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服务器及其复合传输线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1:06: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服务器及其复合传输线
1.【技术领域】本案是关于一种服务器及其复合传输线,特别是可展开及收合之复合传输线。
2.

背景技术:
常见的大型服务器机柜,内部包含多个服务器主机及多个硬盘储存装置。硬盘储存装置与各服务器主机之间通常连接有各种线材,机柜管理者可将储存装置在机柜中往复拖曳以便于进行硬盘储存装置之不断电的检修或更换。然而,在往复拖曳的过程中,线材容易散乱、缠绕或触碰干涉机柜内的其他硬件组件,造成硬盘储存装置不易维修。现有的机柜则会安装有活动式的理线支架以供储放并管理上述线材。
3.然而,传统的理线支架需要相当大的机柜空间,在有限的机柜空间中,无法容纳具有枢转件或炼条等理线支架,且安装理线支架会使服务器机柜的成本及重量大幅的增加。并且,当线材在服务器机柜内地往复拖曳时,线材容易与机柜或理线支架接触,长时间地往复拖曳之后,容易使线材受刮伤,造成线材中的导线裸露而短路,导致线材无法传输讯号。
4.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服务器及其复合传输线,其可改善传统传输线的缺陷。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复合传输线包含多个数据传输线、多个电源传输线及多个第一固定单元。每一数据传输线包含至少一导线及包覆至少一导线之一绝缘表面,数据传输线之间系经由绝缘表面彼此面对面地迭合设置。多个电源传输线设置于多个数据传输线中之两数据传输线的绝缘表面之间,电源传输线与数据传输线共同形成复合传输线之多个弯折部以及连接多个弯折部的多个连接部。多个第一固定单元设置于各弯折部的单侧,且捆扎环绕位于连接部之数据传输线及电源传输线,以在数据传输线及电源传输线共同沿一移动方向展开或收折时限位数据传输线及电源传输线。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服务器包含机箱体、主板组件、托盘、储存装置及复合传输线。机箱体包含一第一滑轨,位于机箱体的两侧。主板组件设置于机箱体。托盘包含一第二滑轨,第二滑轨位于托盘之两侧且可移动地结合于该第一滑轨,使托盘相对于机箱体沿着第一滑轨及第二滑轨的长度方向移动。多个储存装置设置于托盘。复合传输线之一端连接机箱体,复合传输线之另一端连接托盘,以在托盘移动时于托盘与机箱体之间展开或收折。
7.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案之服务器及其复合传输线,不需使用理线支架,可节省服务器机柜之成本;电源传输线的绝缘表面受数据传输线保护而不易受刮伤,避免造成电源传输线的导线裸露而短路;并且,第一固定单元仅设置在弯折部之单侧,使受捆扎之数据传输线以及电源传输线不会太紧绷,复合传输线在展开或收合时可提供更好的展开和收合效果,且当复合传输线的连接部的长度较长时,可降低复合传输线的生产成本并提供相同的捆扎效果。进一步,在同一连接部以黏性卷标及第一固定单元共同捆扎数据传输线及电源传输线,可加强捆扎于数据传输线及电源传输线之力量,且黏性标签可增添应用之便利性。
8.【附图说明】图1 为根据本案之复合传输线之一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
9.图2 为根据本案之具有复合传输线之服务器之机箱体之一实施例之示意图。
10.图3 为前述服务器之托盘之一实施例之示意图。
11.图4 为托盘结合于机箱体之一实施例之示意图。
12.图5 为托盘结合于机箱体之另一实施例之示意图。
13.【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根据本案之复合传输线1之一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请参照图1,复合传输线1包含多个数据传输线111-114、多个电源传输线121-124及多个固定单元131-134(以下称为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其中,图1系以标示四数据传输线111-114、四电源传输线121-124及四第一固定单元131-134为例,然本案不以此为限,复合传输线1可包含其他数量之数据传输线111-114、电源传输线121-124及第一固定单元131-134。
14.各数据传输线111-114包含导线及绝缘表面s1,绝缘表面s1完整地包覆在导线外。数据传输线111-114之导线可传输数据讯号,例如,硬盘储存之数据;数据传输线111-114之绝缘表面s1可避免各数据传输线111-114的导线之间短路,且可降低数据讯号受噪声干扰。如图1所示,数据传输线111-114之间系经由各自的绝缘表面s1彼此面对面地迭合设置,例如数据传输线111的绝缘表面s1朝向数据传输线112的绝缘表面s1,使数据传输线111迭合于数据传输线112,其余则依此类推,不再赘述。在一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线111-114可具有扁平形状,每一数据传输线111-114包含多个导线,每一数据传输线111-114的多个导线在数据传输线111-114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地设置,每一数据传输线111-114的绝缘表面s1再包覆多个导线而形成具扁平形状之每一数据传输线111-114。
