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汽车复合内饰板料的双面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16:39: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汽车内饰板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汽车复合内饰板料的双面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汽车内饰板料的加工过程中,考虑汽车内饰的方位布置以及应用功能的不同,故而不同的内饰板料其复合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板料加热烘干的过程中,不同板料需要的加热烘烤温度也不一样,以及同一个板料上下两面的加热烘烤方式和温度也不相同,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烘烤装置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实现一种加热烘烤方式,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双面烘烤以及双面不同温度、正反面需要不同加热方式的复合内饰板料而言,现有的加工设备需要多个工序组合操作才能实现,生产效率低,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汽车复合内饰板料的双面加热装置,采用上下不一样的加热方式,第一加热机构采用远红外加热非接触式,第二加热机构采用导热油接触式,实现同一加热装置节能增效的功能,且同一加热装置可加热多种复合内饰板料,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加工设备需要多个工序组合操作才能实现板料的双面多温度需求的烘烤,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
4.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基于汽车复合内饰板料的双面加热装置,包括:
6.支撑框架;
7.循环驱动机构,设于支撑框架之间,用于对放置在循环驱动机构上的板料进行单向输送,所述循环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用于包覆在驱动组件上的循环移动平台;
8.第一加热机构,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上方并覆盖部分循环驱动机构,用于对所述循环驱动机构上的板料的上表面进行加热烘烤,所述第一加热机构包括加热支座、用于对板料加热烘烤的加热组件以及上下调节加热组件相对板料距离的调节组件;以及
9.第二加热机构,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中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下部,用于对所述循环驱动机构上的板料的下表面进行加热烘烤,所述第二加热机构包括加热层、隔热层以及支撑隔热层的底座。
10.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组转轴组、两组定位板组、传动件以及驱动件,两组所述转轴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于所述支撑框架内,每组所述转轴组沿第二方向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之间,两组所述定位板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两端,每组所述转轴组包括多个转轴,每组所述定位板组包括多个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支撑框架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转轴的两端与定位板转动连接,相邻所述转轴之间通过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件插入定位板内与转轴连接,所述循环移动平台包覆在两组转轴上,所述第一方
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12.进一步地,每组所述转轴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转轴在竖直面内平行设置,所述传动件包括传动齿轮和传动链条,所述传动齿轮套设在转轴的两端,所述转动链条与传动齿轮啮合,每组所述定位板包括四个,各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一个定位板,所述驱动件采用电机。
13.进一步地,所述循环移动平台与传动链条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
14.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调节板和若干个加热模块,所述调节板与加热支座两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加热模块固定设置在连接座上,所述连接座沿第二方向滑动设置在调节板下表面。
15.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支座内侧壁上设置有竖向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水平方向的滑座,所述加热板的两端与滑座滑动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双向电机、水平设置的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竖直设置的第三丝杆和第四丝杆,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均与双向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与第三丝杆通过第一锥齿轮组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与第四丝杆通过第二锥齿轮组