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再循环膜和包装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8:35: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可以容易地再循环的膜。更具体地,披露了可以在聚烯烃再循环流中再循环的高性能包装膜。


背景技术:

2.如今,许多产品如消费品、食品、饮料、药品、工业化学品、清洁剂、化妆品和其他产品都以高性能包装进行包装。这种包装贯穿分配和产品使用提供了优势如高阻挡和气密密封,以帮助保护和延长包装产品的保质期。包装还可以包括用于消费者易用性的特征,如打开或重新闭合特征。用于制造这些包装的材料必须承受包装形成过程、包装填充条件以及来自存储、运输和分配的环境应力。这些要求通常可以通过掺入几种不同的高性能材料的多层包装来满足。
3.在许多情况下,高性能包装设计有外层如opet(双轴取向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bon(双轴取向的尼龙),它们提供高刚度、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高性能包装还可以包括阻挡材料,如铝箔、pvdc(聚偏二氯乙烯)或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这些材料被添加到膜结构中,该膜结构还包括专用于密封的聚合物、设计为将结构粘合在一起的聚合物、印刷油墨和粘合剂,仅举几例。由于膜中的许多材料的不同,这些不同材料的组合产生了很难在可用再循环流中再循环的膜。结果,这些包装膜在清空包装后典型地被认为是“废物”。
4.已开发了单一材料结构(如纯聚乙烯类型结构)用于一些包装应用,以容易再循环。加工技术,如定向已经被用来增加这些材料的技术性能和功能。然而,与不可再循环的膜和包装相比,这些膜和包装的性能继续受到影响。通常,由于缺乏耐热性和低耐久性,纯聚乙烯包装具有差的外观。这些类型的结构在膜转化方面也具有低效率,因此驱动了更高的制造成本。
5.对于多材料膜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在再循环时添加相容剂。相容剂可以帮助将否则不相容的材料掺入可用的材料中。这个解决方案的挑战是,很难确定应该添加哪种类型的相容剂和添加多少。再循环器需要借助于以高速率使用多种相容剂,使得这个解决方案低效且不可预测。
6.可替代地,已经建议应该将相容剂添加到包装膜的各种层中,以有助于将多种材料掺入单个材料再循环流中。这允许精确且高效的相容。然而,含有相容剂的膜结构继续缺乏与当今销售的不可再循环的高性能包装材料相匹配的特性。


技术实现要素:

7.高性能柔性包装设计为在制造包装材料的过程和制造成品包装产品的过程中都给予速度、性能和成本效益。高性能包装提供内部产品保护,同时保持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观。典型地,用材料组合设计高性能包装材料以达到这些要求。不幸的是,这种材料组合常常使包装材料难以或不可能再循环到标准的再加工或再循环流中。本文描述了一种可再循环膜,其具有使得该膜可用于高性能包装应用的特性,而没有目前可用的可再循环膜常常
遇到的缺点。本文披露的膜提供了可再循环且高性能的选择,这些选择:1)可以高效地转化,2)具有与当前膜相当的成本,3)可以在现有包装设备上使用,4)具有可接受的外观和/或5)可以高效地再循环到基于聚烯烃的再循环流中。
8.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可以具有基膜和密封层。基膜可以具有:i)包含聚酯的第一层,和ii)包含聚酯相容剂的第二层。密封层连接至基膜且可以位于可再循环膜的外表面上。在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中,基膜是取向的且密封层是没有取向。
9.在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中,聚酯相容剂是聚烯烃聚合物。聚酯相容剂可以是选自以下项的组中的一种: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e/gma)、被金属盐部分中和的emaa以及被金属盐部分中和的ema。
10.在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中,聚酯是选自以下项的组中的一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二醇(pet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i)、聚环对苯二甲酸酯(polycycloterephthalate)(pct)、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
11.可再循环膜可以被再循环到基于聚乙烯的流或基于聚丙烯的流中。
12.在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中,基膜的第一层是基膜的外层。当根据astm d2732使用90℃的浴温进行测试时,基膜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可以具有小于10%的自由收缩值。
13.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具有基膜,该基膜具有:i)含有聚酯的第一层,ii)含有聚酯相容剂的第二层,和iii)含有聚酯的第三层。第二层位于第一层与第三层之间。可再循环膜还可以包含连接至基膜的密封层。基膜可以是取向的并且当根据astm d2732使用90℃的浴温进行测试时,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小于10%的自由收缩值。第一层可以是基膜的第一外层且第三层可以是基膜的第二外层,并且可再循环膜可以进一步具有位于基膜的第二外层上的印刷标记。基膜可以形成可再循环膜的第一外表面且密封层可以形成可再循环膜的第二外表面。密封层可以是未取向的多层膜的一部分,该多层膜还具有含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阻挡层。
14.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可以具有基膜,该基膜具有:i)含有聚酯的第一层,ii)含有聚酯相容剂的第二层,和iii)含有聚酯的第三层,第二层位于第一层与第三层之间,并且该基膜可以是取向的。可再循环膜还可以具有位于该可再循环膜的外表面上的密封层。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位于基膜与密封层之间的阻挡材料。基膜可以含有粘结剂层。
15.包装可以含有可再循环膜的任何实施例并且还可以含有另一个包装组件。可再循环膜可以热密封至自身或附加包装组件,并且根据astm f88测试时,热密封强度可以在200g/in与2,500g/in之间。可再循环膜可以被配置为与可能存在的附加包装组件分离。包装可以容纳有产品且该包装可以被配置为被打开以完全去除产品。
