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换热器、热泵系统和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23:30: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热泵系统和洗碗机。


背景技术:

2.换热器是一种使不同温度的两种流体实现热量交换的设备,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从而实现流体的加热或者冷却。例如,热泵系统中的冷凝器、蒸发器都是换热器的一种。其中,热泵系统的冷凝器一般采用套管式换热器,然而传统的套管式换热器的管内平均换热面积过小,流体的单位长度停留时间过短,导致换热器整体所需长度过长,占用体积过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器,旨在解决传统的换热器整体所需长度过长,占用体积过大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换热器,包括:
5.外套管,呈两端敞口设置;以及
6.至少一组导流单元组,设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导流单元组之间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过且由所述外套管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一曲折流道,所述导流单元组包括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中空叶片、连接通道和第二中空叶片,所述第一中空叶片、所述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依次连通形成有供第二流体流过且由所述外套管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二曲折流道。
7.优选地,所述第一中空叶片、所述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均相对于所述外套管的轴线呈旋扭倾斜状。
8.优选地,所述第一中空叶片与所述第二中空叶片的旋扭倾斜方向相同,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的旋扭倾斜方向相反。
9.优选地,所述连接通道贴合于所述外套管的内壁面设置。
10.优选地,所述导流单元组还包括第一中心管和第二中心管,所述第一中空叶片固定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外周,所述第一中心管远离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设有流体入口,另一端呈封闭设置,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周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中空叶片固定于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外周,所述第二中心管远离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设有流体出口,另一端呈封闭设置,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周壁设有与所述第二中空叶片连通的第二通孔。
11.优选地,在一组所述导流单元组中,所述第一中空叶片、所述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一一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各所述第一中空叶片沿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周壁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一一对应并连通;各所述第二中空叶片沿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周壁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中空叶片一一对应
并连通;各所述连接通道一一对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之间。
12.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心管和所述第二中心管均为与所述外套管同轴延伸的直管,多个所述第一中空叶片沿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周向间隔且均匀排布,多个所述第二中空叶片沿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周向间隔且均匀排布。
13.优选地,所述导流单元组设有至少两组,各组所述导流单元组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阵列排布并依次相通。
14.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节流阀和所述蒸发器相互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采用如上所述的换热器。
1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洗碗机,包括如上的热泵系统。
1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套管内设置导流单元组,其中,导流单元组包括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中空叶片、连接通道和第二中空叶片;外套管与导流单元组之间形成供第一流体流过的第一曲折流道,第一中空叶片、连接通道及第二中空叶片依次连通形成供第二流体流过的第二曲折流道。换热器工作时,第一流体(例如水)和第二流体(例如冷媒)分别在第一曲折流道和第二曲折流道内逆向流动;第一曲折流道和第二曲折流道均呈曲折状结构从外套管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从而能够在不增加外套管长度的情况下,尽量延长流道的有效长度,延长流体的有效流动路程;同时第一中空叶片和第二中空叶片均呈中空的片状结构,能够有效增大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对应流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套管式换热器而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缩短换热器的整体长度,减小换热器的整体占用体积,提升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其中一个导流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的导流单元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1中的换热器内部的流体走向示意图;
