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及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7:0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电子设备及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手机这类电子设备为例,显示屏的屏占比大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较大,使得屏占比随之趋于极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透明盖板、胶层和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通过胶层与透明盖板贴合,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和与显示区连接的非显示区,胶层划分为与显示区对应的第一胶层和与非显示区对应的第二胶层,第二胶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第一胶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
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壳体形成有容置空间,显示模组设置于容置空间内。
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第二胶层代替相关技术中的油墨层以遮挡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金属走线,不仅能够保证显示模组的外观品质,而且不用消除油墨层所引起的段差,使得胶层的整体厚度可以更薄,也即显示模组能够更加轻薄,也不用考虑油墨层在透明盖板上的位置精度等,使得第二胶层与显示区之间的安全间隙可以更小,也即第二胶层可以更多地覆盖非显示区,有利于遮挡前述金属走线。
附图说明
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0.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1.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2.图6是图5中像素控制层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3.图7是图5中发光层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4.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5.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6.图10是图9中胶层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18.图12是图1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21.共同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本技术中,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其中,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23.结合图1,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1、中框12和后盖13。其中,显示模组11和后盖13可以分别设置在中框12的相对两侧,并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与中框12组装连接,以形成显示模组11与后盖13一同夹持中框12的基本结构。基于此,本技术所述的壳体可以包括中框12和后盖13,两者可以为一体连接的结构件;该壳体可以与显示模组11连接。其中,该壳体可以形成有容置空间,显示模组11可以设置于前述容置空间内。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后盖13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具有一定容积的腔体,该腔体可以用于设置摄像头模组14、主板15、电池16等结构件,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显示模组11、摄像头模组14等结构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分别与主板15、电池16等电性连接,以使得它们能够得到电池16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主板15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
24.本技术中,显示模组11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这类显示屏,也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这类显示屏,还可以是mini-led、micro-led这类显示屏。其中,本实施例以显示模组11为oled这类显示屏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25.结合图2,显示模组11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111和显示面板112,显示面板112可以通过胶层113与透明盖板111连接。其中,胶层113可以为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光学水胶(optically clear resin,ocr)等胶体。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还可以包括光学膜片114,光学膜片114可以夹设在透明盖板111与显示面板112之间,也可以直接形成在透明盖板111靠近显示面板112的一侧。其中,本实施例以光学膜片114通过oca、ocr等胶体与显示面板112胶接,并通过胶层113与透明盖板111胶接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如此,透明盖板111可以主要是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12,并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按压、滑动等触控操作。因此,透明盖板111可以为强化玻璃等刚性基体,也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pi)膜、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膜、