附图说明
16.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公开的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17.图1是可再循环膜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18.图2a、图2b和图2c是用于可再循环膜的基膜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19.图3是可再循环膜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20.图4是可再循环膜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21.图5a和图5b是包含可再循环膜的包装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并且
22.图6是包含可再循环膜的包装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23.附图示出了一些但并非所有的实施例。附图中描绘的元件是说明性的并且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相同的(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在整个附图中代表相同的(或类似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24.近年来,开发包装材料时考虑到了再循环。然而,这些材料常常达不到给予产品保护、良好外观和低成本的标准要求。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使用结合了聚酯和聚酯相容剂的取向和退火膜作为基膜。当与密封层结合时,可以获得满足再循环和性能标准二者的高性能包装膜。本文所述的包装由可再循环膜制成,这些可再循环膜被设计为具有高阻挡、优异的外观(透明度)、良好的耐热性(低收缩)、高品质的图形和/或良好的耐久性。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具有比当今市场上可获得的可再循环膜优越的性能。
25.可再循环膜以及包括此类膜的包装和/或容器优选具有密封强度、热稳定性和耐热性特性,允许它们经受热密封条件而不损失期望的功能和高品质视觉特征。与基于聚烯烃的可再循环膜相比,含有包括聚酯且为取向和退火的多层基膜的可再循环膜示出耐热性、外观和整体性能的优越特性。在可再循环膜的外表面处或附近包含取向的聚酯层,但仍然使得膜能够在相同的过程中再循环并具有与纯聚烯烃结构相同的简单性是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的重要优点。
26.通过掺入含有聚酯的取向基膜的外部,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具有与不可再循环膜相同或接近相同的“运行性能”,对于包装形成,不可再循环膜使用取向的单层聚酯膜(常常称为取向的聚酯或opet)。换言之,与不可再循环的高性能包装膜相比,当在通过机械和热操作形成包装的包装线上运行时,使用含有聚酯层的多层基膜的可再循环膜、包装线的速度和包装的品质不会降低。
27.有利地,可再循环膜的基膜含有彼此极为贴近的聚酯层和聚酯相容剂层(即,在同一个膜内)使得典型的再循环过程将容易地再循环该膜,而不需要延长加工时间或额外的相容剂。可再循环膜在基于聚烯烃的再循环流中是“准备好再循环的”。可再循环膜可以被设计为具有任选量的相容剂(与聚酯的量匹配)以使得没有浪费额外的相容剂,而且如果不存在足够的相容剂,也不存在可能出现的再循环过程问题的风险。
28.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可以在它们的初次使用完成之后再循环。通常,术语可再循环意指该产品适于再利用。可再循环的一个具体上下文的实例是第二次再利用塑料杂货袋来容纳一些其他物品。塑料袋已经被再利用和再循环。在稍微不同的上下文中,可再循环意指产品在被转化成新产品之后适于再利用。如本文所用,术语“可再循环”意在指示膜可以通过在聚烯烃再循环流(即,基于聚乙烯或聚丙烯的再循环流)中再处理被转化为新的有用物品。再处理可能需要洗涤、分离、熔融和成型以及许多其他步骤。典型地,当通过再处理再循环塑料包装时,将材料机械切割成小块、熔融、混合并再成型为新产品。如果多种不相容的材料存在于包装中,则再处理过程中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凝胶、脆性材料、不良外观以及通常无法使用或品质差的产品。使用术语“可再循环”指示这些缺陷通常不存在。
作为可再循环材料的资格不受任何特定机构的监管,但是可以从特定团体如塑料再循环协会(apr)和how2recycle
tm
获得。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可适用于“实体店回收”再循环流。这些流可接受以下:100%聚乙烯袋、包裹物和膜;非常接近100%聚乙烯袋、包裹物和膜;以及how2recycle-批准的具有或不具有相容剂技术的基于聚乙烯的载体包装。将可再循环膜引入这些通过再处理再循环的途径中的任一个中不应需要另外的相容剂。
29.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可以被再循环到基于聚乙烯的流或基于聚丙烯的流中。
30.如图1所示,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10使用位于可再循环膜10的第一外表面11上的基膜20,该基膜具有不同层的组合,这些层包括但不限于聚酯层和聚酯相容剂层。基膜20是取向并退火的。基膜中的材料和制造基膜的加工技术相结合,以产生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低收缩和尺寸稳定性的有成本效益和高性能的膜。图1中所示的可再循环膜的实施例还包括位于可再循环膜10的第二外表面19上的密封层30。密封层30连接至基膜20。优选地,密封层30没有取向。
31.如本文所用,术语“层”是指作为单一材料类型或材料的均匀共混物的结构的膜的构建块。膜含有一个或多个层。层可以是单一聚合物,单一聚合物类型或各种聚合物类型的共混物内的材料共混物,可以含有金属材料并可以具有添加剂。层可以与膜连续或可以不连续或图案化。
