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助推助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5:26: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助推助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简易且能设置在小空间的助推助拔装置。


背景技术:

2.一般电子设备中,例如电子控制器等电子器件要安装至对应的壳体或由其上进行拆卸时,往往需要通过助推助拔装置来协助完成。
3.然而,现有的助推助拔装置主要采用大尺寸或复杂机构设计来达到高的杠杆比,因此,需要较大的空间、更多的零件,及花费较高的成本才能达到省力效果。
4.此外,另一种现有的助推助拔装置,于供使用者握持的部位没有设置握持辅助,让使用者于握持使用助推助拔装置时,手部容易感到疼痛而难以施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推助拔装置,其两相反侧边可分别连接物件,及卡接于壳体的限位槽,所述助推助拔装置包含连动本体与握持组。连动本体包括往所述壳体方向凸伸而对应所述限位槽的凸轮。握持组由所述连动本体往远离所述凸轮方向延伸,所述凸轮可滑动地卡接于所述限位槽,所述握持组供使用者握持并带动所述连动本体相对所述壳体位移,从而让所述物件进出所述壳体,并且在所述物件移入所述壳体时定位于所述壳体,限制所述物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位移。
6.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所述壳体包括界定出供所述物件容置而具有前端的开口的容室,及位于所述连动本体反向所述物件一侧的挡板,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挡板上,并由所述开口往所述容室且远离所述握持组方向延伸。
7.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所述限位槽包括往后横向延伸的横向段以及由所述横向段后端往下延伸的纵向段。
8.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所述横向段与所述纵向段大体垂直,所述限位槽呈l型。
9.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所述横向端前端的开口略为扩大。
10.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包含所述连动本体呈平板状,并具有位于两相反侧而分别邻近所述物件与所述壳体的平板面,所述凸轮形成于邻近所述壳体的平板面。
11.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所述连动本体还包括用于枢接所述物件的枢接部。
12.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所述握持组由所述连动本体反向所述凸轮的端部,往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13.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所述握持组包括握持本体、第二操作部,及第一操作部,所述握持本体具有朝向所述凸轮的底缘,及与所述底缘反向的顶缘,所述第二操作部设置于所述底缘,所述第一操作部设置于所述顶缘。
14.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包含,所述握持组还包括贯穿所述握持本体及所述第一
操作部的旋转销,使所述第一操作部可相对所述第二操作部翘动,让所述第一操作部可扣抵于形成于所述物件侧边的定位销上。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通过凸轮的设置,以与壳体的限位槽相配合,能降低整体空间的要求,并让握持组与凸轮设置在两相反端,以让助推助拔装置在较小的空间及使用较少的零件便能到高杠杆比。
附图说明
16.图1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位于物件与壳体的挡板之间;
17.图2是一局部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的结构并省略图1的挡板;
18.图3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连接于物件侧边并往壳体方向位移而带动物件的示意图;
19.图4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带动物件推入壳体的容室中;
20.图5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于物件完整的位于壳体的容室时,其第一操作部扣抵于物件侧边的定位销上;
21.图6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按压第一操作部时,第一操作部从物件侧边的定位销脱离;
22.图7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往远离壳体位移而带动物件的示意图;及
23.图8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带动物件由壳体的容室拔出。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5.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2的实施例适用于连接在物件11的侧边,以带动物件11推入壳体12或拔出壳体12。本实施例的物件11是以电子设备中的动力总成控制器(pcm)模组为例,但不以此为限。
26.物件11于邻近助推助拔装置2的侧边上,设置有用于让助推助拔装置2固定的定位销111、用于与助推助拔装置2连接且可供其转动的旋转销112,及辅助助推助拔装置2带动物件11进出壳体12的止动销113。
27.壳体12包括界定出供物件11容置而具有开口120的容室121、及位于助推助拔装置2反向物件11一侧的挡板122、及贯穿挡板122的限位槽100;其中,限位槽100由开口120向容室121内往后并且并向下延伸,本实施例中,限位槽100包括往后横向延伸的横向段101以及由横向段101后端往下延伸的纵向段102,且横向端101前端的开口略为扩大,横向段101与纵向段102大体垂直,使得限位槽100呈l型而向开口120方向转90度的态样。
