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喷淋灌溉的茶树苗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4:49: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树苗培育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喷淋灌溉的茶树苗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2.茶树为无性繁育,是采用茶树的成熟枝条通过插植,使其生根、发芽、长叶,育成植株,在培养插植的茶苗时,需要将茶苗浇足水,使土壤与插穗充分接触,免使插穗失水,插植后40天内,晴天每天早晚淋水一次,40天后晴天淋水一次;雨天看苗床水分情况少淋水或不淋水,两个月以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3.目前运用在茶树苗培育的自动灌溉装置,不能很好的随着茶树苗的不断生长进行相应的高度调节,造成喷淋雾面过广,浪费水资源,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自动喷淋灌溉的茶树苗培育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喷淋灌溉的茶树苗培育装置,具有喷淋高度可调、喷淋均匀和喷淋过量快排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自动喷淋灌溉的茶树苗培育装置,包括苗床,在所述苗床的一侧装设有龙门架,所述龙门架与苗床之间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龙门架由两个支架、两个调节杆和连接板组成,所述支架与调节杆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组件,在所述龙门架的顶部还设置有喷淋组件;
7.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有开设于支架顶部的调节槽,所述调节杆的底部插入调节槽内,且在所述调节杆的底部一侧装设有直齿板,在所述调节槽内转动连接有调节齿轮,所述调节齿轮与直齿板啮合,所述支架的外侧对应调节齿轮的位置装设有调节柄,所述调节柄的一端贯穿支架并与调节齿轮的转轴端固定连接,所述调节齿轮的另一端转轴与支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8.所述喷淋组件包括有沿着所述连接板长度方向均匀装设有的喷淋头、供水钢管、供水软管和水泵以及水箱,所述水泵的出水端口通过供水钢管和供水软管与喷淋头相连通,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水箱相连通。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人工操作调节柄带动调节齿轮在调节槽内进行转动,进而利用调节齿轮与直齿板之间的啮合作用力,使得调节杆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由此带动整个喷淋组件进行高度位置调节,从而适应不同成长阶段的茶树苗,使得喷淋雾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节省水资源。
10.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驱动电机、丝杠和驱动板,所述丝杠转动安装在苗床的外侧面,且丝杠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板与丝杠螺纹连接,且驱动板与支架固定连接;
11.所述水箱和所述水泵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板的顶部。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电机带动丝杠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整个龙门架沿着苗床的长度方向进行直线运动,可以对苗床内的茶树苗进行均匀喷淋作业,使得茶树苗生长情况保持一致,有助于移栽工作。
13.优选的,所述供水钢管通过卡扣固定连接在连接板和调节杆的外侧,所述供水软管与供水钢管通过管连接件相连通,且供水软管的长度大于调节杆和支架的总长度。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杆发生上移时,供水软管有充足的长度满足调节杆上移所造成的高度差,避免供水软管对调节杆产生拉扯力,影响调节工作的正常进行。
15.优选的,在所述龙门架的顶部两侧均铰接有遮挡板,两个所述遮挡板之间通过定位销固定连接。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遮挡板是为了当龙门架运行至苗床的一端时,遮挡板翻转可以对喷淋水进行遮挡,避免喷淋水落到苗床外,给茶树苗培育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7.优选的,所述苗床内均匀装设有若干个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为顶部设有开口的长形管状结构,在所述排水管的周向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漏孔。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喷淋过量时,可以利用排水管对土壤上层的水分进行收集,同时配合有漏孔,使得土壤尽快进入水分饱和状态,增强喷淋灌溉效果。
19.优选的,所述排水管在苗床内呈倾斜设置,且排水管倾斜向下的一端装设有排水管路。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排水管路对排水管内的剩余水进行统一排放,进而实现水资源再利用的目的。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本技术通过人工操作调节柄带动调节齿轮在调节槽内进行转动,进而利用调节齿轮与直齿板之间的啮合作用力,使得调节杆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由此带动整个喷淋组件进行高度位置调节,从而适应不同成长阶段的茶树苗,使得喷淋雾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节省水资源;