32.基膜含有至少一个聚酯层,该聚酯层含有至少一种聚酯。如本文所用,术语“聚酯”是指在单体单元之间具有酯键的合成均聚物或共聚物。用于基膜的合适的聚酯可以选自由一种或多种合适的二羧酸和一种或多种合适的二醇的缩聚或一种或多种羟基化的羧酸的缩聚获得的脂肪族聚酯或半芳香族聚酯。构成聚酯的合适的二羧酸可以包括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萘二甲酸、二苯醚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酸、己二酸、草酸、丙二酸、琥珀酸、壬二酸、癸二酸、以及包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二聚体的二聚酸,这些可以单独或以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使用。构成聚酯的合适的二醇可以包括乙二醇、丙二醇、四亚甲基二醇、新戊二醇、六亚甲基二醇、二乙二醇、聚亚烷基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4-丁二醇、以及2-烷基-1,3-丙二醇,这些可以单独或以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使用。用于聚酯层的优选的聚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二醇(pet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i)、聚环对苯二甲酸酯(pct)、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合适的聚酯的商业实例包括eastapak
tm polyester 9921、eastar
tm copolyester 6763、tritan
tm copolyester fx100、和eastobond
tm copolyester 19412,所有都是从田纳西州金斯波特的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 company)可获得的;c9921,从美国dak公司(dak americas)可获得的;以及polyclear
tm crystal
tm pet 3302。
33.除聚酯外,聚酯层还可含有其他材料,如其他聚合物或添加剂,如滑爽剂或防结块材料。优选地,聚酯层由至少50%的聚酯,或更优选地大于70%、大于80%、大于90%或大于95%的聚酯制成。
34.在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中,基膜具有至少两个聚酯层。基膜可以具有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聚酯层。如将要描述的,聚酯层可以被聚酯相容剂层、粘接层或其他层分离。在基膜确实含有多于一个聚酯层的情况下,聚酯层可以具有相同的组成或不同的组成。例如,基膜可以具有一个含有pet的聚酯层和含有petg的第二聚酯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膜含有
两个聚酯层,每个聚酯层含有pet。
35.由于其化学组成的性质,典型地用于制备膜的许多聚酯聚合物与聚烯烃聚合物相比通常具有不同的特性。聚酯可以提供更好的透明度、增加的刚度或增加的耐热性。因此,在可再循环膜中使用聚酯材料可以改善膜和可能使用该可再循环膜的包装的特性。另外,这些特性可以在取向时增强,如将在下面讨论的。
36.含有被聚酯相容剂层分离的两个聚酯层并且纵向取向和退火的基膜可以用于制造可再循环的包装膜,该包装膜具有与使用单层opet的当前不可再循环的包装结构类似的机械加工性和包装线效率。聚酯相容剂层的添加出人意料地没有负面影响取向基膜的性能。有利地,将聚酯相容剂添加到分离两个聚酯层的层中增加了膜的可再循环性的功能,产生了显著的优点,而不损害膜的物理特性。
37.有利地,基膜的一个或两个外层可以是聚酯层。如本文所用,提及“外层”是指在膜的任一主外表面上的膜层,即不在该膜的两个其他层之间的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膜的两个外层都是聚酯层。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膜的外层也是可再循环膜的外层(即包含第一外表面11的层)。换句话说,基膜是可再循环膜的外膜,并且没有其他膜或层施加到基膜的外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膜的外层是可再循环膜的外层且包含聚酯。
39.一个或多个聚酯层可以具有任何厚度。典型地,聚酯层占取向前总基膜厚度的至少2%。聚酯层可以占总基膜厚度的约5%与约8%之间。聚酯层可以占总基膜厚度的约5%与约15%之间。聚酯层可以构成基膜的约20%。基膜的两个外层都可以包含聚酯,且每一个具有基膜的约10%的厚度。
40.基膜的聚酯相容剂层含有能够有助于将聚酯层的聚酯材料掺入聚烯烃聚合物的再加工或再循环流中的材料“相容剂”。相容剂通常通过提供允许两种材料(聚酯和聚烯烃)相互作用的位点来增加分散的聚酯材料的稳定性,从而增加可混性。在聚酯和聚烯烃材料的共混物中使用相容剂通常产生更均匀的共混物,避免凝胶和引起视觉或机械特性品质问题的其他问题。相容剂材料在通过再处理再循环类型的过程中是尤其有用的。
41.聚酯相容剂可以是聚烯烃聚合物。聚烯烃聚合物是使用简单烯烃(即具有式c2h
2n
的烯烃)作为单体生产的,如聚乙烯(乙烯单体)均聚物和共聚物或聚丙烯(丙烯单体)均聚物或共聚物。优选地,聚酯相容剂是聚乙烯共聚物。
42.在基膜的一些实施例中,聚酯相容剂层含有含丙烯酸酯的共聚物或三元共聚物。含丙烯酸酯的聚合物的实例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e/gma)、被金属盐部分中和的emaa以及被金属盐部分中和的ema。被金属盐部分中和的丙烯酸酯聚合物通常被称为离聚物。适合聚酯相容剂层的材料的实例是dupont0903hc emaa、dupont surlyn
tm 1652 zn中和的离聚物和dupont elvaloy
tm ac 1820 ema。
43.需要的聚酯相容剂的量取决于许多变量,包括聚酯的量、聚酯的类型、以及相容剂的类型。通常,聚酯相容剂与聚酯的质量比可以是从约1:6至约1:1。
44.聚酯相容剂的适当的量可以由相容结果的简单测试确定。在合理的试验和误差的情况下,相容剂的最小或最佳量可以通过使用再循环方案(如该披露的实例中列出的一个)
确定。例如,可以将不同共混比率的聚酯和聚酯相容剂进料到标准的再循环过程中,同时监测挤出背压用于过度水平。可替代地,可以将测试共混物再加工为熔融共混物,并且然后挤出为膜或片材。在此,过多的缺陷(如凝胶、条纹或孔)可以帮助确定有效的相容剂水平。
45.基膜还可以具有用于粘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层,如粘接层或粘合剂层。术语“粘接层”、“粘合剂”、“粘合剂层”或“粘结剂层”是指部分或整体地置于两个其他材料或层之间以促进材料粘附的材料或层。“粘接层”是指为了在两个其他层之间提供粘附而与其他层共挤出的基于聚合物的材料。在可再循环膜的基膜中,粘接层可以被定位在聚酯层和聚酯相容剂层之间。粘接层也可用于为基膜中可能存在的任何其他层提供粘附。粘接层也可以含有用于其他功能如水分阻挡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膜中的一个或多个粘接层含有基于乙烯的聚合物,该聚合物接枝有马来酸酐官能团。
46.可再循环膜的基膜可以含有其他功能层,如主体层、着色层或阻挡层,只要这些层的含量不损害整个膜的可再循环性。基膜的层可以含有再循环的内容物,如消费后的再循环物或工业后的再循环物。具体地,基膜的层可以含有来自生产基膜或可再循环膜本身(即,闭环工业再循环)的再加工的废料如边角料。
