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9:57: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


背景技术:

2.热风无纺布是以热风方式吹送热风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热熔接而形成,因此易在形成得相对较厚,而使肌肤触感良好。故而,多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构件使用。关于该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迄今为止已出现各种提案。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如下热风无纺布:自不损坏肌肤触感地,通过花样而赋予审美性的观点而言,将7.64kpa加压下的具有小纤维块的部位的厚度与无小纤维块的部位的厚度之差设定为1mm以下。作为该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记载有如下内容:对通过热风吹送处理而获得的预备无纺布实施轧光加工。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具备了具有热塑性的合成纤维与有机棉纤维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在上述无纺布中,有机棉纤维形成多个纤维块而配置。该有机棉纤维不被热熔接,而通过纤维彼此的相互缠绕留存在无纺布内。
4.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内容:自改良无纺布的质感的观点而言,将完成的无纺布置于一对辊间而以特定线压及温度进行加压处理。
5.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如下加工方法:卷出卷绕成卷状的纤维片材,以热风方式吹送热风,并以特定线压实施轧光加工。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1774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202265号公报
10.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0-126365号公报
11.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29948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是层叠有2层以上纤维层的热风无纺布,具有至少1层包含热塑性纤维且具有纤维块部的纤维层。
13.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开纤工序,其对热塑性纤维实施多次开纤处理,而形成纤维网;热风无纺布形成工序,其将在上述开纤工序中获得的多个单层纤维网层叠而形成层叠纤维网,并使用热风对上述层叠纤维网实施热风加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以及轧光加工工序,其是使用一对轧光辊,对选自上述单层纤维网、上述层叠纤维网及上述热风无纺布中的一者或多者实施加工。
1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及优点适当参照随附的附图,由下述记载可知。
附图说明
15.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16.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图。
17.图3是表示实施本实施方式中的热风工序的热处理部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且具有花样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提供。
19.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工序中,将纤维开纤而纤维网化时,存在纤维彼此缠绕而部分形成纤维块的情况。尤其是,纤维直径越小则越易产生上述纤维块。该纤维块若直接通过热风被施以热风加工工序,则会因纤维彼此的热熔接而固化。
20.相对于此,一直以来,如上述专利文献1、3及4所记载,对完成的无纺布进行轧光加工,以降低坚硬感。但轧光加工是将热风无纺布夹持在一对辊间进行加压的处理,加压后的热风无纺布的厚度变薄,因此在蓬松度上留有改善的余地。即便对上述专利文献1、3及4所记载的无纺布在轧光加工之后进行热风处理,曾一度被压扁的无纺布的厚度的回复依然存在极限,因而留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关于该点,上述专利文献3中并无关于蓬松度的回复的启示。
21.在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中,自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及缓冲性等观点而言,强烈希望兼具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且使两者均更加优异。
22.相对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且具备花样。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能精度良好地制造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
2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进行说明。
24.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可应用在穿戴在身上吸收体液的各种吸收性物品,可应用在该吸收性物品中的表面片材等各种构成构件。
25.在本实用新型中,只要未特意说明,则将与人体接触的一侧称作肌肤面侧或肌肤抵接面侧或表面侧,将其相反侧称作非肌肤面侧或非肌肤抵接面侧或背面侧。
26.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热风无纺布”,是指热熔接性纤维彼此在交点热熔接而一体化所得的无纺布。在该无纺布的制造中使用热风法。该热风法是指,以贯通方式对包含热熔接性纤维的纤维网吹送热风,使该纤维网彼此的交点熔接而形成无纺布的方法。
27.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是层叠2层以上纤维层而成的热风无纺布。所层叠的纤维层可为2层,也可为3层以上。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通过具有2层以上,与以1层形成无纺布的情形相比,能越过制造上的制约而形成蓬松的无纺布。
28.图1表示出了层叠有2层纤维层(纤维层1及纤维层2)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10(以下简称无纺布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较佳实施方式。纤维层1及纤维层2包含热熔接性纤维,通过该热熔接性纤维彼此的熔接,两层的抵接面遍及
整个范围而接合。因此,无纺布10不具有纤维层1与纤维层2分离的区域。即,无纺布10是上述2层一体化而成的1张片材体。
29.本实用新型的无纺布也可具有凹凸面等各种表面形状,但优选为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般,两面10a及10b(纤维层1的表面及纤维层2 的表面)为平坦的形状。无纺布10通过为多个纤维层的层叠体,且为两面平坦的形状,而兼具表面的顺滑感与缓冲感且两者优异。所谓平坦的形状,是指无纺布表面的凹部与凸部的厚度差为1mm以内。具体而言,使用剃刀刃沿着厚度方向切割无纺布,并使用显微镜(基恩士公司制造,vhx-900)拍摄剖面的照片。测定该照片中无纺布的上表面位于最上侧的部分即凸部的厚度、无纺布的上表面位于最下侧的部分即凹部的厚度,计算其厚度差。取3点的平均值。
30.无纺布10具有至少1层具有纤维块部7的纤维层8。以下,将具有纤维块部7的纤维层8称作纤维块层8。在图1中,纤维块层8配置于纤维层1。
3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纤维块部”,是指在纤维层内纤维相互缠绕而形成的节(线团)的部分。在纤维块部中,纤维的密度较同一纤维层内的周边部分高,视觉上会被识认成纤维所具有的颜色(主要为白色)的浓度(明度)较周边部分高的块(粒状)。纤维块部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纤维块部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剖面中,成为在无纺布厚度方向上被压扁的扁平形状,优选为具有无纺布表面侧的纤维块部表面顺滑的构造。由此,与纤维块部7 的存在位置对应的无纺布表面变得顺滑,可感受到无纺布10的表面肌肤触感更加优异。
32.上述所谓“纤维块层8”,是指具有1个以上纤维块部的层。在纤维块层8 中,纤维块部7无需充满,优选为分散而配置。
33.纤维块层8并不限于如图1所示般仅位于纤维层1的情形,也可位于纤维层2而非纤维层1,或可位于两层。自柔软的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位于任一层。自提高俯视无纺布10时通过纤维块部7的花样而获得的视觉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在两层具有纤维块层8。由此,纤维块部7所形成的花样不仅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上,而且在厚度方向上也分散可见,且越靠下层侧则在厚度方向上所见的纤维块部7的浓度越薄地变化而可见,从而看见具有深度的花样。在纤维层1及纤维层2两层具有纤维块层8的情形时,优选为纤维层1的纤维块部7与纤维层2的纤维块部7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地配置。此外,纤维块层8可配置在配置纤维块层8的纤维层(纤维层1或纤维层2)整体,也可配置在一部分。
