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1:29: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烹饪装置通常包括盖体和具有烹饪腔的机体,盖体包括外壳以及容置于外壳内的内壳和加热装置,为了降低外壳的温升,防止用户碰触到外壳时烫伤,通常会在外壳与内壳之间的间隙设置散热风扇。但在散热风扇工作降温的过程中,热量也会在散热间隙中快速扩散,导致外壳体的温度也会快速升高,且随着烹饪时间的延长,外壳体的温度也会随之升高,容易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烫伤,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烹饪装置烹饪过程中外壳温度较高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包括盖体和具有烹饪腔的机体,盖体铰接于机体以相对机体可翻转开盖,盖体包括外壳以及容置于外壳内的内壳和加热装置,外壳与内壳间隔式配合以形成散热间隙,散热间隙内设有散热风扇,外壳与内壳之间设有隔温罩以将散热间隙分隔为靠近内壳的高温层和远离内壳的低温层,高温层的进风端的宽度大于高温层的出风端的宽度,散热风扇设于高温层的进风端。
5.本技术通过在外壳和内壳之间设置隔热罩以将散热间隙分隔为靠近内壳的高温层和远离内壳的低温层,使得自内壳传导出的热量不会直接与外壳接触,减少热量直接向外壳传递,避免外壳温度快速上升导致用户接触到外壳时被烫伤。同时高温层的进风端的宽度大于高温层的出风端的宽度,散热风扇设于高温层的进风端,使得高温层内的风压增大,加快高温层的气流流动,使得高温层的热量更快被带走,快速降低高温层的温度,并减少高温层的热量传递至低温层,进一步降低低温层的温度,有效降低外壳的温度,避免外壳体的温度过高,烫伤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6.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外壳顶部设有与高温层的进风端连通的进风口,外壳的侧壁上设有与高温层的出风端连通的出风口。
7.通过在外壳的顶部设置与高温层的进风端连通的进风口,且外壳的侧壁上设有与高温层的出风端连通的出风口,使得外界的空气更容易进入到高温层内,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同时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存在还有利于空气在低温层中流动,以带走低温层中的热量,实现低温层的降温,进一步降低外壳的温升。而且出风口设置于外壳的侧壁,使得侧壁的热量也被带走,从而保证机器整个外壳都是不发烫。
8.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出风口与高温层的出风端错位设置。
9.通过将出风口与高温层的出风端错位设置,避免高温层的出风端热量直接排到外界而导致用户烫伤,提升用户体验。
10.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出风口位于高温层的出风端的下方。
11.由于高温层排出的热量较高,因此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高温层的出风端的下方,进一步延长热量的排出路径,避免排到外界的温度较高而烫伤用户,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12.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加热装置邻近高温层的进风端设置。
13.由于加热装置附近的温度较高,而刚进入机体内的空气温度较低,因此通过将加热装置邻近高温层的进风端设置,使得自进风端进入的空气能够率先接触加热装置附近的内壳,可以迅速降低加热装置附近内壳的温度,从而有效降低整个高温层的温度,进一步提升散热降温效果。
14.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加热装置为设于内壳上的石墨加热管,石墨加热管关于散热风扇的中心轴对称设置。
15.通过将加热装置设置为石墨加热管提高加热管的发热效率,并且石墨加热管具有波长穿透力强、电热辐射转换效率高、升温速率快、烤制食物效果好等优势,能够提高烹饪效率,缩短烹饪时间,提升用户体验。同时石墨加热管关于散热风扇的中心轴对称设置,使得散热风扇吹出的风能够覆盖石墨加热管附近的内壳,有助于带走石墨加热管附近的热量,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16.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高温层的出风端设置在石墨加热管的端部一侧或石墨加热管的侧部一侧。
17.通过将高温层的出风端设置在石墨加热管的端部一侧,有助于延长空气在高温层内流动的距离,从而更有助于内壳的散热,进一步降低高温层的热量。
18.由于石墨加热管通常为长条状,因此石墨加热管轴向方向的热量更大,通过将高温层的出风端设置在石墨加热管的侧部一侧,使得空气在流动时能够更多的经过石墨加热管侧部的内壳,保证该部分内壳上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多的被带走,提升高温层降温的速率。
19.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内壳的底部设有向外延伸的上翻边,烹饪腔的侧壁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下翻边,上翻边与下翻边相抵靠。
