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设计和制备方法、牙齿矫治套组和系统与流程

2022-02-24 16:19: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壳状牙齿矫治器、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及壳状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口腔不良习惯是错颌畸形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据北京医科大学统计,约占各类错颌畸形病因的1/4,前牙深覆是由于上下颌牙弓和/或上下颌骨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垂直向发育异常造成的错颌畸形,其表现是上前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唇面长度三分之一以上,或下前牙切缘咬合于上前牙牙冠舌侧切三分之一以上,使得患者很容易咬伤牙龈,导致前牙的牙周炎疾病及面部关节等疾病。深覆的矫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牙齿矫治的成功与否,矫正深覆的目的是纠正下颌过陡的spee曲线与上颌的补偿曲线,最终达到上下颌牙列正常的spee曲线与补偿曲线,使前牙覆合覆盖关系协调。大多数错颌患者中,深覆的矫正可能是整个牙齿矫治过程的首要步骤,而打开咬合是纠正深覆的关键。
3.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上颌活动矫治器来保持前牙牙槽骨的高度不变,着重升高后牙高度,从最后一个牙开始逐个调磨垫,以便使逐对牙伸长接触,待后牙增高后,再进行前牙舌向错位和后牙远中的纠正。还有在上颌前牙区的舌侧设置平导的方式,但是此种方式需要将金属和树脂制作的平导固定在上颌,对患者而言不仅佩戴之后会产生部分牙齿悬空的现象,还对于患者的咀嚼产生一定影响,患者的异物感较强。
4.因此在隐形矫治器上进行结构改进,既能够实现使用上颌活动矫治器或平导协助矫治的效果,又同时具备隐形矫治器的佩戴优点的新型隐形牙齿矫治器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壳状牙齿矫治器、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及壳状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的采用隐形矫治器对于下颌前牙区牙齿矢状向位置的调整同时减小壳状牙齿矫治器产生的咬合形变的问题。
6.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一种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壳状本体,所述壳状本体设置有容纳多颗上颌牙齿的空腔,所述壳状本体前牙区舌侧还设有能够调整上下颌位关系且同时能够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所述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的矢状向调整部,所述矢状向调整部至少部分连接于所述壳状本体前牙区舌侧处;所述矢状向调整部具有在稳定上下颌咬合关系、减小所述壳状本体产生咬合形变量的同时,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的几何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矢状向调整部包括由所述壳状本体前牙区舌侧一侧延伸弯曲形成有一容置空间的侧壁及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所述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的第一加强部;
其中,所述容置空间至少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邻近切缘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加强部一端与所述侧壁远离壳状本体的一端相连。
9.进一步地,在矢状向截面沿牙体长轴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部与下颌接触的区域较所述容置空间与下颌接触的区域更邻近上颌前牙区的切缘处。
10.进一步地,在矢状向截面上,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容置空间侧壁连接处形成的第一夹角为α,其中,90
°
≤α≤160
°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壳状本体连接处为光滑过渡的曲面。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壳状本体左右两侧容纳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近中端面光滑过渡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一侧与牙齿前牙区的弯曲弧度基本吻合。
14.进一步地,在矢状向截面上,所述第一加强部近远中方向的宽度为2-5mm。
15.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为连续分布或部分连续分布在上颌前牙区牙齿舌侧且朝上颚方向内凹的凹槽,所述凹槽能够减少所述壳状本体产生的颊舌侧向或沿矢状向产生的形变量。
16.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在矢状向截面沿牙体长轴方向的高度差为下颌前牙区牙齿牙冠在长轴方向长度的1/4-1/2。
17.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在矢状向截面沿近远中方向的宽度为1.5-4.0mm。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壳状本体的弹性模量。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的硬度大于所述壳状本体的硬度。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的邵氏硬度为65d-80d,所述壳状本体的邵氏硬度为50d-75d。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基础层和加强层,其中至少一加强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基础层。
22.进一步地,所述多层结构形成的第一加强部的整体厚度大于所述壳状本体的厚度。
23.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基础层的弹性模量。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厚度为0.7-2.0mm,所述壳状本体的厚度为0.5-1.0mm。
2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壳状本体一体成型。
26.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加强部向远中方向延伸的一端还设有第二加强部,且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加强部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加强部与第二加强部呈第二夹角β设置,且90
°
≤β《180
°

27.进一步地,所述收容空间中容置有加强块。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部上设有与所述加强块相互配合的公母结构。
