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8:30: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具有电动机和控制单元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如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设置于控制单元内部的支架上设置树脂制的突起部,并且通过在母线设置贯通孔,将突起部压入贯通孔,从而将母线保持在保持器中。突起部具有柱状部和设置于柱状部的外周面的多个肋部。多个肋部分别与母线的贯通孔内表面接触。另外,突起部的端部通过加热被焊接到母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6142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需要加热突起部的端部,将突起部焊接到母线上。因此,制造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花费工夫。
5.另外,在以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在将突起部压入贯通孔时,各肋部容易被贯通孔的开口部的边缘部削掉。由此,各肋部的切削屑末容易作为异物而产生。
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容易制造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时的异物的产生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7.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机;以及控制电动机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具有形成了保持面的保持器、以及配置于保持面的母线,母线具有与保持面重叠的板状部,在板状部形成有与保持面相对的相对面,在保持器设置有从保持面突出的第一突起部,第一突起部具有第一柱状部、以及在第一柱状部的外周面沿第一柱状部的周向彼此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肋部,在板状部设置有压入了第一突起部的第一贯通孔,第一贯通孔通过被从板状部向与相对面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第一贯通孔形成部包围来形成,第一贯通孔的内表面包含第一孔内倾斜面和第一孔内筒状面,所述第一孔内倾斜面从相对面朝向第一贯通孔形成部的端部沿第一贯通孔的内径变小的方向相对于相对面倾斜,所述第一孔内筒状面在保持第一贯通孔的内径恒定的情况下从第一孔内倾斜面到达第一贯通孔形成部的端部,第一突起部在使多个第一肋部与第一孔内筒状面接触的状态下被压入第一贯通孔。发明效果
8.根据本发明的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能够容易制造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并且能够抑制制造时的异物的产生。
附图说明
9.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母线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第一突起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3的第二突起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设置于图3的板状部的第一贯通孔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6的vii-vi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设置于图3的板状部的第二贯通孔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图4的第一突起部被压入板状部的第一贯通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图5的第二突起部被压入板状部的第二贯通孔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第一突起部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第二突起部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图13的第一突起部被压入板状部的第一贯通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图14的第二突起部被压入第二贯通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第一突起部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第二突起部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第一贯通孔的立体图。图21是沿图20的xxi-xxi线的剖视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第二贯通孔的立体图。图23是沿图22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图24是表示图18的第一突起部被压入板状部的第一贯通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5是沿图24的xxv-xxv线的剖视图。图26是表示图19的第二突起部被压入板状部的第一贯通孔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例如是搭载于汽车的车辆用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具有一对连杆101、齿条轴机构部102、方向盘103、转向轴104、减速器105和电动驱动装置1。
11.一对连杆101与一对转向轮106单独地连接。一对连杆101之间配置有齿条轴机构部102。齿条轴机构部102具有筒状壳体和收纳在壳体内部的齿条轴。齿条轴机构部102的齿条轴分别与一对连杆101连接。
12.方向盘103经由转向轴104连接到齿条轴机构部102。当驾驶员使方向盘103转向
时,因转向产生的转矩经由转向轴104传递到齿条轴机构部102的齿条轴。另外,经由减速器105在齿条轴机构部102设置有电动驱动装置1。
13.电动驱动装置1是产生辅助转矩的转矩产生装置。由电动驱动装置1产生的辅助转矩在由减速器105放大后,传递到齿条轴机构部102的齿条轴。齿条轴机构部102的齿条轴利用方向盘103的转向所产生的转矩和电动驱动装置1所产生的辅助转矩,向图1的箭头a的方向移动。由此,驾驶员的转向力由电动驱动装置1的辅助转矩来辅助。
14.当齿条轴向箭头a的方向移动时,一对连杆101移动,各转向轮106转动,车辆转弯。基于电动驱动装置1的转矩的转向力的辅助结果,驾驶员能够用更小的转向力使车辆转弯。
15.在转向轴104上设置有转矩传感器110,该转矩传感器110检测方向盘103的转向所产生的转矩。转矩传感器110检测到的转矩的信息作为电信号从转矩传感器110发送到电动驱动装置1。另外,包含车辆的速度信息的车辆信息111从设置于车辆的车辆传感器作为电信号发送到电动驱动装置1。此外,设置于车辆的车辆电源112连接到电动驱动装置1。作为车辆电源112,列举有电池、交流发电机等。
16.图2是表示图1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剖视图。电动驱动装置1具有外壳2、电动机3、控制单元4和框架5。
17.外壳2具有金属制壳体21以及安装在壳体21上的树脂制的盖22。
18.壳体21具有拥有轴线的筒状部211和对筒状部211的轴线方向一端部进行封闭的端壁部212。筒状部211的轴线与壳体21的轴线一致。在筒状部211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形成壳体21的开口部。盖22将壳体21的开口部封闭。
19.电动机3、控制单元4和框架5收纳在外壳2中。由此,电动驱动装置1成为电动机3和控制单元4成为一体的一体型电动驱动装置。
20.电动机3收纳于壳体21中。控制单元4配置于电动机3与盖22之间。框架5配置于电动机3与控制单元4之间。