23.图6为带有热泵系统的洗碗机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号说明:
[0025][0026][0027]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9]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0]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10。
[0032]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换热器10包括外套管11和至少一组导流单元组12。其中,所述外套管11呈两端敞口设置;所述导流单元组12设于所述外套管11内,所述外套管11与所述导流单元组12之间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过且由所述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一曲折流道101,所述导流单元组12包括沿所述外套管11的轴向依次
布置的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和第二中空叶片123,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所述连接通道122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依次连通形成有供第二流体流过且由所述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二曲折流道102。
[0033]
具体地,外套管11呈中空的管状,外套管11的两端分别呈敞口设置,导流单元组12设置于外套管11内,外套管11的内周面与导流单元组1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曲折流道101,第一流体能够沿着第一曲折流道101从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导流单元组12内部形成有第二曲折流道102,第二流体能够沿着第二曲折流道102从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例如,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流体可为水,第二流体可为冷媒,水和冷媒采用逆向流动布置,也即,水自外套管11的第一敞口端进入第一曲折流道101内,再经过第一曲折流道101流至外套管11的第二敞口端输出,冷媒自外套管11的第二敞口端进入第二曲折流道102内,再通过第二曲折流道102流至外套管11的第一敞口端输出,水和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水和冷媒分别在第一曲折流道101和第二曲折流道102内流动,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水与冷媒实现热交换。
[003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管11内的导流单元组12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一组导流单元组12、两组导流单元组12,或者更多组导流单元组12。如图2中示出了导流单元组12设置有两组,当然,这只是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仅以其中一组导流单元组12为例进行说明。请结合图3和图4,其中,导流单元组12包括沿外套管11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和第二中空叶片123。第一中空叶片121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呈较宽的片状结构,连接通道122呈细长的管状结构,连接通道122的一端与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并相通,连接通道122的另一端与第二中空叶片123连接并相通。第二流体(例如冷媒)先进入第一中空叶片121内,然后经由第一中空叶片121的末端进入到连接通道122内,再经由连接通道122流入到第二中空叶片123内,最后从第二中空叶片123流出;第二流体的整个流动路径(也即第二曲折流道102)呈曲折状而不是直线状,因此能够延长流道的有效长度,延长第二流体的流动路径;并且第一中空叶片121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呈较宽的片状结构,能够增加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003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套管11内设置有导流单元组12,其中,导流单元组12包括沿所述外套管11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外套管11与导流单元组12之间形成供第一流体流过的第一曲折流道101,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及第二中空叶片123依次连通形成供第二流体流过的第二曲折流道102。换热器10工作时,第一流体(例如水)和第二流体(例如冷媒)分别在第一曲折流道101和第二曲折流道102内逆向流动;第一曲折流道101和第二曲折流道102均呈曲折状结构从外套管1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从而能够在不增加外套管11长度的情况下,尽量延长流道的有效长度,延长流体的有效流动路程;同时第一中空叶片121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均呈中空的片状结构,能够有效增大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对应流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套管式换热器而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缩短换热器10的整体长度,减小换热器10的整体占用体积,提升换热效率。
