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一体化雨水预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2:43: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给排水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雨水预处理池。


背景技术:

2.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水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循环使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成为首要任务。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雨水资源的价值,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传统城市雨水收集是在雨水落到地面上后,一部分通过地面下渗补充地下水,不能下渗或来不及下渗的雨水通过地面收集后汇流进入雨水口,再通过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河道或通过泵提升进入河道。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雨水管理模式经常会造成城市洪灾、雨水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主要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雨水径流污染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对雨水末端处理的要求提上日程。
3.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晴天累计、雨天排放,具有随机性强、突发性强、污染径流量大的特点。雨水径流污染的特征之一就是初期雨水水质差,对目标水体污染严重,当前国内市场的末端雨水处理方式多为简单的沉砂处理,这种方式对雨水污染物处理较为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雨水预处理池,以解决现有雨水处理方式效果不佳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雨水预处理池,包括进水管、排水管以及依次连通的格栅池、调节水池、第一生化水池、第二生化水池、沉淀水池和跌水池,进水管与格栅池相连,排水管与跌水池相连,格栅池内设有人工格栅,第一生化水池和第二生化水池内分别设有网格架,网格架内设有填料,跌水池内设有阶梯型跌水。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调节水池底部为坡面,调节水池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调节水池沉沙斗。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生化水池部为坡面,第一生化水池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第一生化水池沉泥斗。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二生化水池底部为坡面,第二生化水池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第二生化水池沉泥斗。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沉淀水池底部为坡面,沉淀水池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沉淀水池沉泥斗。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格栅池和调节水池之间通过第一过水洞连通;调节水池和第一生化水池之间通过第二过水洞连通;第一生化水池和第二生化水池之间通过第三过水洞连通;第二生化水池和沉淀水池之间通过第四过水洞连通;沉淀水池和跌水池之间通过第五过水洞连通。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干化池,干化池内设有填料层,干化池与调
节水池相连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填料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粗砂层、第一砾石层、第二砾石层、第三砾石层和第四砾石层;第一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为5-30mm;第二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为30-50mm;第三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为50-100mm;第四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为100-120mm。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干化池和调节水池之间通过第六过水洞相连通,第六过水洞位于干化池侧壁下端。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干化池位于调节水池上方。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6.1. 雨水收集后首先进入格栅池,通过格栅池中的人工格栅去除在雨水径流中混有的纤维、木材、塑料制品、纸张等杂物;随后进入调节水池;然后依次进入第一生化水池和第二生化水池,第一生化水池和第二生化水池中填充球状填料,有助于微生物附着,第一生化水池通过生物填料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ss),同时去除部分有机污染物,第二生化水池通过生物填料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进一步去除水中的ss;处理后雨水进入沉淀水池初步沉淀后进入跌水池,最终排放至下游段。