47.基膜的非限制性实施例示于图2a、图2b和图2c中。在图2a中,基膜20具有含有聚酯的第一层22和含有聚酯相容剂的第二层24。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层22直接与第二层24相邻,但其他实施例可包括中间层。另外,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各自示出为基膜的外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层和/或第二层不是外层。
48.图2b示出了包括两个聚酯层的基膜20的实施例。第一层22含有聚酯且示出为基膜的第一外层。第三层26也含有聚酯且示出为基膜的第二外层。第二层24含有聚酯相容剂且以在第一层与第三层之间的优选位置示出。如前所讨论的,第一层和第三层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组成。
49.图2c示出了基膜20的实施例,该基膜包括在第一层22与第二层24之间的第一粘接层23,以及在第三层26与第二层24之间的第二粘接层25。第一层和第三层的组成可以相同或不同。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的组成可以相同或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层和第三层的组成相同,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的组成相同,并且层厚度使得基膜是回文的。
50.图2a、图2b和图2c示出了具有第一层22作为基膜20的外层的基膜的优选实施例。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在任一或两个外层上可以存在其他层作为基膜20的外层。
51.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聚酯相容剂层极为贴近一个或多个聚酯层。将相容剂掺入可再循环膜结构中允许高效地使用相容剂,因为相容剂的量可以与结构中聚酯聚合物的量精确地匹配。理想地,相容剂层应当与聚酯层在同一个基膜结构内。相容剂层应靠近聚酯层,理想地,仅粘接层(即粘结剂层)介于两层之间。这种布置允许相容剂在再循环和再加工时容易被聚酯聚合物得到。当相容剂接近聚酯聚合物时,其被最高效地使用(即相容剂的最佳最小量是必需的)。使相容剂层位于极为贴近(靠近)聚酯聚合物是基膜的一种构造,使得可再循环膜可以在不需要另外的相容剂且具有最小混合的情况下在聚烯烃再循环流中再循环。使相容剂层位于聚酯层之间是基膜的构造的实例,其允许可再循环膜在不需要另外的相容剂的情况下在聚烯烃再循环流中再循环。
52.有利地,基膜的聚酯层被基于聚烯烃的层如粘接层或相容剂层彼此隔开。这种类型的结构与具有相似量的聚酯和聚烯烃的其他膜构造相比增加了膜的刚度,特别是在基膜
取向后。这种类型结构的取向和退火基膜(如图2b中的a/b/a或图2c结构的a/c/b/c/a所示的那些)具有与典型地在“不可再循环”的高性能包装如取向聚酯(opet)或双轴取向尼龙(bon)上使用的单层和/或单材料取向膜匹配的刚度。在保持与opet或bon相比的刚度的同时,可再循环膜的基膜的实施例另外具有在聚烯烃再加工流中可再循环性的优点。
53.基膜可以具有任何厚度。基膜可以具有从约8微米至约25.4微米或从约8微米至约19微米或从约12微米至约19微米的厚度。
54.基膜的生产可以包括挤出、取向和退火的转化过程。这些过程与原料选择相结合可以赋予关键的特性如热稳定性和耐久性。另外,该膜可以比仅由聚酯制成的未取向的材料或取向的材料更具成本效益。
55.基膜的层可以组合(共挤出)或分开挤出。如果分开进行,则可以通过包括粘合剂层压或挤出层压的已知层压方法来组合层。可替代地,可以通过挤出涂布、溶液涂布或任何其他已知的转化方法来添加基膜的层。挤出和层压方法的组合可以用于制造基膜。可以使用平模或环形模型方法挤出基膜或基膜的任何特定层。
56.在基膜的一些实施例中,膜的取向是在基膜的所有层组装之后进行。取向可以是膜的单向(纵向或横向),或双向拉伸,从而增加纵向和/或横向尺寸并随后减小材料的厚度。双向取向可以同时或相继赋予膜。使膜在固相中在刚好低于膜中聚合物的熔融温度下经受在任一方向或两个方向上的拉伸。以这种方式,拉伸使聚合物链“取向”,从而改变了膜的物理特性。同时,拉伸使膜变薄。所得的膜更薄,并且可以在机械特性如韧性、耐热性、刚度、撕裂强度和阻挡方面具有显著变化。
57.赋予基膜的取向量可能影响其特性。至少2x(2倍)的拉伸可能导致最佳的膜特性,如刚度和外观。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基膜拉伸至小于2x的水平。在其他实施例中,基膜可以在纵向上拉伸至少2.5x、3.0x、3.5x、4x、5x、6x、在这些之间的任何值或更多。换句话说,膜的尺寸是原始长度增加2倍,是原始长度增加2.5倍,等等。通过拉幅机方法(平模)或发泡方法(管状模),双轴取向基膜可以与单取向膜相似的水平拉伸。
58.对基膜的特性也重要的是退火方法。取向后,膜具有嵌入应力。加热已经取向的膜后,这一应力可能会释放,导致膜收缩回原始的预取向尺寸。当在包装应用中在热密封可再循环膜的过程期间将热施加到基膜时,这种退火的缺乏可能是有问题的。取向的未退火基膜在暴露至热密封条之后可能收缩,导致包装的热密封区域的差的外观。另外,在热条件下表现出收缩的膜将很难印刷(即施加印刷标记),因为印刷过程通常使用高温。退火过程可以帮助减轻由取向引起的嵌入应力,并且膜被“热定形”,使得膜在较低的工作温度下不会收缩回原始尺寸。
59.可以使基膜取向并在线退火。可以使用已知方法使基膜双轴取向并在线退火。可以在具有纵向取向和在线退火的平模系统上共挤出基膜。可以通过平模系统上共挤出基膜,并随后在纵向上拉伸,在横向上拉伸(即拉幅机取向方法)并在线退火。可替代地,取向和退火过程可以在分开的过程中进行。退火典型地通过设置在比膜中存在的聚合物或聚合物共混物的熔点低几度的温度下的高直径辊在线完成。然后,退火可以通过任何已知的手段进行,包括热空气或ir加热。
60.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还可以包括连接至基膜的密封层。如本文所用,“密封层”是含有允许可再循环膜粘结到自身或其他包装组件上形成包装的材料的层。密封层可以在
压力或热或这些条件的组合的影响下形成粘结。密封层可以呈挤出膜层或涂层的形式,并且可以是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图案化的)。可替代地,密封层可以是基膜的一部分。可再循环膜的实施例可包含任何已知的密封剂,如但不限于粘合剂、热熔体、冷封材料、热封膜和热封涂层。
61.如本文所用,“连接至”意指配置为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彼此关联的结构元件。例如,密封层通过彼此直接接触或通过具有同时接触密封层和基膜二者的中间材料或层连接至基膜。
62.密封层可以是用作热封涂层的材料。热封涂层典型地是薄的并且可以被施加图案。由于所需的少量密封层材料,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热封涂层而不会妨碍膜的可再循环性。热封涂层可以是但不限于基于聚酯的配方、基于乙烯基/丙烯酸共聚物的配方、基于聚乙烯的配方或基于聚丙烯的配方。热封涂层可能含有低熔融温度的组分如蜡。含有蜡组分的热封涂层可能具有60℃或甚至更低的热封起始温度。可再循环膜上的密封层可以具有小于60℃、85℃、100℃或小于121℃的热封起始温度。