21.框架5由金属构成。框架5的形状是嵌入筒状部211的内表面的形状。框架5以与筒状部211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安装在壳体21上。由此,框架5电连接且热连接到壳体21。
22.电动机3具有与壳体21同轴地配置的输出轴31、固定在输出轴31上的转子32、包围转子32的外周部的筒状的定子33、以及设置于定子33的环状的接线构件34。
23.输出轴31具有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在端壁部212的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输出轴31的第一端部穿通设置在端壁部212中的贯通孔来作为驱动装置1的输出部。在框架5的中央部设置有凹口。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配置于设置在框架5中的凹口。
24.输出轴31经由单独地安装到端壁部212和框架5的两个轴承20,可自由旋转地由壳体21和框架5进行支承。安装在端壁部212上的轴承20被嵌入设置在端壁部212的贯通孔中。
25.转子32具有固定在输出轴31上的转子铁芯和设置在转子铁芯上的多个永磁体。转子32以输出轴31的轴线为中心来与输出轴31一体地旋转。
26.定子33固定于筒状部211的内表面。此外,定子33与输出轴31同轴地配置。定子33具有筒状的定子铁芯和设置在定子铁芯上的三相的定子绕组。
27.接线构件34配置于定子33与框架5之间。三相的定子绕组具有多个绕组部。在接线构件34中,多个绕组部的每一个的端部彼此电连接。接线构件34中的多个绕组部的接线状态为星形接线或三角型接线。由此,构成三相的定子绕组。本示例中,电动机3为三相的无刷
电动机。
28.传感器用磁体35固定于输出轴31的第二端部。传感器用磁体35与输出轴31一体地旋转。在设置于框体5的凹口处设置有旋转传感器36。旋转传感器36在输出轴31的轴线方向上与传感器用磁体35相对。旋转传感器36检测根据输出轴31的旋转而变化的传感器用磁体35的磁场。由此,旋转传感器36产生与输出轴31的旋转对应的旋转信息来作为电信号。
29.在盖22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器10。连接器10具有电源连接器部和信号连接器部。车辆电源112电连接到电源连接器部。转矩传感器110和车辆传感器与信号连接器部电连接。
30.在接线构件34设置有多条引线37,该多条引线37将定子33的定子绕组电连接到控制单元4。各引线37贯穿框体5。
31.控制单元4具有逆变器电路41和控制基板42。逆变器电路41配置在比控制基板42更靠近框体5的位置。控制基板42和逆变器电路41电连接到连接器10。
32.经由连接器10的电源连接器部从车辆电源112向逆变器电路41供电。逆变器电路41具有多个功率模块411和母线单元43。
33.母线单元43配置于多个功率模块411与控制基板42之间。母线单元43还具有母线44和保持母线44的板状的保持器45。保持器45由框体5进行支承。母线44将多个功率模块411彼此电连接。母线44将多个功率模块411电连接到连接器10。
34.每一个功率模块411是具有开关元件的发热构件。引线37分别连接到各个功率模块411的连接端子。逆变器电路41通过使多个功率模块411的开关元件单独地动作,从而通过各引线37向电动机3提供电流。
35.各个功率模块411经由糊状热传导构件紧贴到框体5。在各个功率模块411中产生的热量通过框体5和壳体21释放到外壳2的外部。因此,框体5具有将逆变器电路41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壳2的外部的作为散热器的功能。
36.控制基板42具有树脂制的基板421和搭载于基板421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422。
37.来自转矩传感器110的转矩信息、来自车辆传感器的车辆信息111以及来自旋转传感器36的旋转信息被传送给控制基板42。控制基板42基于来自转矩传感器110的转矩信息、来自车辆传感器的车辆信息111以及来自旋转传感器36的旋转信息来运算辅助转矩。此外,控制基板42根据运算出的辅助转矩单独地控制多个开关元件的每一个的动作。由此,与辅助转矩相应的电流从逆变器电路41提供给定子33。转子32通过向定子33提供电流来与输出轴31一体地旋转。
38.图3是表示图2的母线单元43的立体图。在保持器45形成有与保持器45的厚度方向正交的保持面451。保持器45将保持面451朝向控制基板42配置。另外,保持器45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构成。
39.母线44配置于保持器45的保持面451。另外,母线44具有与保持面451重叠的板状部441和从板状部441作为多个端子突出的第一端子442和第二端子443。母线44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该示例中,母线44由铜构成。
40.板状部441是带状的板。第一端子442和第二端子443从板状部441向与保持器45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在该例中,第一端子442从板状部44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一个端部突出,
第二端子443从板状部44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另一个端部突出。板状部441在长边方向上的第一端子442和第二端子443的各自的位置彼此不同。
41.如图2所示,多个功率模块411中的任一个连接端子选择性地分别连接到第一端子442和第二端子443。
42.在保持器45设置有从保持面451分别突出的第一突起部46和第二突起部47。第一突起部46和第二突起部47设置在保持面451的彼此不同的位置。第一突起部46和第二突起部47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第一端子442和第二端子443的各自的长度变得比第一突起部46和第二突起部47相对于保持面451的各自的高度尺寸要长。
43.在板状部441设置有压入了第一突起部46的第一贯通孔400和压入了第二突起部47的第二贯通孔401。通过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并且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由此母线44由保持器45进行保持。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分别具有沿着板状部441的厚度方向的轴线。
44.板状部441中的第一贯通孔400的位置为比板状部44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更靠近第一端子442的位置。另外,板状部441中的第一贯通孔400的位置为在板状部441的长边方向上与第一端子442的位置一致的位置。从第一贯通孔400到第一端子442的距离变得比从第一贯通孔400到第二端子443的距离要小。
45.板状部441中的第二贯通孔401的位置为比板状部44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更靠近第二端子443的位置。另外,板状部441中的第二贯通孔401的位置为在板状部441的长边方向上与第二端子443的位置一致的位置。从第二贯通孔401到第二端子443的距离变得比从第二贯通孔401到第一端子442的距离要小。
46.因此,连接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的直线为相对于板状部441的长边方向倾斜的直线。
47.图4是表示图3的第一突起部46的立体图。第一突起部46具有从保持面451突出的第一柱状部461和设置在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的多个第一肋部462。
48.第一柱状部461的形状是圆柱状。第一柱状部461的中心轴线与保持面451正交。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径变得比第一贯通孔400的内径要小。第一柱状部461相对于保持面451的高度尺寸变得比板状部441的厚度要大。
49.多个第一肋部462沿第一柱状部461的周向彼此隔开间隔设置。在该示例中,多个第一肋部462沿第一柱状部461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另外,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的第一肋部462的数量为4个。