超薄柔性玻璃(ultra thin glass,utg)等柔性基体。进一步地,显示面板112可以主要是用于显示画面,并作为用户与电子设备10之间的交互界面,以引导用户进行前述触控操作。其中,显示面板112可以是以有机发光层制成的器件。相应地,光学膜片114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偏光功能膜层和1/4波长相位相位差膜层,也即光学膜片114可以为圆偏光片,主要是用于消除环境光照射到显示面板112之后的反射光,从而增加显示模组11的对比度。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还可以包括层叠设置在显示面板112背离透明盖板111一侧的散热膜115,例如铜箔,以便于对显示模组11进行散热。
26.需要说明的是:oca一般是将光学丙烯酸胶水做成无基材,然后在上下底层,再各贴合一层离型膜,得到的一种无基体材料的双面贴合胶带。其中,oca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一般高达90%以上。由于oca一般以双面胶带的形式出厂,所以也称为光学胶带或者光学双面胶。ocr可以认为是oca的一种,ocr固化后无色透明,对可见光的透过率高达98%以上,并具有固化收缩率小、耐黄变等优点。由于ocr一般以液态的形式出厂,所以也称为液体光学胶、光学水胶或者loca。
27.进一步地,显示面板112一般可以划分为显示区(active area,aa)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non-active area,na);显示区主要是用于显示画面,非显示区主要是用于设置显示面板112的金属走线,后文中会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其中,由于金属一般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使得显示模组11的边缘一般需要设置油墨层116,例如油墨层116丝印在透明盖板111的边缘,以遮蔽前述金属走线而避免用户看到,进而改善显示模组11的外观品质,还可以避免显示模组11的边缘反光。除此之外,油墨层116还可以用于遮蔽显示模组11的边缘漏光。简而言之,沿显示模组11的厚度方向观察,油墨层116与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
28.结合图3,透明盖板111的尺寸一般要比显示面板112的大些,以便于更有效的保护显示面板112及其相关结构。相应地,沿显示模组11的厚度方向观察,油墨层116也随之部分位于显示面板112的外围。进一步地,考虑到油墨层116的位置精度、显示面板112与透明盖板111的贴合精度等因素,为了避免油墨层116遮挡显示区,以确保显示模组11的显示区的大小,油墨层116与显示区之间会留有一定的安全间隙。因此,显示模组11的黑边区(black matrix area,bma)的尺寸可以为安全间隙的尺寸a1和油墨层116的尺寸b1之和。其中,安全间隙a1的最小尺寸一般大于0.3mm。简而言之,受制于贴合精度,上述各个膜层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贴合公差,导致显示模组11的边缘出现黑边过大、漏光等不良现象,也即不利于显示模组11的品控。进一步地,由于油墨层116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透明盖板111上丝印油墨层116之后不再平整,也即形成段差,该段差的尺寸可以等于油墨层116的厚度。此时,为了显示面板112与透明盖板111贴合,胶层113需要额外地吸收油墨层116的厚度所带来的段差,导致胶层113所需的厚度较厚。其中,相关技术中胶层的厚度一般大于0.15mm。
29.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个发明构思可以为:对胶层113的进行相应的改进,使之不仅具有黏性,还兼具一定的遮光性,使得非显示区的金属走线难以显露,进而能够取消油墨层116,以消除油墨层116引起的段差、贴合公差等,还能够改善显示模组11的边缘反光。本技术的另一个发明构思可以为:对显示面板112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使得非显示区的金属走线难以显露,进而能够取消油墨层116,以消除油墨层116引起的段差、贴合公差等,还能够改善显示模组11的边缘反光。
30.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
是:为了便于描述,图4所示的显示模组可以为对应于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1.结合图4,胶层113可以划分为与显示区对应的第一胶层1131和与非显示区对应的第二胶层1132,第二胶层1132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第一胶层1131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其中,对于显示面板112而言,由于显示区的大小要比非显示区的大小大得多,且显示区才是显示模组11得以显示画面的有效区域,使得第一胶层1131可以优先满足粘附力和对可见光的透过率的相关需求,以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正常组装并显示画面,而第二胶层1132可以优先满足对非显示区中金属走线的遮挡的相关需求。因此,在满足显示面板112与透明盖板111贴合的基本需求的情况下,第一胶层1131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应该尽可能的大,而第二胶层1132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应该尽可能的小。