34.如上所述,无纺布10是在纤维层1与纤维层2抵接的整个范围使层界面的纤维彼此熔接而将其等一体化所得的。因此,尽管无纺布10包含具有纤维块部 7的纤维块层8,也可感受到将多个纤维层在层界面整体上一体化所得的无纺布 10整体具有厚度,且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而且,俯视无纺布10时,通过具有纤维块部的部分与无纤维块部的部分的颜色的浓淡之差而具备花样。通过该纤维块部7所形成的花样,尤其是通过厚度呈扁平的纤维块部7所形成的花样,使得无纺布10具备审美性。
35.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优选具有细纤维、及纤维直径比该细纤维粗的粗纤维,该细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dtex以上且2.2dtex以下。由此,能通过细纤维提高无纺布的柔软的肌肤触感,同时通过粗纤维提高蓬松度。此外,通过具有粗纤维,也有助于提高加压后的无纺布的厚度回复性,故而优选。
36.此外,优选为纤维块层8包含上述细纤维。在该情形时,上述细纤维可包含于纤维
块部7,也可包含于纤维块部7以外的部分。由此,触及无纺布10时所感受到的纤维块部7周边的坚硬感通过上述细纤维的存在而缓和。在该情形时,无纺布10优选:具有包含上述细纤维的纤维块层8的纤维层1朝向吸收性物品的肌肤抵接面侧而配置。
37.自提高无纺布10的柔软的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上述细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2dtex以下,更优选为1.5dtex以下。此外,自无纺布制造上的梳理机的纺织性的观点而言,上述细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1dtex以上,更优选为1.2dtex 以上。具体而言,上述细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1dtex以上且2dtex以下,更优选为1.2dtex以上1.5dtex以下。
38.自提高无纺布10的柔软的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纤维块层8中的上述细纤维的含量以质量比率计,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
39.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优选为除了上述纤维块层8以外,进而具有至少1层不具有纤维块部7的纤维层9(以下,称作非纤维块层9)。例如可列举如下形态:如图1所示,纤维层1为纤维块层8,纤维层2为非纤维块层9。
40.在无纺布10具有纤维块层8与非纤维块层9的情形时,优选为具有粗纤维、及纤维直径比该粗纤维细的细纤维,该粗纤维的纤维直径为超过2.2dtex且7dtex 以下。细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处在上述范围内。由此,能通过细纤维提高无纺布的柔软的肌肤触感,同时通过粗纤维提高蓬松度,也有助于提高加压后的无纺布的厚度回复性,故而优选。
41.此外,优选非纤维块层9包含上述粗纤维。通过使非纤维块层9包含上述粗纤维,能提高蓬松性,并赋予缓冲感。在该情形时,无纺布10优选:具有包含粗纤维的非纤维块层9的纤维层2朝向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抵接面侧而配置。
42.自提高无纺布10的蓬松度及压缩回复性的观点而言,上述粗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超过2.2dtex,更优选为4.4dtex以上。此外,自纤维块层侧的质感的观点而言,上述粗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5.5dtex以下,更优选为5dtex以下。具体而言,上述粗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超过2.2dtex且5.5dtex以下,更优选为 4.4dtex以上5dtex以下。
43.自提高无纺布10的蓬松度及压缩回复性的观点而言,非纤维块层9中的上述粗纤维的含量以质量比率计,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
44.此外,自提高无纺布10的柔软的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纤维块层8中的上述粗纤维的含量以质量比率计,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下。
45.(细纤维及粗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纤维块层8中的细纤维的含量的测定方法、非纤维块层9中的粗纤维的含量的测定方法)
46.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制造的jcm-5100),以100倍率,自无纺布的任意部位对纤维块层侧及非纤维块层的表面侧的各3个位置进行放大观察。
47.纤维直径:测定1mm2面积范围内的纤维直径。关于纤维直径的测定,在每 1个位置对各不相同的纤维的20点实施测定,将平均值作为各纤维直径。再者,吸收性物品用无纺布的纤维直径的偏差幅度通常为即便使用上述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也难以确认的程度的微差。例如,一般而言,作为纤维直径的偏差幅度,为自纤维的规格偏离6%左右者。因此,如上所述对20点实施测定后加以平均所得的值可作为各纤维直径。
48.纤维含有率:在先前放大观察的1mm2内的照片的上载置ohp胶片,并按纤维直径涂
黑。使用图像解析软件(nexus new qube)对该片材进行图像解析处理。实施二值化处理,求出面积。计测各纤维面积,将其比率作为各纤维的含有率。
49.(测定用构件取样法)
50.实施上述测定时,在要自吸收性物品取出测定对象的构成构件(例如表面材)而进行评价测定的情形时,可通过下述方法而取得。即,在该构成构件通过接着剂等固定在其它构成构件的情形时,使用液氮将接着剂冷却而使构成构件容易剥离。在构成构件通过熔接等固定在其它构成构件的情形时,用手剥下构成构件,或通过截切刀等切下熔接部分后再剥下构成构件。该方法同样也可用在其它测定方法。
51.在无纺布10中,优选非纤维块层9的平均纤维直径比纤维块层8大。由此,纤维块层8成为提高无纺布10的柔软的肌肤触感的层,非纤维块层9成为提高无纺布10的蓬松度及厚度回复性的层。其结果,相对于无纺布10而言,纤维块层8与非纤维块层9能以层为单位分担功能,且两层能在厚度方向上协动而使无纺布10整体的质感更加良好。就该点而言,无纺布10具有上述细纤维与上述粗纤维,且纤维块层8包含上述细纤维的形态能使上述作用更加明确地展现,故而优选。此外,自相同的观点而言,更优选非纤维块层9包含上述粗纤维。
52.自无纺布的上述功能分担的观点而言,非纤维块层9的平均纤维直径v1与纤维块层8的平均纤维直径v2之差v3(=v1-v2)优选为超过0dtex,更优选为2.2dtex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dtex以上。此外,自与上述相同的观点而言,上述差v3优选为5.6dtex以下,更优选为4dtex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dtex以下。具体而言,上述差v3优选为超过0dtex且5.6dtex以下,更优选为2.2dtex 以上4dtex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dtex以上3.5dtex以下。
53.(纤维块层8及非纤维块层9的平均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
54.将基于上述(细纤维及粗纤维的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纤维块层8中的细纤维的含量的测定方法、非纤维块层9中的粗纤维的含量的测定方法)而求出的纤维直径与含有率相乘,将其和作为各层的平均纤维直径。
55.此外,在无纺布10中,优选非纤维块层9的基重较纤维块层8大。由此,非纤维块层9较纤维块层8蓬松,更不易感知到纤维块部7带来的坚硬感。此外,非纤维块层9的蓬松度能以提高无纺布10整体的缓冲性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能进一步降低纤维块层8于厚度方向上被挤扁时纤维块部7对肌肤施加的应力,进一步提高良好的质感。无纺布10具有上述细纤维与上述粗纤维,且纤维块层8包含上述细纤维,及存在该基重差的形态能使上述作用更加明确地展现,故而优选。此外,自相同的观点而言,更优选非纤维块层9包含上述粗纤维。进而,无纺布10优选非纤维块层9的平均纤维直径比纤维块层8大。
56.自提高上述无纺布整体的缓冲性与良好的质感的观点而言,非纤维块层9 的基重y1与纤维块层8的基重y2之差y3(=y1-y2)优选超过0g/m2,更优选为3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g/m2以上。此外,自提高质感的观点而言,上述差y3优选为20g/m2以下,更优选为15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g/m2以下。具体而言,上述差y3优选为超过0g/m2且20g/m2以下,更优选为3g/m2以上15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g/m2以上10g/m2以下。
57.(纤维块层8及非纤维块层9的基重的测定方法)
58.1)将把测定对象的无纺布的质量按每1m2换算所得的值作为整体的基重。
59.计量测定对象的无纺布的质量(w),将通过下式计算所得的值作为整体的基重(w)。
60.w=(1000000/lmd/lcd)w=25w
61.lmd:测定对象的无纺布的md方向的长度250mm
62.lcd:测定对象的无纺布的cd方向的长度160mm
