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与流程

2022-02-22 19:15: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消费者对电视显示画质的更高要求,出现许多全新的显示技术,其中迷你发光二极管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迷你发光二极管技术多应用于电视背光部分,通过驱动系统可实现极小分区的精细化控制,达到媲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效果。另外,可以通过局部调光(localdimming)技术调节迷你发光二极管来实现多种功能。其中,可以通过动态画面响应时间(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mprt)功能来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具体地,mprt功能是在液晶转态过程时关闭背光,当液晶达到目标状态时再打开背光,因此液晶在翻转的过程中将会被遮盖,可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
3.但是,在未来的液晶显示面板制程中,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会把5道光罩的工艺逐步切换为四道光罩的工艺。当采用四道光罩工艺形成液晶显示面板时,由于缺少一道光罩会导致薄膜晶体管器件在被光照后导电性发生变化。而当采用mprt功能时,当液晶处于状态过程时,完全关闭背光,从而导致液晶显示面板局部区域的薄膜晶体管没有被光照射到,从而导致这部分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没有发生改变,进而会产生水波纹问题。
4.因此,如何解决采用四道光罩工艺形成的液晶显示面板在mprt功能下出现的水波纹问题是面板厂家需要攻克的难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四道光罩工艺形成的液晶显示面板在mprt功能下易出现水波纹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其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7.检测液晶所处的状态;
8.当所述液晶处于稳态时,输出第一预设电流至所述背光模组,以使所述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
9.当所述液晶处于转态时,输出第二预设电流至所述背光模组,以使所述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电流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电流。
1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电流的范围为1.5毫安-2.5毫安。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电流的范围为20毫安-30毫安。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还包括处于稳态和转态之间的过渡阶段,当所述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提供至所述背光模组的电流从所述第一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所述第二预设电流。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提供至所述背光
模组的电流变化趋势呈斜线状。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提供至所述背光模组的电流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依次增加的弧形状。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提供至所述背光模组的电流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依次减小的弧形状
17.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18.检测单元,检测液晶所处的状态;
19.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用于当所述液晶处于稳态时,输出第一预设电流至所述背光模组,以使所述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还用于当所述液晶处于转态时,输出第二预设电流至所述背光模组,以使所述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
20.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当液晶处于稳态时,输出第一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使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输出第二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使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其中,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虽然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无法使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但依据会有部分光照射到薄膜晶体管,使所有区域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均能发生改变,减少薄膜晶体管之间的特性差异,从而解决液晶显示面板在mprt功能下出现的水波纹问题,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第一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第二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第三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第四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第五示意图。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第六示意图。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第七示意图。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
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5.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包括:步骤101、检测液晶所处的状态。
36.步骤102、当液晶处于稳态时,输出第一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以使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输出第二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以使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
37.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液晶处于稳态时,液晶的长轴的方向不发生改变,且与竖直方向平行,即液晶的长轴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稳定为零。当液晶处于转态时,液晶的长轴的方向一直在发生变化,且与竖直方向不平行,即液晶的长轴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一直在发生变化且不为零。当背光模组处于正常点亮状态时,背光模组可以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所需的光。当背光模组处于微点亮状态时,背光模组发出很微弱的光,此时背光模组发出的光不足以支持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
38.需要说明的是,当液晶处于稳态时,液晶显示面板需要正常显示,此时背光模组需要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显示所需的背光,因此此时背光模组需要呈正常点亮状态;而当液晶处于转态时,液晶显示面板不需要显示,因此此时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均可。
39.在现有技术中,当通过mprt功能来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时,在液晶处于稳态时,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在液晶处于转态时,背光模组呈关闭状态;从而导致液晶显示面板的局部区域的薄膜晶体管没有被背光照射到。而当采用四道光罩工艺形成液晶显示面板时,由于缺少一道光罩会导致薄膜晶体管器件在被光照后导电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没有被背光照射到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与被背光照射到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差异增大,从而产生水波纹问题。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在液晶处于转态时,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在液晶处于稳态时,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其一,不论是液晶处于转态还是处于稳态,背光模组均呈点亮状态,因此液晶显示面板的任何区域的薄膜晶体管均会被背光照射到,因此采用四道光罩的工艺形成液晶显示面板时,任何区域的薄膜晶体管都会被光照射到,任何区域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都会发生改变,从而不会出现不同区域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差异较大的现象,从而可以解决水波纹问题,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其二,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背光模组处于微点亮状态,此时,由于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较低,因此就算背光模组处于点亮状态,但是由于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的亮度较低,液晶显示面板也无法正常显示,从而可以采用mprt功能来解决拖尾的问题,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
果。
41.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第一电流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一帧时间内,液晶包括稳态以及转态两个阶段。当液晶处于稳态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为第一预设电流,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为第二预设电流。
42.其中,第一预设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
43.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的亮度与背光模组所接收到的电流有关,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越大,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的亮度越强。因此,为了在液晶处于转态时使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提供给背光模组的第二预设电流远远小于第一预设电流。
44.其中,第一预设电流的范围为20毫安-30毫安。具体地,第一预设电流为20毫安、21毫安、22毫安、23.5毫安、25毫安、27毫安或30毫安。第一预设电流的具体数值由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的具体需求所确定。
45.其中,第二预设电流的范围为1.5毫安-2.5毫安。具体地,第二预设电流为1.5毫安、1.6毫安、1.7毫安、1.8毫安、2.0毫安、2.2毫安或2.5毫安。第二预设电流的具体数值依据液晶显示面板的具体穿透率所确定。
46.其中,在一帧时间内,液晶处于转态的时间为1毫秒至4毫秒。具体地,液晶处于转态的时间为1毫秒、1.5毫秒、2毫秒、3毫秒或4毫秒。液晶处于转态的具体时间由液晶的材料所确定。
47.另外,液晶处于稳态的时间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帧频有关。具体的,一帧时间减去液晶处于转态的时间为液晶处于稳态的时间。其中,当液晶显示面板的刷新率为60赫兹时,一帧的时间大约为16.6毫秒,那么液晶处于稳态的时间为12.6毫秒-15.6毫秒。