32.需要说明的是:沿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也即显示面板112的出光方向)观察,显示区落在第一胶层1131的范围之内;优选地,第一胶层1131与非显示区部分重叠,也即第一胶层1131的面积可以比非显示区的更大些。类似地,沿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观察,第二胶层1131与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优选地,第二胶层1131落在非显示区的范围之内。如此,以在第二胶层1132尽可能遮挡非显示区的情况下,避免第二胶层1132遮挡显示区。
33.作为示例性地,第一胶层1131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90%,第二胶层1132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5%。优选地,第一胶层1131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95%,第二胶层1132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3.5%。
3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1131可以为oca或者ocr等胶体,并呈透明的无色;而第二胶层1132可以为ocr等胶体,并可以呈诸如黑色的深色。其中,第一胶层1131可以通过贴合工艺形成在透明盖板111上对应于显示区的区域;而第二胶层1132可以通过喷涂工艺形成在透明盖板111上对应于非显示区的区域。
35.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1131可以为oca或者ocr等胶体,并呈透明的无色;而第二胶层1132可以包括第二胶体和混入第二胶体的光阻,第二胶体使得第二胶层1132具有黏性,光阻使得第二胶层具有遮光性。其中,光阻与第二胶体的质量比可以介于0.5与0.9之间,以使得第二胶层1132兼具黏性和遮光性,并可以优先满足对金属走线的遮挡需求。因此,光阻可以呈诸如黑色的深色,并可以优选呈黑色,也即黑色光阻。
36.作为示例性地,第二胶体的材质可以选自聚氨酯、环氧树脂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第二胶体的材质可以为丙烯酸。进一步地,光阻的材质可以为聚酰亚胺。
37.相应地,第一胶层1131可以包括第一胶体,第一胶体的材质也可以选自聚氨酯、环氧树脂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第一胶体的材质可以与第二胶体的材质相同,以使得第二胶层1132与第一胶层1131一样具有良好的粘附力,并减少物料种类。
38.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显示模组11能够取消油墨层116,使得胶层113不用考虑油墨层116带来的段差,胶层113的厚度得以减薄。其中,第二胶层1132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与0.15mm之间。相应地,第一胶层1131的厚度也可以介于0.05mm与0.15mm之间。优选地,第一胶层1131和第二胶层1131的厚度相等,以避免两者之间出现不必要的段差。进一步地,由于第二胶层1132可以通过喷涂工艺形成在透明盖板111上,使得第二胶层1132与显示区之间的安全间隙考虑喷涂公差即可。其中,喷涂公差一般约为0.05mm。因此,安全间隙a2的尺寸可以为0.05mm;而第二胶层1132的尺寸为挡住非显示区即可,例如图4中b2所示。显然,相较于油墨层116,第二胶层1132能够遮挡更大面积的非显示区,也即对金属走线的遮挡面积
更大。进一步地,结合图4,由于透明盖板111的尺寸一般要比显示面板112的大些,使得第二胶层1132的外围依旧可以设置油墨层116,以增加显示模组11外观上的一致性,尤其是边缘区域。此时,由于油墨层116与胶层113可以不重叠,使得油墨层116的厚度可以不作特别限定。当然,油墨层116也可以由第二胶层1132代替,以简化工艺。
39.共同参阅图5至图7,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像素控制层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发光层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40.结合图5,显示区内可以层叠设置有像素驱动层1121和与像素驱动层1121电性连接的发光层1122,以便于像素驱动层1121控制发光层1122发出光线,进而使得显示面板112能够显示画面。相应地,非显示区内可以设置有与像素驱动层1121电性连接的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主要是用于给像素驱动层1121供电及传输控制信号。其中,由于像素驱动层1121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每一晶体管又具有有源层、栅极、源极、漏极等,使得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在非显示区内的排线密度非常大。当然,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也可以包括多个子走线层,本实施例并未进一步加以细分,其基本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结合图2,发光层1122相较于像素驱动层1211可以更靠近透明盖板111。
