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6:34: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属于雨水收集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为控制面源污染,环保部门及相关规范均要求存在面源污染可能的生产装置、料场区域等均需要设置雨水调蓄池用于收集初期雨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由于很多存在面源污染的区域,地面环境较差,收集的初期雨水悬浮物浓度较高,部分区域初期雨水中含油部分油脂,对后续处理,水质达标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3.目前的初期雨水收集池仅有存储、调蓄作用,对于悬浮物的初步处理和油脂没有考虑。而初期雨水悬浮物浓度较高,部分区域初期雨水中含油部分油脂,对后续处理,水质达标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4.且现有的雨水收集池没有实现自动化控制,需在雨季有专人进行控制,增加了现场人员的劳动负荷。
5.综上,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问题:
6.一、雨水收集池仅有初期调蓄作用,无初步处理功能。根据相关规范计算出初期雨水收集池的容积,雨水经过汇流后汇入初期雨水收集池,待水池集满后,通过阀门切换将其余雨水排至现有雨水系统。收集池内的雨水通过提升,排至处理系统。
7.二、雨水收集池缺少自动控制,无法根据水位等条件进行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的切换,需要人工调节,存在劳动强度大、操作不及时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池,具有隔油、沉淀作用且能够自动运行。
9.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10.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切换闸门井3;所述切换闸门井3具有与外部雨水通道连通的雨水进入口4、与雨水收集池连通的收集池输出口6和与排水系统连通的排水系统输出口5;所述收集池输出口6设有第一闸门f1,所述排水系统输出口5设有第二闸门f2;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有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内自前向后依次为沉泥区、隔油区、出水区;所述沉泥区为一底部低洼的区域;所述隔油区底部先逐渐抬高再逐渐降低,隔油区每间隔设定距离设置一直立的隔油板1,所述隔油1板横向覆盖所述水流通道,上部高于液面,下部距离池底有一间隙;所述出水区设有至少一将水排出的排水泵;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有液位计,控制系统根据液位计的液位控制所述第一闸门f1和第二闸门f2的开闭。
11.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有一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尾部具有一洞口,使所述水流通道平面视角下呈u形,所述隔油板1分布于所述中隔板两侧的对应位置。
12.进一步的,所述沉泥区与出水区位于所述中隔板两侧,前后位置对应,且均为所述
底部低洼的区域;所述雨水收集池整体的底部沿所述中隔板方向,自隔油区起始部向后具有一致的所述“底部先逐渐抬高”的向上坡度;所述隔油区末端的底部设有一挡泥板2,所述挡泥板2横向覆盖所述水流通道,高出池底设定距离。
13.进一步的,所述沉泥区与收集池输出口6高度对应的位置设有一导流堰8,所述导流堰横向覆盖所述水流通道的宽度,底部与池底具有设定间距。
14.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池侧壁设有若干与池底连接的爬梯7。
15.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池平面视角呈矩形结构。
16.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采用上述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正常状态下,第一闸门f1常开,第二闸门f2常闭;a.初始状态:第一闸门f1全开,第二闸门f2全关;b.无雨时:当液位计监测到雨水收集池内的水位到达启泵水位时,排水泵开始工作,此时第一闸门f1全开,第二闸门f2全关;c.下雨时:当液位计监测到雨水收集池内的水位达到设计收集量时,第二闸门f2全开,延时5~10s后,第一闸门f1全关。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特别适用于存在大量悬浮物和油脂的初期雨水系统,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提升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
19.2)雨水收集池实现自动控制,可根据水位条件进行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的切换,无需人工调节,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操作的及时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平面图。
21.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22.图3是图1中b-b向剖视图。
23.图4是图1中c-c向剖视图。
24.图中,1.隔油板,2.挡泥板,3.切换闸门井,4.雨水进入口,5.排水系统输出口,6.收集池输出口,7.爬梯,8.导流堰,9.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6.参见图1-图4,一种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切换闸门井3;所述切换闸门井3具有与外部雨水通道连通的雨水进入口4、与雨水收集池连通的收集池输出口6和与排水系统连通的排水系统输出口5;所述收集池输出口6设有第一闸门f1,所述排水系统输出口5设有第二闸门f2;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有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内自前向后依次为沉泥区、隔油区、出水区;所述沉泥区为一底部低洼的区域;所述隔油区底部先逐渐抬高再逐渐降低,隔油区每间隔设定距离设置一直立的隔油板1,所述隔油1板横向覆盖所述水流通道,上部高于液面,下部距离池底有一间隙;所述出水区设有至少一将水排出的排水泵;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有液位计,控制系统根据液位计的液位控制所述第一闸门f1和第二闸门f2的开闭。
27.具体地,例如,本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水池应用于废钢料场场地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参见图1,初期雨水集水池单座尺寸为:l
×b×
h=16m
×
5m
×‑
2.5m(局部-3.5m),钢筋混凝
土结构,池内分为2格,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悬浮物/油脂去除率。池内设置进水区、沉淀区、隔油区、出水区。进水区设置导流堰8,池内回旋流道内布置4道隔油板1,出水区设施2台潜水排污泵,用于排放池内废水。需要说明的是,该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具体实际尺寸可以根据收集区域灵活确定。
28.参见图1-2,切换闸门井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切换闸门井3内设置2台钢板闸门,分别控制进池和进雨水系统2个流道。池内设置液位计,液位与排水泵、各闸门连锁,可实现全自动控制。
29.池体设计为多格形式,可延长水流在池体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沉淀效率和隔油效果。由于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隔油板,并根据水位调整控制每个隔油板的标高,可提高隔油效率。
30.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雨水收集池内设有一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尾部具有一洞口,使所述水流通道平面视角下呈u形,所述隔油板1分布于所述中隔板两侧的对应位置。
31.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3,所述沉泥区与出水区位于所述中隔板两侧,前后位置对应,且均为所述底部低洼的区域;所述雨水收集池整体的底部沿所述中隔板方向,自隔油区起始部向后具有一致的所述“底部先逐渐抬高”的向上坡度;所述隔油区末端的底部设有一挡泥板2,所述挡泥板2横向覆盖所述水流通道,高出池底设定距离。
32.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2,所述沉泥区与收集池输出口6高度对应的位置设有一导流堰8,所述导流堰8横向覆盖所述水流通道的宽度,底部与池底具有设定间距。导流堰可防止进水短流。
33.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雨水收集池侧壁设有若干与池底连接的爬梯7。
34.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雨水收集池平面视角呈矩形结构。
35.工作原理:增加初期雨水收集池的沉淀/隔油功能。利用液位信号控制闸门和水泵的运行状态,实现全自动运行。增加初期雨水收集池的水质初步处理作用,降低后续处理工艺的处理负荷;实现了初期雨水收集池自动运行、切换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池体设计形式实际可灵活多变,可结合现场场地条件进行优化设计;闸门井与池体布置方式和相对位置均可调。
36.本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工作时:
37.正常状态下,第一闸门f1常开,第二闸门f2常闭;
38.a.初始状态:第一闸门f1全开,第二闸门f2全关;
39.b.无雨时:当液位计监测到雨水收集池内的水位到达启泵水位时,排水泵开始工作,此时第一闸门f1全开,第二闸门f2全关;
40.c.下雨时:当液位计监测到雨水收集池内的水位达到设计收集量时,第二闸门f2全开,延时5~10s后,第一闸门f1全关。
41.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