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丝杆和第四丝杆均与调节板上表面固定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锥齿组包括第一主动锥齿轮和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套设在第一丝杆上,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套设在第二丝杆上,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与第一从动锥齿轮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组包括第二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套设在第三丝杆上,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套设在第四丝杆上,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与第二从动锥齿轮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第二从动锥齿轮的转动方向一致。
18.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层的上表面与循环移动平台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加热层固定设置在隔热层上,所述隔热层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两端与支撑框架固定连接。
19.进一步地,加热层内设置有两条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入口和第二流道的出口位于加热层的一侧,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和第二流道的入口位于加热层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为s型结构,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均设置有导热油。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1.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基于汽车复合内饰板料的双面加热装置,采用两种不同方式的加热模式对板料的上下面进行加热烘烤,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相对循环驱动机构的位置结构布局设计,可以对板料实现移动中的加热烘烤,其中第一加热机构采用非接触式加热方式,且可以随时调节其相对循环驱动机构的距离,从而可以满足不同板料的烘烤温度需求,同时加热模块便于安装拆卸检修,第二加热机构采用接触式加热方式,且内部设置有导热油,导热油循环流动,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基于汽车复合内饰板料的双面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发明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发明图1第一加热机构的剖视图。
25.图4是本发明图3中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26.图5是本发明图2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发明图5中第二加热机构的剖视图。
28.图7是本发明图6中加热层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为:
30.支撑框架1、条形架11、固定架12、第一支撑座13、第二支撑座14;
31.循环驱动机构2、驱动组件21、转轴211、定位板212、调节杆213、传动齿轮214、传动链条215、限位条216、驱动件217、循环移动平台22、连接弹簧221;
32.第一加热机构3、加热支座31、竖直隔板311、滑槽3111、水平隔板312、滑座313、加热组件32、调节板321、加热模块322、连接座323、调节块234、调节组件33、双向电机331、第一丝杆332、第二丝杆333、第三丝杆334、第四丝杆335、第一主动锥齿轮336、第一从动锥齿轮337、第二主动锥齿轮338、第二从动锥齿轮339;
33.第二加热机构4、加热层41、第一流道411、第二流道412、隔热层42、底座43。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阐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工作原理,下面结合附图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5.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基于汽车复合内饰板料的双面加热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循环驱动机构2、第一加热机构3以及第二加热机构4。
36.支撑框架1包括两个水平面内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条形架11,每个条形架11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2,在同一个条形架11上均匀等距分布有若干个第一支撑座13,第一支撑座13的上端设置有凹槽,条形架11卡合在凹槽内,条形架11和第一支撑座13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位于条形架11的两端设置有第二支撑座14,第二支撑座14上端与固定架12螺栓连接。
