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U盘及U盘配对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1:15: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u盘及u盘配对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存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盘及u盘配对装置。


背景技术:

2.u盘作为一种可移动的数据存储装置,因其具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为了防止有人将拷贝了机密数据的u盘带出作业区域,常采用的安保措施为:在进出门核查比对u盘。这样,会加大安保人员的工作量,且容易因为人为核查疏漏,造成u盘的丢失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区域内u盘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盘,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安保人员对区域内u盘进行防盗控制,导致安保人员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人为核查疏漏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
5.一种u盘,包括:
6.u盘主体,所述u盘主体包括第一壳体、设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电控板和与所述第一电控板电连接并凸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一端的usb接口;
7.第一报警装置,所述第一报警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之远离所述usb接口的端部,所述第一报警装置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电控板、第一发声器件和第一电池,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电控板、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和所述第一电池都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和所述第一电池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控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对外发声的第一声孔;
8.所述第一电控板或所述第二电控板上还设有用于与u盘配对装置蓝牙匹配的第一蓝牙模块;
9.所述第二电控板用于在所述第一蓝牙模块与所述u盘配对装置匹配失败时,控制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对外发声。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便于人手把持的凹槽。
11.可选地,所述凹槽为弧形槽。
12.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槽壁设有防滑凸纹。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金属内壳和包覆于所述金属内壳外的弹性胶壳,第一电控板设于所述金属内壳内,所述防滑凸纹形成于所述弹性胶壳的两侧部。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报警装置还包括第一报警指示灯,所述第一报警指示灯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控板上,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报警指示灯对外发光的第一透光孔。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之远离所述usb接口的端部设有第一敞口,所述第二壳体包
括封盖所述第一敞口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一端板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之间的侧板组件,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侧板组件围合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二电控板、所述第一发声器件和所述第一电池的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声孔设于所述侧板组件或所述第二端板上。
16.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池安装于所述第二端板上,且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侧板组件可拆卸连接;且/或,
17.所述第一声孔设于所述侧板组件上。
1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盘配对装置,用于与上述的u盘配套使用,包括第三壳体与安装于第三壳体内的第二报警装置,所述第二报警装置包括第三电控板、第二发声器件和第二电池,所述第三电控板、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和所述第二电池都安装于所述第三壳体内,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和所述第二电池分别与所述第三电控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对外发声的第二声孔;
19.所述第三电控板上还设有用于与u盘上的第一蓝牙模块进行蓝牙匹配的第二蓝牙模块;
20.所述第三电控板用于在所述第二蓝牙模块与所述u盘配对装置匹配失败时,控制所述第二发声器件对外发声。
21.可选地,所述第二报警装置还包括第二报警指示灯,所述第二报警指示灯安装于所述第三电控板上,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报警指示灯对外发光的第二透光孔。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u盘上设有第一报警装置,当u盘与u盘配对装置之间的距离超过蓝牙信号传输范围时,u盘与u盘配对装置之间的蓝牙连接断开,u盘上的第一报警装置对外发声警示,以提醒u盘管理人员或者安保人员及时知晓u盘被带离作业区域,以便帮助u盘管理人员或者安保人员迅速锁定并找回被带离作业区域u盘,提高了u盘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盘的立体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盘的主视平面示意图;
26.图3是图2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27.图4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平面示意图;
28.图5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壳的立体示意图;
29.图6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胶壳的立体示意图;
30.图7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控板示意图;