2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部上设有向远中方向凸出的凸泡,所述加强块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接触区域对应所述凸泡处还设有与所述凸泡配合的凸起部。
30.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的侧壁包括近中容置侧壁和远中容置侧壁,所述近中容置侧壁邻近上颌切缘一侧与所述壳状本体前牙区舌侧至少部分连接,所述近中容置侧壁远
离上颌切缘一侧与所述远中容置侧壁的一端至少部分连接;所述远中容置侧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部至少部分连接。
31.进一步地,所述远中容置侧壁为具有引导下颌向所述容置空间内滑动的引导面。
32.进一步地,所述引导面为引导平面、引导曲面或引导平面和引导曲面的组合。
33.进一步地,当所述远中容置侧壁为引导平面或部分为引导平面时,在矢状向截面上,所述倾斜角度为所述远中容置侧壁与颌平面之间形成的第三夹角γ,其中,30
°
≤γ≤80
°

34.进一步地,所述近中容置侧壁设有稳定面,所述稳定面具有使下颌稳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倾斜角度。
35.进一步地,所述稳定面为稳定平面、稳定曲面、或稳定平面和稳定曲面的组合。
36.进一步地,当所述远中容置侧壁为引导平面或部分为引导平面时,在矢状向截面上,所述倾斜角度为所述近中容置侧壁与颌平面之间形成的第四夹角δ,其中,30
°
≤δ≤80
°

37.进一步地,所述壳状本体具有使上颌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矫治位置的几何结构。
3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牙齿矫治系统,包括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中至少一个壳状牙齿矫治器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壳状牙齿矫治器。
39.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牙齿矫治套组,包括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所述上颌牙齿矫治器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壳状牙齿矫治器,所述下颌牙齿矫治器包括用于包裹下颌牙齿的下颌壳状本体。
4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牙齿矫治系统,包括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包括至少一组如上述牙齿矫治套组,所述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具有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的同时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
4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壳状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包括:
42.获取数字化牙颌模型:获取一数字化牙颌模型,所述数字化牙颌模型包括数字化牙齿模型本体;
43.设计壳状牙齿矫治器:基于数字化牙颌模型设计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壳状牙齿矫治器,设计出的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基于数字化牙齿模型本体设计的壳状本体和与壳状本体舌侧处至少部分相连的矢状向调整部,矢状向调整部设计为具有在稳定上下颌咬合关系、减小所述壳状本体产生咬合形变量的同时,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的几何结构。
4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壳状牙齿矫治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上述的设计方法对设计出来的牙齿矫治器进行相应的制备,制备方法包括:先热压成型后切割的制备方法或直接3d打印的方法。
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46.本发明公开了的壳状牙齿矫治器,采用在壳状本体前牙区舌侧设置矢状向调整部,能够调整上下颌位关系且同时能够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所述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上下颌相互作用时,矢状向调整部与下颌接触,矢状向调整部的几何结构在稳定上下颌
咬合关系、减小所述壳状本体产生咬合形变量的同时,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采用隐形矫治器对于下颌前牙区牙齿矢状向位置调整同时减小壳状牙齿矫治器产生的咬合形变的问题。
47.本发明公开的牙齿矫治套组,包括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其中,上颌矫治器为具有矢状向调整部的壳状牙齿矫治器,而下颌位崩锅包括下颌牙齿的下颌壳状本体,上下颌进行同时矫治,对于下颌spee曲线较深的患者可以压低下前牙或升高后牙区牙齿而进行spee曲线的整平,使得在进行上下颌位关系调整的同时,矫正上下颌牙齿,实现矫形矫治同步进行。
48.本发明提供的牙齿矫治系统为一系列具有矢状向调整部的壳状牙齿矫治器组成的能够使得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结构,同时可以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在矢状向的相对位置。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牙齿矫治系统为一系列可上下颌同时佩带的矫治套组组成,可进行上下颌颌位关系调整的同时,进行上下颌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矫正。
附图说明
49.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壳状牙齿矫治器10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本本发明提供的壳状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流程图。
51.图3为图1中a-a’方向局部剖视图。
52.图4为图1中a-a’方向上容置空间和第一加强部具有高度差示意的局部剖视图。
53.图5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上下颌相互作用的移动趋势图。
54.图6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多层结构的第一加强部的壳状牙齿矫治器的局部剖视图。
55.图7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壳状牙齿矫治器20的结构示意图。
56.图8为图7中b-b’方向局部剖视图。
57.图9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加强块的壳状牙齿矫治器的局部剖视图。
58.图10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壳状牙齿矫治器30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1为图10中c-c’方向局部剖视图。