15.各电源传输线121-124包含导线及绝缘表面s2,各电源传输线121-124的导线可传输电源讯号,例如,硬盘运作所需之电源讯号;电源传输线121-124之绝缘表面s2可避免各电源传输线121-124的导线之间短路,且可降低电源讯号受噪声干扰。电源传输线121-124之间系沿着数据传输线111-114的宽度方向排列,并且,电源传输线121-124设置于数据传输线111-114中之两数据传输线的绝缘表面s1之间。举例来说,图1系以电源传输线121-124设置于两数据传输线112、113的绝缘表面s1之间,然本案不以此为限,电源传输线121-124亦可设置于两数据传输线111、112的绝缘表面s1之间,或电源传输线121-124可设置于两数据传输线113、114的绝缘表面s1之间。于是,数据传输线111-114可保护电源传输线121-124,使电源传输线121-124的绝缘表面s2不易受刮伤,避免造成电源传输线121-124的导线裸露而短路。
16.电源传输线121-124与数据传输线111-114具可挠性,电源传输线121-124与数据传输线111-114共同形成复合传输线1之多个弯折部10a-10e以及连接弯折部10a-10e的多个连接部14a-14e,电源传输线121-124与数据传输线111-114可收折与展开。第一固定单元131-134设置于连接部14a-14e中不相邻之连接部14b、14d,换言之,各第一固定单元131-134系设置于各弯折部10a-10e的单侧,也就是在各弯折部10a-10e的两侧方向(两侧方向系平行于复合传输线1的收折方向与展开方向)上,每一弯折部10a-10e仅有单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单元131-134。
17.举例来说,弯折部10a具有邻近弯折部10b、10c之第一侧以及远离弯折部10b、10c
之第二侧,第一固定单元131、132位于弯折部10a之第一侧,弯折部10a之第二侧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弯折部10b具有邻近弯折部10a之第一侧以及远离弯折部10a且邻近弯折部10d之第二侧,第一固定单元131、132位于弯折部10b之第一侧,弯折部10b之第二侧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弯折部10c具有邻近弯折部10a、10b之第一侧以及远离弯折部10a、10b且邻近于弯折部10d之第二侧,第一固定单元133、134设置于弯折部10c之第二侧,弯折部10c之第一侧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弯折部10d具有邻近弯折部10b、10c之第一侧以及远离弯折部10b、10c且邻近于弯折部10e之第二侧,第一固定单元133、134位于弯折部10d之第一侧,弯折部10d之第二侧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换句话说,连接弯折部10a与相近弯折部10b的连接部14b也就是位于两者共同的第一侧设置第一固定单元131、132,而在弯折部10a相异于两者共同的其第一侧的第二侧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雷同的,在弯折部10b相异于两者共同的其第一侧的第二侧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而弯折部10c与邻近的弯折部10b透过连接部14c连接而使两者有共同的第二侧,弯折部10c的第二侧也就是弯折部10b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的第二侧,因此弯折部10c的第二侧也未设置任何固定单元,而弯折部10c还具有相异于弯折部10c之第二侧的第一侧,雷同的,弯折部10c与邻近弯折部10d透过连接部14d连接而有共享的第一侧,且弯折部10c与弯折部10d共享的第一侧设置第一固定单元133、134。
18.于是,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并未连续地设置在连接部14a-14e而未设置于每一连接部14a-14e,也就是第一固定单元131-134未同时设置于相邻之两连接部14a、14b,且未同时设置于相邻之两连接部14b、14c,且未同时设置于相邻之两连接部14c、14d,且未同时设置于相邻之两连接部14d、14e。
19.基此,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分别捆扎环绕位于连接部14b、14d之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以提供摩擦力而将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的捆扎处捆绑在一起。当复合传输线1受力时,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可共同沿一移动方向d1移动而展开,复合传输线1处于展开状态,此时,位于弯折部10a-10e两侧之复合传输线1之间的夹角相较于复合传输线1处于收合状态时的夹角较大,也就是弯折部10a-10e两侧之复合传输线1之间的间距较大;再者,当复合传输线1受力时,在前述之移动方向d1上,复合传输线1可沿移动方向d1移动而收合,复合传输线1处于收合状态,此时,位于弯折部10a-10e两侧之复合传输线1之间的夹角相较于复合传输线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夹角较小,也就是弯折部10a-10e两侧之复合传输线1之间的间距较小。
20.于是,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可在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共同沿着移动方向d1展开或收折时限位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避免数据传输线111-114以及电源传输线121-124朝不同方向移动而偏移。并且,第一固定单元131-134仅设置在弯折部10a-10e之单侧,相较于在弯折部10a-10e的两侧均设置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受捆扎之数据传输线111-114以及电源传输线121-124不会太紧绷,复合传输线1在展开或收合时可提供更好的展开和收合效果。
