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7:31: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2020年7月28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20-0093488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
技术领域
3.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部件的制造系统。


背景技术:

4.本章节的说明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5.通常,为了实现高燃料经济性,车辆零件/部件持续地增加强度并减小重量。另外,在一些车辆部件中,局部区域由于其结构特性而被加强。
6.传统上,已公开的热处理设备在加热和冷却被压模成型为预定形状的压力面板的局部区域时,提升压力面板的局部强度。
7.然而,传统上,由于压力面板的一些区域被夹紧并热处理,最终产品的尺寸可极度地变形,并且难以检查压力面板的加热/冷却单元和设定热处理条件。
8.以上在背景章节中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并且因此其可包含不构成现有技术的信息,所谓现有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9.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示例性热处理设备包括:i)夹具基座;ii)下固定压模,固定地安装在夹具基座上并且支撑压模成型为预定形状的车身部件;iii)加热单元,安装在下固定压模上并且局部地加热车身部件;iv)侧部可移动压模,分别设置在下固定压模的两侧处,安装在夹具基座上以能够往复地移动并且可选择性地与下固定压模结合;v)冷却单元,安装在每个侧部可移动压模上并且冷却车身部件的加热部分;以及vi)上部可移动压模,安装为对应于下固定压模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地移动,并且构造为通过结合在一起的下固定压模和侧部可移动压模中来夹紧车身部件。
10.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加热单元可通过向感应线圈提供电力来局部地感应加热车身部件的一部分。
11.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冷却单元可朝向车身部件的加热部分直接注射冷却剂。
12.另外,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还可包括:第一驱动动力源,安装在夹具基座上并且连接到侧部可移动压模;以及第二驱动动力源,安装在夹具基座上方的夹具框架上并且连接到上部可移动压模。
13.另外,一种示例性热处理设备用于局部地热处理作为感应加热对象的压模成型为预定形状的车身部件,并且可包括:i)下固定压模,固定地安装在夹具基座上并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下表面;ii)感应线圈,安装在下固定压模上并且设置为与感应加热对象的加热部
分具有预定的间隙;iii)侧部可移动压模,分别设置在下固定压模的两侧处并且安装在夹具基座上以能够往复地移动,可选择性地与所述下固定压模结合并且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两个边缘部分;iv)多个冷却剂注射构件,安装在每个侧部可移动压模上并且将冷却剂注射至感应加热对象的加热部分;以及v)上部可移动压模,安装为对应于下固定压模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地移动,并且构造为通过结合在一起的下固定压模和所述侧部可移动压模来夹紧感应加热对象。
14.另外,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还可包括安装支架,安装在下固定压模的顶部上,构造为固定感应线圈,并且由热绝缘材料制成。
15.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下固定压模可形成第一装载部分,该第一装载部分在下固定压模的上表面上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下表面。
16.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下固定压模可沿着长度方向在下固定压模的插置有第一装载部分的两侧上连续地形成通道和肋。
17.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安装支架可安装在通道上。
18.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下固定压模可包括设置在上表面上的第一装载部分,其对应于感应加热对象的形状,并且构造为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下表面。
19.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对应于第一装载部分,上部可移动压模可包括形成在下表面上的第一夹紧部分。
20.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第一装载部分可包括:第一部分,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第一端部;第二部分,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第二端部;以及第三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下表面。
21.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感应线圈可沿着对应于感应加热对象的至少两个预定路径来形成。
22.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侧部可移动压模可包括设置在上表面上的第二装载部分,其对应于感应加热对象的形状,并且构造为支撑感应加热对象的相应边缘部分。
23.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对应于所述第二装载部分,上部可移动压模包括形成在下表面上的第二夹紧部分。
24.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下固定压模可包括:主体部分,对应于感应加热对象的下表面形状;以及翼部部分,分别从主体部分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25.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侧部可移动压模可包括:第一结合部分,可与所述翼部部分之间的主体部分结合;以及第二结合部分,形成在第一结合部分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处,并且可与翼部部分结合。
26.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与第一结合部分结合的第一结合表面可形成在主体部分上。
27.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与第二结合部分结合的第二结合表面可形成在翼部部分上。
28.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冷却剂注射构件可包括:接头部分,安装在穿透侧部可移动压模的冷却剂供给孔中,并且连接到冷却剂供给孔;以及喷嘴部分,以能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接头部分。
29.另外,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下固定压模可包括冷却剂排出部分,该冷却剂排出部分设置在下固定压模的两侧处,并且在下固定压模与侧部可移动压模结合时形成冷却剂排出通路。
30.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可提高相对于感应加热对象的热处理条件中的自由度,并且因此可提高诸如车辆面板的车身部件的加工质量。另外,可减小由感应加热对象的热变形引起的尺寸变形的量,并且可将尺寸偏差保持在最小公差内。