31.图8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报警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32.图9是本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33.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的平面示意图;
34.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盘配对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35.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盘配对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36.图13是图12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
37.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壳体的平面示意图;
38.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电控板示意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40.100、u盘;110、u盘主体;111、第一壳体;1111、内壳;1112、弹性胶壳;1113、第一敞口;1114、凹槽;1115、防滑凸纹;1116、第三声孔;1117、第三透光孔;112、usb接口;113、第一电控板;1131、第一主控芯片;1132、第一稳压器件;1133、闪存卡;1134、晶振;120、第一报警装置;121、第二壳体;1211、第一端板;1212、第二端板;1213、侧板组件;1214、第一内腔;1215、第一卡槽;1216、第一声孔;1217、第一透光孔;122、第一发声器件;123、第一电池;124、第二电控板;1241、第一报警指示灯;1242、第一蓝牙模块;200、u盘配对装置;210、第三壳体;211、第三壳体本体;2111、第二声孔;2112、第二透光孔;2113、第二敞口;212、第三端板;2121、第二卡槽;220、第二报警装置;221、第三电控板;2211、第二蓝牙模块;2212、第二报警指示灯;2213、第二稳压器件;2214、第二主控芯片;222、第二发声器件;223、第二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3.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元件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
4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5.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盘100,包括:
46.u盘主体110,u盘主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1、设于第一壳体111内的第一电控板113和与第一电控板113电连接并凸设于第一壳体111一端的usb接口112;
47.第一报警装置120,第一报警装置120设于第一壳体111之远离usb接口112的端部,第一报警装置120包括第二壳体121、第二电控板124、第一发声器件122和第一电池123,第
二壳体121与第一壳体111连接,第二电控板124、第一发声器件122和第一电池123都安装于第二壳体121内,第一发声器件122和第一电池123分别与第二电控板124电连接,且第二壳体121设有用于供第一发声器件122对外发声的第一声孔1216;
48.第一电控板113或第二电控板124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池123电连接以用于与u盘100配对装置蓝牙匹配的第一蓝牙模块1242;
49.第二电控板124用于在第一蓝牙模块1242与u盘100配对装置匹配失败时,控制第一发声器件122对外发声警示。
50.本实施例设置第一声孔1216的作用是让报警时第一发声器件122的声音能够有效的传播扩散,以便于更好的提醒u盘100管理人员或者安保人员及时知晓并帮助失主迅速锁定和找回u盘100。在报警时,第一发声器件122通过发出声音报警,提醒失主及周围的人。且有利于失主或其他人通过声源快速锁定u盘100位置。
51.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电控板124还用于当第一电池123电量达到预设的少电量报警值时,控制第一报警装置120发出警报提醒使用者电量不足,应及时更换第一电池123。
52.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采用的第一电池123为纽扣电池。
53.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将第一蓝牙模块1242设于第二电控板124上,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蓝牙模块1242不限于只设于第二电控板124上,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将第一蓝牙模块1242设于第一电控板113上。第一电控板113还包括第一稳压器件1132、闪存卡1133、晶振1134和第一主控芯片1131,第一稳压器件1132能够使u盘100在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稳定;第一主控芯片1131与闪存卡1133之间的信息交流需要通过晶振1134来完成;闪存卡1133又称flash card,是利用闪存技术(flash memory)达到存储电子信息的存储器;第一主控芯片1131是控制u盘100功能运行的核心。
54.如图3所示,安装于第一壳体111内的第一电控板113与安装于第二壳体121内的第二电控板124、第一发声器件122和第一电池123是相互独立的,工作时互不影响。
55.如图3、图6所示,第一壳体111相对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便于人手把持的凹槽1114。
56.如图3、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第一壳体111相对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一个正相对的凹槽1114,当然,具体应用中,不限于在第一壳体111相对的两侧部分别设有一个正相对的凹槽1114,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是在第一壳体111的一侧设置一个凹槽1114;或者分别在第一壳体111相对两侧设置的凹槽1114并非正相对的,而是相互错开设置的。
57.如图3、图6所示,凹槽1114为弧形槽。本实施例中弧形凹槽1114设置的弧度与手指贴合,增强拿捏u盘100时手的舒适度,便于用户使用u盘100时更好地拿捏u盘100,增强体验感。
58.如图3、图6所示,凹槽1114的槽壁设有防滑凸纹1115。凹槽1114上设有的防滑凸纹1115能增大手指与u盘100间的摩擦系数,减小u盘100使用时滑落造成u盘100损坏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防滑凸纹1115沿着凹槽1114的槽壁均匀分布。
59.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11包括金属内壳1111和包覆于金属内壳1111外的弹性胶壳1112,第一电控板113设于金属内壳1111内,防滑凸纹1115形成于弹性胶壳1112的两侧部。
60.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弹性胶壳1112是用eva缓震橡胶材料,该
材料轻便、不易变形,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防震抗摔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防止u盘100不慎掉落而造成的u盘100损坏,当然,具体应用中,不限于只使用eva缓震橡胶材料,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用tpu、发泡尼龙弹性体、gel缓震胶等和eva缓震橡胶材料具有相同减震效果的材料。