60.图12为本发明其中一种矫治器套组上下颌相互作用的移动趋势图。
61.图13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引导面的壳状牙齿矫治器的局部剖视图。
62.图14为本发明患者初始状态的头颅侧位图。
63.图15为本发明患者佩戴壳状牙齿矫治器后的头颅侧位图。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
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65.对于深覆病例,在牙齿矫治过程中,通常会上颌活动矫治器来保持前牙牙槽骨的高度不变,着重升高后牙高度,从最后一个牙开始逐个调磨垫,以便使逐对牙伸长接触,待后牙增高后,再进行前牙舌向错位和后牙远中的纠正。还有在上颌前牙区的舌侧设置平导的方式,但是此种方式需要将金属和树脂制作的平导固定在上颌,对患者而言不仅佩戴之后会产生部分牙齿悬空的现象,还对于患者的咀嚼产生一定影响,患者的异物感较强。本发明采用在壳状牙齿矫治器上设置矢状向调整部,能够调整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且同时能够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所述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并且口内异物感较小,患者佩戴更舒适。
66.实施例
67.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壳状牙齿矫治器10,用于调整上下颌位关系且同时能够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所述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具体地,
68.壳状牙齿矫治器10包括壳状本体100,壳状本体100设置有容纳多颗牙齿的空腔,壳状本体100上还设有调整上下颌位关系且同时能够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的矢状向调整部110,矢状向调整部110至少部分连接于壳状本体100舌侧处,上下颌相互作用时,矢状向调整部110与下颌接触,矢状向调整部110具有在稳定上下颌咬合关系、减小壳状本体100产生咬合形变量的同时,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的几何结构。
69.上述壳状牙齿矫治器10的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为包括如下步骤:
70.s1:获取数字化牙颌模型:获取一数字化牙颌模型,所述数字化牙颌模型包括数字化牙齿模型本体;
71.s2:设计壳状牙齿矫治器10:基于数字化牙颌模型设计壳状牙齿矫治器10,壳状牙齿矫治器10包括基于数字化牙齿模型本体设计的壳状本体100和与壳状本体100舌侧处至少部分相连的矢状向调整部110,矢状向调整部110设计为具有在稳定上下颌咬合关系、减小所述壳状本体产生咬合形变量的同时,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的几何结构。
72.壳状本体100可以设置为具有若干容纳多颗牙齿的空腔,并划分有前牙区和后牙区。其中,“后牙区”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前牙区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壳状本体100的前牙区可用于容纳上颌牙齿的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壳状本体100的后牙区可用于容纳上颌牙齿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壳状本体100设置有若干容纳多颗牙齿的空腔,并划分有舌面和唇面,近中面和远中面。其中,“舌面”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5-36页中对于牙冠各面的命名,其中唇面和颊面为前牙的牙冠接近口唇的一面成为唇面,后牙的牙冠接近颊的一面成为颊面。舌面为前牙和后牙的牙冠接近舌的一面统称舌面。近中面和远中面为牙冠与邻牙相邻接的两个面,总称邻面。离面部中线较近的一面称为近中面,离面部中线较远的一面称为远中面。
73.《牙体解剖与口腔生理学》第二版第44页中对于牙冠各面名称的说明和图6-8中,“切缘”为前牙形式切咬功能的部分,前牙在舌面圆突隆起形成嵴,称其为“切嵴”;而在唇面
一般较平滑,称其为“切缘”。第43页中对“牙体三等分”进行了定义,为了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冠,牙根各个面分成三等分来描述。例如舌面可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邻面可分为颊1/3、中1/3、舌1/3;唇面可分为切1/3、中1/3、颈1/3;后牙则是颌1/3、中1/3、颈1/3。
74.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壳状本体100同时还可以调整所述多颗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定位至目标矫治位置,其中牙齿的初始位置可以是待矫治的牙齿的初始位置,或者是牙齿矫治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矫治前的位置,牙齿的目标矫治位置可以是比初始位置更接近矫治目标的任意一个位置。
75.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矢状向截面即沿a-a’剖面)所示,矢状向调整部110包括由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一侧延伸弯曲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11的侧壁,容置空间111至少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邻近切缘的一部分;以及包括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的第一加强部112,第一加强部112一端与侧壁远离壳状本体100的一端相连。更具体地说,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一端向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弯曲延伸,弯曲延伸形成的容置空间111的侧壁可为光滑过渡的曲面,也可为由多边形围合成的延伸面,也就是说,容置空间111邻近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连接,而容置空间111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与第一加强部112连接。其中,容置空间111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连接处的具体位置可以为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邻近龈缘处或壳状本体100容纳前牙区牙齿邻近舌窝处,具体地说,连接处可以为从距离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龈缘处为起始点,至容纳前牙区牙冠长度的1/4-1/2的地方作为连接起点,也即连接处不为壳状本体前牙区舌侧龈缘处,而是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邻近龈缘处或壳状本体100容纳前牙区牙齿邻近舌窝处为延伸起点,向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一侧延伸。容置空间111至少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邻近切缘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覆”是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一般是1-3mm。在前牙,如盖过的部分不超过切牙唇面切1/3者,成为正常覆。超过者成为深覆。其程度依下颌切牙切缘咬在上颌切牙舌面的部位而定,如咬在切1/3者,为正常覆;咬在中1/3以内者,称为i度深覆;咬在颈1/3以内者称为ii度深覆;咬在颈1/3以上者,称为iii度深覆。而容置空间111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邻近切缘的一部分,可包括如下情况:1)切缘为下颌前牙唇面的切1/3处;2)邻近切缘的一部分为下颌前牙唇面的临近1/3处,如1/4-1/3之间或1/3-1/2之间,更优的方式为1/4-1/3之间,此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不超过下颌切牙唇面切1/3。