41.进一步地,非显示区内还设置有覆盖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的第一光阻层1124。其中,第一光阻层1124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使得可见光难以穿过第一光阻层1124到达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和/或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反射的可见光难以穿过第一光阻层1124,进而使得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在第一光阻层1124的遮蔽下难以显露。此时,第一光阻层1124可以代替油墨层116,进而取消油墨层116,使得油墨层116引起的段差、贴合公差等也随之得以消除。优选地,第一光阻层1124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4%。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光阻层1124可以为黑色光阻。进一步地,第一光阻层1124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2μm,以更好地遮蔽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当然,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40%,使之更易被遮蔽,更不易反光。优选地,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20%。更优选地,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可以为tialti合金、mo等其他金属或合金。
42.一般地,显示面板112中各个膜层的形成大多涉及沉积、显影等工序,使得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可以与像素驱动层1121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共用同一工步。如此,既可以方便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与像素驱动层1121中每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源极、漏极电性连接,又可以简化显示面板112的制作工艺。此时,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可以与像素驱动层1121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同层设置。类似地,第一光阻层1124可以与像素驱动层1121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共用同一工步,也可以与发光层1122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共用同一工步,进而简化显示面板112的制作工艺。此时,第一光阻层1124可以与像素驱动层1121、发光层1122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同层设置,并可以延伸至显示区内。如此,第一光阻层1124还可以遮蔽像素驱动层1121,并可以改善像素驱动层1121的反光,进而改善显示模组11的对比度。当然,第一光阻层1124也可以完全独立于像素驱动层1121和发光层1122,也即第一光阻层1124仅存在于非显示区内。
43.进一步地,显示面板112还可以包括封装层1125,封装层1125可以基于薄膜封装(thin film encapsulation,tfe)技术形成在发光层1122背离像素驱动层1121的一侧,以避免水氧等对发光层1122的侵蚀。其中,封装层1125可以为无机阻挡层、有机缓冲层、无机阻挡层依次交替的多层结构。
44.结合图7,发光层1122可以包括设置在像素驱动层1121上的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e layer,pdl)和像素点(如图7中虚线框所示)。其中,像素定义层呈网格状设置,以在显示面板112的延展方向上间隔像素点,进而使得像素点呈阵列分布,也便于像素点与像素驱动层1121电性连接。
45.进一步地,像素点至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金属层11221、空穴注入传输层11222、电致发光层11223、电子注入传输层11224和阴极金属层11225。其中,阳极金属层11221可以为氧化铟锡等功函数较高的物质,并可以借助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技术形成在像素驱动层1121上;主要是用于在显示面板112通电之后提供空穴,空穴经过空穴注入传输层11222到达电致发光层11223。阴极金属层11225可以为镁、银等功函数较低的物质,主要用于在显示面板112通电之后提供电子;电子经过电子注入传输层11224到达电致发光层11223。进一步地,电致发光层11223可以分别对应rgb子像素中的任意一个,空穴与电子结合之后释放出光能,以使得像素点发光并呈现相应的颜色。
46.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7,第一光阻层1124可以包括第一子光阻层11241。其中,第一子光阻层11241可以进一步延伸至显示区内,并可以用作发光层1122的像素定义层。换言之,第一光阻层1124与像素定义层可以基于同一工序制作,而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子光阻层11241用作像素定义层的部分还需要进行显影等后续工步,以便于像素定义层呈网格状设置,并留有像素点与像素驱动层1121电性连接的开口。进一步地,第一子光阻层11241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μm,以兼顾像素定义层的厚度需求。
47.结合图6,像素驱动层1121可以包括基体层11211、阻挡层11212、有源层11213、绝缘层11214、栅极走线层11215、介电层11216和源漏极走线层11217。其中,基体层11211可以为聚酰亚胺膜、无色聚酰亚胺等柔性基体;阻挡层11212可以硅氧化合物、硅氮化合物等,并可以借助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技术形成在基体层11211上;主要是用于阻挡阻挡层11212两侧的膜层中原子之间的相互扩散。有源层11213可以为低温多晶硅层,并可以借助准分子激光退火(excimer laser annealing,ela)技术形成在阻挡层11212上。绝缘层11214可以为硅氧化合物、硅氮化合物等,并覆盖有源层11213。栅极走线层11215形成在绝缘层11214上,介电层11216可以为硅氧化合物、硅氮化合物等,并覆盖栅极走线层11215。进一步地,绝缘层11214和介电层11216设有通孔,以使得形成在介电层11216上的源漏极走线层11217分别通过相应的通孔与有源层11213电性连接。
