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1:25: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内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背景技术:

2.在现有建筑物设计规范下,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满足自然通风采光指标的刚性约束。
3.要使建筑物满足自然采光通风的约束性要求,设计师们必然要采用多栋分立、单栋建筑物厚度减薄、每栋建筑物设置采光通风构造缝等技术措施,实现大面宽小进深建筑物南北通透,实现厨房卫生间窗户对外,保证充足的自然采光通风。
4.建筑物的比表面积,是该建筑物总外表面积与总建筑面积的比值,反映建筑物能量特性、结构特性。而采用单栋建筑物厚度减薄、每栋建筑物设置专用采光通风构造缝等技术措施,必然导致各栋建筑物外立面面积大、有效建筑面积小,最终反映在比表面积这个指标上就是建筑物的比表面积大,建筑物内外能量交换强度高、建筑能耗高。
5.住宅建筑能耗之所以居高不下,固然与墙体保温材料性能和空调等住宅能量设备性能有关,但是住宅建筑比表面积也是对冲因素,住宅建筑物比表面积小,则居住空间单位建筑面积均摊外墙表面积小、建筑能耗低;反之,住宅建筑物比表面积大,则居住空间单位建筑面积均摊外墙表面积大,建筑能耗高。
6.现在,住宅建筑比表面积指标,被传统规划规范和建筑设计规范所约束,制约了住宅建筑的创新发展。推动住宅建筑技术和配套技术大跨度创新,突破传统规划规范和建筑设计规范的约束,大幅度降低建筑物比表面积,是解决住宅高能耗问题的重要技术方向。
7.降低建筑物比表面积,只有降低建筑单元面宽、增加建筑单元进深一条道路,而决定“降低面宽增加进深”这条技术道路通断与否的关键,是建筑物内通风采光消防问题特别是通风问题。
8.如果能够解决小面宽大进深建筑物深部的通风问题,即新风进入、污浊空气排出问题,增加建筑物三维尺度、降低比表面积、降低建筑能耗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9.在建筑物特别是住宅内部,由于需要设置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不同的家庭功能空间,原先通风采光条件良好的大尺度建筑空间被内部墙体和门窗分隔成许多个尺寸较小的单元空间;这些墙体和门窗,隔断了各个单元空间之间的气流、光线联系,各个单元空间的通风采光条件变差;同时,在建筑物特别是住宅内部,由于人和动物的呼吸与排泄、炊事过程中燃气油烟的扩散、洗浴清洁过程中水蒸汽的飘逸、各种人造材料中苯类醛类成分的挥发等等,又使室内空气污浊化;因为这些套内墙体、房门的阻隔,室内污浊空气无法扩散、稀释、外排,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问题。
10.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和业主,尝试用布置双向流风机风管的方法,如图1所示,将室外新鲜空气强制输入室内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导向室外,取得了很大效果,图中空心箭头、实心箭头代表双向流即引入住宅的新风和排出住宅的污浊空气。
11.但是,在如上所述的建筑物特别是住宅内大规模采用送风风管和排风风管的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存在着三个问题:
12.1.送风管二次污染
13.在传统双向流建筑物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管路内壁容易凝露,附着的湿润粉尘成为细菌微生物培养基,产生新的二次污染;送风管内累积的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在新风置换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
14.2.新风置换效果差
15.房间内新风系统的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虽然设计施工中重视了在吊顶水平方向上拉开距离错位安装,但是竖向方向即高度方向上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却无法错开。
16.由于分进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小,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寻找到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之间最小阻力最短距离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出口而去,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房间新风置换,造成一部分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同时又在房间底部和四角产生了大区域的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差。
17.3.送排风管路复杂装修成本高
18.双向流建筑物新风系统设置两套进风排风主管路和进出各个房间末梢管路,构建经络状全屋管路系统,用正压将新风送到每一间房间并用负压将每一间房间污浊空气抽吸排出。
19.这些迂回曲折的送风风管和排风风管,包括主管路和各个房间末梢管路,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及进出风口,材料消耗大施工工艺复杂,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20.只有根本解决小面宽大进深建筑深部各个房间的通风采光消防三个关键问题,小比表面积建筑物才能落地,结构性的超级建筑节能才能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2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包括竖直方向设置的若干建筑平层,所述建筑平层包括若干沿水平方向通过隔墙依次隔开的直线型局域空间,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为小面宽大进深结构,其包括若干套功能空间单元和与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相通的局域公共空间,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设有局域新风系统,所述局域新风系统包括:
22.总送风口,设置在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的外墙上,与所述局域公共空间相通;所述总送风口上设有总新风模块;
23.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的外墙上,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24.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相通,且分别与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的回风管连通;
25.所述局域新风系统运行时,所述总新风模块将外界新风通过所述局域公共空间分别送至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内,推动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内的污浊空气进入所述回风管,经所述总排风管排至外界。
26.较佳地,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包括至少一房间,所述房间内设有房间新风系统,所述房间新风系统包括:
27.房间新风口,开设在房间的围护结构上,所述局域公共空间通过所述房间新风口与该房间内相通;
28.房间回风管,其一端为回风口,位于所述房间内;另一端与所述总排风管相连通;
29.风机盘管,设置在所述房间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和吸风口,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内,再从所述出风口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抽出至所述总排风管外排。
30.较佳地,所述功能空间单元还包括房间公共空间,所述房间通过所述房间新风口与所述房间公共空间相通;所述房间公共空间的墙壁上或入户门的门头上或入户门的门扇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局域公共空间相通。
31.较佳地,所述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墙壁上、房间房门的门头上或房间房门的门扇上部。
32.较佳地,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采用南北通透的结构布局,其中部为没有外窗的暗室结构,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位于所述暗室结构;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的两端为设有外墙和外窗的明室结构,两端的所述明室结构之间通过局域公共走廊连通。
33.较佳地,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分成至少两列,相邻两列的所述功能空间单元之间设有所述局域公共走廊;相邻两列的所述功能空间单元中部设有电梯厅,所述电梯厅与所述局域公共走廊相通。
34.较佳地,所述总新风模块和总排风模块位于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的同一端,且这两者之间通过设置热交换器进行新风与排风热量交换。
35.较佳地,每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分别对应一所述总排风口,所述总排风口与对应的所述总排风管相通,每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的回风管均与对应的所述总排风管连通。
36.较佳地,所述局域公共空间的局域公共走廊的顶部通过设置吊顶以形成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分别与所述总送风口和所述功能空间单元相通。
37.较佳地,所述建筑物的比表面积在0.2m2/m2以下。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39.1、根本改善建筑物新风置换效率和新风质量
40.首先,消除了建筑物送风管二次污染。本实施例以局域公共空间和需要置换新风的功能空间单元作为风道,撤销传统建筑物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消除了送风管路二次污染问题。
41.其次,防止了新风短路。本实施例采用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新风系统,即房间新风口与吸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房
间新风口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之间的距离,在房间回风管抽吸和相近设置风机盘管吸风口抽吸的双重动力下,新风快速流进房间,并由风机盘管吸入升压加速射向对面墙面,经对面墙面反射再回流风机盘管所在墙面一侧,推动房间污浊空气进入房间回风管;根本改变传统建筑物新风系统中新风不能深度下沉而是自送风口寻找最短路程最小阻力直奔负压排风口的新风短路问题,提升了新风置换效率。
42.再次,建筑物内部次生气候条件指标优于自然环境。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环境空气经过总新风模块过滤和降温除湿(加热升温)处理,进入建筑物内次生气候环境中的空气温湿度、氧含量、洁净度等指标,均优于原生自然环境和室内次生环境;由于采用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新风系统技术,充分利用了房间回风管抽排所产生的房间一次负压基础上的风机盘管抽排在风机盘管吸风口所产生的二次负压,或“明”或“暗”各个房间新风置换和污浊空气排出效果,都达到极致,创造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室内次生环境。
43.2.降低了新风系统成本和建筑成本
44.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以局域公共空间和需要置换新风的功能空间单元作为风道,撤销传统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并且不需要设置穿越过道吊顶和横梁的房间新风连接管只需要“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与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相远设置”,使局域新风系统的材料使用量、现场安装工作量大为降低,从而装修成本大为降低。