7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在矢状向截面沿牙体长轴方向上,第一加强部112与下颌接触的区域,较容置空间111与下颌接触的区域更邻近上颌前牙区的切缘处,也就是说,第一加强部112与下颌接触的区域与容置空间与下颌接触的区域存在高度差

h,对于深覆患者,佩戴壳状牙齿矫治器10后,如图5所示,下颌前牙区牙齿先与第一加强部112接触,之后随着上下颌的咬合动作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进入容置空间111中,也就是后与容置空间111接触,且下颌前牙区牙齿与上颌最终稳定接触的地方为容置空间111距离上颌前牙区切嵴最远处。高度差

h可以使得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容置于容置空间111内,且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目标咬合位即为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不超过下颌切牙唇面切1/3处。
7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矢状向截面上,第一加强部112与容置空间111侧壁的自由端连接处形成的第一夹角α,且90
°
≤α≤160
°
;具体形式之一为形成的第一夹角α可以为90
°
,此时第一加强部112与容置空间111侧壁的自由端相互垂直,当然夹角也可以大于90
°
且小于等于160
°
中的任意角度,即第一加强部112与容置空间111的侧壁连接形成的第一夹角α为钝角,上述实施方式均可,第一夹角90
°
≤α≤160
°
,第一加强部112沿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延伸,此时与下颌接触时即会形成引导下颌向容置空间111内滑动的引导面,在上下颌相互作用时,使得下颌趋于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方向移动。
7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连接处为光滑过渡的曲面,更进一步地说,第一加强部112向远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与壳状本体100连接处为光滑过渡的曲面。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第一加强部112向远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与壳状本体100相互连接的地方有过渡曲面,第一加强部112邻近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与容置空间111的一侧连接,此时第一加强部112邻近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为近中方向的一端,而第一加强部112向远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为相对于第一加强部112邻近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为近中方向的一端相反方向延伸的一侧,而第一加强部112向远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可为跨越壳状本体100左右两侧前牙区连接的自由端,而此自由端与壳状本体100左右两侧连接处为光滑过渡的曲面,此种设置方式使得壳状牙齿矫治器10与口腔接触的一面较圆润或光滑,产生较小的口腔异物感,患者佩戴更加舒适。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为,第一加强部112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沿容置空间111侧壁的自由端向远中方向延伸,且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左右两侧容纳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连接处为光滑过渡的曲面。更具体地说,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左右两侧容纳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近中端面连接处为光滑过渡的曲面,即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左右两侧的连接处为从容纳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近中端面处连接,更具体的体现形式:由于第一前磨牙在咬合面上有颊尖和舌尖,而尖牙在咬合面仅有一个牙尖,因此在进行光滑过渡时,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连接处的连接宽度(即第一加强部112矢状向近远中的宽度)可部分填充由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咬合面的差异导致的连接不顺畅的问题,即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容纳第一前磨牙的近中端面连接,填充尖牙区或其余前牙咬合面的部分容纳补偿,而达到连接处的光滑过渡。
7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矢状向截面上,第一加强部112近远中方向的宽度为2-5mm,此宽度的设置能够使得下颌与上颌接触时首先与第一加强部接触,从而引导下颌进入容置空间111中,使得下颌趋于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方向移动。另外,此宽度的设置使得矢状向调整部110覆盖在上颌的宽度较小,不仅使患者佩戴在口内异物感较小,还方便壳状牙齿矫治器10的制作,减少利用上颌的上颚信息,在患者口内采集信息时,可使用传统的口内取模方式,之后在进行扫描获得相应的数字信息,也可以使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信息的获取,上述两种获取方式仅利用上颌牙齿和部分牙龈信息即可完成相应产品的设计和制作。
8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部112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一侧为与牙齿前牙区的弯曲弧度基本吻合。具体的说,基本吻合包括第一加强部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一侧为与牙齿前牙区的弯曲弧度一致,第一加强部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一侧为与牙齿前牙区的弯曲弧度相似,其中相似的弯曲弧度的变化区间为