28.本实施例的助推助拔装置2包含连动本体21,及由连动本体21的端部延伸的握持组31。在本实施例中,连动本体21呈长型平板状,并包括位于两相反侧而分别邻近物件11与挡板122的平板面210、形成在邻近挡板122的平板面210上并往壳体12方向凸伸且对应限位槽100的凸轮211,及用于枢接物件11的枢接部212。
29.枢接部212具有贯穿连动本体21的枢接孔200,本实施例通过枢接孔200与物件11的旋转销112相配合,让枢接部212的枢接孔200穿于物件11的旋转销112上,使助推助拔装
置2可转动地枢接在物件11侧边,并且可相对枢转并卡接于壳体12。
30.为了获得高杠杆比以省力的使用助推助拔装置2,握持组31与凸轮211需分别位在连动本体21的两相反端,在本实施例中,握持组31是由连动本体2反向凸轮211的端部,远离凸轮211与壳体12的方向延伸,并可进一步透过改变连动本体21的长度来调整整体助推助拔装置2的杠杆比,以进行不同的应用及适合装设在不同物件11上。
31.握持组31连接连动本体21并且包括握持本体311以及设置在握持本体311并且提供接触操作的第一操作部315、第二操作部314,以及旋转销316,弹性件317。握持本体31具有顶缘313与朝向凸轮211并且往后往下斜向延伸的底缘312,顶缘313与底缘312一端相连接呈往前突出并且小于90度的尖角。
32.第一操作部315设置于顶缘313并且大体朝前后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操作部315包括一本体315a以及由本体315a往后延伸的卡勾318,本体315a顶面提供使用者操作接触施力,第一操作部315通过卡勾318定位于壳体12,使第一操作部315在连动本体21枢转入壳体12时定位于壳体12,限制连动本体21相对于壳体12位移。
33.第二操作部314设置于底缘312呈斜向并且顶端靠近第一操作部315而位于握持本体311相对于第一操作部315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二操作部314位于第一操作部315下方,第一操作部315与第二操作部314靠近的一端形成往前突出并且小于90度的尖角,使得第二操作部314与第一操作部315彼此配合的包覆握持本体31。
34.进一步地,将旋转销316贯穿握持本体31及第一操作部315,并配合让弹性件317位于顶缘313与第一操作部315之间,从而让第一操作部315可位移而相对第二操作部314翘动,当物件11推进壳体12内时,进而使第一操作部315可扣抵于物件11侧边的定位销111上;适用本实施例的弹性件317并没有特别限制,可选自例如弹片、弹簧或其他具有弹性的物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操作部315具有往后延伸出的卡勾318,且卡勾318底缘凹陷形成有卡槽320,卡勾318后端则形成有一往前往下斜向的斜面319。
35.本实施例中,第二操作部314大体呈弯曲的板片状结构,提供操作施力,且第二操作部314背向握持本体311的表面为曲面,第二操作部314是通过模内射出一体结合于握持本体311的底缘312,并且,握持本体311的底缘312与第二操作部314之间形成有凹凸干涉结构310,以加强握持本体311的底缘312与第二操作部314之间结合的稳固性,凹凸干涉结构310可以是例如凸块与凹槽结合的形式。
36.限位槽100呈l型而向开口120方向转90度的态样是由开口120往容室121且远离握持组31方向延伸,使助推助拔装置2反向物件11的另一侧的凸轮211可滑动地卡接在限位槽100,使用者可握持握持组31,并带动连动本体21相对壳体12位移,从而让物件11由壳体12的开口120进出壳体12的容室121。
37.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2安装在物件11侧边而实际带动物件11进出壳体12的实施方式。
38.参阅图3至图5,首先,通过将助推助拔装置2的枢接孔200与物件11侧边的旋转销112相配合的连接,使助推助拔装置2可沿物件11的侧边旋转,并同时将物件11与助推助拔装置2初步推入壳体12,且让助推助拔装置2的凸轮211卡接再挡板122的限位槽100内,此时,助推助拔装置2的连动本体21与壳体12仍呈大角度设置(如图3所示),而呈现打开的状态。
39.接着,使用者握持着握持组31的第二操作部314与第一操作部315的本体315a,带动连动本体21的凸轮211顺着限位槽100的横向段101往后位移,同时,让连动本体21边缘抵靠着物件11的止动销113,带动着物件11往壳体12内移动,通过横向端101前端的开口略为扩大,提供凸轮211较容易滑入横向端101当凸轮21碰到限位槽100的转角处时,便让连动本体21顺势沿限位槽100的纵向段102向下移动,通过限位槽100、凸轮211,及止动销113的彼此配合,以让物件11再次往壳体12内顶进(如图4所示)。
40.最后,在物件11往壳体12内往后位移顶进的同时,因第一操作部315与握持本体31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17,并且,在第一操作部315往后位移的过程中,通过斜面319抵触于定位销111并且顺着斜面319的导引,使第一操作部315能被物件11侧边的定位销111顶起,略为压缩弹性件317后,再通过弹性件317的压力释放,让卡勾318的卡槽320扣抵于定位销111上,以完成通过助推助拔装置2带动物件11推入并安装于壳体12中,从而通过握持组31在所述物件11移入所述壳体12时定位于所述壳体12,限制所述物件11相对于所述壳体12位移。
41.向上位移至与横向段101的连接处(如图7所示),接着,便能使凸轮211沿着横向段101往前位移,直接通过助推助拔装置2将物件11从壳体21中拉出(如图8所示)。
42.本实施例助推助拔装置2通过第二操作部314的设置,使用者在握持握持组31时,具有较佳地握持手感及较舒适的接触面,于助推助拔装置2带动物件11推入壳体12时,使用者的手部不会感到疼痛而能更好施力;其中,第二操作部314的材质与制作方式可使用例如塑胶射出成型或其他方式,并没有特别限制。
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助推助拔装置2通过在握持本体311的底缘312设置的第二操作部314,并且配合第一操作部315,当使用者在握持握持组31时,具有较舒适的接触面与较佳的握持手感,从而能更好施力;此外通过凸轮211的设计,而与壳体12的限位槽100相配合,能降低整体空间的要求,并让握持组31与凸轮211设置在两相反端,以让助推助拔装置2在较小的空间及使用较少的零件便能到高杠杆比;连动本体21通过枢接孔200枢接在物件11的旋转销112上,使助推助拔装置2能于物件1沿侧面旋转,使用者握持握持组31带动连动本体21相对壳体12位移,使凸轮211沿限位槽100移动,并配合物件11的止动销113,从而让物件11进出壳体12,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