45.本实施例以直线型局域空间作为建筑结构单元,建筑结构单元长边方向通常为南北向,短边方向为东西向;通常沿着建筑结构单元短边方向左右展开,重复拼接建筑结构单元,组装出接近正方形的建筑平层,再以近正方形平层作为新的基本模块,竖向拼装,组装出接近立方体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物在具有极低比表面积和结构性节能特质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了外墙外窗面积,从而大幅度降低建筑成本。
46.3.提高了建筑物安全保障水平
47.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通过客厅过道等公共空间将新风配送到各个房间,同时采用房间回风管负压抽排各个房间污浊空气汇入总排风管再集中统一排出,建筑物具有了超高的消防安全性:当建筑物烟气监控装置探测到某个房间出现火情,控制器发出指令关闭火情房间以外的负压吸风口,使排风风机集中能力以更低负压抽排火情房间的烟气,有效防止火情房间烟气向其它区域和房间扩散蔓延,从而有效抑制火情发展,给救援争取宝贵时间;并且,由于采用客厅过道公共空间微正压送风体系,楼内人员只要进入靠近正压送风口空间等候救援即可,烟气无法渗入正压空间,不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更不需要结绳缘楼而下逃生,具有超高消防安全性。
48.本实施例由于采用房间新风口与风机盘管吸风口相近设置与回风口相远设置的房间新风系统技术和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技术装配出具有“小面宽大进深”的链式结构(直线型局域空间南北两端的明室结构与中部暗室结构,采用区域公共走廊串联起来,串珠成链,将整个直线型局域空间实施“明暗组合”,装配成为“小面宽大进深”的链式结构)的建筑结构单元,再由链式建筑结构单元组装出接近正方形的建筑平层,再以近正方形平层作为新的基本模块,竖向拼装,组装出接近立方体的建筑物,长宽高之比接近于1:1:1,建筑结构的力学强度、抗震强度极其卓越,具有超高的结构安全性。
49.4.实现结构性建筑节能
50.普通建筑物比表面积在1.0m2/m2量级,本实施例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小面宽大进深的建筑结构使得比表面积指标降至极低水平,可以降低到0.2m2/m2以下,单位建筑面积与外部环境能量交换强度大为减弱,具有十分卓越的节能特性,夏季空调制冷负荷、冬季空调采暖负荷相比于普通建筑物降低2/3以上。
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因为极低比表面积而节能,属于建筑物结构性节能,远非诸如建筑物墙体材料导热系数降低等等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建筑节能效果所能望其项背;虽然本实施例小面宽大进深明暗房间组合的建筑结构,带来了建筑深部“暗室结构”照明能耗增加,但是由于半导体照明(led)技术进步使得电光源发光效率提高到极致,可以将卧室卫生间等私密空间照明能耗控制在1w/m2以下水平,比单位面积建筑高达102w/m2的空调(采暖)能耗低2个数量级,可以忽略不计。
52.现在,建筑能耗(主体是空调与采暖能耗)在全社会总能耗中的占比高达25%;在“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政策下,本实施例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53.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5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
55.图1为现有的采用双向流通风系统的住宅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5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平层的结构示意图;
5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直线型局域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5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功能空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的一种房间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的房门的门头上);
6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另一种房间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房间新风口设置在房间房门的可转动门扇上部);
6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其房间新风置换时在房间回风管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房间风机盘管吸风口抽吸产生的二次负压叠加,房间内门头气压比内循环时更低,房间外新风涌入房间内的动力更大的气压分布曲线图;
6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设置南北向共四根总排风管气流运行图;
6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2提供的对建筑排风进行热量回收的带有热交换器的总新风模块和总排风模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65.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2提供的对建筑排风进行热量回收的带有热交换器的总新风模块和总排风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66.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3提供的将局域公共走廊吊顶以上空间设置为送风通道的新风系统竖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是基于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的小面宽大进深明暗组合建筑集成。本实用新型将“建筑物比表面积”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建筑物地上建筑面积的比值”作为建筑物理学基础概念,建筑物比表面积的实质是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均摊的外表面积,单位为m2/m2,是一个无量纲物理量,可以作为反映建筑物能量特性、结构特性的核心指标;建筑物的比表面积大,则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均摊的外表面积大,建筑物内外能量交换强度高,建筑能耗高;反之,建筑物比表面积小,则单位建筑面积均摊的外表面积小,建筑物内外能量交换强度低,建筑能耗低。