31.经本文中提供的描述,其他的适用领域将变得显而易见。应当理解,描述和具体示例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32.为了好理解本公开,这里将参考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形式,其中:
33.图1至图3分别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立体图;
34.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正视图;
35.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平面图;
36.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底视图;
37.图7示出了应用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下固定压模;
38.图8示出了应用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感应线圈;
39.图9示出了应用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侧部可移动压模;
40.图10示出了应用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侧部可移动压模和冷却剂注射构件的耦接结构;
41.图11示出了应用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冷却剂注射构件;
42.图12示出了应用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侧部可移动压模;以及
43.图13至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操作。
44.本文中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应当理解,在所有附图中,相应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分和特征。
46.下文将参考示出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附图更完整地描述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
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公开的全部内容能以各种不同方式修改。
47.为了描述清楚,将省略与描述无关的部分,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
48.此外,由于附图中说明的每个部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为了便于解释而任意表示的,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每个部件的所说明尺寸和厚度,并且在附图中,层、薄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被放大以清楚地表示。
49.另外,在以下描述中,对于相同关系的部件,为了区分它们,因此将部件的名称划分为第一、第二等,并且部件并非限制于描述的顺序。
50.另外,除非明确相反地描述,否则词语“包括”和诸如“包含”或“含有”的变型将被理解为暗示包括所述的元件,但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
51.此外,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
单元”,
“……
机构”,
“……
部分”,
“……
构件”等意指包含执行至少一个或多个功能或操作的部件的单元。
52.图1至图3分别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立体图。
53.参考图1至图3,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100可应用到用于在车身工厂中制造诸如车身面板的车身部件1的子装配线上。
54.在子装配线中,执行拉伸成形工艺、修整工艺、冲孔工艺、弯边工艺、成形工艺、热处理工艺等,以将作为坯件的原材料面板成形并加工为预定的形状。
55.本公开的一种形式可应用于以下过程:在子装配线中,将作为碰撞构件(诸如中柱、车顶纵梁、保险杠和防撞梁)的车身部件1成形并加工为预定的形状。
56.另外,本公开的一种形式可应用到以下过程:将图2和图3中所示的作为车身部件1的中柱外面板3压模成型并加工为预定的形状。
57.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100对压模成型为预定形状的车身部件1的局部区域执行用于加热和快速冷却的热处理过程,并且这可被应用于制造局部区域被加强到高强度的车身部件1。
58.然而,本公开的范围不应理解为被限制于制造诸如中柱外面板3的车身部件1,并且本公开的技术理念可应用到制造在各种类型和用途的结构中使用的金属面板部件。
59.下文中,将车身部件1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并且将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然而,方向的定义具有相对的意义,并且方向可根据设备100的参考位置和车身部件1的参考位置而改变,所以上述参考方向不限于本示例形式的参考方向。
60.另外,下文中,“端部(一端、另一端等)”可定义为任一端或者可定义为包括该端部的一部分(一个端部部分、另一端部部分等)。
61.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100执行热处理过程,以用于感应加热和冷却被压模成型且可被结构化的车身部件1的局部区域,使得可减小车身部件1的尺寸转变并使得检查和设置可变得容易。
62.下文中,将如上所述的压模成型的车身部件1称为感应加热对象,并且如车身部件1的相同参考标号被指定到感应加热对象。下文中,将如上所述的压模成型的车身部件1称为感应加热对象,并且用于感应加热对象的相同参考标号被指定到车身部件1。
63.图4是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正视图,图5是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平面图,并且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底视图。
64.参考图1至图6,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100包括下固定压模20、加热单元40、侧部可移动压模60、冷却单元80和上部可移动压模90。
65.如上所述的构成元件构造在例如夹具基座11和夹具框架12的固定装置中。夹具基座11安装在工作区域的地板上,夹具框架12安装在夹具基座11的上方,两者彼此分离。
66.夹具基座11和夹具框架12如下所述用于安装各个构成元件,并且可构造为被分成一个框架或者两个或更多个部件框架的框架。
67.夹具基座11和夹具框架12可包括各种附件元件以支撑构成元件,诸如支架、棒、杆、板、壳体、箱、块、隔板、肋、轨道和衬圈。
68.然而,由于上述的各种附件元件用于如下所述将构成元件安装在夹具基座11和夹具框架12中,因此,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将上述的附件元件共同地称为夹具基座11和夹具框架12,除非另外明确地描述。
69.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下固定压模20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并且固定地安装到夹具基座11上。下固定压模20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下形成表面,并且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下固定压模可被定义为中心模具。