23.2.本技术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整个龙门架沿着苗床的长度方向进行直线往复移动,可以对苗床内培育的茶树苗进行均匀喷淋作业,使得培育后的茶树苗生长情况尽量保持一致,方便移栽作业。
24.3.本技术通过设置有遮挡板,当龙门架移动至苗床的一端时,可以翻转遮挡板对喷淋头所形成的喷淋区域进行限制,避免水喷淋至苗床外,给茶树苗培育作业造成不利影响。
25.4.本技术通过排水管、漏孔和排水管路,当喷淋过量时,通过排水管可以对土壤表层的水分进行汇集,然后在通过排水管路排出苗床外,如此可以避免茶树苗出现过涝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施例中图1的a部放大图。
28.图3是本实施例的高度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苗床;2、龙门架;21、支架;22、调节杆;23、连接板;3、驱动组件;31、驱动电机;32、丝杠;33、驱动板;4、高度调节组件;41、调节槽;42、直齿板;43、调节齿轮;44、调节柄;5、喷淋组件;51、喷淋头;52、供水钢管;53、供水软管;54、水泵;55、水箱;6、遮挡板;7、排水管;8、排水管路;9、漏孔。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实施例:
32.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自动喷淋灌溉的茶树苗培育装置,包括苗床1,在苗床1的一侧装设有龙门架2,龙门架2与苗床1之间设置有驱动组件3,龙门架2由两个支架21、两个调节杆22和连接板23组成,支架21与调节杆22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组件4,在龙门架2的顶部还设置有喷淋组件5;高度调节组件4包括有开设于支架21顶部的调节槽41,调节杆22的底部插入调节槽41内,且在调节杆22的底部一侧装设有直齿板42,在调节槽41内转动连接有调节齿轮43,调节齿轮43与直齿板42啮合,支架21的外侧对应调节齿轮43的位置装设有调节柄44,调节柄44的一端贯穿支架21并与调节齿轮43 的转轴固定连接,调节齿轮43的另一端转轴与支架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喷淋组件5包括有沿着连接板23长度方向均匀装设有的喷淋头51、供水钢管52、供水软管53和水泵54以及水箱55,水泵54的出水端口通过供水钢管52和供水软管53与喷淋头51相连通,水泵54的进水端与水箱55相连通。
33.本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产生喷淋灌溉需求时,只需要打开水泵54,将水箱55内的水流抽取输送至供水软管53内,然后经由供水钢管52输送至喷淋头51处,经过多个喷淋头51同时喷水,在苗床1的正上方形成喷淋雾面,从而可以对苗床1内培育的茶树苗进行自动灌溉的目的,当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树苗的生长情况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茶树苗的高度会产生变化,这时候可以通过拧动支架21背侧的螺栓,解除对调节齿轮43的转动限制,然后操作调节柄44带动调节齿轮43在调节槽41内进行转动,进而利用调节齿轮43与直齿板42之间的啮合作用力,使得调节杆22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由此带动整个喷淋组件5进行高度位置调节,从而适应不同成长阶段的茶树苗,使得喷淋雾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节省水资源。
34.参照图1所示,驱动组件3包括有驱动电机31、丝杠32和驱动板33,丝杠32转动安装在苗床1的外侧面,且丝杠32的一端与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驱动板33与丝杠32螺纹连接,且驱动板33与支架21固定连接;水箱55和水泵54均固定连接在驱动板33的顶部。丝杠32的数量有两个,两个丝杠32分别转动连接在苗床1的两侧,通过驱动电机31工作给丝杠32提供转动力,从而带动整个龙门架2沿着苗床1的长度方向进行直线往复移动,可以对苗床1内培育的茶树苗进行均匀喷淋作业,使得培育后的茶树苗生长情况尽量保持一致,方便移栽作业。
35.继续参照图1所示,供水钢管52通过卡扣固定连接在连接板23和调节杆 22的外侧,供水软管53与供水钢管52通过管连接件相连通,且供水软管53的长度大于调节杆22和支架21的总长度。当调节杆22发生上移时,供水软管53 有充足的长度满足调节杆22上移所造成的高度差,避免供水软管53对调节杆 22产生拉扯力,影响调节工作的正常进行。
36.参照图1所示,在龙门架2的顶部两侧均铰接有遮挡板6,两个遮挡板6之间通过定位销固定连接。当龙门架3移动至苗床1的一端时,可以手动拔出定位销,使得遮挡板6发生
倾斜,对喷淋头51产生喷淋区域进行限定,从而避免喷淋水落在苗床1外,给茶树苗的培育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7.参照图1所示,苗床1内均匀装设有若干个排水管7,排水管7为顶部设有开口的长形管状结构,在排水管7的周向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漏孔9,排水管7 在苗床1内呈倾斜设置,且排水管7倾斜向下的一端装设有排水管路8。
38.基于此,当喷淋过量时,土壤不能消化喷淋水,从而土壤表层会有一层喷淋水,这时候可以利用排水管7对土壤表层的喷淋水进行汇集,然后通过排水管路8导出苗床1外,而漏孔9的用处在于可以加快土壤的吸收速率,需要说明的是排水管7的顶部开口是与土壤表层处于同一水平面。
3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