20.通过在内壳的底部设置向外延伸的上翻边,使得内壳的强度得以提高,避免其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情况。同时烹饪腔的侧壁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下翻边,不仅有助于提高烹饪腔的强度,而且下翻边还能充当握持部,用户在拿取烹饪腔时可以通过下翻边拿取,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而且上翻边与下翻边相抵靠,避免烹饪腔中的油脂、水汽等从里面飞溅到机器内部,造成机器不易清洗的情况。
21.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上翻边的侧部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隔温罩的侧壁设有向下延伸的止挡部,止挡部的底壁与下翻边相抵靠,止挡部的外侧壁与限位部相抵靠。
22.通过设置止挡部和限位部,提高内壳与隔热罩的配合强度,保证内壳与隔热罩不会发生相对晃动。同时保证内壳与隔热罩的底部处于密封状态,进一步避免油渍等进入到内壳与保温罩内部的情况。
23.在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内壳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挡风环筋,且挡风环筋的下端面低于烹饪腔的侧壁的上端面。
24.通过在内壳的底部设置挡风环筋,且挡风环筋的下端面低于烹饪腔的侧壁的上端面,一方面够起到油渍的二级防护,进一步避免油渍等向外飞溅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烹饪腔内部的风不外排,避免烹饪腔内部热风烫伤用户的情况。
附图说明
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27.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盖体的爆炸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烹饪装置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内壳与隔热罩等部件的剖视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隔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11-进风口、12-出风口;2-内壳、21-上翻边、22-限位部、23-挡风环筋;3-隔热罩、31-高温层的进风端、32-高温层的出风端、33-止挡部、34-隔热罩的进风口、35-隔热罩的出风口、36-安装孔;4-加热装置;5-散热风扇;6-低温层;7-高温层;8-机体、81-烹饪腔、811-下翻边、82-散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6.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37.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烫的烹饪装置,包括盖体和具有烹饪腔81的机体8,盖体铰接于机体8以相对机体8可翻转开盖,盖体包括外壳1以及容置于外壳1内的内壳2和加热装置4,外壳1与内壳2间隔式配合以形成散热间隙,散热间隙内设有散热风扇5,外壳1与内壳2之间设有隔温罩以将散热间隙分隔为靠近内壳2的高温层7和远离内壳2的低温层6,烹饪腔81还设有向外散热的散热通道82,高温层的进风端31的宽度大于高温层的出风端32的宽度,散热风扇5设于高温层的进风端31。
38.本技术通过在外壳1和内壳2之间设置隔热罩3以将散热间隙分隔为靠近内壳2的高温层7和远离内壳2的低温层6,使得自内壳2传导出的热量不会直接与外壳1接触,减少热量直接向外壳1传递,避免外壳1温度快速上升导致用户接触到外壳1时被烫伤。同时高温层的进风端31的宽度大于高温层的出风端32的宽度,散热风扇5设于高温层7的进风端,使得高温层7内的风压增大,加快高温层7的气流流动,使得高温层7的热量更快被带走,快速降低高温层7的温度,并减少高温层7的热量传递至低温层6,进一步降低低温层的温度,有效
降低外壳1的温度,避免外壳1的温度过高,烫伤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3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隔热罩3和外壳1的材质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本方案中的隔热罩3为耐温塑胶,使得外壳1可以设计为普通塑胶,因此外壳1可以有更好的造型,提升市场竞争力。并且采用塑胶外壳1,对于安规要求而言,其防烫标准更低,金属为室温t 30,塑胶为室温t 50。同时塑胶件为绝缘材料,可以避免烹饪装置因为漏电或者电气泄露导致的用电安全隐患。
4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外壳1顶部设有与高温层的进风端31连通的进风口11,外壳1的侧壁上设有与高温层的出风端32连通的出风口12。
41.通过在外壳1的顶部设置与高温层的进风端31连通的进风口11,且外壳1的侧壁上设有与高温层的出风端32连通的出风口12,使得外界的空气更容易进入到高温层7内,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同时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存在还有利于空气在低温层6中流动,以带走低温层6中的热量,实现低温层6的降温,进一步降低外壳1的温升。而且出风口12设置于外壳1的侧壁,使得侧壁的热量也被带走,从而保证机器整个外壳1都是不发烫。