[003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所述连接通道122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均相
对于所述外套管11的轴线呈旋扭倾斜状。具体地,以第一中空叶片121为例,第一中空叶片121相对于外套管11的轴线呈旋扭倾斜状,也即第一中空叶片121相对于外套管11的轴线具有一定的旋扭角度,第一中空叶片121沿着外套管11的轴向延伸的同时还沿着外套管11的周向扭曲,从而使得第一中空叶片121呈现出旋扭状而并非呈完全平面状结构。类似地,第二中空叶片123也相对于外套管11的轴线呈旋扭倾斜状,使得第二中空叶片123呈现出旋扭状而并非呈完全平面状结构。连接通道122相对于外套管11的轴线呈旋扭倾斜状,使得连接通道122呈现出旋扭状而并非直线状结构。
[0037]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均设置为旋扭状,第一流体沿着第一曲折流道101流动时,能够依次顺着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及第二中空叶片123的外表面旋向运动产生旋流,有利于增加第一流体的流程和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并且还能够减小第一流体的流动阻力,从而减小能耗。第二流体沿着第二曲折流道102流动时,能够依次顺着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及第二中空叶片123的内表面旋向运动产生旋流,有利于增加第二流体的流程和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003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与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的旋扭倾斜方向相同,所述连接通道122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的旋扭倾斜方向相反。例如,第一中空叶片121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均相对于外套管11的轴线正旋,连接通道122相对于外套管11的轴线反旋,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正旋和反旋只是相对而言,表明两者旋向不同。以第一流体(例如水)的流动为例,第一流体沿着第一中空叶片121的表面流动产生旋流,到达第一中空叶片121的末端后,由于连接通道122的旋向改变,使得第一流体的流动产生突变,有利于第一流体冲刷连接通道122的外表面,并且第二流体(例如冷媒)通过相对较为细长的连接通道122时具有较长的停留时间,如此,能够有效提升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量,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0039]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通道122贴合于所述外套管11的内壁面设置。第一流体冲刷连接通道122的外表面时,会对连接通道122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而连接通道122本身为细长条结构,将连接通道122贴合于外套管11的内壁面设置,能够提升连接通道122的结构强度,避免连接通道122在长期冲刷下发生折断损坏,提升换热器10的使用寿命。另外连接通道122贴合于外套管11的内壁面设置,也有利于将连接通道122与外套管11一体成型,例如可通过3d打印技术在外套管11内壁面打印出连接通道122,如此能够简化换热器10的生产工艺,节约成本。
[0040]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3和图4,所述导流单元组12还包括第一中心管124和第二中心管125,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固定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24的外周,所述第一中心管124远离所述连接通道122的一端设有流体入口1241,所述第一中心管124的另一端呈封闭设置,所述第一中心管124的周壁设有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连通的第一通孔1242;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固定于所述第二中心管125的外周,所述第二中心管125远离所述连接通道122的一端设有流体出口1251,所述第二中心管125的另一端呈封闭设置,所述第二中心管125的周壁设有与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连通的第二通孔1252。
[0041]
具体地,第一中心管124为与外套管11同轴延伸的直管,第一中心管124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管状结构,第一中空叶片121的一侧贴合于第一中心管124的外周面设置
并沿着第一中心管124延伸,第一中心管124的开口端设有流体入口1241,第一中心管124的侧壁设有第一通孔1242,第二流体能够从流体入口1241进入到第一中心管124内,再经由第一通孔1242流入到第一中空叶片121内。第二中心管125为与外套管11同轴延伸的直管,第二中心管125呈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管状结构,第二中空叶片123的一侧贴合于第二中心管125的外周面设置并沿着第二中心管125延伸,第二中心管125的开口端设有流体出口1251,第二中心管125的侧壁设有第二通孔1252,第二流体能够从第一中空叶片121经由连接通道122流入到第二中空叶片123,再由第二中空叶片123经由第二通孔1252流入到第二中心管125,最后从第二中心管125的流体出口1251处流出。
[0042]