48.进一步地,像素驱动层1121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介电层11216背离基体层11211一侧的平坦层(planar,pln),平坦层主要是用于覆盖源漏极走线层11217,使得像素驱动层1121朝向发光层1122的一侧尽可能地平整,以便于在其上形成像素定义层。其中,平坦层设有通孔,以使得阳极金属层11221分别通过相应的通孔与源漏极走线层11217电性连接。
49.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6及图7,第一光阻层1124还可以包括第二子光阻层11242。其中,第二子光阻层11242可以进一步延伸至显示区内,并可以用作像素驱动层1121的平坦层。换言之,第一光阻层1124与平坦层可以基于同一工序制作,而主要区别在
于:第二子光阻层11242用作平坦层的部分还需要进行显影等后续工步,以便于留有阳极金属层11221与源漏极走线层11217电性连接的通孔。进一步地,第二子光阻层11242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μm,以兼顾平坦层的厚度需求。
50.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51.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结合图8,显示区内还可以设置有位于发光层1122背离像素驱动层1121一侧的触控层1126,以使得显示面板112不仅具有显示功能,还具有触控功能。相应地,非显示区内还可以设置有与触控层1126电性连接的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设置在第一光阻层1124背离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一侧。其中,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主要是用于给触控层1126供电及传输触控信号。然而,由于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相较于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更靠近透明盖板111,而无法被第一光阻层1124遮蔽,使得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也需要单独地进行遮蔽处理,以避免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显露。
52.类似地,非显示区内还设置有覆盖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的第二光阻层1128。其中,第二光阻层1128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使得可见光难以穿过第二光阻层1128到达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进而难以到达第一光阻层1124及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和/或,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和/或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反射的可见光难以穿过第二光阻层1128,进而使得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及第一金属走线层1123在第二光阻层1128及第一光阻层1124的遮蔽下难以显露。此时,第二光阻层1128及第一光阻层1124可以代替油墨层116,进而取消油墨层116,使得油墨层116引起的段差、贴合公差等也随之得以消除。优选地,第二光阻层1128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4%。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光阻层1128可以为黑色光阻。进一步地,第二光阻层1128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μm,以更好地遮蔽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当然,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40%,使之更易被遮蔽,更不易反光。优选地,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20%。更优选地,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可以为tialti合金、mo等其他金属或合金。
53.一般地,触控层1126中各个膜层的形成大多涉及沉积、显影等工序,使得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可以与触控层1126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共用同一工步。如此,既可以方便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与触控层1126中触控驱动层、触控感应层电性连接,又可以简化显示面板112的制作工艺。此时,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可以与触控层1126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同层设置。类似地,第二光阻层1128可以与触控层1126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共用同一工步,进而简化显示面板112的制作工艺。此时,第二光阻层1128可以与触控层1126中的某一层或者某几层同层设置,并可以延伸至显示区内。如此,第二光阻层1128还可以遮蔽触控层1126,并可以改善触控层1126的反光,进而改善显示模组11的对比度。当然,第二光阻层1128也可以完全独立于触控层1126,也即第二光阻层1128仅存在于非显示区内。