4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出风口12与高温层的出风端32的相对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如图4、图5所示,出风口12与高温层的出风端32错位设置。而且隔热罩3上设有与高温层的进风端31对应的隔热罩进风口34,以及与高温层的出风端32对应的隔热罩出风口35。此外,隔热罩3还设有供散热通道82穿过的安装孔36。
43.通过将出风口12与高温层的出风端32错位设置,避免高温层的出风端32热量直接排到外界而导致用户烫伤,提升用户体验。
44.进一步地,如图4、图5所示,出风口12位于高温层的出风端32的下方。
45.由于高温层7排出的热量较高,因此通过将出风口12设置在高温层的出风端32的下方,进一步延长热量的排出路径,避免排到外界的温度较高而烫伤用户,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4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加热装置4邻近高温层的进风端31设置。
47.由于加热装置4附近的温度较高,而刚进入机体8内的空气温度较低,因此通过将加热装置4邻近高温层的进风端31设置,使得自进风端进入的空气能够率先接触加热装置4附近的内壳2,可以迅速降低加热装置4附近内壳2的温度,从而有效降低整个高温层7的温度,进一步提升散热降温效果。
4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加热装置4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作为该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如图5所示,加热装置4为设于内壳2上的石墨加热管,石墨加热管关于散热风扇5的中心轴对称设置。
49.通过将加热装置4设置为石墨加热管提高加热管的发热效率,并且石墨加热管具有波长穿透力强、电热辐射转换效率高、升温速率快、烤制食物效果好等优势,能够提高烹饪效率,缩短烹饪时间,提升用户体验。同时石墨加热管关于散热风扇5的中心轴对称设置,使得散热风扇5吹出的风能够覆盖石墨加热管附近的内壳2,有助于带走石墨加热管附近的热量,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50.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石墨加热管与高温层的出风端32的相对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51.实施例1:在该实施例中,高温层的出风端32设置在石墨加热管的端部一侧。
52.通过将高温层的出风端32设置在石墨加热管的端部一侧,有助于延长空气在高温层7内流动的距离,从而更有助于内壳2的散热,进一步降低高温层7的热量。
53.实施例2:如图5、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高温层的出风端32设置在石墨加热管的侧部一侧。
54.由于石墨加热管通常为长条状,因此石墨加热管轴向方向的热量更大,通过将高温层的出风端32设置在石墨加热管的侧部一侧,使得空气在流动时能够更多的经过石墨加热管侧部的内壳2,保证该部分内壳2上的热量能够尽可能多的被带走,提升高温层7降温的速率。
5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如图1、图2所示,内壳2的底部设有向外延伸的上翻边21,烹饪腔81的侧壁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下翻边811,上翻边21与下翻边811相抵靠。
56.通过在内壳2的底部设置向外延伸的上翻边21,使得内壳2的强度得以提高,避免其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情况。同时烹饪腔81的侧壁顶部设有向外延伸的下翻边811,不仅有助于提高烹饪腔81的强度,而且下翻边811还能充当握持部,用户在拿取烹饪腔81时可以通过下翻边811拿取,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而且上翻边21与下翻边811相抵靠,避免烹饪腔81中的油脂、水汽等从里面飞溅到机器内部,造成机器不易清洗的情况。
57.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翻边21的侧部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22,隔温罩的侧壁设有向下延伸的止挡部33,止挡部33的底壁与下翻边811相抵靠,止挡部33的外侧壁与限位部22相抵靠。
58.通过设置止挡部33和限位部22,提高内壳2与隔热罩3的配合强度,保证内壳2与隔热罩3不会发生相对晃动。同时保证内壳2与隔热罩3的底部处于密封状态,进一步避免油渍等进入到内壳2与保温罩内部的情况。
5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内壳2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挡风环筋23,且挡风环筋23的下端面低于烹饪腔81的侧壁的上端面。
60.通过在内壳2的底部设置挡风环筋23,且挡风环筋23的下端面低于烹饪腔81的侧壁的上端面,一方面够起到油渍的二级防护,进一步避免油渍等向外飞溅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烹饪腔81内部的风不外排,避免烹饪腔81内部热风烫伤用户的情况。
61.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