63.可以以任何已知的方法将热封涂层连接至基膜上。可以将热封涂层或任何其他类型的密封层直接施加至基膜的外层。可以将热封涂层直接施加至基膜的外聚酯层。可替代地,在基膜和密封层之间可以存在中间材料,如但不限于印刷标记、阻挡层、底漆或粘合剂。图3示出了具有基膜20和密封层30的可再循环膜10的实施例。基膜20与密封层30之间是阻挡层40。该实施例是用于高性能包装膜的材料的有用布置,允许耐破坏基膜20(在外面)、受保护的阻挡层40和密封层30(允许密封作为可再循环膜的外层)的最佳布置。
64.可再循环膜的密封层可以是在单独的过程中制造的基于多层聚合物的膜的一部分,并且随后连接至基膜。可替代地,可以在挤出涂布型操作中将含有密封层的膜挤出并且同时附接至基膜。含有密封层的膜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的,并且可以通过任何已知的方法生产。如果使用含有密封层的膜,则密封层应该位于膜的外表面,使得密封层位于可再循环膜的外表面。
65.理想地,然而掺入可再循环膜中的密封层没有取向并且没有嵌入应力(即密封层具有零或接近零的自由收缩)。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层在未取向的多层膜中。可替代地,可以使密封层取向以及完全或部分退火。
66.密封层可以含有任何类型的材料,该材料将允许在包装生产操作期间粘结。应该根据待用于密封的方法以及可再循环膜将密封到的材料/组件来选择密封材料。用于热密封的典型材料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离聚物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但是可以选自多种已知的密封材料。
67.合并基膜和含有密封层的多层膜的可再循环膜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图4中示出。可再循环膜10具有基膜20,该基膜连接至含有密封层30的多层膜36。密封层30位于可再循环膜的外表面。多层膜36还含有阻挡层40。多层膜36可以通过任何已知手段连接至基膜20,包括使用单独的粘合剂层(未示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基膜20是取向的且多层膜36是未取向的。
68.可再循环膜的某些实施例包括含有密封层的多层膜,该膜掺入有其他层,如阻挡层、主体层、机械强度层、着色层等。含有密封层的膜甚至可以包括极性层(即含有极性聚合物(如聚酰胺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层)以及极性聚合物相容剂层。
69.可再循环膜的密封层可以被设计用于其他功能。密封层常常含有添加剂,如滑爽剂或防结块剂。密封层还可以具有以下特性,包括但不限于:防雾、易撕、不透明、有色、防扩散(anti-scalping)、或高阻挡包括但不限于氧气或水分阻挡。例如,密封层可含有二氧化钛(tio2)以增加用于流动包装应用的不透明度和刚度。
70.密封层也可以设计为提供可剥离的密封。如本文所用,“可剥离的密封”是可以手动(即,用手,不使用工具)分开的密封。密封强度可使用astm f88进行测试,并且可剥离的密封可产生在200至2,500g/in之间的力。常常为了方便消费者使用可剥离的密封。在用作包装组件的可再循环膜的情况下,可剥离的密封是高度期望的,使得可再循环膜可容易地与包装组件的其余部分分离,从而促进容易的再循环。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存在的其他包装组件可以在相同流中再循环,可以在不同流中再循环,可以设计用于处置(废物流),或者可以设计用于再利用而无需再循环。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再循环膜可以掺入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在这些情况中,可再循环膜具有基膜,该基膜具有在该基膜的任一或两个外表面的任选的印刷标记和粘合剂。存在第一密封层和第二密封层,其定位为可再循环膜的外层。以这种方式,可再循环膜可在两侧密封,从而允许搭接密封(将膜的一侧密封到另一侧)或将包装组件(如配件)附接到可再循环膜的两侧。
72.可再循环膜还可以包括阻挡材料,用于降低气体或其他蒸气通过膜结构的传输速率。许多高性能的包装结构包括阻挡材料如evoh、箔、金属化膜、pvdc、聚酰胺或氧化物涂布的膜,以达到延长包装产品的保质期所需的低传输速率。许多包装食品和药品(以及其他产品)对其环境敏感,并且需要非常有限的通过包装组件的传输速率。典型地,将阻挡材料或阻挡层调整至氧气或水分的低传输。阻挡材料或阻挡层可以在任何位置掺入可再循环膜中。
73.可能存在位于可再循环膜的基膜内的阻挡层。非限制性实例是具有含有evoh的层的基膜。evoh具有优异的氧气阻挡,其在取向时增强。基膜中的evoh可提供良好的阻挡、良好的耐热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可印刷性和良好的外观的改善效果。含有evoh的层可以具有的厚度是小于总的可再循环膜厚度的约5%以使得其不破坏再循环工艺。可替代地,如果基膜包括evoh,则也可以包括专门用于evoh的相容剂。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可再循环膜的含有密封层的多层膜内可以存在阻挡层。传统的不可再循环的高性能包装材料常常在多层膜中使用可挤出的阻挡材料如evoh或聚酰胺。只要可再循环膜中存在足够的相容剂以允许膜在聚烯烃再循环流中再循环,而无需额外的相容剂,则也可以将这种类型的含有密封层的膜结构掺入可再循环膜中。典型地,如果将极性聚合物阻挡材料如evoh掺入含有密封层的膜中,则也应将相容剂掺入膜中。
75.在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存在位于基膜和密封层之间的阻挡层。取向的基膜提供了优异的施加阻挡涂层的机会,因为它具有适当的耐热性、低收缩和热稳定性以经受施加阻挡所需的过程。例如,取向和退火的基膜可经历金属化过程,该过程会将铝薄层沉积到基膜的表面(例如施加到基膜的第三层的金属)。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膜的外层可具有施加的印刷标记,然后是阻挡涂层。替代地,基膜的外层可具有首先施加的阻挡层,然后是任选的印刷标记施加且最后是密封层。阻挡涂层可以是任何已知的化学物质,如交联的丙烯酸酯或部分中和的丙烯酸聚合物。沉积物或涂层的薄层可用于可再循环膜的阻挡选
择,因为所使用的材料量通常可以掺入再循环流中,而无需相容剂。
76.如先前所指出的,可再循环膜可以掺入印刷标记。可通过任何已知方法将标记掺入到可再循环膜中。高性能包装典型地在高速过程如轮转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或数字印刷中转换。对于许多应用,施加在膜上的印刷标记显示有紧密重复公差(即,每次印刷的印记尺寸必须几乎相同)。本文所述的取向和退火的基膜的热稳定性可用于这些类型的印刷过程。基膜可以具有施加到任一或两个外层上的高品质印刷。印刷标记可以位于基膜和密封层之间,从而保护标记免受外部滥用如刮擦。
