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芯弹夹托盘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4:20: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芯弹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弹夹托盘。


背景技术:

2.随着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半成品的锂电池、电芯的生产周转中,需要通过电芯弹夹实现。由于电芯弹夹属于非通用工具,现有技术中,在进行不同型号的切换时,需要人工用扳手调节螺丝的机械方式来调整适合电芯型号尺寸大小宽度和长度,以防止在转运过程中电芯发生偏倒,因此对适应电芯尺寸范围要求高,但是人工调节的方式需要调节多处螺丝,花费的时间也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弹夹托盘,该弹夹用自动调节的方式替代了人工用扳手调节螺丝的机械方式,提高装载的自动化,对行业中使用缺陷做了升级优化调整,提高设备使用稼动率,保证产品的合格率。
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电芯弹夹托盘,包括托盘以及安装于所述托盘的n个弹夹模组,n≥1,其中,所述弹夹模组包括:固定座、调节座和档条,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档条分别安装于所述托盘,所述调节座安装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调节座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6.其中,所述固定座用于限制电芯x-、y 和z-的自由度,所述调节座用于限制电芯y-方向的自由度,所述挡条用于限制电芯x 方向的自由度。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固定座之间通过设置弹性件,将电芯放置在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由于所述固定座固定不动,所述调节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表面,所述弹性件对所述调节座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得所述调节座向y 方向移动将电芯进行夹紧,无需通过人工用扳手的机械方式对电芯进行夹紧,减少了调试时间,提高了装载的自动化。
7.具体的,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档条分别通过固定连接件安装于所述托盘,所述调节座通过移动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连接件能够很好的使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档条固定于所述托盘,在工作中不会发生移动;所述移动连接件使调节座能够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又不会限制所述调节座的移动,方便了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固定座对电芯的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连接件为螺丝,所述移动连接件为等高螺丝。所述螺丝能够很好的将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档条固定在所述托盘上,所述等高螺丝能够很好的将所述调节座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并且不会妨碍所述调节座的移动。
8.具体的,所述托盘设置有纵向长条孔,所述固定座设置有连接孔与第一横向长条孔,所述调节座设置有第二横向长条孔,所述档条设置有第三横向长条孔;其中,所述固定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横向长条孔和所述纵向长条孔,使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托盘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横向长条孔和所述纵向长条孔,使所述档条与所述托盘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横向长条孔与所述连接孔,使所述固定
座与所述调节座连接。由于电芯型号的不同,电芯宽度也会有差异,通过所述托盘设置纵向长条孔,能够将所述档条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所述固定座设置所述第一横向长条孔,能够方便调整所述固定座的位置;所述档条设置所述第三横向长条孔,能够在电芯装配后,调整所述档条的位置,使其能够很好的对电芯进行限制;所述调节座设置所述第二横向长条孔通过所述移动连接件与所述固定座的所述连接孔连接,使得所述调节座能够自由的进行横向移动。
9.具体的,所述托盘包括托盘基底及围设于所述托盘基底的框体,其中,n个所述弹夹模组等距排列安装于所述托盘基底上表面,n为 2~6,优选为4个。所述框体用于将安装于所述托盘基底的所述弹夹模组进行包围,防止所述弹夹模组中的电芯在转运过程中被磕碰,同时由于所述框体有许多不同样式的杆构成,方便转运时的抓取的同时也减轻了所述托盘的重量;根据电芯型号的宽度来确定所述弹夹模组的数量n,当电芯的宽度小时,可以增加所述弹夹模组的数量,进而增加装载量,当电芯的宽度大时,可以减少所述弹夹模组的数量,进而满足电芯所需的空间。
