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MicroSD卡的转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3:01: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属于存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micro sd卡是一种极细小的快闪存储器卡,其主要应用于移动电话、gps设备、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和一些快闪存储器盘中。
3.sd卡是安全数码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的新一代记忆设备,它被广泛地于便携式装置上使用,例如数码相机、个人数码助理(外语缩写pda)和多媒体播放器,是目前消费数码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存储卡。使用者经常把所拍摄的照片上传至网络相簿与部落格,抑或是将其上传至计算机进行照片后制。
4.由于micro sd卡的体积相较于sd卡较小,从而使得现有的micro sd卡不能连接于码相机、个人数码助理、多媒体播放器和计算机。例如,用户欲利用现有的micro sd卡内的数据传送至计算机时,需将micro sd卡通过读卡器连接至计算机主机,造成用户在操作上的麻烦,使用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至少解决背景技术的问题之一。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包括:
8.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用于容纳micro sd卡,所述转接槽中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用于与micro sd卡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用于连接智能终端;
9.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10.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相对应的开孔。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粘接。
12.可选地,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且所述支撑板的位置与所述转接槽的位置相对应。
13.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14.可选地,还包括滑动开关;
15.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滑槽,所述滑动开关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动开关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16.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朝向所述第二壳体。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供micro sd卡插入的插口。
18.可选地,所述micro sd卡由所述插口插入所述转接槽中,所述micro sd卡与所述
插口的边缘平齐。
19.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与micro sd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卸卡槽,通过所述卸卡槽推出micro sd卡。
20.可选地,所述卸卡槽沿所述micro sd卡的长度方向延伸。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转接槽,并将micro sd卡安装在转接槽中,同时,通过micro sd卡、第一导电端子、电路板和第二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实现了将micro sd卡放置在转接装置中,得到体积较大的sd卡,从而便于实现例如计算机、相机等智能终端通过sd卡对micro sd卡的信息进行读取、复制等处理,操作非常简单。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的滑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第一壳体;2、电路板;3、第二壳体;31、开孔;41、第一导电端子;42、第二导电端子;4、滑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该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用于将micro sd卡转接为sd卡,从而使得micro sd卡能够应用于计算机、相机等智能终端。
28.具体地,该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电路板2和第二壳体3。
29.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用于容纳micro sd卡,所述转接槽中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41,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用于与micro sd卡电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导电端子4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用于连接智能终端。
30.需要说明的是,智能终端可以为相机、也可以为计算机等,只要能够将sd卡安装在智能终端中以读取、复制等sd卡中的数据信息即可。
31.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电路板2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分别于所述电路板2电连接。
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且所述第二壳体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相对应的开孔31。第二壳体3用于保护第二导电端子42,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3两者固定以后,第二导电端子42从开孔31中露出,以与智能终端连接。
3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壳体1上设置转接槽,并将micro sd卡安装在转接槽中,同时,通过micro sd卡、第一导电端子41、电路板2和第二导电端子42的电连接,实现了
将micro sd卡放置在转接装置中,得到体积较大的sd卡,从而便于实现例如计算机、相机等智能终端通过sd卡对micro sd的信息进行读取、复制等处理,操作非常简单。
34.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3粘接。这使得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3的连接非常简单和牢固,同时也很好地保证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3之间具有一个较封闭风空间,以更好地实现micro sd卡、第一导电端子41、电路板2和第二导电端子42稳定地电连接。
35.可选地,该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3之间,且所述支撑板的位置与所述转接槽的位置相对应。
36.支撑板能够对安装在转接槽中的micro sd卡进行较好的支撑,能够避免由于第二壳体3挤压micro sd卡以破坏micro sd卡。
3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板延伸至电路板2的上方,支撑板对电路板2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护电路板2。
38.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这使得支撑板的连接关系非常简单,同时也便于对支撑板更好地固定,以使得支撑板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39.可选地,如图3所示,该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还包括滑动开关5。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3之间形成有滑槽,所述滑动开关5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动开关5与所述电路板2连接。
40.通过滑动开关5的滑动实现对micro sd卡上数据的读取状态,操作非常简单。
41.例如,向滑槽的一个方向滑动,实现对micro sd卡的解锁,允许对micro sd的信息的读取。向滑槽的另一个方向滑动,禁止对micro sd的信息的读取,从而较好地保护了micro sd卡上的数据。
42.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均朝向所述第二壳体3。这使得第二壳体3能够较好地对第一壳体1进行封装,也便于实现micro sd卡、第一导电端子41、电路板2和第二导电端子42的电连接。
43.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3形成有供micro sd卡插入的插口。这使得micro sd卡能够通过插口可拆卸地安装在转接槽中,操作简单。
44.可选地,所述micro sd卡由所述插口插入所述转接槽中,所述micro sd卡与所述插口的边缘平齐。这使得sd卡的外观比较美观。
4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micro sd卡由插口插入转接槽时,micro sd卡封闭插口,从而有效地防止灰尘等进入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3的内部,能够更好地保护micro sd卡、电路板2等结构。
46.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3的与micro sd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卸卡槽,通过所述卸卡槽推出micro sd卡。这使得从转接装置中卸除micro sd卡的操作非常方便。
47.由于沿卸卡槽推出micro sd卡的方向与micro sd卡的安装方向平行,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保护micro sd卡,有效防止卸除micro sd卡损坏micro sd卡。
48.可选地,所述卸卡槽沿所述micro sd卡的长度方向延伸。这使得卸除micro sd卡的滑动路径较长,能够更好地从转接装置中卸除micro sd卡。
49.在本技术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micro sd卡的转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使用非常方便。
5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