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铅锭上料工作台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3:11: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锭上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铅锭上料工作台。


背景技术:

2.目前,铅锭分为大锭和小锭。小锭为长方梯形,底部有打捆凹槽,两端有突出耳部,大锭为梯形,底部有t形凸块,两侧有抓吊槽,主要应用在制造蓄电池、涂料、弹头、焊接材料、化学品铅盐、电缆护套、轴承材料、嵌缝材料、巴氏合金和x射线的防护材料等。
3.在使用铅锭进行生产制造时,需要使用上料台将铅锭传输至熔炉处进行融化处理,然后再进行后续加工,然而在传输过程中一般利用传送带传输,在使铅锭放置在传送带表面时,存在铅锭放置歪斜的现象,最终会导致抓取设备无法精确定位从抓吊槽抓起铅锭。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铅锭上料工作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铅锭上料工作台,通过设置两条相互平行的转动带位于框架内部前后端,二者中部之间下方的框架底部通过托板固定有第一电动推杆,铅锭被传送经过时,可以被第一电动推杆配合转盘将铅锭支撑起,然后在第二电动推杆阻挡作用下,使铅锭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转至平行于支框的状态,可以方便之后对其抓起,同时调整过程中不会对铅锭造成磨损,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铅锭上料工作台,包括框架和转辊,所述转辊为四个,且四个转辊分为两个一组通过转杆可转动的安装在框架内部的左侧和右侧;
6.前端两侧的转辊之间和后端两侧的转辊之间均传动连接有传送带,框架的中部上方固定有支框,支框上方的前端和后端上方均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的底部贯穿至支框下方,且第二电动推杆的底部外圈套置有橡胶套,支框左侧的框架下方通过连杆固定有平行于框架的托板,托板的表面中部竖向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顶部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有转盘,转盘的表面高度小于传送带的上表面高度。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转盘的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外部工控电脑的输入端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框架的下方四角均支撑固定有支脚,且支脚为四个。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框架的左侧前端安装有电机,电机与框架内侧转辊的转杆传动连接,且电机与外部工控电脑电性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均与外部工控电脑电性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实用新型的铅锭上料工作台,通过设置两条相互平行的转动带位于框架内部
前后端,二者中部之间下方的框架底部通过托板固定有第一电动推杆,铅锭被传送经过时,可以被第一电动推杆配合转盘将铅锭支撑起,然后在第二电动推杆阻挡作用下,使铅锭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转至平行于支框的状态,可以方便之后对其抓起,同时调整过程中不会对铅锭造成磨损。
13.2.本实用新型的铅锭上料工作台,通过使转盘的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外部工控电脑的输入端连接,通过红外传感器的安装,可以在铅锭传送至转盘上方时检测到,然后控制第一电动推杆和第二电动推杆自动工作。
附图说明
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铅锭上料工作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铅锭上料工作台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铅锭上料工作台的转盘分布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框架;2、转辊;3、电机;4、支脚;5、第一电动推杆;6、托板;7、连杆;8、支框;9、第二电动推杆;10、橡胶套;11、轴承;12、转盘;13、传送带;14、转杆;15、凹槽;16、红外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用电器的型号仅供参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更换功能相同的不同型号用电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铅锭上料工作台,包括框架1和转辊2,所述转辊2为四个,且四个转辊2 分为两个一组通过转杆14可转动的安装在框架1内部的左侧和右侧;
23.前端两侧的转辊2之间和后端两侧的转辊2之间均传动连接有传送带13,框架1的中部上方固定有支框8,支框8上方的前端和后端上方均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9,第二电动推杆9的底部贯穿至支框8下方,且第二电动推杆9的底部外圈套置有橡胶套 10,支框8左侧的框架1下方通过连杆7固定有平行于框架1的托板6,托板6的表面中部竖向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5,第一电动推杆5的顶部通过轴承11可转动的安装有转盘12,转盘12的表面高度小于
传送带13的上表面高度。
24.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3)通过设置两条相互平行的转动带位于框架1内部前后端,二者中部之间下方的框架1 底部通过托板6固定有第一电动推杆5,铅锭被传送经过时,可以被第一电动推杆5配合转盘12将铅锭支撑起,然后在第二电动推杆9阻挡作用下,使铅锭在其自身惯性作用下转至平行于支框8 的状态,可以方便之后对其抓起,同时调整过程中不会对铅锭造成磨损。
25.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转盘12的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15,凹槽15内安装有红外传感器16,红外传感器16的输出端与外部工控电脑的输入端连接,通过使转盘12的表面中部开设有凹槽15,凹槽15内安装有红外传感器16,红外传感器16的输出端与外部工控电脑的输入端连接,通过红外传感器16的安装,可以在铅锭传送至转盘12上方时检测到,然后控制第一电动推杆 5和第二电动推杆9自动工作。
26.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框架1的下方四角均支撑固定有支脚4,且支脚4为四个,通过框架1下方的四个支脚4实现对框架1的稳定支撑。
27.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框架1的左侧前端安装有电机3,电机3与框架1内侧转辊2的转杆14传动连接,且电机3与外部工控电脑电性连接,通过电机3带动传送带 13缓慢的转动。
28.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电动推杆5和第二电动推杆9均与外部工控电脑电性连接,通过外部的工控电脑实现对第一电动推杆5和第二电动推杆9的控制。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铅锭上料工作台,包括框架1、转辊2、电机3、支脚4、第一电动推杆5、托板6、连杆 7、支框8、第二电动推杆9、橡胶套10、轴承11、转盘12、传送带13、转杆14、凹槽15、红外传感器16,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在本装置空闲处,将上述中所有电器件,其指代动力元件、电器件以及适配的监控电脑和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具体连接手段,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器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再对电气控制做说明,工作时,使电机3、第一电动推杆5、第二电动推杆9和红外传感器16均连接至工控电脑,启动电机3使其带动转辊2和前后端的传送带13转动,然后将待上料输送的铅锭从左侧置于传送带13的表面,使其被向右侧传送,在置于转盘12的上方时,被红外传感器16检测到,然后控制第一电动推杆5立即启动带动转盘12上升将铅锭支撑起,第一电动推杆 5上升的过程中,第二电动推杆9被启动下降高度,使其下方阻挡在铅锭的右侧,在铅锭本身惯性的作用下,会使铅锭带动转盘12 转动,至铅锭的前端或者后端撞击到第二电动推杆9下方的橡胶套10上,同时被缓冲吸能而使铅锭和转盘12停止转动,此时铅锭会处于调整好平行于支框8的状态,然后第一电动推杆5带动转盘12下降高度,使铅锭再次置于传送带13表面被向右侧传输,完成对铅锭的调整,便于之后机械手通过抓吊槽抓起铅锭。
3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
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