70.如在图7中所示,下固定压模20包括第一装载部分21,该第一装载部分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下表面(参考图2和图3)。第一装载部分21沿着第一装载部分21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长度方向形成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上表面上。
71.第一装载部分21包括第一部分23、第二部分25和第三部分27。第一部分23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前端部(第一端部),并且设置在下固定压模20的前上表面上。
72.第二部分25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后端部(第二端部),并且设置在下固定压模20的后上表面上。另外,第三部分27在下固定压模20的前上表面与后上表面之间设置在上表面上。第三部分27连接第一部分23和第二部分25,并且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下表面。
73.另外,下固定压模20沿着长度方向在其两侧连续地形成通道29和肋31,第一装载部分21插置于该两侧之间。
74.此外,如上所述的下固定压模20包括主体部分33和翼部部分35。主体部分33是形成第一装载部分21的第三部分27的部分,并且设置成沿着感应加热对象1的长度方向对应于下表面的形状。
75.另外,翼部部分35分别一体地连接到主体部分33的第一端部(前端部)和第二端部(后端部),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从主体部分33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延伸。翼部部分35分别形成第一装载部分21的第一端部23和第二端部25。
76.参考图2和图3,在本公开的一些形式中,加热单元40用于局部地加热感应加热对象1的预定局部区域(下文中,为了方便描述起见,称为加热部分)。加热单元40安装在下固定压模20的顶部上。
77.加热单元40包括感应线圈41,该感应线圈用于当供应电力时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对象1的(局部)加热部分。感应线圈41设置在下固定压模20的顶部上,与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具有预定的间隙。
78.本文中,术语感应加热是指在供应电流时,使用高频电流的电磁感应原理来加热金属对象。
79.感应线圈41在感应加热对象1的待加热的加热部分中产生涡电流,并且可通过由金属的电阻产生的焦耳热来加热该加热部分。
80.感应线圈41沿着对应于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的预定路径来设置,并且因此可沿着能以预定的间距布置的至少两个路径来设置。
81.感应线圈41具有空心管形状,例如可采用由铜材料制成的铜管。如在图7和图8中所示,感应线圈41安装在下固定压模20的通道29上,并且可设置为沿着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
82.出于这个目的,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采用安装支架50,以用于在下固定压模20上方将感应线圈41安装(固定)到通道29。
83.安装支架50由耐高温绝缘材料制成,例如陶瓷材料,并且固定地安装在下固定压模20的通道29中。安装支架50可通过诸如螺栓和螺母的紧固件(未示出)来固定感应线圈41。
84.参考图1至图6,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侧部可移动压模60设置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并且安装在夹具基座11上以能够往复运动。因此,两个侧部可移动压模60与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选择性地结合。
85.当与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结合时,侧部可移动压模60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两个边缘部分。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侧部可移动压模60可叫做侧部模具。
86.如在图9中所示,侧部可移动压模60还包括设置在其上表面上的第二装载部分61,该第二装载部分的形状对应于感应加热对象1的形状。第二装载部分61沿着感应加热对象1的长度方向分别支撑两个边缘部分。
87.此外,侧部可移动压模60还包括第一结合部分63和第二结合部分65,该第一结合部分和第二结合部分可结合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上(参考图7)。第一结合部分63是对应于下固定压模20的主体部分33的部分,并且可在下固定压模20的翼部部分35之间与主体部分33的两侧结合。
88.另外,第二结合部分65是对应于下固定压模20的翼部部分35的部分,并且一体地连接到第一结合部分63的第一端部(前端部)和第二端部(后端部)。第二结合部分65可沿着左右方向与下固定压模20的翼部部分35结合。
89.本文中,可与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一结合部分63结合的第一结合表面37形成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主体部分33上。另外,可与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二结合部分65结合的第二结合表面39形成在下固定压模20的翼部部分35上。
90.同时,如在图4中所示,侧部可移动压模60设置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处,并且安装在夹具基座11上以能够通过第一驱动动力源67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91.即,在下固定压模20位于侧部可移动压模60之间时,侧部可移动压模60可通过第一驱动动力源67朝向下固定压模20移动以与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结合。另外,侧部可移动压模60可通过第一驱动动力源67移动离开下固定压模20以与下固定压模20分离。
92.本文中,第一驱动动力源67可包括已知技术的操作气缸68,该操作气缸固定地安装在夹具基座11上。操作气缸68通过操作杆连接到侧部可移动压模60中的每个,该操作杆
通过液压压力或气动压力向前和向后操作。
93.参考图3,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冷却单元80用于(快速)冷却感应加热对象1的由感应线圈41感应加热的加热部分。
94.如在图10和图11中所示,冷却单元80包括安装在侧部可移动压模60中的每个中的多个冷却剂注射构件81。冷却剂注射构件81可将冷却剂直接注射到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以快速冷却加热部分。
95.冷却剂注射构件81安装在冷却剂供给孔82中,该冷却剂供给孔穿透侧部可移动压模60并且朝向下固定压模20形成(参考图3)。本文中,冷却剂供给孔82沿着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排列在侧部可移动压模60上。
96.冷却剂注射构件81包括接头部分83和喷嘴部分85。接头部分83安装在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冷却剂供给孔82中。接头部分83形成连接到冷却剂供给孔82的液压管线。
97.另外,喷嘴部分85是大体上注射冷却剂并形成连接到接头部分83的液压管线的喷嘴通路的喷嘴主体。喷嘴部分85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接头部分83。
98.喷嘴部分85通过球形接头87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接头部分83。因此,喷嘴部分85可通过球形接头87在接头部分83处旋转,并且可调整冷却剂的喷射角度。