±
10度,以确保第一加强
部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一侧为与前牙区牙齿相似的向切牙方向内凹式弯曲形式,此种设置方式在患者佩戴后给舌体预留相对较大的容纳空间,在进行上下颌位关系调整的同时舌体异物感较小。
8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112的弹性模量大于壳状本体100的弹性模量,第一加强部112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能够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壳状本体100产生之形变。其中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下颌首先与第一加强部112咬合接触,此时的第一加强部112需要产生足以支撑产生的咬合力的强度,因此第一加强部112的弹性模量大于壳状本体100的弹性模量,同时壳状本体100的弹性模量较小,使得患者佩戴更加舒适,需要说明的是,壳状本体100可以产生其包裹牙齿产生相对位移的几何结构,也可以为仅具有包裹牙齿的作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112的硬度大于壳状本体100的硬度,更具体的说,第一加强部112的邵氏硬度为65d-80d,如第一加强部112的邵氏硬度为65d、70d、75d或80d中的任意一种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壳状本体100的邵氏硬度为50d-75d,如壳状本体100的邵氏硬度为50d、55d、60d、65d、70d或75d中的任意一种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第一加强部112足以产生支撑与下颌接触产生的咬合力,而减小第一加强部112和壳状本体100产生的咬合形变。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加强部112为多层结构,其中至少一加强层1121至少部分覆盖基础层,其中基础层和加强层1121可以为同种材料或不同种材料,基础层可以为与壳状本体100和/容置空间111相同种的材料,也可以为基础层、壳状本体100和/容置空间111三者一体成型。其中一种优选方式为加强层1121的弹性模量大于基础层的弹性模量,即加强层1121能够起到支撑上下颌咬合时,防止产生的咬合力对壳状本体100产生咬合形变的作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112的厚度为0.7-2.0mm,如0.7mm、1.0mm、1.5mm或2.0mm中的任意一种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壳状本体的厚度为0.5-1.0mm,如0.5mm、0.6mm、0.7mm、0.8mm、0.9mm或1.0mm中的任意一种或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在上述区间范围内,多层结构形成的第一加强部112的整体厚度大于壳状本体100的厚度,在确保第一加强部112起到产生足以支撑产生的咬合力的强度的同时容纳牙齿的壳状本体100与牙齿的相互作用使患者佩戴更加舒适。
8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为同种材料,如为材料petg、pc或tpu中的一种,还可以为能够用于口腔内使用的具有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的其它高分子材料,使得在佩戴安全的同时产生具有矫正牙齿的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分别为不同种的单一材料或不同种的多层复合材料,更具体地说,当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为不同种的单一材料时,可为petg、pc或tpu中的任意两种组合;其中,第一加强部112与壳状本体100在进行设计或制备时可选择不同的材料,如壳状本体100的材料为tpu,第一加强部112的材料可为petg,此时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使用的膜片可以为局部不同材料制得,也可以在进行3d直接打印时就针对局部区域使用不同的材料制备。当所述第一加强部112为与壳状本体100不同种的多层复合材料时,可为petg、pc或tpu任意组合组成的多层复合材料,可为第一加强部112为多层复合材料,而壳状本体100为单一材料;也可为第一加强部112为单一材料,而壳状本体100为多层复合材料;还可以为第一加强部112和壳状本体100均为多层复合材料;更具体地说,第一加强部112为与壳状本体
100不同的多层复合材料,如壳状本体100为单层结构或为多层复合结构,而第一加强部112为多层复合材料,其中第一加强部112的多层结构中可以其中的一层与壳状本体100相同,也可以不同,如第一加强部112为双层复合材料组成,具体地为petg和tpu,壳状本体100的材料为petg;也如第一加强部112为双层复合材料组成,具体地为petg和tpu,壳状本体100为双层复合材料组成,具体地为petg和pc。上述列举仅为部分较优的实施方式,对于能够实现本发明效果的各种材料组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再赘述。
8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矢状向截面即沿b-b’剖面)所示,壳状牙齿矫治器20的第一加强部112向远中方向的一端还设有第二加强部113,且与第一加强部112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第一加强部112与第二加强部113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一加强部112的延伸方向为在矢状向截面方向向远中方向延伸,而第二加强部113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一加强部112呈第二夹角设置,即,第一加强部112与第二加强部113的延伸方向不同,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夹角为β,且90
°
≤β《180
°
;此种设置方式中第二加强部113为平面或具有弧度的曲面结构,第一加强部112为平面或具有弧度的曲面结构;其中当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均为平面时,第一加强部112与第二加强部113的夹角为两者的延伸方向形成的第二夹角;当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为具有弧度的曲面时,两者形成的夹角为连接点向两者延伸方向的切线形成的第二夹角;当第一加强部112或第二加强部113其中一个为具有弧度的曲面,而另一个为平面时,两者形成的夹角为具有弧度曲面与平面连接处的切线方向与平面延伸方向形成的第二夹角。第二夹角β的范围为90
°
≤β《180
°
,此种设置方式中,当第二夹角β为90
°