48.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第二电流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帧时间内,液晶包括稳态、转态以及处于稳态和转态之间的过渡阶段。其中,当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斜线状。
49.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过渡阶段,使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可以避免因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发生骤变而影响背光模组的发光。
50.其中,当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液晶长轴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5度。当液晶处于稳态阶段时,液晶长轴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当液晶处于转态时,液晶长轴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于5度。
51.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第三电流示意图。图4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与图3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区别在于:当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弧形状。
52.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为了通过mprt功能来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因此,在液晶未达到稳定状态时,需要防止背光模组发出的光能够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画面。因此,通过使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弧形状,可以尽可能地缩短液晶在未达到稳定状态时背光模组接收到高电流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液晶在未达到稳定状态时,背光模组接收到高电流而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画面,
从而可以便于通过mprt功能来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进而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53.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第四电流示意图。图5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与图3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区别在于:当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弧形状。
54.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弧形状时,背光模组可以更早地接收到足以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的高电流,从而可以更早地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增加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时间,进而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55.请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第五电流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一帧时间内,液晶包括稳态、转态、处于稳态和转态之间的过渡阶段以及处于稳态和转态之间的衔接阶段。其中,当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斜线状。当液晶处于衔接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一预设电流逐渐降低至第二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斜线状。
56.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过渡阶段,使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可以避免因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发生骤变而影响背光模组的发光。通过在衔接阶段,使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一预设电流逐渐降低至第二预设电流,可以避免因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发生骤变而降低背光模组的寿命。
57.其中,当液晶处于过渡阶段以及衔接阶段时,液晶长轴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5度。当液晶处于稳态阶段时,液晶长轴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当液晶处于转态时,液晶长轴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于5度。
58.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第六电流示意图。图7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与图6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区别在于:当液晶处于过渡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弧形状。当液晶处于衔接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一预设电流逐渐降低至第二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弧形状。
59.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为了通过mprt功能来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因此,在液晶未达到稳定状态时,需要防止背光模组发出的光能够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画面。因此,通过在过渡阶段使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弧形状,以及在衔接阶段使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弧形状,可以尽可能地缩短液晶在未达到稳定状态时背光模组接收到高电流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液晶在未达到稳定状态时,背光模组接收到高电流而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画面,从而可以便于通过mprt功能来解决动态画面的拖尾问题,进而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60.请参阅图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第七电流示意图。图8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与图6所示的流经背光模组的电流的区别在于:当液晶处于过渡阶
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二预设电流逐渐增加至第一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弧形状。当液晶处于衔接阶段时,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从第一预设电流逐渐降低至第二预设电流,且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弧形状。
61.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在过渡阶段,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减小的弧形状时,背光模组可以更早地接收到足以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的高电流,从而可以更早地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进而增加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时间,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另外,当在衔接阶段,背光模组接收到的电流的变化趋势呈曲线斜率逐渐增加的弧形状时,背光模组可以更晚地接收到不能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的低电流,从而可以延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的时间,进而增加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时间,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62.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中,当液晶处于稳态时,输出第一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使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输出第二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使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其中,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虽然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无法使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但依据会有部分光照射到薄膜晶体管,使所有区域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均能发生改变,减少薄膜晶体管之间的特性差异,从而解决液晶显示面板在mprt功能下出现的水波纹问题,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63.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装置。请参阅图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装置20包括检测单元201以及输出单元202。其中,检测单元201用于检测液晶所处的状态。输出单元202用于当液晶处于稳态时,输出第一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以使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输出单元202还用于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输出第二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以使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
64.另外,上述实施例已经对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对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不做过多赘述。
65.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驱动装置中,当液晶处于稳态时,输出第一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使背光模组呈正常点亮状态,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输出第二预设电流至背光模组,使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其中,当液晶处于转态时,虽然背光模组呈微点亮状态,无法使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但依据会有部分光照射到薄膜晶体管,使所有区域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性均能发生改变,减少薄膜晶体管之间的特性差异,从而解决液晶显示面板在mprt功能下出现的水波纹问题,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66.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及驱动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