68.目前技术条件下,普通建筑物比表面积在1.0m2/m2量级。当建筑物比表面积降低到10-1
m2/m2数量级,也就是1m2内部建筑面积只分摊到0.1m2量级的外表面时,它就必然地具有了“极低能耗”的结构性的能量特性。
69.普通建筑物比表面积在1.0m2/m2量级,本实用新型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小面宽大进深的建筑结构使得比表面积指标降至极低水平,可以降低到0.2m2/m2以下,单位建筑面积与外部环境能量交换强度大为减弱,具有十分卓越的节能特性,夏季空调制冷负荷、冬季空调采暖负荷相比于普通建筑物降低2/3以上。
7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包括竖直方向设置的若干建筑平层,建筑平层包括若干沿水平方向通过隔墙依次隔开的直线型局域空间,直线型局域空间为小面宽大进深结构。直线型局域空间可以是南北向布局,也可以是东西向布局,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优选直线型局域空间采用南北向布局。直线型局域空间包括若干套功能空间单元和与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相通的局域公共空间,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设有局域新风系统,所述局域新风系统包括:
71.总送风口,设置在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的外墙上,与所述局域公共空间相通;所述总送风口上设有总新风模块;
72.总排风口,设置在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的外墙上;所述总排风口上设有总排风模块;
73.总排风管,与所述总排风口相通,且分别与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的回风管连通;
74.所述局域新风系统运行时,所述总新风模块将外界新风通过所述局域公共空间分别送至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内,推动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内的污浊空气进入所述回风管,经所述总排风管排至外界。
75.本实用新型对每套功能空间单元的具体构造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设计。
76.由于功能空间单元内的新风子系统属于成熟的技术领域,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每套功能空间单元内的新风子系统不做限制,只要能实现功能空间单元内的通风就可。在本实用新型中,总新风模块将外界新风通过总送风口送入局域公共空间,新风从局域公共空间再分别送入各套功能空间单元内;在功能空间单元内,新风推动所述功能空间单元内的污浊空气进入回风管,经总排风管排至外界。
77.本实用新型以直线型局域空间作为建筑结构单元,通常建筑结构单元长边方向为南北向,短边方向为东西向;通常沿着建筑结构单元短边方向左右展开,重复拼接建筑结构单元,组装出接近正方形的建筑平层。
78.本实用新型再以近正方形建筑平层作为新的基本模块,竖向拼装,组装出接近立方体的具有极低比表面积和结构性节能特质的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79.以下将结合图2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内容的范围内,能够对其进行修改和润色。
80.实施例1
81.请参考图2至图9,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100,建筑物可以是居民住宅、办公楼、酒店旅馆等场所,此处不做限制。建筑物100 包括竖直方向设置的若干建筑平层10,所述建筑平层10包括若干沿水平方向通过隔墙90依次隔开的直线型局域空间20。在本实施例中,隔墙90是南北向设置的,因此,若干隔墙90间隔设置,将建筑平层10分隔成若干个南北向设置的直线型局域空间20,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20为小面宽大进深结构,直线型局域空间20包括若干套功能空间单元50和与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相通的局域公共空间30,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20设有局域新风系统,所述局域新风系统包括:
82.总送风口201,设置在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外墙上,与所述局域公共空间30相通;所述总送风口201上设有总新风模块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总新风模块40包括送风风机,还可以包括新风过滤与降温除湿(升温加热)的预处理模块,用于对新风进行除尘、降温除湿(升温加热)等预处理。
83.总排风口202,设置在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外墙上;所述总排风口202 上设有总排风模块60,总排风模块60包括排风风机;
84.总排风管70,与所述总排风口202相通,且分别与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的回风管连通。
8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包括至少一房间1,所述房间1内设有房间新风系统2,所述房间新风系统2包括:
86.房间新风口24,开设在房间1的围护结构上,所述局域公共空间30通过所述房间新风口24与该房间1内相通。本实用新型对房间新风口24具体设置在房间哪里不做具体限制,如可以设置在房间1的墙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房间1的房门11的门头上,还可以设置在房间1的房门11的可转动门扇上。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房间新风口24是设置在房间1的墙壁上,那么房间新风口24优选设置在房间1的内墙上。为了减少在墙壁开孔,本实施例可以将房间新风口24设置在房间1的门头上,即房门11上方的门头上(请参考图6),或房间1的房门11 的门扇上。为了简化结构和施工工序,房门可以不设置门头,可以将门框做的高一些,即门扇
也做的高一些,因此,可以将房间新风口24设置在门扇的上部或中部或下部,具体可根据房间回风管的回风口和风机盘管的吸风口的设置位置确定,请参考图7,图7显示房间新风口24设置在门扇的上部。在房间新风系统2运行时,局域公共空间30的新风通过房间新风口24进入房间1内;
87.房间回风管23,其一端为回风口231,位于所述房间1内;另一端(另一端为排风口)与所述总排风管70相连通,至于排风口是设置在房间1内,还是设置在房间1外,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88.风机盘管22,设置在所述房间1内,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 221和吸风口222,所述房间新风口24与所述吸风口22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房间新风口24与所述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之间的距离;所述壳体内设有风机23,在所述风机23的作用下,从所述房间新风口24进入房间的新风和房间内空气可从所述吸风口222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22内,再从所述出风口221高速排出,推动房间内空气流动和新风置换,房间内污浊空气从所述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抽出至所述总排风管70。
89.本实施例提供的房间新风系统2的具体构造和工作原理可参考本技术人于2021年05月2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申请号为202121184199x、发明名称为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房间新风口24上可以设置风门,也可以不设置风门,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定。如果房间新风口24上不设置风门,那么房间新风系统在运行时,新风置换与内循环同步进行。
90.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盘管22为分体空调的室内机,所述室内机与所述空调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在所述风机223的作用下,空气从所述吸风口222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穿过所述换热器后从所述出风口221排出。本实施例对分体空调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如可以是中央空调,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还可以是中央空调与分体式空调器的组合体,如风机盘管为壁挂机、柜机、暗装风机盘管或明装风机盘管;室外机为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或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外机,各室内机与各室外机可随机组合。具体的,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风机盘管为吊顶安装在房间内的中央空调水机末端的风机盘管或中央空调氟机末端的室内机,所述风机盘管与所述中央空调水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冷热水循环回路,或与所述中央空调氟机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作为第二种实施例,所述风机盘管为安装在房间的内墙壁上的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壁挂机或吸顶安装在房间内的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内风机盘管,室内壁挂机或室内风机盘管与所述分体式空调器的室外机相连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综上可知,不管是哪种空调类型,都适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22。
91.请参考图5至图8,本实施例的风机盘管22以中央空调机组的末端为例,所述风机盘管22吊顶安装在房间1内,且靠近房门11的位置,所述风机盘管22 靠近所述房间新风口24设置,所述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远离所述房间新风口24设置,所述风机盘管22的出风口221高于所述吸风口222。
92.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以户式中央空调系统为基础兼并新风系统,将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末端即各个房间风机盘管22 的功能进行拓展,既作为房间空调内循环的动力,也作为房间新风置换的中继动力,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本实施例不设置客厅过道等送风空间与房间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刚性新风连
接管,保持房间风机盘管 22的空间设置自由度;本实施例房间新风口24可以设置风门,当打开风门时,实行内循环和新风置换“一机两用”,当关闭风门时,只实行内循环;本实施例要求建立控制房间新风口24、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房间回风口231三者之间的适当的空间相对关系,即要求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相近设置,房间新风口24与房间回风口231相远设置,即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的空气流通的距离小于房间新风口24与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之间的空气流通的距离。