17.本实用新型对初期雨水中肉眼可见的杂物的拦截;去除水中自重较大、能自然沉降的较大粒径砂粒或颗粒;大幅度降低对影响水质感官的悬浮固体(ss)浓度;降低初期雨水中有机物。
18.本实用新型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好,同时具有占地小、施工方便、管理简单的优点,能够降低投资与治理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池顶标高处平面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池底标高处平面图;
22.图4是图2中的a-a视图;
23.图5是图2中的b-b视图;
24.图6是图2中的c-c视图;
25.图7是图2中的d-d视图;
26.图8是图2中的e-e视图;
27.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干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井盖顶标高处平面图。
29.图中:1为格栅池;1-1为人工格栅;1-2为格栅池爬梯;1-3为第一过水洞;2为调节水池;2-1为调节水池井盖2-2为调节水池爬梯;2-3为调节水池沉沙斗;2-4为第二过水洞;3为第一生化水池;3-1为第一生化水池井盖;3-2为第一生化水池爬梯;3-4为第一生化水池沉泥斗;3-5为第三过水洞;4为第二生化水池;4-1为第二生化水池井盖;4-2为第二生化水池爬梯;4-4为第二生化水池沉泥斗;4-5为第四过水洞;5为沉淀水池;5-1为沉淀水池井盖;5-2为沉淀水池爬梯;5-3为沉淀水池沉泥斗;5-4为第五过水洞;6为跌水池;6-1为跌水池井盖;6-2为跌水池爬梯;6-3为阶梯型跌水;7为干化池;7-1为填料层;711为粗砂层;712为第
一砾石层;713为第二砾石层;714为第三砾石层;715为第四砾石层;7-2为第六过水洞;8为进水管;9为排水管;10为网格架。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31.如图1-9所示,一种一体化雨水预处理池,包括进水管8、排水管9以及依次连通的格栅池1、调节水池2、第一生化水池3、第二生化水池4、沉淀水池5和跌水池6,进水管8与格栅池1相连,排水管9与跌水池6相连,格栅池1内设有人工格栅1-1,第一生化水池3和第二生化水池4内分别设有网格架10,网格架10内设有球状填料,跌水池6内设有阶梯型跌水6-3。
32.调节水池2底部为坡面,调节水池2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调节水池沉沙斗2-3。第一生化水池3底部为坡面,第一生化水池3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第一生化水池沉泥斗3-4。第二生化水池4底部为坡面,第二生化水池4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第二生化水池沉泥斗4-4。沉淀水池5底部为坡面,沉淀水池5底部坡面的下游端设有沉淀水池沉泥斗5-3。
33.格栅池1和调节水池2之间通过第一过水洞1-3连通;调节水池2和第一生化水池3之间通过第二过水洞2-4连通;第一生化水池3和第二生化水池4之间通过第三过水洞3-5连通;第二生化水池4和沉淀水池5之间通过第四过水洞4-5连通;沉淀水池5和跌水池6之间通过第五过水洞5-4连通。
34.还包括干化池7,干化池7内设有填料层7-1,干化池7和调节水池2之间通过第六过水洞7-2相连通,第六过水洞7-2位于干化池7侧壁下端。干化池7位于调节水池2上方。
35.填料层7-1由上至下依次为粗砂层711、第一砾石层712、第二砾石层713、第三砾石层714和第四砾石层715;第一砾石层712中砾石的粒径为5-30mm;第二砾石层713中砾石的粒径为30-50mm;第三砾石层714中砾石的粒径为50-100mm;第四砾石层715中砾石的粒径为100-120mm。
36.如图10所示,格栅池1内设有格栅池爬梯1-2。调节水池2内设有调节水池爬梯2-2,调节水池爬梯2-2上方设有调节水池井盖2-1。第一生化水池3内设有第一生化水池爬梯3-2,第一生化水池爬梯3-2上方设有第一生化水池井盖3-1。第二生化水池4内设有第二生化水池爬梯4-2,第二生化水池爬梯4-2上方设有第二生化水池井盖4-1。沉淀水池5内设有沉淀水池爬梯5-2,沉淀水池爬梯5-2上方设有沉淀水池井盖5-1。跌水池6内设有跌水池爬梯6-2,跌水池爬梯6-2上方设有跌水池井盖6-1。
37.针对初期雨水水质差、没有污水截流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将初期雨水进行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到下游沟道或雨水管道中。
38.雨水收集后首先通过进水管8进入格栅池1,通过格栅池1中的人工格栅1-1拦截去除在雨水径流中混有的纤维、木材、塑料制品、纸张等杂物。随后进入调节水池2,调节水池2底部坡面处理,可均和水量,保证出流流量均匀、连续,同时可沉砂于调节水池沉沙斗2-3中。然后依次进入第一生化水池3和第二生化水池4,其中的球状填料有助于微生物附着,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第一生化水池3和第二生化水池4底部坡面处理,第一生化水池沉泥斗3-4和第二生化水池沉泥斗4-4能够继续沉砂,沉淀剩余污泥。处理后雨水进入沉淀水池5初步沉淀后进入跌水池6,最终通过排水管9排放至下游段。
39.本实用新型通过格栅池1、第一生化水池3、第二生化水池4和沉淀水池5共同实现
大幅度降低对影响水质感官的悬浮固体(ss)浓度。格栅池中在去除大颗粒杂志的同时,去除少量ss;然后通过第一生化水池、第二生化水池和沉淀水池逐步降低水中的ss。
40.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第一生化水池3和第二生化水池4降低初期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第一生化水池3和第二生化水池4是基于生物膜处理法,实质是使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附着在填料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初期雨水与生物膜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