37.循环驱动机构2设于支撑框架1之间,用于对放置在循环驱动机构2上的板料进行单向输送,循环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组件21和用于包覆在驱动组件21上的循环移动平台22,驱动组件21包括两组转轴组、两组定位板组、传动件以及驱动件,两组转轴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于支撑框架1内,每组转轴组沿第二方向设于支撑框架1之间,两组定位板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于支撑框架1的两端,每组转轴组包括两个转轴211,且两个转轴211在竖直面内平行间隔设置,每组定位板组包括四个定位板212,每个定位板212均位于每个转轴211的两侧,且定位板212上下两端开设有定位槽,固定架12上对应定位槽处设置有定位条,定位板212沿定位条滑移,定位板212上螺纹连接有水平的调节杆213,调节杆213与固定架12螺纹连接,通过移动调节杆213带动定位板212滑移,便于调节两对转轴组之间的距离,使得循环驱动机构2的传送距离满足不同板料加热烘烤的时间要求;转轴211上套设有轴承,该轴承固定设置在定位板212内,由此实现转轴211的两端与定位板212转动连接,两组四个转轴211通过两组传动件传动连接,传动件包括传动齿轮214和传动链条215,传动齿轮214套设在转轴211的两端,传动链条215与四个转轴211同一侧的传动齿轮214进行齿轮啮合,在第一支撑座13上设置有带有限位槽的限位条216,传动链条215部分穿过限位槽,从而实现转
轴211的同步单向转动,在定位板212外侧设置有驱动件217,驱动件217插入定位板212内通过联轴器与转轴211连接,提供原始驱动力,带动转轴211旋转,驱动件217采用电机;循环移动平台22包覆在两组转轴组上,且循环移动平台22与传动链条215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221,该循环移动平台22采用铁氟龙布,利用连接弹簧221将循环移动平台22与传送链条215连接,使得循环移动平台22随传送链条215同步移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38.第一加热机构3设于支撑框架1上方并覆盖部分循环驱动机构2,用于对循环驱动机构2上的板料的上表面进行加热烘烤;第一加热机构3包括加热支座31、用于对板料加热烘烤的加热组件32以及上下调节加热组件32相对板料距离的调节组件33;
39.加热支座31包括两个竖直隔板311和一个水平隔板312,两个竖直隔板311间隔平行设置,且竖直隔板31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条形架11上,水平隔板312设置在竖直隔板311之间且与水平隔板312顶部固定连接,形成倒u型结构,且部分覆盖了循环移动平台22,在竖直隔板311内侧壁上设置有竖向的滑槽3111,滑槽3111内滑动设置有水平方向的滑座313,加热组件32包括调节板321和若干个加热模块322,调节板321两端插入滑座313内,加热模块322固定设置在连接座323上,多个连接座323沿第二方向相互平行滑动设置在调节板321下表面,在调节板321下表面沿第二方向开设有调节槽,连接座323上表面设置有调节块234,调节块324滑动设置在调节槽内,实现连接座323沿第二方向滑动设置在调节板321下表面,可相对调节板321沿第二方向滑动,该加热模块322采用红外加热模块;调节组件33包括双向电机331、水平设置的第一丝杆332和第二丝杆333、竖直设置的第三丝杆334和第四丝杆335,在双向电机331外设置有保护罩,第一丝杆332和第二丝杆333均与双向电机331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丝杆332与第三丝杆334通过第一锥齿轮组转动连接,第二丝杆333与第四丝杆335通过第二锥齿轮组转动连接,第三丝杆334和第四丝杆335的下端均与调节板321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相互远离的一端、以及第三丝杆和第四丝杆的上端均设置有端盖,其中,第一锥齿组包括第一主动锥齿轮336和第一从动锥齿轮337,第一主动锥齿轮336套设在第一丝杆332上,第一从动锥齿轮337套设在第二丝杆333上,第一主动锥齿轮336与第一从动锥齿轮337齿轮啮合,第二锥齿轮组包括第二主动锥齿轮338和第二从动锥齿轮339,第二主动锥齿轮338套设在第三丝杆334上,第二从动锥齿轮339套设在第四丝杆334上,第二主动锥齿轮338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39齿轮啮合,第一从动锥齿轮337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39的转动方向一致,由此实现双向电机331带动调节板321上下移动,调节相对循环驱动机构2的距离。可以理解为:第一加热机构3采用非接触式加热方式,且可以随时调节其相对循环驱动机构2的距离,从而可以满足不同板料的烘烤温度需求,同时加热模块322便于安装拆卸检修。
40.第二加热机构4,设于支撑框架1中并位于支撑框架1下部,用于对循环驱动机构2上的板料的下表面进行加热烘烤;第二加热机构4位于循环移动平台22形成的空间内,第二加热机构4包括加热层41、隔热层42以及支撑隔热层42的底座43,隔热层采用epe隔热板,加热层42的上表面与循环移动平台22的下表面接触,加热层41固定设置在隔热层42上,隔热层42固定设置在底座43上,底座43两端与第一支撑座13固定连接,加热层41与第一支撑座13之间留有间隙,加热层41内设置有两条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道411和第二流道412,第一流道411的入口和第二流道412的出口位于加热层41的一侧,第一流道411的出口和第二流道
412的入口位于加热层的另一侧,第一流道411和第二流道412均为s型结构,第一流道411和第二流道412内均设置有导热油,隔热层42的大小与加热层41一致。其中第一流道411和第二流道412的入口和出口均与外界加热装置管路连接,形成完整的自循环,将第一流道411和第二流道412的出口和入口相反设置,可以确保整个加热层41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温度的一致,避免出现由于流道过长,导致加热层41两侧的温度出现较大的温差,导致对板料的烘烤加热不均匀。
4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42.根据当前加热烘烤的板料,预先设置好加热模块322和加热层41相对循环移动平台的距离,然后将板料放置在循环移动平台22上,启动驱动件217,驱动转轴211带动循环移动平台22旋转,板料上下两面分别利用加热模块322、加热层41进行非接触式和接触式的加热。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5.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