21.在一实施例中,以前述之电源传输线121-124设置于数据传输线112、113之间为例,电源传输线121-124的绝缘表面s1并非完全地贴合于两数据传输线112、113的绝缘表面s2,电源传输线121-124系其整体的至少一部份接触于数据传输线112、113的绝缘表面s1。特别是当电源传输线121-124与数据传输线111-114处于展开状态时,位于弯折部10a-10e之电源传输线121-124与数据传输线112、113,电源传输线121-124的绝缘表面s2并非完全
地贴合于两数据传输线112、113的绝缘表面s1。
2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可为热缩套管、耐热胶带、束带或黏扣带。
23.在一实施例中,为配合机箱体21之尺寸或配合服务器中之硬件组件的配置位置,当复合传输线1的连接部14b的长度较长时,第一固定单元131-134设置于连接部14b、14d上之数量至少为二,以加强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对复合传输线1之捆扎力。例如,在连接部14b间隔设置两第一固定单元131、132,在连接部14d间隔设置两第一固定单元133、134。于是,相较于在弯折部10a-10e的两侧均设置多个第一固定单元,在弯折部10a-10e的单侧设置多个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可使用数量较少之第一固定单元,如此可降低复合传输线1的生产成本并提供相同的捆扎效果。
24.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4a-14e之间的长度并非全部相等,也就是连接部14a-14e之间可具有长度不相同之连接部14b、14c与长度不相同之连接部14d、14e。图2为根据本案之具有复合传输线1之服务器之机箱体21之一实施例之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若复合传输线1放在机箱体21中,可根据连接部14a-14e之不同长度更弹性地配置机箱体21中各硬件组件的位置,以避免因连接部14a-14e之长度均相同而造成机箱体21中之硬件组件无法闪避复合传输线1,造成复合传输线1在展开与收合时不断地接触硬件组件而刮伤,且长度不同的连接部14a-14e,可减小各连接部14a-14e之间的摩擦力,以使复合传输线1于直接或间接受外力展开或收合的过程,相较于使用长度相同的连接部14a-14e的复合传输线1可施以较少的外力而达到省力的效果。
25.图3为前述服务器之托盘23之一实施例之示意图,图4及图5为托盘23结合于机箱体21之一实施例之示意图。请合并参照图1至图5,服务器包含机箱体21、主板组件22、托盘23、储存装置24及复合传输线1。如图4-5所示,主板组件22设置在机箱体21中,储存装置24设置在托盘23中。如图2所示,机箱体21包含第一滑轨21a,第一滑轨21a位于机箱体21的两侧,第一滑轨21a的长度方向即定义出移动方向d1。如图3所示,托盘23包含第二滑轨23b,第二滑轨23b位于托盘23之两侧,第二滑轨23b可结合于第一滑轨21a,且第二滑轨23b可相对第一滑轨21a在移动方向d1上滑动,使托盘23相对于机箱体21沿着第一滑轨21a及第二滑轨23b的长度方向移动。复合传输线1之两端分别连接机箱体21与托盘23,当托盘23相对于机箱体21移动时,托盘23带动复合传输线1展开或收折,使复合传输线1在托盘23与机箱体21之间展开或收折,储存装置24即朝远离主板组件22之方向移动或朝邻近主板组件22之方向移动。举例来说,当托盘23朝远离机箱体21之方向移动时,复合传输线1由收合状态改变为展开状态,托盘23与机箱体21之间的距离渐增,储存装置24朝远离主板组件22之方向移动而与主板组件22之间的距离渐增;当托盘23朝邻近机箱体21之方向移动时,复合传输线1由展开状态改变为收合状态,托盘23与机箱体21之间的距离渐减,储存装置24朝邻近主板组件22之方向移动而与主板组件22之间的距离渐减。
26.如图4所示,当复合传输线1处于收合状态时,弯折部10a-10e两侧之复合传输线1之间的夹角较小。如图5所示,当托盘23藉由第二滑轨23b相对第一滑轨21a滑动而朝远离机箱体21之方向移动时,复合传输线1处于展开状态,弯折部10a-10e两侧之复合传输线1之间的夹角较大,且前述夹角与托盘23之移动距离之间具有正相关,也就是当托盘23与机箱体21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前述夹角较大,当托盘23与机箱体21之间的距离较近时,前述夹角较小。基此,服务器之使用者可施力于托盘23,使托盘23朝远离机箱体21之方向移动,储存装
置24朝远离主板组件22之方向移动,使用者即可在不移动主板组件22之情形下进行储存装置24之检测作业、维修作业或更换作业。在完成前述检测作业、维修作业或更换作业之后,用户可再施力使托盘23朝邻近机箱体21之方向移动,储存装置24朝邻近主板组件22之方向移动,使托盘23及储存装置24收纳在机箱体21中。
27.在一实施例中,储存装置24可为传统硬盘(hdd)或固态硬盘(sdd)。
28.在一实施例中,复合传输线1更包含多个黏性卷标,各黏性卷标系分别黏贴于各第一固定单元131-134之表面,也就是黏性标签贴附于其中一第一固定单元131-134而在同一连接部14b、14d上与第一固定单元131-134共同环绕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其中,黏性标签与所贴附的其中一第一固定单元131-134至少部分重迭,且黏性标签可加强第一固定单元131-134捆扎于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之力量;并且,黏性卷标上可记载产品信息,以增添其应用之便利性。
