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2:50: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2.风扇是一种利用电动机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教室,办公室、商店、医院和宾馆等场所。
3.然而普通风扇使用强风档位吹风时,风扇出风持续且强劲,长时间直吹容易带来的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若降低电机转速,纳凉效果又不如人意,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风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普通风扇使用强风档位吹风时,风扇出风持续且强劲,长时间直吹容易带来的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若降低电机转速,纳凉效果又不如人意,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风扇包括:机架;旋转驱动件,其装设于所述机架上;
6.风轮机构,其包括风轮驱动件及装设于所述风轮驱动件的转轴上的风轮,所述风轮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自转,所述风轮驱动件与所述旋转驱动件的转轴连接,所述旋转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风轮驱动件,以带动所述风轮绕所述旋转驱动件的转轴旋转。
7.进一步地,所述风轮机构还包括导风罩,所述风轮位于所述导风罩内,所述导风罩包括与所述风轮驱动件相对静止连接的底座,以及设置于侧面的的进风口、导风面及出风口。
8.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面包括导风部,所述导风部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临接,另一侧沿所述底座朝所述进风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风轮之间的距离随所述导风部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至所述导风部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逐渐收窄。
9.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面还包括集风部,所述集风部的一侧与所述进风口临接,另一侧沿所述底座朝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至与所述导风部另一侧连接,所述集风部与所述风轮之间的距离随所述集风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至所述集风部与所述导风部连接的一侧逐渐收窄。
10.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还包括隔断筋,其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并与所述导风面间隔设置,所述进风口借由所述隔断筋与所述导风部形成,所述出风口借由所述隔断筋与所述集风部形成。
11.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还包括加强座,其与所述隔断筋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以及所述导风面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连接,所述风轮远离所述风轮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加强座可转动地连接。
12.进一步地,风扇还包括转盘,转盘装置于所述旋转驱动件的转轴上,所述风轮驱动件固定在转盘上,且所述风轮驱动件的转轴与所述旋转驱动件的转轴垂直,所述风轮包括装设于所述风轮驱动件的转轴上的连接盘,以及垂设于所述连接盘上的若干扇叶,若干所
述扇叶均布于以所述连接盘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
13.进一步地,还包括外壳,其与所述旋转驱动件连接,所述风轮机构装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周面设置有与所述进风口相对的进风孔,以及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出风孔。
14.进一步地,还包括:环形电片,其环绕所述旋转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机架,所述环形电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电极,其与所述环形电片抵接,并与所述风轮驱动件电性连接,所述电极与所述旋转驱动件连接,所述旋转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电极绕所述旋转驱动件旋转。
15.进一步地,所述电极为与所述环形电片弹性接触的弹性电极。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风轮自转能产生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的风,与此通同时,旋转驱动件通过驱动风轮驱动件带动风轮绕旋转驱动件的转轴旋转,由于旋转驱动件是缓慢带动风轮旋转的,因此用户在使用该风扇的时候感觉到风是一阵一阵吹来的,由此避免长时间直吹带来的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同时又能保证纳凉效果,用户体验较好。
附图说明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省略外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轮驱动件与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26.1、风扇;11、机架;12、旋转驱动件;13、风轮机构;131、风轮驱动件;132、风轮;1321、连接盘;1322、扇叶;133、导风罩;1331、底座;1332、进风口;1333、导风面;13331、导风部;13332、集风部;1334、出风口;1335、隔断筋;1336、加强座;14、外壳;141、进风孔;142、出风孔;15、环形电片;16、电极;17、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扇1,如图1-2所示,风扇1包括机架11、旋转驱动件12及风轮机构13。旋转驱动件12装设于机架11上。风轮机构13包括风轮驱动件131及装设于风轮驱动件131的转轴上的风轮132,风轮驱动件131用于驱动风轮132自转,风轮驱动件131与旋转驱动件12的转轴连接,旋转驱动件12通过驱动风轮驱动件131,以带动风轮132绕旋转驱动件12的转轴旋转。
29.通过实施本实施例,风轮132自转能产生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的风,与此通同
时,旋转驱动件12通过驱动风轮驱动件131带动风轮132绕旋转驱动件12的转轴旋转。由于旋转驱动件12是缓慢带动风轮132旋转的,因此用户在使用该风扇1的时候感觉到风是一阵一阵吹来的,由此避免长时间直吹带来的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同时又能保证纳凉效果,用户体验较好。