63.若自制品采取样品时无法以上述尺寸采取,则在可采取范围内进行切割,然后按每1m2换算。
64.2)各层的基重:仔细剥下测定对象的无纺布的各层,将把其质量按每1m2换算所得的值作为各层的基重。
65.[单位:位数]g/m2:四舍五入小数第二位,保留至小数第一位。
[0066]
[测定数]对3点实施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各基重。
[0067]
自在将2层以上纤维层层叠而一体化的构造中,使无纺布10获得优异的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且具备良好的质感的观点而言,无纺布10整体的基重优选为15g/m2以上,更优选为18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m2以上。此外,自无纺布生产上的纺出能力的观点而言,无纺布10整体的基重优选为40g/m2以下,更优选为3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g/m2以下。具体而言,无纺布10 整体的基重优选为15g/m2以上40g/m2以下,更优选为18g/m2以上3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2以上且25g/m2以下。再者,无纺布10整体的基重是按照上述(纤维块层8及非纤维块层9的基重的测定方法)而测定。
[0068]
关于此种无纺布10,在配置有纤维块部7的位置,将在7.64kpa压力下测定所得的无纺布10的厚度设为t1,在未配置纤维块部7的位置,将在相同压力下测定所得的无纺布10的厚度设为t2时,以t3=t1-t2定义的厚度之差t3 越小则越不易感觉到由纤维块部7引起的坚硬感。其结果,易在感受到伴随通过将多个纤维层层叠而实现的蓬松度而来的缓冲感,从而易在感觉到柔软的肌肤触感。自该观点而言,上述厚度之差t3优选为0.4mm以下,更优选为0.3mm 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mm以下,最优选为0(零)mm。
[0069]
再者,此处所谓的“配置有纤维块部的位置”,是指自无纺布10的表面与背面中的加压侧的面俯视时,在该俯视面中目视能确认到纤维块部7的存在的位置(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含义相同)。此外,所谓“未配置纤维块部的位置”,是指在上述俯视面中目视无法确认到纤维块部7的存在的位置(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含义相同)。
[0070]
(7.64kpa压力下的无纺布的厚度的测定方法)
[0071]
使用针盘量规式厚度计(jis b 7503(1997),peacock公司制造的 upright dial gauge,压力为7.64kpa,探针的前端为φ5mm的平型圆盘),测定无纺布的配置有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厚度t1、无纺布的未配置纤维块部的位置的相同压力下的厚度t2,求出以t3=t1-t2定义的厚度之差。关于t1及t2,分别对5点以上实施测定。然后,算出t1的平均值及t2的平均值,并算出它们的差作为t3。再者,载荷7.64kpa是为了明确纤维块部的存在而设定的测定条件。
[0072]
此外,无纺布10的柔软的肌肤触感由平均摩擦系数的值表示,值越小表示肌肤触感越优异。一般而言,未配置纤维块部7的部分的平均摩擦系数的值较配置有纤维块部7的部分小。但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是将多个纤维层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一体化所得,因此在配置有纤维块部7的位置,平均摩擦系数较小。自保持柔软的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无纺布10的配置有纤维块部7的位置的平均摩擦系数(q1)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3 以下,此外,1.6以上比较现实。具体而言,无纺布10的配置有纤维块部7的
6mm2以下。
[0081]
此外,配置在成为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的纤维层的纤维块部7的俯视无纺布10时的大小优选为9mm2以下,更优选为7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2以下。
[0082]
进而,自形成具有深度的花样的观点而言,所层叠的2层中、配置在成为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的纤维层的纤维块部7的俯视无纺布10时的大小优选为2mm2以上,更优选为3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2以上。
[0083]
自保持无纺布10的柔软的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各个纤维块部7的无纺布 10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小(厚度)以相对于无纺布10的厚度的比率计,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另一方面,自质感的观点而言,各个纤维块部7的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小(厚度)以相对于无纺布10的厚度的比率计,在超过0%的范围内越小越佳。具体而言,上述各个纤维块部7的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小(厚度)以相对于无纺布10的厚度的比率计,优选为超过0%且50%以下,更优选为超过0%且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超过0%且30%以下。
[0084]
此外,自通过层叠一体化的多个纤维层缓和肌肤接触纤维块部7时所感受到的坚硬感的观点而言,所层叠的2层中配置在成为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的纤维层的纤维块部7的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小以相对于无纺布10的厚度的比率计,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
[0085]
进而,自与上述相同的观点而言,各个纤维块部7的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小(厚度)优选为1mm以下,更优选为0.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 以下,此外,在超过0mm的范围内越小越佳。具体而言,各个纤维块部7的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小(厚度)优选为超过0mm且1mm以下,更优选为超过0mm且0.8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超过0mm且0.5mm以下。
[0086]
(纤维块部的数量、面积及厚度的测定方法)
[0087]
使用显微镜(基恩士公司制造,vhx-900),自切割成10cm见方的无纺布的观测对象面(例如无纺布10的面10a)拍摄照片。使用图像解析软件(nexusnew qube)对该照片的资料(jpeg)进行图像解析处理。实施二值化处理,求出纤维块部的数量及面积。此外,使用剃刀刃沿着厚度方向切割所有块部,并使用上述显微镜观察剖面,而测定无纺布厚度及纤维块部的厚度。
[0088]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可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使用。作为吸收性物品,例如包括尿布、经期卫生棉、吸尿垫、卫生护垫等具备吸收保持人类排泄液体的功能的各式各样者。
[0089]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结合其功能被用作吸收性物品的各种构件而组入吸收性物品中。例如,在具有液体透过性的情形时,被作为表面片材而组入,在具有拒水性的情形时,被作为侧部片材而组入。此外,使其成为更薄且柔软者,作为提高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衣物侧)的肌肤触感的外装材而组入。
[0090]
其中,自使肌肤易在感知到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的无纺布的质感,且目视易在识认出无纺布所具有的花样的观点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优选为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的最外层,且将纤维块层8 朝向肌肤面侧配置。例如可列举表面片材或侧部片材,特别优选为将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作为表面片材配置在吸收性物品。
[0091]
其次,对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所层叠的纤维层并不限定于2层(纤维层1及纤维层2),也可将3层以上纤维层层叠。
[0092]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包含下述工序501及工序502。
[0093]
工序501:开纤工序,其对热塑性纤维实施多次开纤处理,而形成纤维网。
[0094]
工序502:热风无纺布形成工序,其将在上述开纤工序中获得的多个单层纤维网层叠而形成层叠纤维网,并使用热风对上述层叠纤维网实施热风加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
[009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包含下述工序503。
[0096]