99.同时,如在图7中所示的下固定压模20形成冷却剂排出部分32以排出冷却剂。冷却剂排出部分32沿着上下方向以槽的形式设置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上。
100.如在图6中所示,当侧部可移动压模60结合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上时,冷却剂排出部分32可形成将冷却剂排出到预定区域的冷却剂排出通路34。
101.参考图1至图6,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上部可移动压模90安装为对应于设置在下方的下固定压模20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
102.上部可移动压模90安装在夹具基座11上方的夹具框架12上,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并且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上部可移动压模90可叫做上部模具。
103.上部可移动压模90可通过利用结合在一起的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参考图7)和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二装载部分(参考图9)对感应加热对象1进行加压来夹紧。
104.如在图12中所示,上部可移动压模90包括设置在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夹紧部分91和第二夹紧部分92。
105.对应于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第一夹紧部分91形成为沿向下方向在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下表面上突出。
106.从下固定压模20上方,第一夹紧部分91对设置在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上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上表面侧和两个横向侧面进行加压。
107.对应于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二装载部分61,第二夹紧部分92平面地形成在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下表面上和两侧处,插置有第一夹紧部分91。从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上方,第二夹紧部分92对设置在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二装载部分61上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两个边缘部分进行加压。
108.同时,如在图4中所示,上部可移动压模90可通过第二驱动动力源95对应于下固定压模20沿上下方向移动。
109.本文中,第二驱动动力源95可包括已知技术的操作气缸96,该操作气缸固定地安装在夹具框架12上。操作气缸96通过操作杆连接到上部可移动压模90,该操作杆通过液压
压力或气动压力向前和向后操作。
110.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100的操作。
111.图13至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的操作。
112.首先,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感应加热对象1设置为压模成型为预定形状的车身部件。
113.本文中,如在图13中所示,侧部可移动压模60设置在夹具基座11上,插置有下固定压模20,并且侧部可移动压模已经通过第一驱动动力源67远离下固定压模20移动(即,向后)。另外,上部可移动压模90已经通过第二驱动动力源95对应于下固定压模20向上移动。
114.在这种状态中,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感应加热对象1被装载在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上。此时,第一装载部分21的第一部分23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前端部(第一端部),第二部分25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后端部(第二端部),并且第三部分27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下表面。
115.然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上部可移动压模90通过第二驱动动力源95的操作向下移动,并且感应加热对象1的上表面侧由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第一夹紧部分91加压。
116.在上述过程之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检查在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与加热单元40的感应线圈41之间是否发生干涉,并且测量加热部分与感应线圈41之间的距离。
117.本文中,当感应线圈41与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之间的距离与预定间隙不同时,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则调整感应线圈41相对于下固定压模20的安装位置,以改变针对感应线圈41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条件。
118.另外,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根据由感应线圈41对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条件的改变,调整冷却剂注射构件81相对于冷却单元80的冷却剂注射角度。此时,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旋转冷却剂注射构件81的喷嘴部分85,并且可调整冷却剂注射角度。
119.因此,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通过如上所述的加热单元40和冷却单元80的检查和调整,可将加热条件设定为最佳地加热和冷却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
120.然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上部可移动压模90通过第二驱动动力源95的操作向上移动,并且从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卸载感应加热对象1。
121.随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如在图14中所示,侧部可移动压模60通过第一驱动动力源67的操作朝向在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中央处的下固定压模20向前移动。
122.然后,侧部可移动压模60与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结合。本文中,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一结合部分63与在下固定压模20的翼部部分35之间的主体部分33的两侧处的第一结合表面37结合,并且第二结合部分65与第二翼部部分35的第二结合表面39结合。
123.当侧部可移动压模60与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结合时,在下固定压模20的两侧处的冷却剂排出部分32形成为冷却剂排出通路34以排出冷却剂。