时,即第一加强部112与第二加强部113相互连接的地方垂直,当上下颌进行咬合动作时,下颌前牙区牙齿从与第一加强部112接触的区域逐渐滑动至容置空间111内,并且第二加强部113与第一加强部112围合形成一收容空间,在矢状向截面方向,第二加强部113提供了沿牙齿长轴方向的直接作用力或在此方向分解的作用力,增强上下颌咬合时第一加强部112的支撑作用,协助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所述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为了提供更强的支撑效果,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图11(矢状向截面即沿c-c’剖面)所示,围合形成的收容空间中还设有加强块114,其中加强块114为可用于医疗器械口内使用材料的加强块,如医用的高分子树脂填充形成的或预设成型的高分子材料结构。为了实现加强块114在收容空间中的稳定关系;在加强块114和第二加强部113上还设有相互配合的公母结构,如10和图11所示,在其中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壳状牙齿矫治器30的第二加强部113上设有向远中方向凸出的凸泡1131,加强块114(加强块)与第二加强部113的接触区域对应凸泡1131处还设有与凸泡1131配合的凸起部,两者相互配合实现加强块114在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形成的收容空间内稳定放置,不会因为两者结合不稳定,使得加强块114被患者误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当然上述凹凸匹配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其余能够增加第二加强部113与加强块114两者相互稳定的结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再赘述。
8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11为连续分布或部分连续分布在上颌前牙区牙齿舌侧向上颚方向内凹形成的结构,此种内凹式结构能够有效的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至少一部分,从而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另外当容置空间111为连续分布在上颌前牙区牙齿舌侧向上颚方向内凹形成的结构时,如图12所示,所述容置空间111形成的内凹结构可视为形成的连续的嵴状结构,能够减少壳状本
体100产生的颊舌侧向或沿矢状向产生的形变量,更具体地说,当上下颌进行咬合时,下颌前牙区牙齿与壳状牙齿矫治器接触时,下颌前牙区牙齿作用于壳状牙齿矫治器的第一加强部112,随之进入目标位置即容置空间111内,此时下颌产生向上颚的咬合力,若与下颌接触的第一加强部112或容置空间111的强度较小时,会使壳状本体100产生矢状向的形变量,如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的拉伸,可能间接导致壳状本体100对应包裹的前牙区牙齿产生压低效果;另一种情况还可能产生颊舌侧向的形变量,如当下颌与第一加强部112相互接触时,壳状本体100产生矢状向形变量的同时,还可能使壳状本体100包裹后牙区牙齿的两侧均向舌侧移动,对应包裹的牙齿产生不被预期的舌向倾斜或牙弓收缩的现象。当容置空间111为部分连续分布在上颌前牙区牙齿舌侧向牙龈方向内凹形成的结构时,容置空间111可为多个分散在上颌前牙区牙齿舌侧向牙龈方向内凹形成的结构,此内凹形成的结构能够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如邻近切缘的区域,如容置空间111为分散设置分别容纳下颌前牙区的两颗中切牙、两个侧切牙和两个尖牙的6个内凹式结构,此6个内凹式结构与下颌对应牙齿或包裹下颌对应牙齿的矫治器形状匹配。在其中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内凹形成的结构为拱形结构,拱形结构在与下颌前牙区牙齿接触时,拱形结构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邻近切缘的一部分;此时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至目标咬合位,即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不超过下颌切牙唇面切1/3,与下颌的目标咬合位匹配。更具体地,容置空间111在矢状向截面沿牙体长轴方向的高度差

h为下颌前牙区牙齿牙冠在长轴方向长度的1/4-1/2,此时,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矫治的目标位置进行相应的设计,以使下颌咬合至最终的目标矫治位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不超过下颌切牙唇面切1/3,达到深覆患者的矫治。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11在矢状向截面沿近远中方向的宽度为1.5-4.0mm,此宽度范围与下颌前牙区牙齿对应的矢状向截面沿近远中方向的宽度向吻合,即此宽度范围能够较好的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对应宽度,使得下颌前牙区牙齿能够在容置空间111内保持稳定,即下颌的目标咬合位稳定,以确保上下颌的相对位置关系。
85.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11的弹性模量大于壳状本体100的弹性模量,其中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下颌与上颌稳定接触的容置空间111接触时,此时的容置空间111需要产生足以支撑产生的咬合力的强度,因此容置空间111的弹性模量大于壳状本体100的弹性模量,同时壳状本体100的弹性模量较小,使得患者佩戴更加舒适,需要说明的是,壳状本体100可以产生其包裹牙齿产生相对位移的几何结构,也可以为仅具有包裹牙齿的作用。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容置空间111的硬度大于壳状本体100的硬度,更具体的说,容置空间111的邵氏硬度为65d-80d,如容置空间111的邵氏硬度为65d、70d、75d或80d中的任意一种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壳状本体100的邵氏硬度为50d-75d,如壳状本体100的邵氏硬度为50d、55d、60d、65d、70d或75d中的任意一种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容置空间111足以产生支撑与下颌接触产生的咬合力,而减小容置空间111和壳状本体100产生的咬合形变。在其中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容置空间111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包括基础层和至少一个加强层,其中基础层和加强层可以为同种材料或不同种材料,基础层可以为与壳状本体100相同种的材料,也可以为基础层、壳状本体100两者一体成型。其中一种优选方式为加强层的弹性模量大于基础层的弹性模量,即加强层能够起到支
撑上下颌咬合时,防止产生的咬合力对壳状本体100产生咬合形变的作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置空间111的厚度为0.7-2.0mm,如0.7mm、1.0mm、1.5mm或2.0mm中的任意一种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壳状本体的厚度为0.5-1.0mm,如0.5mm、0.6mm、0.7mm、0.8mm、0.9mm或1.0mm中的任意一种或在此区间内的其它点值,或任意两点为区间顶点的范围内;在上述区间范围内,多层结构形成的容置空间111的整体厚度大于壳状本体100的厚度,在确保容置空间111起到产生足以支撑产生的咬合力的强度,协助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所述壳状本体产生之形变的同时容纳牙齿的壳状本体100与牙齿的相互作用使患者佩戴更加舒适。