进一步地,在一组所述导流单元组12中,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所述连接通道122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一一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各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沿所述第一中心管124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中心管124的周壁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242,所述第一通孔1242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一一对应并连通;各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沿所述第二中心管125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中心管125的周壁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252,所述第二通孔1252与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一一对应并连通;各所述连接通道122一一对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之间。
[0043]
具体地,多个第一中空叶片121沿第一中心管124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二中空叶片123沿第二中心管125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连接通道122沿外套管11的内周面间隔布置,每一连接通道122的一端与第一中空叶片121靠近外套管11内壁面的端部连接并相通,每一连接通道122的另一端与第二中空叶片123靠近外套管11内壁面的端部连接并相通。任意相邻两个第一中空叶片121之间形成第一通道、任意相邻两个第二中空叶片123之间形成第二通道,多个连接通道122之间形成中间通道。
[0044]
第一流体沿第一曲折流道101的流动路径大体如下,第一流体自外套管11的一端进入第一通道,再从第一通道进入到中间通道,再由中间通道进入到第三通道。第二流体沿第二曲折流道102的流动路径大体如下,第二流体自第一中心管124的流体入口1241进入到第一中心管124内,再经由第一中心管124侧壁上的多个第一通孔1242分流至对应的第一中空叶片121内,然后在各第一中空叶片121紧贴外套管11内壁面的末端进入到对应的连接通道122内,再经由连接通道122进入到第二中空叶片123内,最后经由第二中心管125外周面的多个第二通孔1252汇流至第二中心管125内,再由第二中心管125的流体出口1251流出,在由第一中心管124进入到多个第一中空叶片121的过程中,第二流体做离心方向的发散运动,在由多个第二中空叶片123进入到第二中心管125的过程中,第二流体做向心方向的汇聚运动。上述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的接触面积,延长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对应流道内的流程和停留时间,提升换热效率。
[004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心管124和所述第二中心管125均为与所述外套管11同轴延伸的直管,多个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沿所述第一中心管124的周向间隔且均匀排布,多个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沿所述第二中心管125的周向间隔且均匀排布。如此,在同一圆周截面上,任意相邻两个第一中空叶片121之间的间距相等,任意相邻两个第二中空叶片123之间的间距相等,使得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流动分布更为均匀,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的换热更为均匀。
[0046]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导流单元组12设有至少两组,各组所述导
流单元组12沿所述外套管11的轴向阵列排布并依次相通。如此,第二流体流经第一组导流单元组12的第二曲折流道102后,能够紧接着进入下一组导流单元组12的第二曲折流道102,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二流体的流动路程,实现更好的换热效果。
[0047]
请结合图1和图2,在一较优实施例中,该换热器10包括外套管11和设于外套管11内的至少两组导流单元组12,其中,每一组导流单元组12包括第一中心管124、多个第一中空叶片121、多个连接通道122、多个第二中空叶片123,以及第二中心管125。多个第一中空叶片121沿第一中心管124的周向间隔且均匀排布,多个第二中空叶片123沿第二中心管125的周向间隔且均匀排布,多个连接通道122贴合于外套管11的内周面间隔且均匀排布,每一连接通道122的一端与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并相通,每一连接通道122的另一端与第二中空叶片123连接并相通。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均相对于外套管11的轴线呈旋扭倾斜状。第一中空叶片121与第二中空叶片123的旋扭倾斜方向相同,连接通道122与第一中空叶片121及第二中空叶片123的旋扭倾斜方向相反。
[0048]
具体地,请结合图1和图5,第一流体(例如水)经由外套管11的一个敞口进入任意相邻两个第一中空叶片121之间的第一通道,再经由多个第一通道汇聚至多个连接通道122限定出的中间通道,再经由中间通道发散到任意相邻两个第二中空叶片123之间的第二通道,最后从外套管11的另一个敞口流出。第二流体与第一流体呈逆流布置,第二流体(例如冷媒)自第一中心管124的流体入口1241进入到第一中心管124内,再经由第一中心管124侧壁上的多个第一通孔1242分流至对应的第一中空叶片121内并在第一中空叶片121内做离心方向的发散运动,然后在各第一中空叶片121紧贴外套管11内壁面的末端进入到对应的连接通道122内,再经由连接通道122进入到第二中空叶片123内并在第二中空叶片123内做向心方向的汇聚流动,最后经由第二中心管125外周面的多个第二通孔1252汇流至第二中心管125内,再由第二中心管125的流体出口1251流出到下一个导流单元组12内。
[004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空叶片121和第二中空叶片123呈片状结构,能够增大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并且第一中空叶片121与第二中空叶片123呈旋扭结构,能够诱导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产生旋流,有利于增加第一流体及第二流体的流程,增加停留时间,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小第一流体的流动阻力,从而减小能耗。第一中空叶片121及第二中空叶片123与连接通道122的旋向相反,有利于第一流体冲刷连接通道122,从而提高对流换热量。总体而言,相较于传统的套管式换热器,在实现相同换热效果的条件下,本技术方案的换热器10的总体长度更短,占用体积更小,有利于热泵系统20的小型化。