工序503:轧光加工工序,其使用一对轧光辊,对选自上述单层纤维网、上述层叠纤维网及上述热风无纺布中的一者或多者实施加工。
[0097]
工序503是在工序501之后且工序502之前、工序502的中途及工序502 之后中的任一者或多者进行。
[0098]
图2表示出了可适用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制造装置100。制造装置100自上游侧向下游侧,具备:成为无纺布的原料的纤维材料的开纤部101及102;形成纤维的纤维网的梳理部103及104;搬送梳理所得的单层纤维网并将其层叠的层叠纤维网形成部105;对层叠纤维网进行加压处理的纤维网轧光部106;及热处理部(热风加工部)107。
[0099]
在制造装置100中,上述工序501是在开纤部101及102与梳理部103及 104中进行。上述工序502是在层叠纤维网形成部105及热处理部107中进行。
[0100]
在制造装置100中,上述工序503是在纤维网轧光部106中进行。纤维网轧光部106配置在层叠纤维网形成部105与热处理部107之间,将上述工序503 作为针对上述工序502的中途的层叠纤维网的纤维网轧光加工而实施。
[0101]
开纤部101及102分别具有将成为纤维层1及2的原料的热塑性纤维开纤并向接下来的梳理部103及104分别送出的装置。在使用具有上述特定纤维直径的细纤维与粗纤维的情形时,优选将细纤维与粗纤维分开开纤。在图2中,表示出了如下情况:向开纤部101投入原料纤维(细纤维)71而对其进行开纤 (箭头171),向开纤部102投入原料纤维(粗纤维)72而对其进行开纤(箭头 172)。
[0102]
作为原料纤维(细纤维)71及原料纤维(粗纤维)72,可使用能用在热风无纺布的各种热塑性纤维。例如,可列举具有芯鞘构造,且鞘的树脂成分的熔点较芯的树脂成分低的复合纤维等。
[0103]
在梳理部103及104中,接收分别在开纤部101及102中经过开纤的纤维 (箭头173及174),而形成单层纤维网81及82。具体而言,梳理在开纤部101 及102中经过开纤的纤维的集合体并进一步实施开纤,而形成片状的纤维网。在梳理部103中,形成以原料纤维(细纤维)71为基础的单层纤维网81,在梳理部104中,形成以原料纤维(粗纤维)72为基础的单层纤维网82。
[0104]
在梳理部103及104中,可使用制造热风无纺布时常用的各种梳理机,而并无特殊限制。例如可列举并行梳理机、半无序梳理机、无序梳理机、向并行梳理机中组合交叉层及牵伸装置所成的设备等。此外,作为梳理机,可列举具备以锯齿状的金属线覆盖的主圆柱辊、作业辊及剥取辊3种辊者。在主圆柱辊与作业辊及剥取辊之间可梳理纤维的集合体并实施开纤。通过对主圆柱辊配置多组作业辊与剥取辊,能在梳理部103及104各自的梳理机内
进行多次开纤处理。
[0105]
如上所述,在开纤部101及102与梳理部103及104两者进行多次开纤处理。
[0106]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进行开纤工序(工序501),其是在上述开纤部101及102与梳理部103及104中,对热塑性纤维实施多次开纤处理,而形成纤维网。
[0107]
继而,在层叠纤维网形成部105中,将在梳理部104中形成的单层纤维网 82层叠在在梳理部103中形成的单层纤维网81上,而形成层叠纤维网90。
[0108]
具体而言,自梳理部103沿着搬出皮带103a将单层纤维网81搬出并载置在搬送皮带105a上。搬送皮带105a将单层纤维网81向下游搬送。此外,自梳理沿着搬出皮带104a将单层纤维网82搬出并向搬送皮带105a导送,而层叠在正在搬送的单层纤维网81上。由此将所形成的层叠纤维网90沿着搬送皮带105a进而向下游搬送。再者,在层叠纤维网90中,将相当于单层纤维网81 及82的部分简称纤维网81及82。
[0109]
在层叠纤维网90中,纤维网82由原料纤维(粗纤维)72形成,纤维网81 由原料纤维(细纤维)71形成。因此,纤维网82的平均纤维直径大在纤维网 81的平均纤维直径。此外,由此,纤维网81在完成的无纺布10中,成为包含上述特定纤维直径的细纤维的纤维块层8。纤维网82在完成的无纺布10中,可成为包含上述特定纤维直径的粗纤维的非纤维块层9。此外,在完成的无纺布 10中使非纤维块层9的基重较纤维块层8大可通过使自开纤部102向梳理部104 供给的纤维质量多于自开纤部101向梳理部103供给的纤维质量而实现。
[0110]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纤维直径不同的多种纤维形成层叠纤维网。尤其是,更优选使纤维网82与纤维网81中使用的纤维直径不同。
[0111]
关于纤维直径不同的纤维,优选使用上述纤维直径为1dtex以上且2.2dtex 以下的细纤维。此外,该细纤维的纤维直径更优选处于上述纤维直径的范围内。
[0112]
在纤维网轧光部106中,进行将搬送而至的层叠纤维网90夹持在一对轧光辊106a及106b之间进行加压的纤维网轧光加工(以下,有时简称”轧光加工”)。由此,能使具有纤维块部7的部分的纤维网表面顺滑,而降低纤维块部7的坚硬感。
[0113]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对无纺布化前的层叠纤维网90进行轧光加工,因此纤维间尚未熔接固定,能使纤维大幅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轧光加工中,无纤维彼此的熔接部的纤维发生剥离或破坏等的担忧,能在良好保持纤维状态的条件下适宜地使集中在纤维块部7的纤维离散(扩大纤维间的间隔),从而使纤维块部7良好地散布。由此,提高使纤维块部7的坚硬感降低的效果。此外,关于轧光加工所带来的厚度方向的加压,在层叠的无纺布化前的纤维网81及82中任一者,均使纤维块部7的纤维彼此易于离散,而在层叠纤维网90整体上提高纤维块部7的坚硬感降低效果(以下,有时将实施纤维网轧光加工所得的层叠纤维网称作层叠纤维网95)。此外,在一系列制造工序中,通过在上述轧光加工之后进行下述热风加工,能将该热风加工作为无纺布厚度的回复处理而活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照此顺序实施的加工工序有益于使层叠纤维网95的厚度回复,而变得更加蓬松,使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且形成花样。
[0114]
在热处理部107中,使用热风,对实施纤维网轧光加工所得的层叠纤维网 95进行热风加工。
[0115]
具体而言,热处理部107具有滤罩107a及具备在该滤罩107a内环绕的透气性网的输送皮带107b。在滤罩107a内,自上方向输送皮带107b吹送热风(图 2所示的箭头f)。在输
送皮带107b中,通过上述透气性网,吹走吹送而至的热风。实施纤维网轧光加工所得的层叠纤维网95通过纤维网轧光部106的辊旋转,向热处理部107挤出。在热处理部107中,通过输送皮带107b将层叠纤维网95 向滤罩107a内搬送。自层叠纤维网95的上方(即纤维网82的上方)沿着厚度方向,对滤罩内107a内的层叠纤维网95以贯通方式吹送被加热至特定温度的热风。即,对层叠纤维网95实施热风加工。由此,在层叠纤维网95中,通过上述纤维网轧光加工,将纤维块部7中的纤维间的间隔扩大,而在纤维块部7 的坚硬感缓和的纤维状态的条件下,通过热风的吹送,使纤维彼此的交点熔接。由此,可获得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10。
[011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层叠纤维网形成部105、纤维网轧光部106及热处理部107,对经过上述工序501的开纤工序而获得的单层纤维网81及82实施上述工序502及上述工序503。具体而言,通过层叠纤维网形成部105及热处理部107实施工序502,在其中途通过纤维网轧光部106实施轧光加工工序(工序503)。
[0117]
通过实施这些工序501、工序502及工序503,能精度良好地制造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10。即,能精度良好地制造尽管包含具有纤维块部7的纤维层8,但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且具有花样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10。所制造出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10视需要被卷取为卷状。
[0118]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对热风加工前的层叠纤维网90进行轧光加工工序(工序503)。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对层叠前的单层纤维网81及单层纤维网82个别地进行轧光加工,或可对热风加工后的热风无纺布进行轧光加工。再者,在对热风无纺布进行轧光加工的情形时,加工对象的热风无纺布是成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10之前的原料热风无纺布。
[0119]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进行轧光加工工序(工序503),纤维块部7通过轧光得以散布,纤维块部7以外的部分也通过轧光加工得以平滑化而变得顺滑。表面顺滑的无纺布10成为保持多个纤维层的厚度且将它们一体化所得者,因此具备降低纤维块部7的与肌肤接触的异物感(不适感)的程度的厚度与缓冲性。
[01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无纺布的一连串制造工序中能使纤维块散布。因此,无需在无纺布的制造后导入纤维块检查装置,从而能降低制造成本。进而,无需实施制造后的检查处理或事后轧光处理及热风回复处理,因此能实现无纺布的制造效率的提高。
[0121]
自有效地降低纤维块部7的坚硬感的观点而言,上述轧光加工优选为对选自单层纤维网或层叠纤维网中的一者或多者实施的纤维网轧光加工。
[0122]
此外,轧光加工并不限于在单层纤维网的阶段、层叠纤维网的阶段及热风无纺布的阶段中的仅1个阶段进行的情形,也可在2个以上阶段进行。进而,并不限于在各阶段仅实施1次轧光加工的情形,也可实施2次以上。例如,并不限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纤维网90仅实施1次轧光加工的情形,也可实施2 次以上。
