线图上排列。由于第一差动机构1为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因此第一差动机构1的太阳齿轮s1、行星架c1(行星架连结体6)、齿圈r1(齿圈连结体7)依次配置。与此相对,由于第二差动机构2是双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因此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行星架c2(行星架连结体6)、齿圈r2(齿圈连结体7)在列线图上配置为行星架c2(行星架连结体6)与齿圈r2(齿圈连结体7)的顺序调换。
72.如图3所示,在电子控制装置5的输入侧连接有检测变速装置的档位的档位传感器11、检测油门开度的油门开度传感器12、检测车速的车速传感器13、以及设定使单电动机驱动(运转模式iii)优先的eco运转模式的on/off的eco模式开关14,另一方面,在电子控制装置5的输出侧连接有上述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第一电动发电机mg1、以及第二电动发电机mg2。
73.作为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作而实现的功能性结构,电子控制装置5具备要求输出计算单元5a、运转模式切换控制单元5b、断接部控制单元5c和电动机控制单元5d。
74.要求输出计算单元5a基于档位传感器11、油门开度传感器12和车速传感器13的传感器信号来计算要求输出。运转模式切换控制单元5b基于要求输出和eco模式开关14的开
关信号进行运转模式的切换。断接部控制单元5c根据运转模式来控制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以及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电动机控制单元5d根据要求输出和运转模式来控制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
75.如图4所示,电子控制装置5通过使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第一电动发电机mg1以及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以规定的模式工作,从而实现多个运转模式。多个运转模式包括:在要求高扭矩的车辆的牵引、起步时适用的双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i、主要在低速区域适用的双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ii、主要在中速区域以上适用的单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iii、在后退时适用的单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rev.、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发生故障时适用的单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发生故障时适用的单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发生故障时的后退时适用的单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_rev.、以及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发生故障时的后退时适用的单电动机驱动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_rev.。
76.如图5所示,电子控制装置5读入各种传感器信号和开关信号(s1),计算要求输出和适用的运转模式(s2)。之后,电子控制装置5判断运转模式是否为eco运转模式(s3),在该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为从运转模式ii向运转模式iii的转移(s4)、或者是否为从除此以外的运转模式向运转模式iii的转移(s6),在任意一个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以预先设定的转移工作模式进行断接部控制,并执行向运转模式iii的转移(s5、s7)。之后,电子控制装置5在运转模式iii时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停止,并根据要求输出仅对第一电动发电机mg1进行驱动控制(s8)。
77.在步骤s3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5判断是否为向运转模式ii的转移(s9),在该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为从运转模式i向运转模式ii的转移(s10)、或者是否为从运转模式iii向运转模式ii的转移(s12),在任意一个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以预先设定的转移工作模式进行断接部控制,并执行向运转模式ii的转移(s11、s13)。然后,在运转模式ii时,电子控制装置5根据要求输出对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进行驱动控制(s14)。
78.在步骤s9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5判断是否为向运转模式i的转移(s15),在该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以预先设定的转移工作模式进行断接部控制,并执行向运转模式i的转移(s16)。然后,在运转模式i时,电子控制装置5根据要求输出对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进行驱动控制(s17)。
79.接着,参照图7至图19所示的列线图对各种运转模式的具体切换方法和特性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至图19中,将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的接合状态表示为“lock”,将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的非接合状态表示为“free”。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的非接合状态(“free”)包括由电子控制装置5控制为非接合状态的状态。
80.图7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的列线图,在运转模式i下,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正转方向驱动,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反转方向驱动,第一离合器twc1和第二离合器twc2为接合状态,第三离合器twc3、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为非接合状态。
81.在该运转模式i下,当使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正转方向驱动、且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反转方向驱动时,第一离合器twc1成为接合状态,齿圈连结体7被固定,因此行星架
连结体6正转,从车轴out输出前进方向的旋转动力。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其中,α、β、1是旋转元件之间的齿轮比,tmg1是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输出扭矩,tmg2是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输出扭矩。
82.t=(α 1)
×
tmg1 β
×
tmg2
83.在图6a的区域i中示出了运转模式i下的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输出、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输出、以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合成输出,在图6b的区域i中示出了运转模式i下的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转速、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转速、以及第一差动机构1和第二差动机构2中的转速差。这样,根据运转模式i,能够活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这两个电动机的低速旋转区域(高扭矩区域),并提高车辆car在起步、牵引时的加速特性。
84.图8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i的初始阶段的列线图,在驱动装置100从图7的运转模式i转移为运转模式ii时,电子控制装置5使向反转方向旋转着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停止方向(正转方向侧)驱动。由此,第一离合器twc1从接合状态变为非接合状态,允许齿圈连结体7旋转。