[0050]
请参照图6,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热泵系统20,在一实施例中,该热泵系统20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2、节流阀23和蒸发器24,所述压缩机21、所述冷凝器22、所述节流阀23和所述蒸发器24相互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22采用如上所述的换热器10。
[0051]
本方案的热泵系统20采用上述的换热器10作为冷凝器22。其中,换热器10包括外套管11和导流单元组12。其中,所述外套管11呈两端敞口设置;所述导流单元组12设于所述外套管11内,所述外套管11与所述导流单元组12之间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过且由所述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一曲折流道101,所述导流单元组12包括沿所述外套管11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和第二中空叶片123,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所述连接通道122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依次连通形成有供第二流体流过且由所述
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二曲折流道102。相较于传统的套管式换热器而言,在实现同等换热效果的情况下,本方案的换热器10的整体长度更小,占用空间更小,进而使得热泵系统20的整体更为紧凑,体积更小,并且换热效率更高。其中,换热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热泵系统2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52]
进一步地,热泵系统20包括多个冷凝器22(换热器10),多个冷凝器22采用并联的方式接入到热泵系统20的循环回路。如此,每个冷凝器22可独立控制,能够根据实际换热需要控制不同数量的冷凝器22工作。并且多个冷凝器22并联,并不会增大热泵系统20的整体长度,使得热泵系统20具有高效换热功能的同时,能够保持较小的长度。
[0053]
请参照图6,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洗碗机200,在一实施例中,该洗碗机200包括机体及设于机体内的热泵系统20。该热泵系统20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2、节流阀23和蒸发器24,所述压缩机21、所述冷凝器22、所述节流阀23和所述蒸发器24相互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22采用如上所述的换热器10。其中,换热器10包括外套管11和导流单元组12。所述外套管11呈两端敞口设置;所述导流单元组12设于所述外套管11内,所述外套管11与所述导流单元组12之间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过且由所述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一曲折流道101,所述导流单元组12包括沿所述外套管11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中空叶片121、连接通道122和第二中空叶片123,所述第一中空叶片121、所述连接通道122和所述第二中空叶片123依次连通形成有供第二流体流过且由所述外套管11的一端流向其另一端的第二曲折流道102。
[0054]
具体地,如图6所示,热泵系统20集中于洗碗机200的底盘中,热泵系统20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2、节流阀23和蒸发器24,其中冷凝器22采用上述换热器10。冷凝器22(也即换热器10)的冷媒通道(也即换热器10的第二曲折流道102)与节流阀23、蒸发器24及压缩机21依次连接形成供冷媒流通的循环回路,冷凝器22(也即换热器10)的水通道(也即换热器10的第一曲折流道101)的出水端与循环水泵26的进水口连通,水通道的进水端与腔内水槽27的回水口相连通,循环水泵26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洗碗机200内腔中的喷淋臂28连通。其中,喷淋臂28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
[0055]
洗碗机200正常工作时,由循环水泵26提供动力以驱动循环水进行清洗,循环水泵26将热水由管道泵入喷淋臂28,喷淋臂28位于机体的内腔中,喷淋臂通过多个喷淋孔将热水喷淋在餐具上,最后热水在重力作用下进入腔内水槽27中进行收集,并由回水口流出经由冷凝器22进入循环水泵26。热泵系统20所用冷凝器22位于回水口和循环水泵26之间,冷凝器22的一侧为水通道,另一侧为冷媒通道,在冷凝器22内完成水加热过程,该冷凝器22具体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冷凝器22为热泵系统20的高温侧,用于将冷媒的热量传递给水;热泵系统20的低温侧为蒸发器24,用于冷媒与空气换热。可选地,热泵系统20还包括风扇25,风扇25位于蒸发器24的内侧。风扇25具体可为轴流风扇。整个热泵系统20的组件被风扇25分开,风扇25的一侧为冷凝器22、压缩机21,更靠近循环水泵26,便于连接水管;风扇25的另外一侧为蒸发器24和风道,位于底盘前侧,便于与空气完成换热,其中风扇25的进风口连接进风风道,风扇25的出风口连接出风风道,进风风道的另一端是蒸发器24。与空气换热时,空气经蒸发器24后全部进入进风风道,然后进入风扇25,最后出风风道流出,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在底盘前侧。本方案的洗碗机200采用了上述的热泵系统20,该热泵系统20
整体布局紧凑,占用空间小,从而能够使洗碗机200整体更为紧凑,体积更小。其中,换热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洗碗机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5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