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远程控制的人脸锁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0:57: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远程控制的人脸锁。


背景技术:

2.3d人脸识别门锁,是指采用3d摄像头为用户建立毫米级3d人脸模型,并通过活体检测和人脸识别算法,检测并跟踪人面部的特征,与门锁内存储的三维人脸信息进行对比,完成人脸验证即完成开锁,实现高精准身份认证和无感开锁。
3.目前,现有的人脸识别门锁的识别模块角度固定,无法根据不同身高的用户进行适配,导致不同身高的用户在识别时需要站的较远或较近,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程控制的人脸锁,具备多种解锁方式且利于调节识别模块的角度的优点,以解决现有的人脸识别门锁的识别模块角度固定,无法根据不同身高的用户进行适配的问题。
5.为实现多种解锁方式且利于调节识别模块的角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远程控制的人脸锁,包括设置于门上的智能锁以及设置于智能锁内部的智能开锁模块,所述智能开锁模块控制智能锁内部的机械锁芯,所述智能锁由主板底板和外壳组成,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识别块,所述识别块的一侧开设有齿槽,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与齿槽相啮合的螺杆,当任意转动所述螺杆时,实现所述识别块的角度调节;
6.所述智能开锁模块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nfc读取模块、数字密码锁模块以及wifi及通讯模块,所述wifi及通讯模块远程连接智能终端进行数据交互,用户通过智能终端远程操作实现解锁。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板底板的一侧开设有与识别块相配套的适配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一侧开设有圆槽,所述螺杆的一端延伸至圆槽的内部并设置有调节块。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识别块的内部通过阻尼转轴设置于外壳的内部,所述识别块的一端呈弧形设置且弧形处的圆心与阻尼转轴的圆心一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板底板的一侧设置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光电开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延伸至光电开关内部的感应片。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机械锁插孔,所述识别块的内部设置有与人脸识别模块相配套的显示屏。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内部的指纹识别器,用于识别用户指纹实现解锁,所述数字密码锁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内部的数字触控面板,用于输入数字密码实现解锁。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人脸识别模块包括设置于识别块上的
面部摄像头以及红外摄像头,通过识别用户的面部实现解锁。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nfc读取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内部的nfc非接触读写芯片,通过使用相配套的磁卡实现解锁。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wifi及通讯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内部的4g无线通讯模块以及wifi收发模块。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程控制的人脸锁,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1、该远程控制的人脸锁,通过设置智能锁,转动调节块带动识别块进行角度调节,可适配不同身高的用于进行调节,阻尼转轴的设置,使得调节后的识别块保持稳定,且该装置结构简单,外形美观,利于加工生产,符合经济效益。
18.2、该远程控制的人脸锁,通过设置智能锁以及智能开锁模块,该装置具有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nfc读取模块、数字密码锁模块以及wifi及通讯模块等多种解锁方式,也可以设置两种解锁方式进行组合,安全性更高,相较于常规的人脸识别门锁,保证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块结构剖面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板底板结构剖面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开锁模块系统框图。
24.图中:1、智能锁;11、主板底板;12、外壳;121、感应片;122、机械锁插孔;13、识别块;14、齿槽;15、螺杆;16、调节块;17、阻尼转轴;18、适配槽;19、光电开关;2、面部摄像头;3、红外摄像头;4、显示屏;5、指纹识别器;6、数字触控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远程控制的人脸锁,包括设置于门上的智能锁1以及设置于智能锁1内部的智能开锁模块,所述智能开锁模块控制智能锁1内部的机械锁芯,所述智能锁1由主板底板11和外壳12组成,所述外壳12的内部设置有识别块13,所述识别块13的一侧开设有齿槽14,所述外壳12的内部设置有与齿槽14相啮合的螺杆15,当任意转动所述螺杆15时,实现所述识别块13的角度调节。
27.所述智能开锁模块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nfc读取模块、数字密码锁模块以及wifi及通讯模块,所述wifi及通讯模块远程连接智能终端进行数据交互,用户通过智能终端远程操作实现解锁,智能终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智能开锁模块,在低功耗运行情况下进行识别人脸特征,识别成功后发出开门信号,全自动控制智能锁1内部的机械锁芯。
28.具体的,所述主板底板11的一侧开设有与识别块13相配套的适配槽18。
29.本实施方案中,适配槽18的开设,是为了增加识别块13可向外壳12内部收纳的距离,增加了识别块13的可调节角度,保证了该装置的适用性。
30.具体的,所述外壳12的一侧开设有圆槽,所述螺杆15的一端延伸至圆槽的内部并设置有调节块16。
31.本实施方案中,参阅图2,调节块16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路,使得用户操作调节块16时减少滑动,保证了该装置稳定性。
32.具体的,所述识别块13的内部通过阻尼转轴17设置于外壳12的内部,所述识别块13的一端呈弧形设置且弧形处的圆心与阻尼转轴17的圆心一致。
33.本实施方案中,阻尼转轴17具有任意悬停的特点,使得识别块13在齿槽14与螺杆15啮合间产生空隙处依然保持稳定,不会受到风力等影响产生来回碰撞的噪音。
34.具体的,所述主板底板11的一侧设置有数量不少于一个的光电开关19,所述外壳12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延伸至光电开关19内部的感应片121。
35.本实施方案中,光电开关19为凹槽型光电传感器,凹槽型光电传感器的型号为e3z-g61,配合感应片121触发使用,当外壳12受到暴力翘起时,使得感应片121脱离光电开关19的槽内,使得该装置触发报警系统,使用更加安全。
36.具体的,所述外壳12的内部开设有机械锁插孔122,所述识别块13的内部设置有与人脸识别模块相配套的显示屏4。
37.本实施方案中,当智能开锁模块出现故障时,可使用钥匙配合机械锁插孔122进行开锁,显示屏4用于显示用户的面部,利于用户调节自身与人脸识别模块的角度,
38.具体的,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12内部的指纹识别器5,指纹识别器5的型号为as608,用于识别用户指纹实现解锁,所述数字密码锁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12内部的数字触控面板6,用于输入数字密码实现解锁,所述人脸识别模块包括设置于识别块13上的面部摄像头2以及红外摄像头3,面部摄像头2和红外摄像头3组合成型号为001-0709-v1.0的双目摄像头,通过识别用户的面部实现解锁,所述nfc读取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12内部的nfc非接触读写芯片,通过使用相配套的磁卡实现解锁,磁卡外形可以为塑料圆片或卡片式,主要是便于携带,使用磁卡靠近智能锁1即可实现解锁,所述wifi及通讯模块包括设置于外壳12内部的4g无线通讯模块以及wifi收发模块,用户使用智能终端上的app即可通过4g无线通讯模块以及wifi收发模块直接控制智能锁1进行解锁。
39.本实施方案中,该装置具有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nfc读取模块、数字密码锁模块以及wifi及通讯模块等多种解锁方式,也可以设置两种解锁方式进行组合,安全性更高,相较于常规的人脸识别门锁,保证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40.在使用时,通过转动调节块16,使得调节块16带动螺杆15与齿槽14啮合,使得识别块13以阻尼转轴17为圆心偏转,实现识别块13的角度调节,当外壳12受到暴力翘起时,使得感应片121脱离光电开关19的槽内,使得该装置触发报警系统,通过上述完成对该装置的操作。
41.综上所述,该远程控制的人脸锁,通过设置智能锁1,转动调节块16带动识别块13进行角度调节,可适配不同身高的用于进行调节,阻尼转轴17的设置,使得调节后的识别块13保持稳定,且该装置结构简单,外形美观,利于加工生产,符合经济效益。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