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6:57: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的检测是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各类建筑结构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变形检测装置。
3.现有的检测装置不能根据现场需要合理选择检测的高度和位置,适用性有限,工作效率低,其次,减震效果差,容易受震损坏,增加了设备维修的成本和难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减震装置,所述升降装置的内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双向电机,所述双向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升降装置内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相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块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
6.优选的,两组所述支撑杆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外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
7.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块,所述第二螺纹块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检测装置本体,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手轮。
8.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的后侧壁固定连接有散热窗。
9.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的前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减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机脚。
10.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的内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底板,所述减震装置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顶板,所述减震装置顶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提供设置升降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合理调节检测装置本体的高度,能够适应现场不同高度的检测需要,提供设置手轮、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块、第二滑杆和第二滑块等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合
理调节检测装置本体的位置,使得设备的适用性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设置减震装置,不容易受震损坏,降低了设备维修的成本和难度。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详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后视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详图。
16.图中:1、升降装置;2、双向电机;3、减震装置;301、减震装置底板;302、减震弹簧;303、减震装置顶板;304、缓冲垫;4、第一齿轮;5、第一螺纹杆;6、第一螺纹块;7、第二齿轮;8、第一滑杆;9、第一滑块;10、第一连接杆;11、支撑杆;12、散热窗;13、第二滑杆;14、第二螺纹杆;15、第二螺纹块;16、第二滑块;17、第二连接杆;18、支撑柱;19、检测装置本体;20、手轮;21、控制面板;22、机脚。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包括升降装置1和减震装置3,升降装置1的内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双向电机2,双向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升降装置1内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轴承,轴承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5,第一螺纹杆5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6,第一螺纹杆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7,第二齿轮7和第一齿轮4相啮合连接,第一螺纹块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第一连接杆10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9,第一滑块9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一滑杆8,第一连接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1,双向电机2用于提供动力。
19.请参阅图2,两组支撑杆11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3,第二滑杆13的外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6,第二滑块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7,第二滑杆13和第二滑块16相配合使用;
20.请参阅图2,第二连接杆1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块15,第二螺纹块15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4,第二螺纹块1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8,支撑柱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检测装置本体19,第二螺纹杆14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手轮20,手轮20方便转动第二螺纹杆14;
21.请参阅图3,升降装置1的后侧壁固定连接有散热窗12,散热窗12起散热作用;
22.请参阅图1,升降装置1的前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21,减震装置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机脚22,控制面板21方便操作设备;
23.请参阅图4,减震装置3的内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底板301,减震装置底板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302,减震弹簧3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顶板303,
减震装置顶板30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304,减震装置3起减震作用。
24.工作原理:开始工作前,通过控制面板21设置相关参数,准备工作完成后,启动双向电机2,通过升降装置1内部设置的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7等构件,调节检测装置本体19的高度,高度调节完毕后,只需转动手轮20,进而检测装置本体19的检测位置,位置和高度调节好之后,就可以启动检测装置本体19,开始检测工作,通过设置减震装置3,不容易受震损坏,降低了设备维修的成本和难度,根据设备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时间,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以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包括升降装置(1)和减震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1)的内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双向电机(2),所述双向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所述升降装置(1)内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5),所述第一螺纹杆(5)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6),所述第一螺纹杆(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7),所述第二齿轮(7)和第一齿轮(4)相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块(6)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0),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9),所述第一滑块(9)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一滑杆(8),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支撑杆(11)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3),所述第二滑杆(13)的外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6),所述第二滑块(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1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块(15),所述第二螺纹块(15)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4),所述第二螺纹块(1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8),所述支撑柱(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检测装置本体(19),所述第二螺纹杆(14)的一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手轮(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1)的后侧壁固定连接有散热窗(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1)的前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21),所述减震装置(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机脚(2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3)的内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底板(301),所述减震装置底板(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302),所述减震弹簧(30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顶板(303),所述减震装置顶板(30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30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的一种建筑物变形检测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减震装置,所述升降装置的内侧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双向电机,所述双向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升降装置内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提供设置升降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合理调节检测装置本体的高度,能够适应现场不同高度的检测需要,提供设置手轮、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块、第二滑杆和第二滑块等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合理调节检测装置本体的位置,使得设备的适用性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很大的提高。


技术研发人员:夏媛波 角述辉 肖朝辉 张永红 赵燕芬 保瑞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臻盟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1
技术公布日:2022/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