[0123]
轧光加工工序中的线压,即对由轧光辊106a与106b挟压的层叠纤维网90、单层纤维网81、82及热风无纺布(原料热风无纺布)施加的线压,优选在所有工序中通过所有辊对单层纤维网81、82、层叠纤维网90、95及热风无纺布601 施加的线压中最高。此处所谓的所有辊,表示除了上述轧光辊106a及106b以外,所有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所有辊。例如,热处理
后的无纺布搬送用的夹辊、卷取时的夹辊或压辊、及其后的切条时的压辊等符合此意。
[0124]
尤其是,自有效地降低热熔接前的纤维块部7的坚硬感的观点而言,在轧光加工工序中对单层纤维网81、82及层叠纤维网90施加的线压(p)优选为 20n/cm以上,更优选为100n/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80n/cm以上。此外,自加压后的厚度的回复性的观点而言,上述线压(p)优选为700n/cm以下,更优选为500n/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n/cm以下。具体而言,上述线压(p) 优选为20n/cm以上700n/cm以下,更优选为100n/cm以上500n/c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0n/cm以上且250n/cm以下。
[0125]
纤维网轧光部106中使用的一对轧光辊106a及106b为周面平滑的辊。其原材料可采用轧光加工中使用的各种原材料。此外,轧光辊106a的原材料与轧光辊106b的原材料可相同,也可不同。
[0126]
其中,自进一步提高纤维块部7的坚硬感降低效果的观点而言,轧光加工中使用的轧光辊优选为树脂辊与钢体辊的组合。在本实施方式的纤维网轧光加工中,轧光辊106a作为与层叠纤维网90的包含粗纤维的纤维网82抵接者,使用钢体辊,轧光辊106b作为与层叠纤维网90的包含细纤维的纤维网81抵接者,使用树脂辊。但树脂辊与钢体辊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为相反组合。
[0127]
自进一步提高纤维块部7的坚硬感降低效果的观点而言,上述树脂辊的硬度以d硬度(jis k6253-3)计,优选为20度以上,更优选为50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度以上。此外,自与上述相同的观点而言,上述树脂辊的硬度以d 硬度(jis k6253-3)计,优选为100度以下,更优选为95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度以下。具体而言,上述树脂辊的硬度优选为20度以上100度以下,更优选为50度以上95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度以上90度以下。
[0128]
进而,热风加工优选为包含多个热风处理。
[0129]
图3表示出了包含第一热风处理部117与第二热风处理部127的热处理部 (热风加工部)的方式。在该方式中,将热风加工分成第一热风处理与第二热风处理2次进行。但热风处理的次数并不限于图3的2次,也可为3次以上。在热风加工包含3次以上热风处理的情形时,相对于“最初的热风处理”而言的“后段的热风处理”表示第二次以后的热风处理。在图3的2次热风处理中,所谓“最初的热风处理”表示第一热风处理,所谓“后段的热风处理”表示第二热风处理。图3所示的热风工序(2次热风处理)中,在第一热风处理部117 的滤罩107c中进行热风吹送(箭头f1),在第二热风处理部127的滤罩107d 中进行热风吹送(箭头f2)。此时,通过输送皮带107b,将实施纤维网轧光加工所得的层叠纤维网95自第一热风处理部117连续向第二热风处理部127搬送。由此,对层叠纤维网95连续实施第一热风处理与第二热风处理。
[0130]
在上述热风工序中,优选后段的热风处理的热风的风速较最初的热风处理快,即以低风速进行最初的热风处理。由此,抑制在热风处理部内受风压作用而变得不蓬松,展现热风回复效果,使纤维网蓬松。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般对无纺布化前的层叠纤维网90或单层纤维网81、82进行轧光加工的情形时,其后的热风处理中的上述处理较为有效。
[0131]
具体而言,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1优选为0.2m/sec以上,更优选为0.25m/sec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4m/sec以上。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1优选为1.2m/sec以下,更优选为0.8m/sec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sec 以下。具体而言,上述风速s1优选为0.2m/sec以上1.2m/sec以下,更优选为 0.25m/sec以上0.8m/sec以下,进一步优
选为0.4m/sec以上0.5m/sec以下。由此,抑制纤维网被压扁,展现厚度的回复效果。
[0132]
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2优选为0.8m/sec以上,更优选为0.9m/sec 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m/sec以上。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2优选为 1.6m/sec以下,更优选为1.4m/sec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m/sec以下。具体而言,上述风速s2优选为0.8m/sec以上1.6m/sec以下,更优选为0.9m/sec以上 1.4m/sec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m/sec以上1.3m/sec以下。由此,空气均匀地向纤维网贯通,使热能有效地赋予,从而形成无纺布构造。
[0133]
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1与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2 之差s3(=s2-s1)优选为超过0m/sec,更优选为0.4m/sec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m/sec以上。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1与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2之差s3(=s2-s1)优选为1.4m/sec以下,更优选为1.2m/sec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sec以下。具体而言,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1 与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s2之差s3(=s2-s1)优选为超过0m/sec 且1.4m/sec以下,更优选为0.4m/sec以上1.2m/sec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m/sec 以上1m/sec以下。由此,能有效地实现兼具蓬松回复与无纺布化。
[0134]
此外,在上述热风工序中,优选后段的热风处理的热风的温度较最初的热风处理高。由此,阶段性推进纤维的熔接,从而有效地展现热风处理部内的纤维网的回复。尤其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般对无纺布化前的层叠纤维网90或单层纤维网81、82进行轧光加工的情形时,其后的热风处理中的上述效果更高。
[0135]
具体而言,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1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 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上。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1优选为134℃以下,更优选为1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5℃以下。具体而言,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1优选为85℃以上134℃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上1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以上105℃以下。由此,能有效地展现热风处理部内的纤维网的回复性。
[0136]
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2为所使用的纤维表面(例如,芯鞘型复合纤维的鞘部)的成分的熔点以上,优选为145℃以下,更优选为13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4℃以下。具体而言,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2优选为所使用的纤维表面的成分的熔点以上且145℃以下,更优选为所使用的纤维表面的成分的熔点以上且13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所使用的纤维表面的成分的熔点以上且134℃以下。由此,能实现质感良好的肌肤触感的无纺布的制造。
[0137]