50.各第一肋部462从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各第一肋部462沿着第一柱状部461的高度方向设置。各第一肋部462设置在第一柱状部461整个高度方向上。在第一突起部46的端部形成有第一锥面463,该第一锥面463朝向第一突起部46的端面沿靠近第一突起部46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
51.图5是表示图3的第二突起部47的立体图。第二突起部47具有从保持面451突出的第二柱状部471和设置在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的多个第二肋部472。
52.第二柱状部471的形状是圆柱状。第二柱状部471的中心轴线与保持面451正交。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径变得比第二贯通孔401的内径要小。第二柱状部471相对于保持面451的高度尺寸变得比板状部441的厚度要大。
53.多个第二肋部472沿第二柱状部471的周向彼此隔开间隔设置。在该示例中,多个第二肋部472沿第二柱状部471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另外,设置在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的第二肋部472的数量变得比设置在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的第一肋部462的数量要少。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的第二肋部472的数量为2个。
54.各第二肋部472从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各第二肋部472沿着第一柱状部471的高度方向设置。各第二肋部472设置在第二柱状部471整个高度方向上。在第二突起部47的端部形成有第二锥面473,该第二锥面473朝向第二突起部47的端面沿靠近第二突起部47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
55.图6是表示设置在图3的板状部441的第一贯通孔400的立体图。另外,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板状部441形成有与保持面451相对的相对面441a。第一贯通孔400通过被设置在板状部441的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包围来形成。因此,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的内侧的表面成为第一贯通孔400的内表面。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从板状部441向与相对面441a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第一贯通孔400的截面形状是圆形状。
56.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具有第一筒状部481和将第一筒状部481连接到板状部441的第一环状部482。第一筒状部481的形状是圆筒形状。
57.第一贯通孔400的内表面包含由第一筒状部481形成的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和由第一环状部482形成的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
58.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从相对面441a朝向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的端部沿第一贯通孔400的内径变小的方向倾斜。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在保持第一贯通孔400的内径恒定的情况下从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到达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的端部。
59.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为向第一贯通孔400的内侧伸出的曲面。因此,在利用包含第一贯通孔400的轴线的平面切断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时的截面中,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成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曲线。另外,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与相对面441a和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分别平滑地连接。
60.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为圆筒面。另外,第一贯通孔400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的尺寸变得比板状部441的厚度要大。
61.图8是表示设置在图3的板状部441的第二贯通孔401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沿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第二贯通孔401通过被设置在板状部441的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包围来形成。因此,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的内侧的表面成为第二贯通孔401的内表面。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从板状部441向与相对面441a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第二贯通孔401的截面形状是圆形状。
62.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具有第二筒状部491和将第二筒状部491连接到板状部441的第二环状部492。第二筒状部491的形状为圆筒形状。
63.第二贯通孔401的内表面包含由第二筒状部491形成的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和由第二环状部492形成的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
64.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从相对面441a朝向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的端部沿第二贯通孔401的内径变小的方向倾斜。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在保持第二贯通孔401的内径恒定的情况下从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到达第二贯通孔
形成部49的端部。
65.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为向第二贯通孔401的内侧伸出的曲面。因此,在利用包含第二贯通孔401的轴线的平面切断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时的截面中,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成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曲线。另外,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与相对面441a和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分别平滑地连接。