77.在印刷之前,基膜可以具有施加的底漆或另一处理(即电晕处理),以促进良好的油墨润湿性和粘附。施加到基膜外层(即,可再循环膜的外层,与密封层所附接的一侧相对)的印刷标记也可以包括保护层或另一层以产生视觉或触觉效果。印刷标记可以作为连续层掺入,或者作为图案或小插图(由点产生的图像)施加。印刷标记可以与可再循环膜连续或仅覆盖膜的一小部分。印刷标记可以从可再循环膜的任一侧或两侧可见。
78.虽然提出的可再循环膜的目的是产生可以用于高性能包装应用的结构,但是膜也可以含有已经再循环的材料。可将再循环材料如先前使用的包装(消费后再循环物)或膜转化边角料(工业后再循环物)掺入可再循环膜的任何部分。该材料可以不需要相容剂,其可以是预相容的或者可以在掺入时加入相容剂。
79.可再循环膜的基膜、密封层或任何其他部分可以掺入已知用于包装膜的任何其他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成核剂、加工助剂、颜料、滑爽剂或防结块剂。添加剂本质上也可以是“活性的”,预期目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活性添加剂的一个实例是氧吸收剂。
80.可再循环膜可具有将要采用的应用所需的任何总厚度。用于包装应用的可再循环膜可具有从1密耳(25.4微米)至20密耳(508微米)的厚度。可再循环膜的厚度可以为从1.5密耳(38.1微米)至10密耳(254微米)、或从2密耳(51.7微米)至5密耳(127微米)。
81.基膜和可再循环膜的刚度是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的重要属性。由于聚酯层的掺入,取向的基膜提供了比先前可用的可再循环包装网改善的刚度。掺入基膜的一些实施例表现出尤其好的刚度特征,该基膜具有两个被聚酯相容剂层分离的聚酯层。本文所述的基膜的刚度可以模拟或在一些情况下改善了在掺入opet或bon的当前不可再循环包装结构中发现的刚度。可再循环膜的刚度对于在目前使用的包装设备上成功转化膜可能是关键的。在当前的包装应用中采用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而没有更高的成本或加工低效。另外,用作包装的膜的刚度可提供更高品质的感觉,并且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可再循环膜或基膜的刚度可以通过环刚度测试来测量。
82.由于聚酯层的掺入并使基膜取向,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具有允许其用作高性能包装膜的耐热性。该基膜被配置成经受该包装膜可能遇到的高温,如但不限于来自膜转化、高温热密封单元、高温加工如热填充或蒸煮、或高温消费者使用如微波的热。除其他特性之外,耐热性是通过低收缩证明的。当经受高热环境时,可再循环膜不应收缩或以其他方式变形。例如,高性能包装上的热密封区域应当是光滑和清洁的,而没有损坏或任何收缩或起皱的迹象。
83.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优于仅含有聚烯烃材料的先前开发的可再循环膜。仅使用聚烯烃烯材料的膜易于产生磨损和耐久性问题。使用未取向聚酯材料的膜具有增加的耐热
性和耐久性,但是仍然可能达不到目前可用的不可再循环膜的性能。然而,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具有耐热性和耐久性,其模拟具有bon或opet外层的不可再循环膜。采用具有聚酯材料外层的取向和退火的基膜的实施例对于获得可循环的可以用于高性能包装的膜是尤其有利的,该高性能包装可以被转化和分配,同时保持非常好的外观。
84.本文披露的材料选择和加工条件有助于获得低收缩、耐热材料。在基膜中使用聚酯与在适当条件下的取向和退火的组合产生在目标条件下表现出低收缩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的膜。测试材料对高性能包装应用的适用性的分析方法是自由收缩测试。“自由收缩”定义为通过在90℃下测量无约束收缩五秒而获得的值。为了测量自由收缩,将五个试样切成纵向10cm x横向10cm。将每个样本完全浸入90℃水浴中至少5秒。测量收缩样本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将该收缩样本和初始10cm的测量距离的差异乘以10,以获得样本在每个方向上的收缩百分比。对于给定膜样品的纵向收缩值,将5个样本的纵向收缩平均,并且对于横向收缩值,将5个样本的横向收缩平均。
85.在施加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基膜可具有10%或小于10%;或小于9%、小于8%、小于7%、小于6%、小于5%、小于4%、小于3%、小于2%或小于1%的纵向收缩率。在施加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基膜可具有10%或小于10%;或小于9%、小于8%、小于7%、小于6%、小于5%、小于4%、小于3%、小于2%或小于1%的横向收缩率。优选地,当暴露至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基膜具有小于7%的纵向收缩率和小于1%的横向收缩率。优选地,当暴露至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基膜具有小于5%的纵向收缩率和小于5%的横向收缩率。当暴露至90℃的热时,基膜可具有小于2%的在纵向上的收缩率,和0%的在横向上的收缩率。当暴露至90℃的热时,基膜可具有小于1%的在纵向上的收缩率,和0%的在横向上的收缩率。
86.类似地,在施加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可再循环膜可具有10%或小于10%;或小于9%、小于8%、小于7%、小于6%、小于5%、小于4%、小于3%、小于2%或小于1%的纵向收缩率。在施加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可再循环膜可具有10%或小于10%;或小于9%、小于8%、小于7%、小于6%、小于5%、小于4%、小于3%、小于2%或小于1%的横向收缩率。优选地,当暴露至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可再循环膜具有小于7%的纵向收缩率和小于1%的横向收缩率。优选地,当暴露至小于或等于90℃的热时,可再循环膜具有小于5%的纵向收缩率和小于5%的横向收缩率。当暴露至90℃的热时,可再循环膜可具有小于2%的在纵向上的收缩率,和0%的在横向上的收缩率。当暴露至90℃的热时,可再循环膜可具有小于1%的在纵向上的收缩率,和0%的在横向上的收缩率。