85.在该状态下,允许齿圈连结体7旋转,因此,当使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正转方向驱动、使向反转方向旋转着的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停止方向(正转方向侧)驱动时,行星架连结体6正转,从车轴out输出前进方向的旋转动力。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86.t={(1 β)/(α 1 β)}
×
tmg1 {α/(α 1 β)}
×
tmg2
87.图9是示出从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i向运转模式iii的转移的列线图,表示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正转方向旋转并成为转速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大致相等的状态。
88.图10是示出从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i向运转模式iii的转移的列线图,表示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正转方向旋转并成为转速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大致相等、且第三离合器twc3为接合状态的状态。
89.在该状态下,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与齿圈连结体7被接合,因此第一差动机构1中和第二差动机构2中的转速差为零。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90.t=tmg1 tmg2
91.在图6a的区域ii中示出了图8至图10中的运转模式ii下的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输出、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输出、以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合成输出,在图6b的区域ii中示出了图8至图10中的运转模式ii下的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转速、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转速、以及第一差动机构1和第二差动机构2中的转速差。这样,在运转模式ii下,在车辆上坡行驶时、中间加速时这样需要大的驱动力时,能够使用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双方的输出得到高输出。
92.图11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ii的列线图,在使驱动装置100为运转模式iii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5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停止。由此,第二离合器twc2成为非接合状态。
93.在该状态下,第一差动机构1和第二差动机构2各自的旋转元件的转速差为零,因此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输出直接向车轴out传递。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94.t=tmg1
95.图12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ii的再生状态的列线图,在运转模式iii的再生状态下,利用从车轴out输入的扭矩对第一电动发电机mg1进行再生驱动。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此外,负的扭矩t表示输入扭矩。
[0096]-t=-tmg1
[0097]
图13是示出从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ii的再生状态向停止状态的转移的列线图,该状态的输出扭矩t由下式表示。
[0098]
t=tmg1≈0
[0099]
图14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iii的停止状态的列线图,电子控制装置5使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停止,并使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制动器b2为非接合状态,由此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成为非接合状态。该状态的输出扭矩t由下式表示。
[0100]
t=0
[0101]
图15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rev.的列线图。在运转模式rev.下,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反转方向驱动,第二制动器b2为接合状态,并且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和第一制动器b1为非接合状态。此外,第二离合器twc2为接合状态。
[0102]
在该状态下,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通过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被固定,因此当使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反转方向驱动时,行星架连结体6反转,从车轴out输出后退方向的旋转动力。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0103]
t={(α 1 β)/β}
×
tmg1
[0104]
图16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的列线图,其根据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故障判断而被选择。在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下,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正转方向驱动,第二制动器b2为接合状态,并且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和第一制动器b1为非接合状态。此外,第二离合器twc2为接合状态。
[0105]
在该状态下,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通过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被固定,因此当使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正转方向驱动时,行星架连结体6正转,从车轴out输出前进方向的旋转动力。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0106]
t={(α 1 β)/(1 β)}
×
tmg1
[0107]
图17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的列线图,其根据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故障判断而被选择。在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下,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正转方向驱动,第一制动器b1为接合状态,并且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和第二制动器b2为非接合状态。此外,第二离合器twc2为接合状态。
[0108]
在该状态下,第一差动机构1的太阳齿轮s1通过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而被固定,因此当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正转方向驱动时,行星架连结体6正转,从车轴out输出前进方向的旋转动力。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0109]
t={(α 1 β)/α}
×
tmg2
[0110]
图18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_rev.的列线图,其根据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故障判断而在图16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下后退时被选择。在运转模式跛行回家a_rev.下,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反转方向驱动,第二制动器b2为接合状态,并且第一离