66.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为圆筒面。另外,第二贯通孔401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的尺寸变得比板状部441的厚度要大。
67.图10是表示图4的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板状部441的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板状部441在使相对面441a与保持面451相对的状态下与保持面451重叠。第一突起部46在使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与各第一肋部462接触的状态下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因此,第一突起部46由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拧紧。
68.在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下,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与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之间产生间隙。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与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尺寸成为阻止大小比允许混入控制单元4内部的基准大小要大的异物通过的尺寸。另外,在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下,第一突起部46的端部从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突出。第一突起部46从板状部441的相对面441a侧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
69.在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与保持器45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一肋部462分别露出的第一空间部405。在该例中,在第一突起部46的整个周边在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与保持器45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部405。第一空间部405不仅各第一肋部462露出,而且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也露出。
70.图12是表示图5的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板状部441的第二贯通孔401的状态的剖视图。第二突起部47在使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与各第二肋部472接触的状态下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因此,第二突起部47由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拧紧。
71.在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的状态下,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与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之间产生间隙。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与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尺寸成为阻止大小比允许混入控制单元4内部的设定允许大小要大的异物通过的尺寸。另外,在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部47的端部从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突出。第二突起部47从板状部441的相对面441a侧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
72.在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与保持器45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二肋部472分别露出的第二空间部406。在该示例中,在第二突起部47的整个周边在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与保持器45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部406。第二空间部406中不仅各第二肋部472露出,而且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也露出。
73.在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第一贯通孔400的内表面具有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和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另外,第一突起部46在使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与多个第一肋部462分别接触的状态下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因此,当将第一突起部46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突起部46沿着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引导至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突起部46压入第一贯通孔40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板状部441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
74.另外,由于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从板状部441突出,所以能够确保在板状部441的
厚度方向上的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的尺寸。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各第一肋部462相对于第一孔内筒面481a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使得第一突起部46难以从第一贯通孔400脱离。因此,不需要将第一突起部46焊接到板状部441,并且能够消除焊接作业的负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母线44保持于保持器45的作业,并且能够易于制造电动驱动装置1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由此,能够力图实现电动驱动装置1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的成本降低。
