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承插连接阀门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3:51: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承插连接阀门。


背景技术:

2.承插连接阀门适用于民用饮水工程,工业流体输送工程(水路、气路、油路)。传统小口径金属管道安装连接方式,一般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传统管道管壁较厚,经济成本高,资源浪费,传统管道安装工期长,劳动强度高,不易拆卸,管道采用塑料材质使用环境有限,管道易老化,粘结胶水易失效,管道耐压范围有限。承插连接阀门采用304材质,有一定的耐酸雾及盐雾的能力,防锈性能优异,对流介质体可以做到零污染,对工业,民用,行业百利而无一弊,薄壁不锈钢管道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工况环境。
3.现有的阀门应用在管道方面时,存在管道内的流体流动,流体碰撞冲击阀门,使阀门受到流体大小不同的作用力,降低阀门性能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承插连接阀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承插连接阀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阀门受到流体大小不同的作用力,降低阀门性能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承插连接阀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承插接口,所述承插接口的内部设有内接环和密封圈,所述内接环的内部设有内环圈,所述内环圈的内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侧设有圆柱,所述圆柱的端部设有圆块,所述圆块的外表面设有四个分流块,所述圆块的端部设有连接半球,所述连接半球上设有两个固定杆,所述密封圈的内表面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表面设有缓冲环。
6.优选的,所述内接环与承插接口、内环圈与内接环均通过螺纹旋合连接。
7.优选的,所述连接杆贯穿圆柱,所述圆柱、圆块和连接半球通过螺丝旋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圆块为“t”型结构,四个所述分流块均匀分布在圆块上,所述分流块为流线型,所述分流块为椭圆形状。
9.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处于倾斜状态,所述固定杆远离连接半球的端部为球形形状,所述连接半球外表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方孔。
10.优选的,所述内接环的侧面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固定环的侧面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固定环与第一环槽配合。
11.优选的,所述承插接口的侧面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圈与密封槽配合,所述缓冲环为锥台形状,所述缓冲环内径大的端部与固定环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通过设置的承插接口,管道插入承插接口内部,免焊接,装拆方便,易维修,安装效率高。
14.2.通过设置的固定环、内接环和密封圈,固定环套设在管道端部外侧,管道嵌入内接环内部,固定环与内接环连接紧密,承插接口与管道连接的紧密。
15.3.通过设置的缓冲环、圆块、分流块和连接半球,流体从缓冲环内径小的端部流出,使流体集中流动,流动的流体被分流块分流,使阀体内流通的流通较为均匀、平稳,避免流体与阀体发生大的碰撞冲击,进而影响阀体的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内接环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密封圈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环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圆块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阀体;2、承插接口;3、内接环;4、密封圈;5、内环圈;6、连接杆;7、圆柱;8、圆块;9、分流块;10、连接半球;11、固定杆;12、固定环;13、缓冲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承插连接阀门,包括阀体1,阀体1上设有承插接口2,承插接口2的内部设有内接环3和密封圈4,内接环3的内部设有内环圈5,内接环3与承插接口2、内环圈5与内接环3均通过螺纹旋合连接,便于安装与更换内接环3、内环圈5,内环圈5的内部设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外侧设有圆柱7,圆柱7的端部设有圆块8,圆块8的外表面设有四个分流块9,四个分流块9均匀分布在圆块8上,圆块8与分流块9为一体结构,分流块9为流线型,圆块8的端部设有连接半球10,圆柱7、圆块8和连接半球10通过螺丝旋合连接,便于组装圆柱7、圆块8和连接半球10,连接半球10上设有两个固定杆11,密封圈4的内表面设有固定环12,固定环12的内表面设有缓冲环13,缓冲环13为锥台形状,流体流通缓冲环13,流体从缓冲环13内径小的端部流出,使流体集中流动,流动的流体被分流块9分流,使阀体1内流通的流通较为均匀、平稳,避免流体与阀体1发生大的碰撞冲击,进而影响阀体1的性能。
25.本实施例中,内接环3与承插接口2、内环圈5与内接环3均通过螺纹旋合连接,便于安装与更换内接环3、内环圈5,连接杆6贯穿圆柱7,圆柱7、圆块8和连接半球10通过螺丝旋合连接,便于组装圆柱7、圆块8和连接半球10。