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和第一制动器b1为非接合状态。此外,第二离合器twc2为接合状态。
[0111]
在该状态下,第二差动机构2的太阳齿轮s2通过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而被固定,因此当使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向反转方向驱动时,行星架连结体6反转,从车轴out输出后退方向的旋转动力。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0112]
t={(α 1 β)/(1 β)}
×
tmg1
[0113]
图19是示出驱动装置100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_rev.的列线图,其根据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故障判断而在图17的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下后退时被选择。在运转模式跛行回家b_rev.下,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反转方向驱动,第一制动器b1为接合状态,并且第一离合器twc1、第三离合器twc3和第二制动器b2为非接合状态。此外,第二离合器twc2为接合状态。
[0114]
在该状态下,第一差动机构1的太阳齿轮s1通过第一制动器b1的接合而被固定,因此当使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向反转方向驱动时,行星架连结体6反转,从车轴out输出后退方向的旋转动力。此时,从输出轴4输出的扭矩t由下式表示。
[0115]
t={(α 1 β)/α}
×
tmg2
[0116]
以上,参照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于这些例子。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围内显然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
[0117]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另外,尽管在括号中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0118]
(1)一种驱动装置(驱动装置100),其具备:
[0119]
第一电动机(第一电动发电机mg1);
[0120]
第二电动机(第二电动发电机mg2);
[0121]
第一差动机构(第一差动机构1),其使三个旋转元件彼此能够差动;
[0122]
第二差动机构(第二差动机构2),其使三个旋转元件彼此能够差动;
[0123]
输出轴(输出轴4);以及
[0124]
第一断接部(第一离合器twc1),其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旋转,
[0125]
其中,
[0126]
所述第一电动机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太阳齿轮s1)连结,
[0127]
所述第二电动机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太阳齿轮s2)连结,
[0128]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行星架c1)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元件(行星架c2)彼此连结而构成的第一旋转元件连结体(行星架连结体6)与所述输出轴连结,
[0129]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齿圈r1)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元件(齿圈r1)彼此连结而构成的第二旋转元件连结体(齿圈连结体7)与所述第一断接部连结,
[0130]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所述第一旋转元件连结体、所述第二旋
转元件连结体和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构成为依次在列线图上排列。
[0131]
根据(1),能够根据运转状况来控制两个电动机以使损失最小,将其输出合成并传递到输出轴。例如,在通过第一断接部来限制第二旋转元件连结体的旋转的状态下,能够将向彼此相反方向旋转的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输出合成并向输出轴传递,因此能够活用两个电动机的低速旋转区域(高扭矩区域),提高车辆在起步、牵引时的加速特性。
[0132]
(2)根据(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0133]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备在非接合状态下切断动力传递并且在接合状态下允许所述动力传递的第二断接部(第二离合器twc2),
[0134]
所述第二电动机经由所述第二断接部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连结。
[0135]
根据(2),第二电动机与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之间的动力传递由第二断接部切断,从而能够实现仅利用第一电动机的输出来驱动输出轴的驱动模式。
[0136]
(3)根据(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0137]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备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旋转的第三断接部(第二制动器b2),
[0138]
所述第二电动机或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三断接部连结。
[0139]
根据(3),通过第三断接部使第二电动机或与第二电动机连结的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不能旋转,从而能够实现仅利用第一电动机的输出来反转驱动输出轴的反转驱动模式。另外,在第二电动机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能够仅通过第一电动机的输出来正转驱动和反转驱动输出轴。
[0140]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0141]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备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限制旋转的第四断接部(第一制动器b1),
[0142]
所述第一电动机或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第四断接部连结。
[0143]
根据(4),通过第四断接部使第一电动机或与第一电动机连结的第一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元件不能旋转,从而在第一电动机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能够仅通过第二电动机的输出来正转驱动和反转驱动输出轴。
[0144]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0145]
所述驱动装置还具备在非接合状态下允许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三个旋转元件差速旋转并且在接合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三个旋转元件不能差速旋转的第五断接部(第三离合器twc3)。
[0146]
根据(5),通过第五断接部,各差动机构成为锁止状态,各差动机构中的旋转元件之间的转速差为零,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机械损失。
[0147]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0148]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为太阳齿轮,
[0149]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为行星架,
[0150]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为齿圈,
[0151]
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为太阳齿轮,
[0152]
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为行星架,
[0153]
所述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元件为齿圈。
[0154]
根据(6),通过使用通用性高的行星齿轮机构,能够实现能够降低机械损失的驱动装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