30.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风轮机构13还包括导风罩133,风轮132位于导风罩133内,导风罩133包括与风轮驱动件131相对静止地连接的底座1331,以及设置于侧面的进风口1332、导风面1333及出风口1334。
31.具体地,风轮132转动时会产生负压,使周围空气产生动能,空气经由导风罩133的进风口1332进入导风罩133内,并经由风轮132加速后随后撞击导风面1333,随后随导风面1333运动,最终由出风口1334排出。本实施例的导风罩133能将经由风轮132加速后的空气全部经由出风口1334排出,提高了风扇1的纳凉效果,用户体验较好。
32.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导风面1333包括导风部13331,导风部13331一侧与出风口1334临接,另一侧沿底座1331朝进风口1332的方向延伸。
33.具体地,导风部13331与风轮132之间的距离随导风部13331靠近出风口1334的一侧,至导风部13331远离出风口1334的一侧逐渐收窄,使得气流沿该导风部13331流动时的阻力最小,有效的增加了风扇1的出风量,提高了风扇1的纳凉效果。
34.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导风面1333还包括集风部13332,集风部13332的一侧与进风口1332临接,另一侧沿底座1331朝出风口1334的方向延伸至与导风部13331另一侧连接,集风部13332与风轮132之间的距离随集风部13332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至集风部13332与导风部13331连接的一侧逐渐收窄。
35.具体地,进风口1332进入的空气仅部分能与导风面1333碰撞,另一部分会被浪费掉,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设置了集风部13332,另一部分又进风口1332进入的空气会与集风部13332碰撞,并被集风部13332收集,随后随导风部13331流动,最后经由出风口1334排出,进一步地增加了风扇1的出风量,提高了风扇1的纳凉效果,用户体验较好。
36.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导风罩133还包括隔断筋1335,其一端与底座1331连接,并与导风面1333间隔设置,进风口1332借由隔断筋1335与导风部13331形成,出风口1334借由隔断筋1335与集风部13332形成。
37.具体地,隔断筋1335能将进风口1332与出风口1334隔开,以避免进风去出风相互干扰,进一步地增加了风扇1的进风量与出风量,提高了风扇1的纳凉效果。
38.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导风罩133还包括加强座1336,其与隔断筋1335远离底座1331的一端,以及导风面1333远离底座1331的一端连接。从而增加导风面1333与隔断筋1335的结构稳定性。
39.在具体实施例中,风轮132远离风轮驱动件131的一端与加强座1336可转动地连接。
40.具体地,风轮132受风轮驱动件131驱动而自转时,风轮132远离风轮驱动件的一端会产生晃动,晃动程度会随风轮132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晃动,本实施例的风轮132远离风轮驱动件131的一端与加强座1336可转动地连接,加强了风轮132转动时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增加了风扇1的进风量与出风量,提高了风扇1的纳凉效果。
4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风扇1还包括外壳14,其与旋转驱动件12连接,风轮
机构13装设于外壳14内,外壳14的周面设置有进风孔141与出风孔142,且进风孔141与进风口1332相对设置,出风孔142与出风口1334相对设置。
42.具体地,外壳14可以形成保护,以避免用户不小心触碰到风轮132,而导致被风轮132刮伤的情况发生。
4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风扇1还包括环形电片15以及电极16。环形电片15环绕旋转驱动件12设置于机架11,环形电片15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电极16与环形电片15抵接,并与风轮驱动件131电性连接,电极16与旋转驱动件12连接,旋转驱动件12用于驱动电极16绕旋转驱动件12旋转。
44.若风轮驱动件131通过导线(图中未示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的话,旋转驱动件12带动风轮机构13旋转时导线就会缠绕在一起。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施例设置了环形电片15以及电极16,旋转驱动件12能驱动电极16旋转,且电极16旋转的时候一直与环形电片15抵接,使得风轮驱动件131能从外部电源获取电能的时候,不会出现绕线的情况。
45.在一实施例中,电极16为与环形电片15弹性接触的弹性电极16。
46.具体地,电极16为与环形电片15弹性接触的弹性电极16,能使二者获得良好且稳定的接触状态,以确保风扇1能长期稳定地运行,不会轻易断电失效。
4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轮机构13设有多个,且数量为基数,若干个风轮机构13均布于旋转驱动件的周向上。
48.具体地,由于材料本身质量不均,加上安装存在误差,风轮机构13在转动时会发生颤动,如果风轮机构13设计成偶数,由于对称性,一边的风轮机构13抖动会往相对的风轮机构13传导,容易引起共振,导致噪声增加,整体抖动增加;如果风轮机构13设计成奇数,虽然风轮机构13的颤动同样存在,但是没有了相对的风轮机构13产生共振,所以能有效降低噪音和整体抖动。
49.在具体实施例中,若干个风轮机构13可单独操控,例如风轮机构13有三个,用户可以操控三个风轮机构13同时运行,也可以操控两个风轮机构13运行,一个风轮机构13停止运行,还可以操控一个风轮机构13运行,两个风轮机构13停止运行,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调节。
5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6、7所示,风扇1还包括转盘17,转盘17装设于旋转驱动件12的转轴上,风轮驱动件131固定在转盘17上,且风轮驱动件131的转轴与旋转驱动件12的转轴垂直,风轮132包括装设于风轮驱动件131的转轴上的连接盘1321以及垂设于连接盘1321上的若干扇叶1322,若干扇叶1322均布于以连接盘1321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
51.具体地,风轮驱动件131的转轴与旋转驱动件12的转轴垂直,能增加风扇1的出风面积,若干扇叶1322均布于以连接盘1321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能提高风扇1的纳凉效果。
5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展示了一种风扇1,如图1-2所示,风轮132自转能产生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的风,与此通同时,旋转驱动件12通过驱动风轮驱动件131带动风轮132绕旋转驱动件12的转轴旋转。由于旋转驱动件12是缓慢带动风轮132旋转的,因此用户在使用该风扇1的时候感觉到风是一阵一阵吹来的,由此避免长时间直吹带来的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同时又能保证纳凉效果,用户体验较好。
5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
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