61.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弹性胶壳1112上设有与第二壳体121上的第一声孔1216位置相对应且连通的第三声孔1116。
62.如图8、图9所示,第一报警装置120还包括第一报警指示灯1241,第一报警指示灯1241安装于第二电控板124上,第二壳体121设有用于供第一报警指示灯1241对外发光的第一透光孔1217,第二电控板124还用于在第一蓝牙模块1242与u盘100配对装置匹配失败时,控制第一发声器件122对外发光警示;且/或,
63.如图8所示,第一蓝牙模块1242设于所述第二电控板124上。
64.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弹性胶壳1112上设有与第二壳体121上的第一透光孔1217位置相对应且连通的第三透光孔1117。
65.如图1、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设置第一透光孔1217与第三透光孔1117的作用是让报警时第一报警指示灯1241的灯光能够有效的外放扩散,以便于更好的提醒失主及周围的人并帮助失主迅速锁定和找回u盘100。在报警时,除了第一发声器件122通过发出声音报警以外,第一报警指示灯1241也会闪烁灯光报警,双重作用提醒失主及周围的人。且若此时u盘100丢失在黑暗的环境中,第一报警指示灯1241发出的闪烁灯光报警也有利于快速锁定u盘100位置。
66.如图5、图8所示,第一壳体111之远离usb接口112的端部设有第一敞口1113,第二壳体121包括封盖第一敞口1113并与第一壳体111连接的第一端板1211、与第一端板1211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板1212和连接于第一端板1211与第二端板1212之间的侧板组件1213,第一端板1211、第二端板1212和侧板组件1213围合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二电控板124、第一发声器件122和第一电池123的第一内腔1214,第一声孔1216设于侧板组件1213或第二端板1212上。
67.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121采用的是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内壳1111上,当然,具体应用中,不限于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是采用粘接或者卡扣连接。
68.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端板1212上设有第一卡槽1215,第一电池123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一卡槽1215上,且第二端板1212与侧板组件1213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用户能够在第一电池123的电量不足时及时更换。
69.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声孔1216设于侧板组件1213上。
70.如图11-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盘配对装置200,用于与上述的u盘100配套使用,包括第三壳体210与安装于第三壳体210内的第二报警装置220,第二报警装置220包括第三电控板221、第二发声器件222和第二电池223,第三电控板221、第二发声器件222和第二电池223都安装于第三壳体210内,第二发声器件222和第二电池223分别与第三电控板221电连接,且第三壳体210设有用于供第二发声器件222对外发声的第二声孔2111;
71.第三电控板221上还设有用于与u盘100上之第一蓝牙模块1242进行蓝牙匹配的第
二蓝牙模块2211;
72.第三电控板221用于在第二蓝牙模块2211与u盘100匹配失败时,控制第二发声器件222对外发声警示。
73.如图1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采用的第二电池223为纽扣电池。
74.如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第二电控板124还包括第二稳压器件2213和第二主控芯片2214,能够使u盘100配对装置在工作时的输出电压稳定;第二主控芯片2214是控制u盘配对装置200功能运行的核心。
75.如图13、图1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设置第二声孔2111的作用是让报警时第二发声器件222的声音能够有效的传播扩散,以便于更好的提醒失主及周围的人并帮助失主迅速锁定和找回u盘100。
76.如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电控板221还用于当第二电池223电量达到预设的少电量报警值时,控制第二报警装置220发出警报提醒使用者电量不足,应及时更换第二电池223。
77.如图13、图14所示,第二壳体121包括第二壳体121本体与第三端板212,第二壳体121本体上设有第二敞口2113,第三端板212与第二敞口2113盖合形成容纳第三电控板221、第二发声器件222和第二电池223的第二内腔,第二端板1212上封盖第二敞口2113的一端凸设有用于固定第二电池223的第二卡槽2121,第二卡槽2121通过过盈配合将第二电池223固定。第二壳体121本体与第三端板212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以便于用户能够在第二电池223的电量不足时及时更换,具体应用中,可拆卸连接可采用卡扣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铰链连接。
78.如图8、图1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一个蓝牙信号传输范围内,u盘100上设有的第一蓝牙模块1242与u盘配对装置200上设有的第二蓝牙模块2211进行蓝牙连接,蓝牙传输系统原理与现有技术中的蓝牙耳机原理相同。当u盘100与u盘配对装置200之间的距离超过蓝牙信号传输范围时,第一蓝牙模块1242与第二蓝牙模块2211之间的蓝牙连接断开,此时,u盘100上的第一报警装置120与u盘配对装置200上的第二报警装置220同时发出报警以提醒失主及周围的人。
79.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u盘100与u盘配对装置200是相互独立的设备,u盘配对装置200本身与u盘100并非一体的,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不是将u盘配对装置200设置成帽盖的形式,是因为不排除在u盘100丢失时帽盖还嵌套于u盘100上一起丢失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的u盘100与u盘配对装置200采用相互独立的设备,以此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80.如图13、图15所示,第二报警装置220还包括第二报警指示灯2212,第二报警指示灯2212安装于第三电控板221上,第三壳体210设有用于供第二报警指示灯2212对外发光的第二透光孔2112,第三电控板221还用于在第二蓝牙模块2211与u盘100匹配失败时,控制所述第二发声器件222对外发光警示。
8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设置第二透光孔2112的作用是让报警时第二报警指示灯2212的灯光能够有效的外放扩散,以便于更好的提醒失主及周围的人并帮助失主迅速锁定和找回u盘100。在报警时,除了第二发声器件222通过发出声音报警以外,第二报警指示灯2212也会闪烁灯光报警,双重作用提醒失主及周围的人。
8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