75.此外,在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与相对面441a之间形成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因此,能够将形成于相对面441a的第一贯通孔400的开口部的内径设得比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的内径要大。因此,当将第一突起部46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可以防止第一突起部46接触到第一贯通孔400的开口部的边缘部。另外,能够将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相对于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的角度设为钝角,并且能够使得在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和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的边界处各第一肋部462难以被切屑。因此,能够抑制在将第一突起部46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作为异物产生第一突起部46的切削屑末,能够抑制电动驱动装置1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制造时异物的产生。
76.如果在将第一突起部46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产生异物,则异物有可能侵入到板状部441与保持面451之间。由此,第一突起部46相对于第一贯通孔400的插入状态有可能不完全,导致母线44容易偏离保持器45。另外,母线44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精度有可能降低。
77.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电动驱动装置1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制造时异物的产生。因此,能够在保持器45更可靠地保持母线44,并且能够抑制母线44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精度的降低。
78.在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与保持器45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一肋部462分别露出的第一空间部405。因此,即使在将第一突起部46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各第一肋部462被切削而产生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异物收纳在第一空间部405中。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异物侵入板状部441与保持面451之间。因此,能够在保持器45更可靠地保持母线44,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母线44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精度的降低。
79.另外,第一贯通孔400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的尺寸变得比板状部441的厚度要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力图扩大各第一肋部462相对于第一孔内筒面481a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第一突起部46难以从第一贯通孔400脱离,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母线44被保持器45所保持的状态。
80.另外,母线44具有从板状部441向与保持器45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端子442。当第一突起部46通过焊接工具焊接到板状部441时,由于焊接工具有可能与第一端子442干扰,因此需要在第一突起部46和第一贯通孔400的周围确保配置焊接工具的空间。在该情况下,第一贯通孔400的位置必须远离第一端子442直到第一端子442不与焊接工具干扰的位置。因此,会导致母线43大型化。
81.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使用将第一突起部46焊接到板状部441的焊接工具。因此,即使第一端子442从板状部441向与保持器45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也能够使第一贯通孔400的位置接近第一端子442,能够抑制母线单元43的大型化。
82.另外,与第一端子442同样地,也能够使第二贯通孔401的位置接近第二端子443。由此,能够进一步力图抑制母线单元43的大型化。
83.另外,第二贯通孔401的内表面具有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和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另外,第二突起部47在使第二孔内筒状面491a与多个第二肋部472分别接触的状态下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二突起部47压入第二贯通孔401。另外,能够抑制在将第二突起部47压入第二贯通孔401时作为异物产生第二突起部47的切削屑末,能够抑制电动驱动装置1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00制造时异物的产生。另外,能够在第一突起部46及第二突起部47的各自的位置将板状部441保持于保持器45,能够更可靠地确保母线44被保持器45保持的状态。
84.另外,第二突起部47中的第二肋部472的数量变得比第一突起部46中的第一肋部462的数量要少。因此,即使第二突起部分47相对于第二贯通孔401的位置产生偏移,也能够容易地将第二突起部分47压入第二贯通孔401。因此,即使在当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第二突起部47的位置相对于第二贯通孔401的位置而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将第二突起部47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由此,能够抑制板状部441相对于保持面451倾斜。
85.另外,第一突起部46中的第一肋部462的数量为4个。第2突起部47中的第二肋部472的数量为2个因此,通过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板状部441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另外,即使在当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第二突起部47的位置相对于第二贯通孔401的位置而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二突起部47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由此,能够抑制板状部441相对于保持面451倾斜。
86.另外,连接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的直线成为相对于板状部441的长边方向倾斜的直线。因此,与沿着板状部441的长边方向的直线上设置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一贯通孔400与第二贯通孔401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在保持器45更稳定地保持母线44,并且也能够提高母线44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精度。
87.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第一突起部46中的第一肋部462的数量为4个。然而,第一突起部46中的第一肋部462的数量为2个、3个或5个以上。