2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复合传输线1更包含数据端口115,数据端口115位于各数据传输线111-114之末端,数据传输线111-114可分别藉由数据端口115电性连接主板组件22。复合传输线1更包含电源端口125,电源端口125位于电源传输线121-124之末端,电源传输线121-124可藉由电源端口125电性连接主板组件22。
3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服务器更包含滑轨槽25及与滑轨槽25配合之多个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第二固定单元26a、26b可为扣环。滑轨槽25位于机箱体21之底部,且滑轨槽25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滑轨21a的长度方向及第二滑轨23b的长度方向。第二固定单元26a、26b亦设置于弯折部10a-10e之单侧,且第二固定单元26a、26b与第一固定单元131-134设置于弯折部10a-10e之相同一侧,也就是第二固定单元26a、26b与第一固定单元131-134系设置在相同之连接部14b、14d。举例来说,第二固定单元26a与第一固定单元131、132共同设置于连接部14b,第二固定单元26b与第一固定单元133、134共同设置于连接部14d;由于连接部14a、14c、14e并未设置有第一固定单元133、134,因此连接部14a、14c、14e亦未设置第二固定单元26a、26b。
31.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结合于滑轨槽25与复合传输线1。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的一端(以下称为第一端)可移动地设置于滑轨槽25中,第二固定单元26a、26b之另一端(以下称为第二端)环绕于复合传输线1之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于是,当托盘23移动时,藉由第二固定单元26a、26b与滑轨槽25之配合,第二固定单元26a、26b可随着托盘23移动而沿着滑轨槽25在移动方向d1上移动,第二固定单元26a、26b可提供摩擦力进一步限位数据传输线111-114与电源传输线121-124,避免数据传输线111-114以及电源传输线121-124朝不同方向移动而偏移,而造成数据传输线111-114以及电源传输线121-124散乱的状况。并且,当托盘23带动复合传输线1展开或收合时,由于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设置于滑轨槽25中,因此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的第一端仅会顺着滑轨槽25的长度方向移动,而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的第二端固定于复合传输线1之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而可施力于数据传输线111-114与电源传输线121-124以迫使数据传输线111-114与电源传输线121-124沿着平行于滑轨槽25的长度方向展开或收合,藉此以达到导引数据传输线111-114与电源传输线121-124的移动方向的作用,以避免复合传输线1于展开或收合的过程中朝不同方向移动而偏移,服务器之使用者可更顺畅地将托盘23拉出机箱体21或将托盘23推入机箱体21。
3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滑轨槽25具有一槽缝25a,槽缝25a具有槽缝宽度,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的第一端的外径宽度大于槽缝宽度,滑轨槽25的槽缝25a可将第二固定单元26a、26b定位于滑轨槽25中。当托盘23相对于机箱体21移动时,第二固定单元26a、26b可稳定地在滑轨槽25中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单元26a、26b之第二端可部分地环绕于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举例来说,第二固定单元26a、26b之第二端可具有c型结构或u型结构,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的第二端可勾设于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而迫使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限位,或者,例如第二固定单元26a、26b的第二端可具有一夹合件,以夹持于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而迫使数据传输线111-114及电源传输线121-124限位。
33.综上所述,根据本案之服务器及其复合传输线之一实施例,不需使用理线支架,可节省服务器机柜之成本;电源传输线的绝缘表面受数据传输线保护而不易受刮伤,避免造成电源传输线的导线裸露而短路;并且,第一固定单元仅设置在弯折部之单侧,使受捆扎之数据传输线以及电源传输线不会太紧绷,复合传输线在展开或收合时可提供更好的展开和收合效果,且当复合传输线的连接部的长度较长时,可降低复合传输线的生产成本并提供相同的捆扎效果。进一步,在同一连接部以黏性卷标及第一固定单元共同捆扎数据传输线及电源传输线,可加强捆扎于数据传输线及电源传输线之力量,且黏性标签可增添应用之便利性。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