8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容置空间111的侧壁包括近中容置侧壁1112和远中容置侧壁1111,其中近中容置侧壁1112邻近上颌切缘一侧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至少部分连接,近中容置侧壁1112远离上颌切缘一侧与远中容置侧壁1111的一端至少部分连接;远中容置侧壁1111的另一端与第一加强部112至少部分连接。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近中容置侧壁1112邻近上颌切缘一侧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连续连接,增强容置空间111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的稳定性;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近中容置侧壁1112邻近上颌切缘一侧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部分连接,具体地,可以为间隔设置的部分连接,形成间隔缝隙或间隔孔,此种设置形式在确保上下颌咬合稳定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患者佩戴的透气性,防止长时间密闭环境的佩戴导致的患者口内细菌滋生。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近中容置侧壁1112远离上颌切缘一侧与远中容置侧壁1111的一端连续连接,增强容置空间111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的稳定性;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近中容置侧壁1112远离上颌切缘一侧与远中容置侧壁1111的一端部分连接,形成间隔缝隙或间隔孔,此种设置形式在确保上下颌咬合稳定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患者佩戴的透气性,防止长时间密闭环境的佩戴导致的患者口内细菌滋生。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远中容置侧壁1111的另一端与第一加强部112连续连接,增强容置空间111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的稳定性;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远中容置侧壁1111的另一端与第一加强部112部分连接,形成间隔缝隙或间隔孔,此种设置形式在确保上下颌咬合稳定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患者佩戴的透气性,防止长时间密闭环境的佩戴导致的患者口内细菌滋生。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病例矫治需求进行个具体部件连续连接或部分连接的针对性选择,在达到矫治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佩戴的舒适性和提高口腔环境。当然,近中容置侧壁1112和远中容置侧壁1111之间还可设有平面或具有弧度的结构,与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切脊相匹配,更好的容纳和稳定下颌前牙区的相对位置。
8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远中容置侧壁1111为具有引导下颌向容置空间111内滑动的倾斜角度的引导面,其中,引导面可以为引导平面、引导曲面、或引导平面和引导曲面的组合;当引导面为平面时,如13图所示,当下颌前牙区牙齿与第一加强部112接触后,通过引导面的引导作用使得,下颌前牙区牙齿向容置空间111中滑动,从而引导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引导面还可以为具有弧度的引导曲面,此引导曲面可以为仅具有一段弧度的曲面结构,也可以为多段弧度连接而成曲面结构,还可以为平面和曲面连接而成的结构,如平面与第一加强部112连接还是曲面与第一加强部112连接均可,上述结构能够引导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的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具体的多种组合形式的连接位置关系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远中容置侧壁1111
为引导平面或部分为引导平面时,在矢状向截面上,倾斜角度为远中容置侧壁1111与颌平面之间形成的第三夹角γ,其中,30
°
≤γ≤80
°
,形成的第三夹角γ为锐角,其倾斜角度能够引导下颌前牙区牙齿向容置空间111内引导滑动,并且滑动至容置空间111的顶端(即容置空间111距离上颌前牙区牙齿的切嵴最远处)且在容置空间111内的位置相对稳定。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近中容置侧壁1112上还设有稳定面,稳定面具有使下颌稳定在容置空间111内的倾斜角度;更具体地说,稳定面为稳定平面、稳定曲面、或稳定平面和稳定曲面的组合,此稳定曲面可以为仅具有一段弧度的曲面结构,也可以为多段弧度连接而成曲面结构,还可以为平面和曲面连接而成的结构,如平面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连接还是曲面与壳状本体100前牙区舌侧连接均可,上述结构能够稳定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的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具体的多种组合形式的连接位置关系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近中容置侧壁为引导平面或部分为引导平面时,在矢状向截面上,倾斜角度为近中容置侧壁与颌平面之间形成的第四夹角δ,其中,30
°
≤δ≤80
°
;形成的第四夹角δ为锐角,其倾斜角度能够稳定下颌前牙区牙齿在容置空间111内不能滑动,并且稳定至容置空间111的顶端(即容置空间111距离上颌前牙区牙齿的切嵴最远处)。
8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壳状本体100具有使多颗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变化至目标矫治位置的几何结构,具体地说,当患者佩戴壳状牙齿矫治器时,壳状本体100不仅具有包裹牙齿的作用,还有对牙齿进行矫治的作用,如在具有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的同时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效果,不仅阶段性的矫治效率提升,对于整体矫治方案来讲,矫治效率也有所提升,在一种具体的矫治病例中,如对于深覆病例,下颌spee曲线较深的患者可利用壳状牙齿矫治器进行上下颌位关系调整的同时,还壳状牙齿矫治器上的壳状本体100协助作用压低下前牙或升高后牙区牙齿而进行spee曲线的整平,达到矫形矫治同步进行的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壳状本体100的作用还可以仅为包裹牙齿,并不对牙齿产生矫治效果,此种设置方式能够增强患者佩戴的舒适性,仅产生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矫治作用效果,其余牙齿不产生矫治效果,矫治的针对性较强,同时减轻壳状本体100对牙齿矫治产生的不适感。