10.具体的,所述调节座包括调节主体与调节板,所述调节主体包括侧板与主板,所述侧板与所述主板的至少一端固定连接,m个所述调节板等距固定于所述调节主体,相邻两个所述调节板之间的间距为 5~20mm,其中,m≥1。优选的m为18~32,提高了装载效率,一个所述调节座能一次就夹住18~32个电芯。更为优选的为21个,装载量为21pcs。通过在所述调节主体上等距设置所述调节板,使得一个所述调节座就能够夹紧多个电芯,提高了装载效率。
11.具体的,所述调节主体设有若干个空腔,若干个所述空腔沿所述调节主体等距设置。在所述调节主体设置所述空腔,所述空腔可以是顶部开口,所述空腔等距排列设置于所述调节主体,所述空腔的大小与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板之间的间距相同,能够减轻所述电芯弹夹托盘的整体重量。
12.具体的,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用于放置电芯的间距为 2~15mm。所述调节座与所述固定座能够夹紧厚度范围在2~15mm的电芯,防止上述厚度范围的电芯在转运过程中发生偏倒。
13.具体的,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设有固定柱,所述调节座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柱相对应的固定槽,所述弹性件一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柱,所述弹性件另一端容置于所述固定槽。所述弹性件通过上述方式安置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调节座之间,能够很好的对所述调节座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的所述调节座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与所述固定座配合夹紧电芯。此外,由于所述弹性件一端容置于所述开口的所述固定槽内,另一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柱,这样保证了所述弹性件无论处于受力状态或者非受力状态下都能够紧紧的固定在两者之间,避免了所述弹性件滑落或者跑出。
14.具体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5~25mm,内径为4~12mm,材料直径为0.2~0.9mm。所述弹簧选择上述参数范围,能够很好的将电芯进行夹紧,而又避免了所述弹簧弹力过大导致电芯受到压力过大出现损坏的问题。
15.具体的,所述档条设有凹槽与凸块,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沿着所述档条间隔设置。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的数量与所述调节座的装载数量相对应,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用于固定所述电芯,保证电芯不会沿着x 方向脱落。
16.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现有技术每次装载电芯都需要人工调节固定座、调节座与档条三者的螺丝,而本技术在装载电芯时则无需人工调节三者的位置,由于调节座与固定座设置有弹性件,在装载电芯时,弹性件对调节座施加反作用力,使调节座横向移动,与固定座配合夹紧电芯,只有在变更电芯型号时需要人工调节档条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少了67%的调试时间。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电芯弹夹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述电芯弹夹托盘a处的放大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电芯弹夹托盘的俯视图;
20.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电芯弹夹托盘的正视图;
21.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电芯弹夹托盘的侧视图;
22.图中,1-托盘;2-固定座;3-调节座;4-档条;5-弹性件;6-固定连接件;7-移动连接件;11-托盘基底;12-框体;21-固定柱;31-调节主体;32-调节板;33-空腔;34-固定槽;41-凹槽;42-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容易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形式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也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24.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弹夹托盘,包括托盘 1以及安装于所述托盘的n个弹夹模组,n≥1,其中,所述弹夹模组包括:固定座2、调节座3和档条4,所述固定座2和所述档条4分别安装于所述托盘1,所述调节座3安装于所述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与所述调节座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5。