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1与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2 之差p3(=p2-p1)优选为超过0℃,更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1与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2 之差p3(=p2-p1)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下。具体而言,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1与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p2之差p3(=p2-p1)优选为超过0℃且6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35℃以下。由此,能实现蓬松的质感良好的无纺布的制造。
[0138]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如下所述,优选暂时回收在制造工序中产生的边角料等无用部分并将其再次返送至开纤工序(工序504)。
[0139]
在该工序504中,包含如下工序中的一者或两者:在上述开纤工序中使用的梳理机
内,回收纤维网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工序;及部分回收上述热风无纺布,将该回收的热风无纺布的部分裁剪并开纤的工序。将所回收的上述纤维网、及裁剪并开纤的热风无纺布的部分供给至上述开纤工序。再者,所谓裁剪并开纤的热风无纺布的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宽度方向端部的边角料部分,指无纺布制造工序内产生的加工条件调整品或不合格品等。
[0140]
图2表示出了上述工序504的具体例。对在梳理部103及104的梳理机内形成的单层纤维网81及82,抽吸而回收(箭头181及182)宽度方向的端部(未图示)。此外,对在热处理部107中进行热风加工而获得的热风无纺布10,进行部分回收(箭头183)。在该情形时,所回收的热风无纺布的部分不能直接再利用,因此要在裁剪/开纤部108中裁剪并开纤,使其恢复成纤维状。
[0141]
将所回收的纤维网、及裁剪并开纤的热风无纺布的部分返送至开纤部101,再次进行开纤,将其作为用以形成纤维网的材料使用(箭头184)。此时,可返送至开纤部101及开纤部102中任一者。图2表示出了返送至开纤部101的情形。在返送至开纤部101的情形时,优选为适当调制新原料纤维(细纤维)71 的投入量,以将所形成的纤维网81中的细纤维的比率保持为一定以上,并将粗纤维的含量抑制在数%以内(例如,5%以内)。由此,能一面在纤维网81形成纤维块部7,一面包含大量细纤维,从而实现无纺布10的面10a侧的柔软的肌肤触感。
[0142]
此外,上述材料的返送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方式。例如,也可为如下方式:自梳理部103回收的材料返送至开纤部101,自梳理104回收的材料返送至开纤部102。此时,优选裁剪并开纤的热风无纺布的部分返送至开纤部102。
[014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能适宜地制造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且具有花样的无纺布10。尤其是,能适宜地制造具备上述7.64kpa 压力下的厚度t1、t2及其差t3(=t1-t2)、以及平均摩擦系数q1、q2及其差q3(=q1-q2)所示物性的无纺布10。此外,通过该纤维块部7所形成的花样,尤其是通过厚度呈扁平的纤维块部7所形成的花样,使得无纺布10具备审美性。
[0144]
所获得的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工序中,根据其目的,作为吸收性物品的特定构成构件而组入(组入工序)。该组入工序例如优选为如下工序。即,将所获得的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裁剪成符合目标的大小或形状等而加以制备,并相对于其它构成构件载置在特定位置。继而,视需要,与其它构件一并进行旋转、折叠,将其接合而组入吸收性物品中。如此,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工序中,经过组入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工序,而制造目标的吸收性物品。
[0145]
其中,就兼具实现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且具备能在视觉上吸引使用者的花样的方面而言,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上述组入工序优选为组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的最外层的构件(例如表面片材或侧部片材)中的工序。尤其优选为作为与肌肤接触且最显眼的表面片材而组入吸收性物品中的工序。此时,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优选为具备将具有纤维块部的纤维层设为无纺布的最外层的构成。更优选为将该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的最外层,且将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朝向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配置。
[0146]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进而公开如下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及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0147]
<1>
[0148]
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是层叠有2层以上的纤维层的热风无纺布,具有至少1层包含热塑性纤维且具有纤维块部的纤维层。
[0149]
<2>
[0150]
根据上述<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具有细纤维、及纤维直径比该细纤维粗的粗纤维,该细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dtex以上且2.2dtex以下,优选为1dtex以上,更优选为1.2dtex以上,优选为2dtex以下,更优选为1.5dtex以下,
[0151]
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包含上述细纤维。
[0152]
<3>
[0153]
根据上述<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中的上述细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0质量%。
[0154]
<4>
[0155]
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具有至少1层不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
[0156]
<5>
[0157]
根据上述<4>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具有粗纤维、及纤维直径比该粗纤维细的细纤维,该粗纤维的纤维直径为超过2.2dtex且7dtex以下,优选为超过2.2dtex,更优选为4.4dtex以上,优选为5.5dtex以下,更优选为5dtex以下,
[0158]
不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包含上述粗纤维。
[0159]
<6>
[0160]
根据上述<5>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不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中的上述粗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上,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0质量%。
[0161]
<7>
[0162]
根据上述<5>或<6>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层中的上述粗纤维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下,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
[0163]
<8>
[0164]
根据上述<4>~<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不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的平均纤维直径比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大。
[0165]
<9>
[0166]
根据上述<8>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不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的平均纤维直径与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的平均纤维直径之差为超过0dtex且5.6dtex以下,优选为2.2dtex以上,更优选为3dtex以上,优选为4dtex以下,更优选为3.5dtex以下。
[0167]
<10>
[0168]
根据上述<4>~<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不具有
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的基重较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大。