87.如已经讨论的,可再循环膜可以含有阻挡层或阻挡材料。可再循环膜可以表现出包装应用可能需要的高氧气或水分阻挡。阻挡层还可以保护更外层膜/层免受来自包装内容物(例如,油等)的迁移的影响。当按照astm f1927在0%rh和23℃下测试时,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小于1,000cm3/m2/24小时的氧传输水平。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小于100、小于10、小于5或小于1cm3/m2/24小时的氧传输水平。当按照astm f1249在90%rh和23℃下测试时,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小于100g/m2/24小时的水分传输水平。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小于10、小于5或小于1g/m2/24小时的水分传输水平。
88.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接近100%的对可见光的阻挡(对光不透明),或至少50%对可见光的阻挡。这种类型的可再循环膜将适合于其中不需要或不期望看到产品
或当光对产品的保质期有害时的包装应用。
89.可替代地,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高的光透射和透明度,因为这对于当期望通过包装材料观察产品时的包装应用常常是期望的。基膜可以具有大于80%、85%或90%的透明度。理想地,当根据astm d-1003的说明和教导测量时,基膜应当具有至少95%、至少95.5%、至少96%、至少96.5%、至少97%、至少97.5%、至少98%、至少98.5%、至少99%、至少99.5%或100%以及其间的所有值的透明度。透明度定义为偏离入射光小于2.5度的透射光的百分比。如本领域已知的,基膜的透明度可受材料选择和取向条件的影响。
90.如已经讨论的,包装材料的外观是许多高性能包装应用的关键性能标准。除了高透明度和高品质印刷标记之外,常常期望具有高光泽度外观。基膜可以具有大于50、60、70或甚至80的光泽度水平(45
°
光泽度,单位,astm d2457),其与其他包装材料如bon相当。这种类型的光泽度优于仅含基于聚乙烯的材料的可再循环包装膜。
91.当用作包装膜时,可再循环膜可以密封到自身,或类似膜或一个或多个其他包装组件上。其他包装组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拉链、配件、杯子或托盘。包装还可以包括其他组件,如贴片、衬里、套或标签。包装可以由一种、两种、三种或更多种不同的包装组件形成。
92.可再循环膜可以被密封或连接到其自身或另外的包装组件以产生气密密封的包装。密封可以通过粘合剂、热密封、超声密封、冷密封、rf焊接或任何其他已知的粘结方法来进行。气密包装对于各种产品是关键的,包括食品、饮料、药品、消费品和其他敏感产品。气密包装可以帮助防止对产品的损坏。对于许多产品,实现良好的热密封以产生一致的气密包装是非常关键的。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的优点是它们更耐热,并且因此可以在更可靠的基础上形成气密包装。基膜的高耐热性和提供优质密封的密封层层的组合是本文所呈现的可再循环膜的重要优点。
93.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的优点还在于,它们提供有密封层,当热密封到其他包装组件时,这些密封层实现可剥离的密封。消费者可以以多种方式打开包装,包括手动剥离打开。可剥离的密封是那些可由消费者用手剥离打开而不使用其他工具的密封。消费者可抓住包装的两个部分并在热密封处拉开包装。可剥离的密封允许消费者容易地获取包装内的产品。在一些情况下,可剥离的密封也可手动地重新闭合和重新密封。另外,可再循环膜可以具有可剥离的热密封,以允许包装组件的容易分离。这有利地允许将包装组件适当地处理成其他再循环流或废物流。包括在气密密封包装中的包装组件可以在与可再循环膜相同的流中可再循环,在不同的流中可再循环,或者根本不可再循环。
94.可再循环膜可以以任何种类的气密包装形式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小袋、袋子、流动包装、托盘/盖、圆筒(chub)、集装袋和泡罩。可再循环膜可用于包装任何类型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干燥食品、液体、肉、奶酪、新鲜食品、冷冻食品、饮料、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难以保存的产品、清洁剂、化学品、湿巾、医疗产品、电子装置、宠物食品/零食、散装产品等。
9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再循环膜为附接到托盘或杯子上的盖的形式。托盘或杯子可以是柔性的、半刚性的或刚性的,并且可以由任何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聚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纸、金属、玻璃或陶瓷。该实施例在图5a和图5b中示出。包装50具有盖,该盖包含通过热密封54连接至托盘52的可再循环膜10。图5a是气密密封包装50,而图5b示出了已将盖10手动从托盘52剥离掉后的包装50。盖10、托盘52或盖和托盘两者可以是可再循环膜。
96.使用本文披露的可再循环膜的包装的一些实施例为小袋、袋子或香囊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可再循环膜用作包装的至少一个侧壁,或在一些情况下,用作包装的所有侧壁。用于整个包装的掺入可再循环膜的包装的实施例示出为图6中的直立袋包装50。小袋或袋子可以以鳍形密封或搭接密封构造密封。香囊可具有侧密封和端密封。配件或其他封闭物可以密封到可再循环膜的任何部分。
97.如前所述,含有可再循环膜的包装将容纳有产品。理想地,配置包装使得在从包装去除产品之后,包装可以被全部打开,并且包装组件根据需要被分离,以实现最佳的清空(产品完全去除)、漂洗和再循环。竞争产品去除意指包装中没有大量会污染再循环过程的产品。可以通过目视检查确定完全产品去除。可以通过用水漂洗打开的包装组件,直到除去大部分或全部产品,来完成完全产品去除。
98.包装组件的分离可以通过先前提到的可剥离的密封或通过任何其他手段如弱化的线或可以撕开的穿孔来促进。在一些情况下,设计可再循环膜和其他包装组件以易于撕裂或切割以促进打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装组件保持附接至可再循环膜并且能够在相同的再循环流中再循环。
99.可再循环膜的一些实施例可以用于圆筒式包装(chub style packaging)。这些膜可能在可再循环膜的两个主表面上都具有密封层,以适应搭接密封。可再循环膜可具有非常少量的纵向和/或横向收缩如5%,这对于某些圆筒式包装应用而言是最佳的。
100.其中使用可再循环膜的包装的尺寸不受限制。包装可以很小(几平方英寸),或者可以很大,就像散装容器衬里一样。散装衬里可以由可再循环膜制成,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散装衬里可以由几层可再循环膜制成。散装衬里可具有附接至任一表面的配件。
101.本文所述的可再循环膜也可用于与包装无关的应用。
102.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出于所有目的将本文特别提及的所有公开物以及专利通过援引结合。