93.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内循环运行时,风机盘管22启动运行,风机223将吸入的室内空气升压流过换热器进行降温除湿(或者加热升温),之后从风机盘管22的出风口221高位射出,经房间对面墙体(和/或门窗)反射再向风机盘管22所在一侧墙体回流,压迫室内下部空气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补充进入风机盘管22,开始下一轮循环。房间空调内循环时空气压力分布:房间上部的气流压力高、房间下部的气流压力低,风机盘管22出风口221的气流压力最高、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的气流压力最低。
94.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的新风置换运行时,房间新风口24风门21打开、房间回风口231对房间污浊空气进行抽排、房间风机盘管22运行,房间回风口231抽排在房间产生一次负压,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在房间回风口231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的基础上产生二次负压,使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大压力差,拉动新风快速涌入房间内并被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吸入,升压后从风机盘管22的出风口221高速射出,射出的新风气流经对面墙体反射再回流房门所在内墙一侧,压迫房间内污浊空气进入与房间新风口24相远设置的房间负压回风口231,形成房间高效率双向流新风置换效果,如图6至图7所示。
95.房间新风系统2为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通过房间新风口 24与房间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相近设置、房间新风口24与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相远设置,即房间新风口24与吸风口222之间的距离小于房间新风口 24与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之间的距离,有效利用了在房间回风管23抽吸产生的一次负压基础上由与房间新风口24相近设置的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 抽吸产生的二次负压,使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最大压力差,驱动门头新风快速流进房间,并由风机盘管22吸入升压加速射向房间对面墙面,经对面墙面反射再回流房间下部,推动房间污浊空气进入房间回风管23,从而加大了房间空气搅动、消除了通风盲区。
96.房间新风系统2在实施房间新风置换时,因为房间回风管23抽吸使得房间 1整体呈现负压,从而使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的负压比内循环时更低,房间内与房间外的压差更大,房间外新风涌入房间内的动力更大,有利于房间新风进入。房间外的新风从房间新风口24涌入房间的新风,就近被风机盘管22 吸入口222吸入升压排出,新风获得较高动能和动压头射向对面墙面,被对面墙面反射后回流房间下部,推动房间污浊空气流向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 231。
97.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2,最本质特征是房间回风管23的回风口231(即房间回风口231)抽排在房间产生一次负压,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在房间回风口231产生的一次负压的基础上产生二次负压,这两次负压叠加使风机盘管22
的吸风口222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大压力差,拉动新风快速涌入房间,如图8所示。
98.在图8中,从左往右走的箭头线为房间上部气流走向,从右往左走的箭头线为房间下部气流走向;对应的横轴上方的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实线为内循环房间上部气流的压力分布,对应的横轴下方的从右到左向下倾斜的实线为内循环房间下部气流的压力分布;对应的横轴上方的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虚线为新风置换房间上部气流的压力分布,对应的横轴下方的从右到左向下倾斜的虚线为新风置换房间下部气流的压力分布。
99.显然,新风置换时,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在房间回风口231产生的一次负压的基础上产生二次负压,这两次负压叠加使风机盘管22的吸风口222处在房间最低压力区,在相近设置的房间新风口24与风机盘管22吸风口222之间形成大压力差,拉动新风快速涌入房间1。
100.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还包括房间公共空间3,所述房间1通过所述房间新风口24与所述房间公共空间3相通;所述房间公共空间3的墙壁上或入户门(在本实施例中,入户门设置在房间公共空间3的墙壁上,入户门对着局域公共空间30)的门头上或入户门的可转动的门扇上设有通风口31,所述通风口31与所述局域公共空间30相通。
101.进一步的,在房间公共空间3内,对应着通风口31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有风机盘管,也可以不设置风机盘管,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设定。
102.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还可以包括与房间公共空间3连通的卫生间或/和厨房等,房间公共空间3可以是客厅,卫生间、厨房内设有回风管,回风管的一端与卫生间、厨房连通,另一端与总排风管70连通,目的是新风置换的卫生间、厨房等内部空间的污浊空气,通过回风管排出至总排风管70内,经总排风管70排出至外界大气中。
