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涡流管的集成灶风机自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8:02: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集成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涡流管的集成灶风机自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2.从第一台深井下排集成灶的诞生,到侧吸式集成灶、侧吸模块化集成灶,集成灶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升了众多家庭的烹饪体验,享受智能厨房带来的幸福感。然而关于集成灶的清洁问题,始终困扰着用户,油烟附着在烟道和风机叶轮的表面,阻塞气流的流动空间,轻则影响集成灶的吸烟效果,重则引起火灾,造成集成电路的烧毁。
3.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1)集成灶在清洗的过程中,需要拆除大量部件,某些微小孔槽易钻进油烟,清洗一次极不方便,还容易破坏燃气灶具的安全装置和密封系统,影响以后的使用;2)常见的冷凝板利用普通的物理方法,高温油烟接触冷凝板凝结成水珠状,实现油烟分离的效果。然而随着烹饪时间的增长,冷凝板温度逐渐上升,油烟分离效果并不明显;3)夏季室外空气热浪滚滚,厨房里边也是闷热难忍,对于做饭的人们来说就是一种煎熬。普通的空调设备,受制于厨房空间大小,油烟会黏在空调滤网、蒸发器、风机和出口叶片上,严重影响空调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结构设计合理的基于涡流管的集成灶风机自清洗装置。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基于涡流管的集成灶风机自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灶壳体、压气机模块、涡流管、蜗壳辅热模块、冷凝板模块及冷风模块;所述压气机模块及蜗壳辅热模块分别与集成灶壳体的风道相连通;所述压气机模块与涡流管相连通,所述涡流管一端与蜗壳辅热模块相连通,另一端与冷凝板模块相连通;所述冷凝板模块与冷风模块相连通。
6.进一步的,所述压气机模块包括进气端、微型压缩机及出气端,所述进气端一端伸进风道,另一端与所述微型压缩机相连;所述出气端一端连接所述微型压缩机,另一端与所述涡流管相连。
7.进一步的,所述涡流管包括涡流管本体、冷气端、压缩空气入口段、涡旋发生腔、控制阀及热气端,所述冷气端位于所述涡流管本体上端;所述热气端位于所述涡流管本体下端;所述压缩空气入口段位于所述涡流管本体中间;所述控制阀位于所述热气端一侧;所述涡旋发生腔贯穿所述涡流管本体。
8.进一步的,所述蜗壳辅热模块包括热气进气管、蜗壳加热弯管、热气混流端、热气出流管、回油管、回油槽及蜗壳,所述蜗壳加热弯管与蜗壳形状一致,且蜗壳加热弯管分成若干个并排设置的支管;所述热气进气管一端与所述涡流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蜗壳加热
弯管连接;所述热气混流端位于所述蜗壳加热弯管末端;所述热气出流管一端连接所述热气混流端,另一端伸进风道内部;所述回油槽位于风道底端,且所述回油管上端伸进蜗壳内部,下端伸进回油槽。
9.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板模块包括冷气进气管、冷凝蛇形管、冷气出气管及冷凝板,所述冷凝蛇形管位于所述冷凝板内部;所述冷气进气管上端,连接所述冷凝蛇形管一端,所述冷气进气管下端,连接所述涡流管;所述冷气出气管上端连接所述冷风模块,所述冷气出气管下端连接所述冷凝蛇形管。
10.进一步的,所述冷风模块包括风箱、送风管、防尘罩、长条出风口及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与送风管相连,所述送风管设置在风箱内,且送风管与长条出风口相连通;所述防尘罩设置在长条出风口外侧。
11.进一步的,所述长条出风口包括通风管、通风壁及通风腔,所述通风管位于所述风箱内部,且其一端与送风管相连通,所述通风管外壁设有通风孔洞,所述通风管另一端伸进所述长条出风口内部;所述通风壁的截面,呈蜗牛壳状,整体为长条状;所述通风腔设置在通风壁内部,且与通风管相连通。
12.基于涡流管的集成灶风机自清洁装置,还包括冷凝水收集模块,所述冷凝水收集模块位于冷凝板模块下端,所述冷凝水收集模块包括集油槽、集油通道、集油盒槽及集油盒,所述集油槽为长条凹槽,底部为圆弧状,且集油槽通过所述集油通道与所述集油盒槽连通;所述集油盒设置在所述集油盒槽内。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中涡流管提供冷热气流,热端气流辅助蜗壳壁面油污融化,冷端气流降低冷凝板表面温度,有助于油烟分离率,减少因清洗带来的拆卸次数。
14.2)本发明中涡流管冷端提供的冷气,流经冷凝板后进入冷风模块,从出风蜗壳流出,为烹饪环境提供源源不断的均匀冷风,保证操作人员的热舒适性。