103.提供以下实例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且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除了本文中示出和描述的那些之外,根据前面的描述和以下实例,本发明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显而易见,并且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实例和数据
104.通过分别使用1:3和1:4.5的共混比浇铸挤出apet(聚酯)和hdpe的树脂共混物来模拟48ga opet/2密耳聚乙烯密封剂和48 ga opet/3密耳聚乙烯密封剂的常见层压件的再循环。由于这些材料的不相容性,所得到的挤出物具有非常严重的相分离,且不能得到连续的膜(参见表1中的参考)。
105.通过在不同负载水平下添加不同的聚酯相容剂候选物对上述过程进行改进,如表1所示。膜挤出行为和加工条件记录并呈现在表1中。纯hdpe的对照膜也通过挤出过程。表1
106.在测试的样品中,elvaloy
tm
ptw共聚物(样品b)被确定为不适合用于apet/hdpe体系的相容剂,因为不能产生连续的膜。另外,ta52-10 mb02被发现不适合具有高apet含量的体系(样品c1)。所测试的相容剂共混物的剩余部分产生了均匀的膜。然而,相容剂活性的另一个好的指标是挤出过程的背压。好的相容剂将允许将apet掺入聚乙烯,而对加工几乎没有影响。换言之,好的相容剂将导致接近于对照样品经历的背压的背压,为129巴。因此,由于差的相容性表现出不均匀膜形成的样品具有高的背压(样品b和样品c1)。另外,在充分相容以形成均匀膜的同时,样品d3和e3具有较高的背压,这指示不足够的相容活性。
107.然后使样品经受标准的拉伸测试,并且将纵向伸长率和拉伸强度记录在表2中。对于该测试,在纵向上从膜样品的中间切下1英寸宽的条。将条夹在2英寸距离的拉伸测试装置中,并以5英寸/分钟拉伸这些条。表2表2
108.如表2所示,具有选定的相容剂候选物(包括dupont 1652离聚物和1820 ema)的pet-pe共挤出膜在熔化期间示出优异的材料分配和相容混合。具有良好相容剂的最终膜没有明显的宏观尺度相分离;而且,在高拉伸下,样品膜在伸长率百分比、断裂力等方面表现为单pe膜。实施例a-1.一种可再循环膜,其包括:a)基膜,该基膜包括:i)包含聚酯的第一层,和ii)包含聚酯相容剂的第二层,和b)连接至该基膜且位于该可再循环膜的外表面上的密封层,其中该基膜是取向的,且该密封层没有取向。a-2.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聚酯相容剂是聚烯烃聚合物。a-3.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聚酯是选自以下项的组中的一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二醇(pet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i)、聚环对苯二甲酸酯(pct)、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
a-4.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聚酯相容剂是选自以下项的组中的一种: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e/gma)、被金属盐部分中和的emaa以及被金属盐部分中和的ema。a-5.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可再循环膜可再循环到基于聚乙烯的流或基于聚丙烯的流中。a-6.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基膜的第一层是该基膜的外层。a-7.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当根据astm d2732使用90℃的浴温进行测试时,该基膜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小于10%的自由收缩值。b-1.一种可再循环膜,其包括:a)基膜,该基膜包括:i)包含聚酯的第一层,ii)包含聚酯相容剂的第二层,和iii)包含聚酯的第三层,其中该第二层位于该第一层与该第三层之间,和b)连接至该基膜的密封层。b-2.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基膜是取向的且当根据astm d2732使用90℃的浴温进行测试时,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小于10%的自由收缩值。b-3.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第一层是该基膜的第一外层且该第三层是该基膜的第二外层,并且其中该可再循环膜进一步包括位于该基膜的第二外层上的印刷标记。b-4.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基膜形成该可再循环膜的第一外表面且该密封层形成该可再循环膜的第二外表面。b-5.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密封层包括在未取向的多层膜中,该多层膜还包括包含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阻挡层。c.一种包括基膜的可再循环膜,该基膜包括:i)包含聚酯的第一层,ii)包含聚酯相容剂的第二层,和iii)包含聚酯的第三层,其中该基膜是取向的且该第二层位于该第一层与该第三层之间。c-1.根据实施例c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进一步包括位于该可再循环膜的外表面上的密封层。c-2.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进一步包括位于该基膜与该密封层之间的阻挡材料。c-3.根据任何其他a-x、b-x或c-x实施例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其中,该基膜进一步包括粘结剂层。d-1.一种包装,其包括根据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再循环膜和任选地附加
包装组件。d-2.根据任何其他d-x实施例所述的包装,其中,将该可再循环膜热密封至自身或该附加包装组件,并且当根据astm f88测试时,热密封强度在200g/in与2,500g/in之间。d-3.根据任何其他d-x实施例所述的包装,其中,该可再循环膜被配置为与可能存在的该附加包装组件分离。d-4.根据任何其他d-x实施例所述的包装,其中,该包装容纳有产品且该包装被配置为被打开以完全去除产品。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