124.随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感应加热对象1装载在结合在一起的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和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二装载部分61上。
125.此时,第一装载部分21的第一部分23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前端部(第一端部),第二部分25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后端部(第二端部),并且第三部分27支撑感应加热对象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下表面。另外,第二装载部分61支撑沿着感应加热对象1的长度
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
126.然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上部可移动压模90通过第二驱动动力源95的操作向下移动,并且放置在第一装载部分21上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下侧表面由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第一夹紧部分91加压。
127.随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放置在第二装载部分61上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两个边缘部分通过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第二夹紧部分92加压。
128.因此,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如上所述,放置在结合在一起的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和侧部可移动压模6的第二装载部分61上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整体区域可由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第一夹紧部分91和第二夹紧部分92夹紧。
129.随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通过向加热单元40的感应线圈41提供电力,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通过高频电流的电磁感应原理而被感应加热预定的时间。
130.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在如上所述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被感应加热预定的时间的状态下,切断施加到感应线圈41的电力。
131.然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如在图15中所示,冷却剂通过冷却剂注射构件81的喷嘴部分85被朝向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直接注射,并且然后加热部分被快速冷却预定的时间。
132.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冷却剂供应源(未示出)的冷却剂通过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冷却剂供给孔82流入接头部分83中,并且然后通过喷嘴部分85朝向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直接注射。
133.本文中,冷却剂注射构件81的喷嘴部分85可在通过球形接头87旋转到相对于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的预定角度的位置处,朝向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注射冷却剂。
134.另外,在冷却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后流下的冷却剂通过冷却剂排出通路34排出到外部。
135.在以这种方式冷却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后,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上部可移动压模90通过第二驱动动力源95的操作向上移动,并且从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和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二装载部分61卸载感应加热对象1。
136.因此,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可通过如上所述的一系列过程来感应加热和冷却感应加热对象1的局部区域,并且可制造局部区域被高度加强的车身部件,诸如面板零件。
137.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100,在执行感应加热对象1的热处理过程之前,下固定压模20和侧部可移动压模60是分开的。在此状态中,可通过检查和调整将加热单元40和冷却单元80设定为最佳地加热和冷却感应加热对象1的加热部分的条件。
138.另外,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放置在结合在一起的下固定压模20的第一装载部分21和侧部可移动压模60的第二装载部分61上的感应加热对象1的整体区域可由上部可移动压模90的第一夹紧部分91和第二夹紧部分92夹紧。
139.因此,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可提高相对于感应加热对象1的热处理条件中的自由度,并且因此可提高诸如车辆面板的车身部件的加工质量。
140.另外,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通过在夹紧感应加热对象1的整体区域时来进行热处理,可减小由感应加热对象1的热变形引起的尺寸变形的量,并且可将尺寸偏差保持在最
小公差内。
141.此外,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由于加热单元40和冷却单元80固定地安装在下固定压模20上,所以在感应加热对象1由上部可移动压模90约束的同时,可通过加热单元40和冷却单元80来同时执行感应加热对象1的热处理。因此可减少制造面板零件的周期。
142.尽管本公开已描述了被认为是实际的示例性形式,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形式。相反地,本公开旨在涵盖包括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143.符号描述:
144.1:车身部件或感应加热对象
145.3:中柱外面板
146.11:夹具基座
147.12:夹具框架
148.20:下固定压模
149.21:第一装载部分
150.23:第一部分
151.25:第二部分
152.27:第三部分
153.29:通道
154.31:肋
155.32:冷却剂排出部分
156.33:主体部分
157.34:冷却剂排出通路
158.35:翼部部分
159.37:第一结合表面
160.39:第二结合表面
161.40:加热单元
162.41:感应线圈
163.50:安装支架
164.60:侧部可移动压模
165.61:第二装载部分
166.63:第一结合部分
167.65:第二结合部分
168.67:第一驱动动力源
169.68、96:操作气缸
170.80:冷却单元
171.81:冷却剂注射构件
172.82:冷却剂供给孔
173.83:接头部分
174.85:喷嘴部分
175.87:球形接头
176.90:上部可移动压模
177.91:第一夹紧部分
178.92:第二夹紧部分
179.95:第二驱动动力源
180.100:用于车身部件的热处理设备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