26.本实施例中,圆块8为“t”型结构,四个分流块9均匀分布在圆块8上,圆块8与分流块9为一体结构,分流块9为流线型,分流块9为椭圆形状,分流块9起分流作用,使流体分流,减弱阀门受到流体冲击的作用力。
27.本实施例中,固定杆11处于倾斜状态,固定杆11远离连接半球10的端部为球形形状,连接半球10外表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方孔,便于通过“l”型结构的扳手安装内接环3、内环圈5。
28.本实施例中,内接环3的侧面开设有第一环槽,固定环12的侧面开设有第二环槽,固定环12与第一环槽配合,承插接口2的侧面设有密封槽,密封圈4与密封槽配合,缓冲环13为锥台形状,流体流通缓冲环13,流体从缓冲环13内径小的端部流出,使流体集中流动,缓冲环13内径大的端部与固定环12连接。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30.在管道安装阀门时,将塑料材料制成的固定环12套设在管道端部外侧,将管道嵌入内接环3内部,固定环12嵌入内接环3,固定环12与内接环3连接紧密,管道端部保持密封状态,承插接口2端部的内表面有密封圈4,承插接口2与管道连接的紧密,管道插入承插接口2内部,免焊接,装拆方便,易维修,安装效率高;
31.管道内流体流入阀体1内时,流体流通缓冲环13,流体从缓冲环13内径小的端部流出,使流体集中流动,流动的流体被分流块9分流,使阀体1内流通的流通较为均匀、平稳,避免流体与阀体1发生大的碰撞冲击,进而影响阀体1的性能。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承插连接阀门,包括阀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上设有承插接口(2),所述承插接口(2)的内部设有内接环(3)和密封圈(4),所述内接环(3)的内部设有内环圈(5),所述内环圈(5)的内部设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的外侧设有圆柱(7),所述圆柱(7)的端部设有圆块(8),所述圆块(8)的外表面设有四个分流块(9),所述圆块(8)的端部设有连接半球(10),所述连接半球(10)上设有两个固定杆(11),所述密封圈(4)的内表面设有固定环(12),所述固定环(12)的内表面设有缓冲环(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连接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环(3)与承插接口(2)、内环圈(5)与内接环(3)均通过螺纹旋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连接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6)贯穿圆柱(7),所述圆柱(7)、圆块(8)和连接半球(10)通过螺丝旋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连接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块(8)为“t”型结构,四个所述分流块(9)均匀分布在圆块(8)上,所述分流块(9)为流线型,所述分流块(9)为椭圆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连接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11)处于倾斜状态,所述固定杆(11)远离连接半球(10)的端部为球形形状,所述连接半球(10)外表面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方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连接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环(3)的侧面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固定环(12)的侧面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固定环(12)与第一环槽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插连接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插接口(2)的侧面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圈(4)与密封槽配合,所述缓冲环(13)为锥台形状,所述缓冲环(13)内径大的端部与固定环(12)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承插连接阀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设有承插接口,所述承插接口的内部设有内接环和密封圈,所述内接环的内部设有内环圈,所述内环圈的内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侧设有圆柱,所述圆柱的端部设有圆块,所述圆块的外表面设有四个分流块,所述圆块的端部设有连接半球,所述连接半球上设有两个固定杆,所述密封圈的内表面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表面设有缓冲环;管道插入承插接口内部,免焊接,装拆方便,易维修,安装效率高,流体从缓冲环内径小的端部流出,使流体集中流动,流动的流体被分流块分流,使阀体内流通的流通较为均匀、平稳,避免流体与阀体发生大的碰撞冲击,进而影响阀体的性能。进而影响阀体的性能。进而影响阀体的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省陛快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0
技术公布日:2022/2/1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