[0169]
<11>
[0170]
根据上述<10>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不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的基重与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的基重之差为超过0g/m2且 20g/m2以下,优选为3g/m2以上,更优选为5g/m2以上,优选为15g/m2以下,更优选为10g/m2以下。
[0171]
<12>
[0172]
根据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整体的基重为15g/m2以上40g/m2以下,优选为 18g/m2以上,更优选为20/m2以上,优选为30g/m2以下,更优选为25g/m2以下。
[0173]
<13>
[0174]
根据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将在配置有上述纤维块部的位置在7.64kpa压力下测定所得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厚度设为t1,在未配置上述纤维块部的位置在相同压力下测定所得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厚度设为t2时,以t3=t1-t2定义的厚度之差t3为0.4mm以下,优选为0.3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零)mm。
[0175]
<14>
[0176]
根据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配置有上述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平均摩擦系数为 1.6以上且2.5以下,优选为1.6以上,优选为2.4以下,更优选为2.3以下。
[0177]
<15>
[0178]
根据上述<14>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配置有上述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平均摩擦系数与未配置上述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平均摩擦系数之差为0.7以下,优选为0.5以下,更优选为0.3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以下,特别优选为0(零)。
[0179]
<16>
[0180]
根据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上述纤维块部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剖面中,成为在无纺布厚度方向上被压扁的扁平形状,具有无纺布表面侧的纤维块部表面顺滑的构造。
[0181]
<17>
[0182]
根据上述<1>~<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其中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是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最外侧的层。
[0183]
<18>
[0184]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根据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
[0185]
<19>
[0186]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根据上述<17>所记载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配置在吸收性物品的肌肤面侧的最外层,将具有上述纤维块部的纤维层朝向肌肤面侧而配置。
[0187]
<20>
[0188]
根据上述<18>或<19>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作为表面片材。
[0189]
<21>
[0190]
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含:
[0191]
开纤工序,其是对热塑性纤维实施多次开纤处理,而形成纤维网;
[0192]
热风无纺布形成工序,将在上述开纤工序中获得的多个单层纤维网层叠而形成层叠纤维网,并使用热风对上述层叠纤维网实施热风加工而获得热风无纺布;以及
[0193]
轧光加工工序,使用一对轧光辊,对选自上述单层纤维网、上述层叠纤维网及上述热风无纺布中的一者或多者实施加工。
[0194]
<22>
[0195]
根据上述<2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所有工序中,
[0196]
对上述单层纤维网、上述层叠纤维网及上述热风无纺布施加的线压中,上述轧光加工工序中的线压最高。
[0197]
<23>
[0198]
根据上述<21>或<2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轧光加工工序是对选自上述单层纤维网及上述层叠纤维网中的一者或多者实施的纤维网轧光加工工序。
[0199]
<24>
[0200]
根据上述<2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纤维网轧光加工工序中,对上述单层纤维网或上述层叠纤维网施加的线压为 20n/cm以上700n/cm以下,优选为100n/cm以上,更优选为180n/cm以上,优选为500n/cm以下,更优选为250n/cm以下。
[0201]
<25>
[0202]
根据上述<21>~<2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轧光加工工序中使用的一对轧光辊是树脂辊与钢体辊的组合。
[0203]
<26>
[0204]
根据上述<25>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树脂辊的硬度以d硬度计,为20以上100以下,优选为50度以上,更优选为 80度以上,优选为95度以下,更优选为90度以下。
[0205]
<27>
[0206]
根据上述<21>~<2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热风加工包含多个热风处理,且后段的热风处理的热风的风速较最初的热风处理快。
[0207]
<28>
[0208]
根据上述<27>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为0.2m/sec以上1.2m/sec以下,优选为0.25m/sec 以上,更优选为0.4m/sec以上,优选为0.8m/sec以下,更优选为0.5m/sec以下。
[0209]
<29>
[0210]
根据上述<27>或<28>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为0.8m/sec以上1.6m/sec以下,优选为0.9m/sec以上,更优选为1.2m/sec以上,优选为1.4m/sec以下,更优选为 1.3m/sec以下。
[0211]
<30>
[0212]
根据上述<27>~<2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与上述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风速之差为超过0m/sec且1.4m/sec以下,优选为0.4m/sec以上,更优选为0.8m/sec以上,优选为1.2m/sec以下,更优选为1m/sec以下。
[0213]
<31>
[0214]
根据上述<21>~<3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热风加工包含多个热风处理,且后段的热风处理的热风的温度较最初的热风处理高。
[0215]
<32>
[0216]
根据上述<3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为85℃以上134℃以下,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优选为115℃以下,更优选为105℃以下。
[0217]
<33>
[0218]
根据上述<31>或<3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为所使用的纤维表面的成分的熔点以上且145℃以下,优选为所使用的纤维表面的成分的熔点以上,优选为137℃以下,更优选为134℃以下。
[0219]
<34>
[0220]
根据上述<31>~<3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最初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与后段的热风处理中的热风的温度之差为超过0℃且60℃以下,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
[0221]
<35>
[0222]
根据上述<21>~<3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如下工序中的一者或两者:在上述开纤工序中使用的梳理机内,回收纤维网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工序;及部分回收上述热风无纺布,将该回收的上述热风无纺布的部分裁剪并开纤的工序;且
[0223]
将回收的上述纤维网、及裁剪并开纤的上述热风无纺布的部分供给至上述开纤工序。
[0224]
<36>
[0225]
根据上述<21>~<3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层叠纤维网具有纤维直径不同的多种纤维。
[0226]
<37>
[0227]