8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第一加强部112和/或第二加强部113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成型结构。更具体地说,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为一体成型结构,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可为一体热压膜成型之后再根据实际矫治需求进行切割制得的结构或直接3d打印成型的结构,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时,制作步骤简单,患者佩戴方便,且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紧密连接使得佩戴安全性高,不会因为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之间不牢固而发生患者误食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为分体成型结构,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可以通过黏贴、磁吸、卡接等结构进行分体连接成型;采用分体成型结构,安装方便,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患者本身口内能够产生的不同矫治效果的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进行安装,使得患者具有个性化定制的针对治疗。在其余实施方式中,壳状本体100和/或容置空间111和/或第一加强部112和/或
第二加强部113的连接形式,与壳状本体100、容置空间111和第一加强部112的上述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成型结构形成的方式相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9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牙齿矫治系统,包括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其中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中至少一个壳状牙齿矫治器为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任一种所述的壳状牙齿矫治器,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更具体地说,该矫治系统中可以仅为单颌矫治,如仅为上颌矫治,在矫治的过程中使用的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进行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矫治效果,如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佩戴在上颌牙齿时,矢状向调整部110能够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与此同时壳状本体100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使得患者牙齿在进行上下颌位关系调整的同时进行牙齿矫治,实现矫形矫治同步进行,在提高患者佩戴舒适度的前提下,提高矫治效率。
91.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系列不同的多个壳状牙齿矫治能够将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移动至目标矫治位置,其中,初始位置为患者进行就医时采集的数字化模型相对位置,目标矫治位置为经过临床医生及医学设计人员根据患者诉求及口内情况进行最终矫治效果的位置体现,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口内情况均不相同,需要逐渐将牙齿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在此过程中需要一系列不同的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对牙齿进行佩戴矫治。
9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矫治系统,包括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其中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包括至少一组为上述的牙齿矫治套组,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一组牙齿矫治套组进行详细描述:
93.一种牙齿矫治套组,包括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其中,上颌牙齿矫治器为上述实施方式中任一种所述的壳状牙齿矫治器,下颌牙齿矫治器为上颌牙齿矫治器的对颌佩戴的下颌壳状牙齿矫治器。当上颌佩戴壳状牙齿矫治器时,壳状本体100包裹上颌牙齿,矢状向调整部110调整下颌前牙区牙齿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在矢状向上调整至目标咬合位;同时下颌壳状牙齿矫治器佩戴在下颌牙齿上,包裹下颌牙齿,可以仅为包裹下颌牙齿的壳状牙齿矫治器,也可以为对下颌牙齿进行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矫治位置的几何结构。上下颌进行同时矫治,对于下颌spee曲线较深的患者可以压低下前牙或升高后牙区牙齿而进行spee曲线的整平,使得在进行上下颌位关系调整的同时,矫正上下颌牙齿,实现矫形矫治同步进行。
94.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系列不同的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套组能够将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移动至目标矫治位置,其中,初始位置为患者进行就医时采集的数字化模型相对位置,目标矫治位置为经过临床医生及医学设计人员根据患者诉求及口内情况进行最终矫治效果的位置体现,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口内情况均不相同,需要逐渐将牙齿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在此过程中需要一系列不同的多个壳状牙齿矫治器对牙齿进行佩戴矫治。
95.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壳状牙齿矫治器、牙齿矫治套组、牙齿矫治系统或矫治系统的佩戴,患者上下颌的相对位置会由如图14所示的初始状态调整至如图15中所示的目标矫治位置。
9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壳状牙齿矫治器的制备方法,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中涉及的
设计方法对设计出来的牙齿矫治器进行相应的制备,制备方法包括:先热压成型后切割的制备方法或直接3d打印的方法。
97.在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备方法中的制作模块可以是增材制造机,采用增材制造技术进行牙齿矫治器的制备,即采用3d打印技术将获得的符合要求的牙齿矫治器有限元数字模型后直接打印成牙齿矫治器,3d打印技术可以是sla(立体光固化成型)或dlp(数字光投影)。
98.在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备方法中的制作模块也可以是3d打印设备、压膜设备、切割设备、抛光设备、及清洗消毒设备,具体制备过程是首先通过3d打印技术将符合要求的数字化牙颌模型有限元数字模型直接打印出来,其次在打印好的3d牙颌模型上进行压膜操作,最后再对压好膜的牙齿矫治器进行切割、抛光清洗、消毒等步骤,最终制得牙齿矫治器。
99.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