15.3)本发明中使用涡流管替代热循环系统,避免运动部件对集成灶内部的震动影响,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正视图;图2为本发明p处局部放大视图;图3为本发明制热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制冷模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侧面图;图6为本发明中涡流管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侧面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a-a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冷风模块的蜗壳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b-b剖面示意图;图中:1、压气机模块;2、涡流管;3、蜗壳辅热模块;4、冷凝板模块;5、冷风模块;6、冷凝水收集模块;11、进气端;12、出气端;13、微型压缩机;21、冷气端;22、压缩空气入口段;
23、涡旋发生腔;24、控制阀;25、热气端;31、热气进气管;32、蜗壳加热弯管;33、热气混流端;34、热气出流管;35、回油管;36、回油槽;37、蜗壳;38、风道;41、冷气进气管;42、冷凝蛇形管;43、冷气出气管;44、冷凝板;45、集成灶头部;51、风箱;52、送风管;53、防尘罩;54、长条出风口;55、进风管;541、通风管;542、通风壁;543、通风腔;61、集油槽;62、集油通道;63、集油盒槽;64、集油盒。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案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
18.参照图1-10,基于涡流管的集成灶风机自清洁装置,主要包括6大模块,具体为:压气机模块1、涡流管2、蜗壳辅热模块3、冷凝板模块4、冷风模块5、冷凝水收集模块6.压气机模块1,包括进气端11、出气端12、微型压缩机13,所述进气端11一端伸进风道38,另一端与所述微型压缩机12相连;所述出气端12一端连接所述微型压缩机13,另一端与所述压缩空气入口段22相连。
19.涡流管2,包括冷气端21、压缩空气入口段22、涡旋发生腔23、控制阀24、热气端25,所述冷气端21,位于所述涡流管2上端;所述热气端25,位于所述涡流管2下端;所述压缩空气入口段22,位于所述涡流管2中间;所述控制阀24,位于所述热气端25一侧;所述涡旋发生腔23,贯穿所述涡流管2。
20.蜗壳辅热模块3,包括热气进气管31、蜗壳加热弯管32、热气混流端33、热气出流管34、回油管35、回油槽36、蜗壳37,所述蜗壳加热弯管32,与蜗壳37形状一致,分成若干个支管;所述热气进气管31一端与所述热气端2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蜗壳加热弯管32连接(进气管31与蜗壳加热弯管32的支管分别连通);所述热气混流端33呈长方体,位于所述蜗壳加热弯管32末端;所述热气出流管34,一端连接所述热气混流端33,另一端伸进风道38内部;所述回油槽36,位于风道38底端;所述回油管35上端伸进蜗壳37内部,下端伸进回油槽36。
21.冷凝板模块4,包括冷气进气管41、冷凝蛇形管42、冷气出气管43、冷凝板44,所述冷凝蛇形管42,位于所述冷凝板44内部;所述冷气进气管41上端,连接所述冷凝蛇形管42一端,所述冷气进气管41下端,连接所述冷气端21;所述冷气出气管43上端连接所述进风管55下端,所述冷气出气管43下端连接所述冷凝蛇形管42。
22.冷风模块5,位于所述集成灶头部45顶端,包括风箱51、送风管52、防尘罩53、长条出风口54、进风管55、通风管541、通风壁542及通风腔543。本实施例中长条出风口54内设有6个蜗壳状通风壁542。
23.通风管541位于所述风箱51内部,且其一端与送风管52连通,另一端伸进所述长条出风口54内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541外壁上开设有若干通风孔洞;通风壁542的截面,呈蜗壳状,整体为长条状;进风管55将风送入至送风管52,送风管52将风送至通风管541,并由若干通风孔洞送入蜗壳状通风壁542,最后从通风腔543沿通风壁542出口排出。
24.防尘罩53设置在长条出风口54外侧,类似于空调出风口处的防尘罩片。
25.冷凝水收集模块6,位于所述冷凝板44下端,包括集油槽61、集油通道62、集油盒槽63、集油盒64,所述集油槽61为长条凹槽,底部为弧状;所述集油盒槽63,通过所述集油通道
62连通;所述集油盒64,塞进所述集油盒槽63内。
26.本发明装置的工作方式:1)集成灶开始工作时,微型压缩机打开,进气端进入空气,出气端将高压空气压进压缩空气入口段,空气分别流出冷气段和热气端;2)热气端流出的热气进入蜗壳加热弯管,流经若干个支管,汇入热气混流端,导出剩余热气,热气将提升蜗壳表面温度,有利于蜗壳内壁面油脂的融化,从回油管流出至回油槽收集;3)冷气段流出的冷气进入冷凝板模块,依次流经冷气进气管,冷凝蛇形管,冷气出气管,进风管,送风管,逐渐通过通风管,充满通风腔内壁,随着压力的提升,由于康达效应,气流从长条出风口排出,最终均匀为烹饪环境提供冷风。
2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涡流管的集成灶风机自清洁装置,将固定件涡流管引进集成灶领域,避免运动部件对集成灶内部正常运作的影响。涡流管产生热端对蜗壳外表面进行辅热,冷端辅助集成灶头部制冷冷凝,有效提升油脂融化清洁度和油烟分离效率。二次利用冷气对烹饪环境进行降温,解决厨房中“闷热难耐”的困境。
28.上述实例中的数据,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只是展示一个可以运用的案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在任何细节上的操作,或对数据进行相应的修改,不应被认为是对发明的改进。
29.本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