根据上述<21>~<3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层叠纤维网具有细纤维,该细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dtex以上且 2.2dtex以下,优选为1dtex以上,更优选为1.2dtex以上,优选为2dtex以下,更优选为1.5dtex以下。
[0228]
<38>
[0229]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如下工序:将通过根据上述<21>~<3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组入吸收性物品中。
[0230]
<39>
[0231]
根据上述<38>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如下工序:将上述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作为表面片材组入吸收性物品中。
[0232]
实施例
[0233]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应由此限定而加以解释。下述表中的
“←”
表示与左边的记载内容相同。
[0234]
(实施例1)
[0235]
使用图2所示的制造装置,以10m/min的加工速度,如下所述制作出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
[0236]
首先,使用纤维直径为1.4dtex的芯鞘型(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鞘为聚乙烯树脂)的热塑性纤维,作为形成纤维层1的原料纤维(细纤维)71。使用该原料纤维71,在开纤部101及梳理部103中实施多次开纤处理,制作出基重为10g/m2的单层纤维网81。
[0237]
此外,使用纤维直径为4.4dtex的芯鞘型(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鞘为聚乙烯树脂)的热塑性纤维,作为形成纤维层2的原料纤维(粗纤维)72。使用该原料纤维72,在开纤部102及梳理部104中实施多次开纤处理,制作出基重为15g/m2的单层纤维网82。
[0238]
继而,在层叠纤维网形成部105中,将单层纤维网82层叠在单层纤维网81 上,而形成层叠纤维网90。在纤维网轧光部106中,对层叠纤维网90实施纤维网轧光加工。在纤维网轧光部106中,使用上层侧的钢体的轧光辊106a、下层侧的树脂辊106b(d硬度:90度),使线压成为200n/cm。
[0239]
在热处理部107中,对实施纤维网轧光加工所得的层叠纤维网95进行实施图3所示的2次热风处理的热风加工。第一热风处理与第二热风处理的风速及温度如表1所示。由此,制作出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
[0240]
再者,在上述制造方法中,不进行回收所形成的纤维网的宽度方向端部及无纺布的一部分并将其返送至开纤工序的操作。因此,原料纤维(细纤维)71 的纤维直径为纤维层1的平均纤维直径,原料纤维(粗纤维)72的纤维直径为纤维层2的平均纤维直径。
[0241]
(实施例2~7)
[0242]
除了将第一热风处理的温度及风速设定为如表1所示的值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地,分别制作出实施例2~7的无纺布试样。
[0243]
(实施例8)
[0244]
除了不进行纤维网轧光加工,且对热风加工后的无纺布进行表1所示的无纺布轧光加工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8的无纺布试样。
[0245]
(实施例9)
[0246]
除了将形成纤维层1的原料纤维(细纤维)的纤维直径设定为2.0dtex,将第一热风处理的温度及风速设定为如表1所示的值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9的无纺布试样。
[0247]
(实施例10)
[0248]
除了将形成纤维层2的原料纤维72的纤维直径设定为2.0dtex以外,其它与实施例9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10的无纺布试样。
[0249]
(实施例11)
[0250]
除了将形成纤维层1的原料纤维(细纤维)的纤维直径、及形成纤维层2 (下层)的原料纤维71的纤维直径设定为1.4dtex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0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11的无纺布试样。
[0251]
(实施例12)
[0252]
除了将第一热风处理的温度及风速设定为如表2所示的值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1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12的无纺布试样。
[0253]
(实施例13)
[0254]
除了不进行纤维网轧光加工,且对热风加工后的无纺布进行表2所示的无纺布轧光加工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2同样地,制作出实施例13的无纺布试样。
[0255]
(比较例1)
[0256]
除了不进行轧光加工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比较例1的无纺布试样。
[0257]
(比较例2)
[0258]
除了将形成纤维层2(下层)的原料纤维71的纤维直径设定为1.4dtex以外,其它与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出比较例2的无纺布试样。
[0259]
(试验)
[0260]
[1]蓬松性
[0261]
(1)0.05kpa载荷下的无纺布试样的厚度
[0262]
使用欧姆龙公司制造的激光感测器(型号为zs-ld80)及控制器(型号为 zs-ldc11)作为激光式厚度计进行测定。
[0263]
在测定厚度时,将铅垂(0.05kpa)配置在激光感测器的前端部与测定对象的无纺布试样之间,测定该加压状态的厚度。分别对5点以上实施测定,并算出它们的平均值。再者,0.05kpa是以尽量不将厚度压扁的方式假定无纺布的外观厚度所得的载荷。
[0264]
(2)7.64kpa压力下的无纺布试样的厚度
[0265]
基于上述(7.64kpa压力下的无纺布的厚度的测定方法)所记载的方法,分别测定各无纺布试样的配置有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厚度(t1)、及未配置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厚度(t2)。进而,算出厚度之差(t3=t1-t2)。
[0266]
[2]摩擦
[0267]
基于上述(平均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记载的方法,分别测定各无纺布试样的配置有纤维块部的位置的miu值(q1)、及未配置纤维块部的位置的miu 值(q2)。进而,算出miu值之差q3(=q1-q2)。
[0268]
[3]花样
[0269]
对各无纺布试样,目视确认纤维块部的有无。
[0270]
[表1]
[0271][0272]
[表2]
[0273][0274]
如表1及2所示,与比较例1及2相比,实施例1~13的7.64kpa压力下的配置有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厚度t1与未配置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厚度 t2之差t3较小,无纺布整体上的蓬松性优异。尤其是,在实施例之中,纤维网轧光后进行热处理加工所得的无纺布成为厚度较无纺布后进行轧光者厚且纤维块部的质感也良好的无纺布。
[0275]
此外,在实施例1~13中,既确认到纤维块的花样,且与比较例1 及2相比,配置有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平均摩擦系数q1、未配置纤维块部的位置的平均摩擦系数q2、及两者之差q3均较小,实现了无纺布整体上的柔软的肌肤触感。
[0276]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13中,蓬松度与柔软的肌肤触感优异,且具备花样,从而审美性优异。
[0277]
将本实用新型连同其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一并进行了说明,但认为只要我方未特意指定,便不意图在说明的任何细节部分对我方的实用新型加以限定,而应在不违反随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示的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广义解释。
[0278]
附图标记说明
[0279]1ꢀꢀꢀꢀ
纤维层
[0280]2ꢀꢀꢀꢀ
纤维层
[0281]7ꢀꢀꢀꢀ
纤维块部
[0282]8ꢀꢀꢀꢀ
纤维块层(具有纤维块部的层)
[0283]9ꢀꢀꢀꢀ
非纤维块层(不具有纤维块部的层)
[0284]
10
ꢀꢀꢀ
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
[0285]
100
ꢀꢀ
吸收性物品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0286]
101、102 开纤部
[0287]
103、104 梳理部
[0288]
105
ꢀꢀ
层叠纤维网形成部
[0289]
106
ꢀꢀ
纤维网轧光部
[0290]
106a、106b 轧光辊
[0291]
107
ꢀꢀ
热处理部(热风加工部)
[0292]
117
ꢀꢀ
第一热风处理部
[0293]
127
ꢀꢀ
第二热风处理部
[0294]
108
ꢀꢀ
裁剪/开纤部
[0295]
71、72 原料纤维
[0296]
81、82 单层纤维网(或纤维网)
[0297]
90 层叠纤维网
[0298]
95 实施纤维网轧光加工所得的层叠纤维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