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20采用南北通透的结构布局,其中部为没有外窗的暗室结构,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位于所述暗室结构;所述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两端为设有外墙和外窗的明室结构,两端的所述明室结构之间通过局域公共走廊302(走廊也可以称之为过道)连通。
104.本实施例对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是如何分布在直线型局域空间20 内的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设定。图示为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分成至少两排,相邻两排的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之间设有电梯厅303 (电梯厅303处也可以设置回风管,用于将电梯厅303处的污浊空气通过回风管排至总排风管70内),所述电梯厅303与所述局域公共走廊302相通。每一排的若干套所述功能空间单元50通过局域公共走廊302分成至少两列,每一列均包括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的若干套功能空间单元50。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南端为大厅301,北端为北阳台304,建筑物的楼梯和连廊也设置在北端。在本实施例中,大厅301、局域公共走廊302、电梯厅303和北阳台304均为局域公共空间30,大厅301与北阳台304之间通过局域公共走廊302连通。
105.本实施例对总送风口201和总排风口202的个数不做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可根据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具体使用需求设定。总送风口201可以设置在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南端外墙上,也可以设置在北端的外墙上。同理,本实施例对总排风口202的个数不做限制,可根据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具体使用需求设定。总排风口202可以设置在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南端外墙上,也可以设置在北端的外墙上。
106.本实施例以直线型局域空间20内包括两排两列的布局的功能空间单元50 为例,举几个总送风口201和总排风口202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107.作为第一种实施例,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南端外墙上间隔设置两个总送风口201,这两个总送风口201均与局域公共空间30相通,且这两个总送风口 201上均设有总新风模块40。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南端或北端外墙上间隔设置一个总排风口202,这个总排风口202上设有总排风模块60,且总排风口202与一总排风管70连通,总排风管70伸入至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局域公共空间30,总排风管70与局域公共空间30是不相通的,所有的功能空间单元50的回风管均与此总排风管70连通。
108.作为第二种实施例,请参考图4,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南端外墙上间隔设置两个总送风口201,这两个总送风口201均与局域公共空间30相通,且这两个总送风口201上均设有总新风模块40。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南端或北端外墙上间隔设置两个总排风口202,这两个总排风口202上均设有总排风模块60,每一总排风口202分别连接一总排风管70,左列的所有的功能空间单元50的回风管均与左侧的总排风管70连通,右列的所有的功能空间单元50的回风管均与右侧的总排风管70连通。设置左右两组总排风管70的作用是,可大幅度降低总排风管70内气流速度和沿程阻力。
109.作为第三种实施例,在上述第二种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大幅度降低总排风管70内气流速度和沿程阻力,每一排的每一列的功能空间单元 50的回风管分别与一总排风管70相连,请参考图9,在图中,共需要四根总排风管70和四个总排风模块60。
110.实施例2
111.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和图11,将总新风模块40和总排风模块60组合在一起进行热量回收,进一步提高建筑能效,特别适合严寒和极寒地区。在本实施例中,外界新风的温度较低,从功能空间单元50内排出的污浊空气的温度较高,因此,通过温度较低的新风的热量与温度较高的污浊空气的热量进行交换。
112.在本实施例中,总送风口201和总排风口202位于直线型局域空间20的同一端外墙上,总新风模块40和总排风模块60通过热交换器80交叉设置,目的是便于通过总新风模块40的新风的热量与通过总排风模块60的污浊空气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但通过总新风模块40的新风和通过总排风模块60的污浊空气并没有混合在一起,只是热量进行了交换而已。
113.实施例3
114.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所述局域公共空间30的局域公共走廊302的顶部通过设置吊顶以形成送风通道90(吊顶以上空间为送风通道90),所述送风通道90与所述总送风口201 相通。即通过送风通道90代替送风管将外界新风送入直线型局域空间20内,可以避免局域公共走廊302内人员活动对新风的可能污染。
115.在本实施例中,送风通道90还与功能空间单元50、电梯厅303、大厅301、北阳台304等需要通新风的地方连通。进一步的,送风通道90与功能空间单元 50、电梯厅303、大厅301、北阳台304等需要通新风的地方的通风口处还可以设置风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