88.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第二突起部47中的第二肋部472的数量为2个。然而,第二突起部47中的第二肋部472的数量为3个以上。
89.另外,在上述示例中,设置在保持器45中的突起部的数量是第一突起部46及第二突起部47这2个。但是,通过将与第一突起部46以及第二突起部47不同的一个以上的追加的突起部设置在保持部45的保持面451,也可以将设置在保持部45的突起部的数量设为3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在板状部441设置有与追加的突起部相对应的一个以上的追加的贯通孔。即,设置在板状部441的贯通孔的数量为3个以上。另外,在该情况下,追加的突起部被压入追加的贯通孔中。追加的突起部的结构除了肋部的数量以外,与第一突起部46的结构相同。追加的突起部的肋部数量比第一肋部462的数量要少。附加的贯通孔的结构与第一贯通孔400的结构相同。
90.另外,在上述示例中,连接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的直线为相对于板状部441的长边方向倾斜的直线。然而,板状部441中的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的各自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可以设置在沿着板状部441的长边方向的直线上。这样,也能够将母线44保持于保持器45。
91.第一贯通孔400和第二贯通孔401的各自的位置可以与第一端子442和第二端子
443的各自的位置无关地设置。
92.实施方式2.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第一突起部46的立体图。在保持器45的保持面451设置有包围第一突起部46的第一凹部452。第一凹部452在第一突起部46的整个周边设置在保持面451上。
93.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第二突起部47的立体图。在保持器45的保持面451设置有包围第二突起部47的第二凹部453。第二凹部453在第二突起部47的整个周边设置在保持面451上。
94.图15是表示图13的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板状部441的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在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下,如图16所示,在第一凹部452的内面与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一肋部462分别露出的第一空间部405。在第一突起部46的整个周边在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与保持器45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部405。
95.图17是表示图14的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的状态的立体图。在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的状态下,在第二凹部453的内表面与第一孔内倾斜面492a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二肋部472分别露出的第二空间部406。在第二突起部47的整个周边在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与保持器45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部406。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96.在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包围第一突起部46的第一凹部452设置在保持面451上。因此,能够在第一凹部452的内表面和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之间更可靠地形成第一空间部405。另外,也能够使第一空间部405的容量变得比实施方式1要大。由此,即使在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产生的异物的大小比实施方式1要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异物收纳在第一空间部405中。因此,能够在保持器45更可靠地保持母线44,并且能够提高母线44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精度。
97.另外,即使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相对于相对面441a的倾斜角度变平缓,也能够通过第一凹部452确保第一空间部405的容量。由此,能够使第一突起部46相对于保持面451的高度变得比实施方式1要低。因此,能够进一步力图实现母线单元43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力图提高母线单元43的生产性。
98.此外,在制作多个母线单元43的情况下,即使在各第一贯通孔400中存在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的形状偏差,通过第一凹部452也能够确保第一空间部405的容量。由此,能够进一步力图提高母线单元43的生产性。
99.另外,在保持面451设置有包围第二突起部47的第二凹部453。由此,也能够使第二空间部406的容量变得比实施方式1要大。因此,能够在保持器45更可靠地保持母线44,并且能够提高母线44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精度。另外,还能够进一步力图实现母线单元43的小型化以及提高母线单元43的生产性。
100.此外,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使利用包含第一贯通孔400的轴线的平面断开时的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成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曲线。然而,也可以将利用包含第一贯通孔400的轴线的平面断开时的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设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直线。
101.此外,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使利用包含第二贯通孔401的轴线的平面断开
时的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成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曲线。然而,也可以将利用包含第二贯通孔401的轴线的平面断开时的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设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直线。
102.实施方式3.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第一突起部46的立体图。另外,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第二突起部47的立体图。保持器45的保持面451具有基底面454、第一保持倾斜面455和第二保持倾斜面456。基底面454为平面。
103.如图18所示,第一保持倾斜面455形成在第一突起部46的周围。在第一突起部46的整个周边在基底面454与第一突起部46之间形成有第一保持倾斜面455。另外,第一保持倾斜面455从基底面454朝向第一突起部46沿着接近第一突起部46的端部的方向相对于基底面454倾斜。