54.作为示例性地,触控层1126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层11261、无机层11262、第二电极层11263和有机缓冲层。其中,第一电极层11261可以形成在封装层1125上;无机层11262可以为硅氧化合物、硅氮化合物等,并覆盖第一电极层11261。进一步地,第二电极层11263形成在无机层11262上,有机缓冲层覆盖第二电极层11263。其中,第一电极层11261和第二电极层11263可以分别作为触控驱动层和触控感应层,并与第二金属走线层1127电性连接,其基
本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55.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8,第二光阻层1128可以进一步延伸至显示区内,且位于触控层1126背离发光层1122一侧,并可以用作触控层1126的有机缓冲层。换言之,第二光阻层1128与有机缓冲层可以基于同一工序制作,而主要区别在于:第二光阻层1128用作有机缓冲层的部分还需要进行显影等后续工步,以形成与发光层1122中每一像素点分别对应的开口,进而允许发光层1122发出的光线经开口传播到显示面板112的外部(如图8中箭头所示)。进一步地,第二光阻层1128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μm,以兼顾有机缓冲层的厚度需求。
56.共同参阅图9及图10,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胶层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57.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结合图10,胶层113可以包括胶体1133和混入胶体1133的颗粒物1134。其中,胶体1133主要是用于实现显示面板112与透明盖板111之间的胶接,以确保显示模组11的可靠性;颗粒物1134主要是用于对显示面板112发出的光线进行散射(如图9中箭头所示),以增加显示区在用户视觉上的大小。进一步地,颗粒物1134与胶体1133的质量比可以小于或者等于10%,以兼顾胶层113的胶接能力和散射能力。优选地,颗粒物1134与胶体1133的质量比可以小于或者等于4%。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胶体1133可以为光学胶,颗粒物1134可以为粒径在纳米级的钛氧化合物。
58.通过上述任一实施例或其组合所述的技术方案,显示模组11能够取消油墨层116,使得油墨层116引起贴合公差等不良得以消除,胶层113的厚度得以减薄,例如减薄0.1mm。
59.共同参阅图11及图12,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60.在一些诸如电子设备10未设置前置摄像头17,或者前置摄像头17采用“屏下摄像”方案的实施例中,对于显示模组11而言,结合图3或者图4,黑边区主要是位于显示模组11的外边缘,一般是围绕显示区。相应地,可以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或其组合所述的技术方案遮挡金属走线,在此不再赘述。
61.在其他一些诸如“打孔屏”的实施例中,例如图11,显示模组11不仅要显示画面,还要在显示面板112上预留一个不显示画面的区域(也即打孔区,它也可以简单地视作非显示区),以允许电子设备10外的可见光穿过显示模组11,进而达到前置摄像头17。此时,不仅需要对显示面板112外边缘的非显示区进行遮挡,还需要对电子设备10的其他诸如前置摄像头17进行部分遮挡(也即留出前置摄像头17的采光通道即可),以及对显示面板112在打孔区的边内缘进行遮挡,以满足电子设备10的外观需求。为此,相关技术一般会在透明盖板111对应于前置摄像头17的区域丝印上一环状的油墨层,该油墨层可以用于部分遮挡前置摄像头17,以及遮挡显示面板112在打孔区的内边缘,并围设形成前置摄像头17的透光区,也即可见光经由透光区穿过显示模组11到达前置摄像头17。
62.作为示例性地,非显示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边缘非显示区(例如图11中“na1”所示)和中间非显示区(例如图11中“na2”所示)。此时,显示区可以介于边缘非显示区与中间非显示区之间。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显示区可以采用第一胶层1131与透明盖板111贴合,边缘非显示区和中间非显示区则可以采用第二胶层1132与透明盖板111贴合。其中,第二胶层1132对应于中间非显示区的部分可以呈环状设置,以围设形成一透光区100,透光区100
允许可见光穿过显示模组11,也即前置摄像头17用于接收经由透光区100穿过显示模组11的可见光以成像。如此,第二胶层1132对应于中间非显示区的部分可以用于部分遮挡设置在显示面板112背离透明盖板111一侧的摄像头(例如前置摄像头17),以及遮挡显示面板112在打孔区的内边缘,而无需如相关技术那般丝印一环状的油墨层,也无需担心油墨层所引起的段差,这样有利于电子设备10的轻薄化。此时,透光区100可以不设置胶体。
6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电子设备10而言,并结合图12,中间非显示区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的左上角区域(例如图12中i所示),也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的右上角区域(例如图12中ii所示),还可以位于左上角区域和右上角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例如图12中iii所示);前置摄像头17则可以随着中间非显示区分别相应地设置在左上角区域、右上角区域、中间区域。进一步地,在显示面板112的出光方向上,前置摄像头17可以部分伸入显示面板112,以缩短可见光到达前置摄像头17之前在电子设备10内部传播的光程,并控制电子设备10的整机厚度。
6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