104.在第一保持倾斜面455根据第一柱状部461的周向上的多个第一肋部462的各自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部457。因此,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一保持倾斜面455的第一凹部457的数量为4个。各第一肋部462向各第一凹部457的内部露出。第一突起部46的周向上的第一凹部457的宽度尺寸与第一突起部46的周向上的第一肋部462的宽度尺寸一致。
105.如图19所示,第二保持倾斜面456形成在第二突起部47的周围。在第二突起部47的整个周边在基底面454与第二突起部47之间形成有第二保持倾斜面456。另外,第二保持倾斜面456从基底面454朝向第二突起部47沿着接近第二突起部47的端部的方向相对于基底面454倾斜。
106.在第二保持倾斜面456根据第二柱状部471的周向上的多个第二肋部472的各自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二凹部458。因此,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二保持倾斜面456的第二凹部458的数量为2个。各第二肋部472向各第二凹部458的内部露出。第二突起部47的周向上的第二凹部458的宽度尺寸与第二突起部47的周向上的第二肋部472的宽度尺寸一致。
107.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第一贯通孔400的立体图。此外,图21是沿图20的xxi-xxi线的剖视图。在利用包含第一贯通孔400的轴线的平面切断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8时的截面中,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如图21所示那样成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直线。第一贯通孔400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1的第二贯通孔401的立体图。此外,图23是沿图22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在利用包含第二贯通孔401的轴线的平面切断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9时的截面中,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如图23所示那样成为相对于相对面441a倾斜的直线。第二贯通孔40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
108.图24是表示图18的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板状部441的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25是沿图24的xxv-xxv线的剖视图。在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下,如图25所示,在多个第一凹部457的各自的内表面与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之间单独地形成有多个第一空间部405。因此,第一突起部46的周向上的各第一空间部405的位置与第一突起部46的周向上的各第一肋部462的位置一致。各第一空间部405中露出有所对应的第一肋部462。
109.第一保持倾斜面455沿着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形成。因此,在利用包含第一突起部
46的轴线的平面切断保持面451时的截面中,第一保持倾斜面455如图25所示那样成为相对于基底面454倾斜的直线。此外,第一保持倾斜面455去除形成第一凹部457的部分以外,与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接触。由此,避免了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露出到各第一空间部405的情况。
110.图26是表示图19的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板状部441的第一贯通孔400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的状态下,在多个第二凹部458的各自的内表面与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之间单独地形成有多个第二空间部406。因此,第二突起部47的周向上的各第二空间部406的位置与第二突起部47的周向上的各第二肋部472的位置一致。各第二空间部406中露出有所对应的第二肋部472。
111.第二保持倾斜面456沿着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形成。因此,在利用包含第二突起部47的轴线的平面切断保持面451时的截面中,第二保持倾斜面456成为相对于基底面454倾斜的直线。此外,第二保持倾斜面456去除形成第二凹部458的部分以外,与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接触。由此,避免了第二柱状部471的外周面露出到各第二空间部406的情况。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112.在这样的电动驱动装置1中,根据第一柱状部461的周向上的多个第一肋部462的各自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部457。另外,保持面451包含有沿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形成的第一保持倾斜面455。因此,能够在各第一凹部457的内表面和第一保持倾斜面455之间形成多个第一肋部462单独地露出的多个第一空间部405。因此,即使在第一突起部46被压入第一贯通孔400时作为异物产生各第一肋部462的切削屑末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异物收纳在各第一空间部405中。因此,能够在保持器45更可靠地保持母线44,并且能够提高母线44相对于保持器45的定位精度。
113.另外,通过使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接触第一保持倾斜面455,从而能够使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不露出到各第一空间部405。由此,能够防止异物移动到第一柱状部461的外周面和第一孔内筒状面481a之间的间隙中,能够更可靠地维持异物被封闭在各第一空间部405中的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异物混入控制单元4的内部。
114.另外,根据第二柱状部471的周向上的多个第二肋部472的各自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二凹部458。另外,保持面451包含有沿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形成的第二保持倾斜面456。因此,即使在第二突起部47被压入第二贯通孔401时作为异物产生各第二肋部472的切削屑末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异物收纳在各第二空间部406中。另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异物被封闭在各第二空间部406中的状态。
115.另外,沿着第一孔内倾斜面482a形成的第一保持倾斜面455和沿着第二孔内倾斜面492a形成的第二保持倾斜面456也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保持面451。标号说明
116.1电动驱动装置3电动机4控制单元43母线单元44母线45保持器
46第一突起部47第二突起部48第一贯通孔形成部49第二贯通孔形成部400第一贯通孔401第二贯通孔405第1空间部441板状部441a相对面442第1端子443第2端子451保持面452、457第一凹部455第一保持倾斜面461第1柱状部462第1肋部471第2柱状部472第2肋部481a第一孔内筒状面482a第一孔内倾斜面491a第二孔内筒状面492a第二孔内倾斜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