25.其中,所述固定座2用于限制电芯x-、y 和z-的自由度,所述调节座3用于限制电芯y-方向的自由度,所述挡条4用于限制电芯x 方向的自由度。所述调节座3与所述固定座2之间通过设置弹性件5,将电芯放置在所述调节座3与所述固定座2之间,由于所述固定座2固定不动,所述调节座3设置于所述固定座2上表面,所述弹性件5对所述调节座3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得所述调节座3向y 方向移动与所述固定座2配合将电芯进行夹紧,无需通过人工用扳手的机械方式对电芯进行夹紧,减少了调试时间,提高了装载的自动化。
26.优选的,所述固定座2和所述档条4分别通过固定连接件6安装于所述托盘1,所述调节座3通过移动连接件7安装于所述固定座2。所述固定连接件6能够很好的使所述固定座2与所述档条4固定于所述托盘,在工作中不会发生移动;所述移动连接件7使调节座3能够固定于所述固定座2上,又不会限制所述调节座3的移动,方便了所述调节座3与所述固定座2对电芯的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连接件6为螺丝,所述移动连接件7为等高螺丝。所述螺丝能够很好的将所述固定座2与所述档条4固定在所述托盘上,所述等高螺丝能够很好的将所述调节座3连接在所述固定座2上,并且不会妨碍所述调节座3的移动。
27.优选的,所述托盘1设置有纵向长条孔,所述固定座2设置有连接孔与第一横向长条孔,所述调节座3设置有第二横向长条孔,所述档条4设置有第三横向长条孔;其中,所述
固定连接件6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横向长条孔和所述纵向长条孔,使所述固定座2与所述托盘1 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件6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横向长条孔和所述纵向长条孔,使所述档条4与所述托盘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连接件7 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横向长条孔与所述连接孔,使所述固定座2与所述调节座3连接。由于电芯型号的不同,电芯宽度也会有差异,通过所述托盘1设置纵向长条孔,能够将所述档条4与所述固定座2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所述固定座2设置所述第一横向长条孔,能够方便调整所述固定座2的位置;所述档条4设置所述第三横向长条孔,能够在电芯装配后,调整所述档条4的位置,使其能够很好的对电芯进行限制;所述调节座3设置所述第二横向长条孔通过所述移动连接件7 与所述固定座2的所述连接孔连接,使得所述调节座3能够自由的进行横向移动。
28.优选的,所述托盘1包括托盘基底11及围设于所述托盘基底11 的框体12,其中,n个所述弹夹模组等距排列安装于所述托盘基底 11上表面,n为2~6,优选为4个。所述框体12用于将安装于所述托盘基底11的所述弹夹模组进行包围,防止装载于所述弹夹模组中的电芯在转运过程中被磕碰,同时由于所述框体12有许多不同样式的杆构成,方便转运时的抓取的同时也减轻了所述托盘1的重量;根据电芯型号的宽度来确定所述弹夹模组的数量n,当电芯的宽度小时,可以增加所述弹夹模组的数量,进而增加装载量,当电芯的宽度大时,可以减少所述弹夹模组的数量,进而满足电芯所需的空间。
29.优选的,所述调节座3包括调节主体31与调节板32,所述调节主体31包括侧板与主板,所述侧板与所述主板的至少一端固定连接, m个所述调节板32等距固定于所述调节主体31,相邻两个所述调节板32之间的间距为5~20mm,其中,m≥1。优选的m为18~32,提高了装载效率,一个所述调节座3能一次就夹住18~32个电芯。更为优选的为21个,装载量为21pcs。通过在所述调节主体31上等距设置所述调节板32,使得一个所述调节座3就能够夹紧多个电芯,提高了装载效率。
30.优选的,所述调节主体31设有若干个空腔33,若干个所述空腔 33沿所述调节主体31等距设置。在所述调节主体31设置所述空腔33,所述空腔33可以是顶部开口,所述空腔33等距排列设置于所述调节主体31,所述空腔33的大小与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板32之间的间距相同,能够减轻所述电芯弹夹托盘的整体重量。
31.优选的,所述调节座3与所述固定座2之间用于放置电芯的间距为2~15mm。所述调节座3与所述固定座2能够夹紧厚度范围在 2~15mm的电芯,防止上述厚度范围的电芯在转运过程中发生偏倒。
32.优选的,所述固定座2的一端设有固定柱21,所述调节座3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柱21相对应的固定槽34,所述弹性件5一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柱21,所述弹性件5另一端容置于所述固定槽34。所述弹性件5通过上述方式安置在所述固定座2与所述调节座3之间,能够很好的对所述调节座3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的所述调节座3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与所述固定座2配合夹紧电芯。此外,由于所述弹性件5一端容置于所述固定槽34内,另一端套设于所述固定柱21,这样保证了所述弹性件5无论处于受力状态或者非受力状态下都能够紧紧的固定在两者之间,避免了所述弹性件5滑落或者跑出。
33.优选的,所述弹性件5为弹簧,所述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5~25mm,内径为4~12mm,材料直径为0.2~0.9mm。所述弹簧选择上述参数范围,能够很好的将电芯进行夹紧,而又避免了所述弹簧弹力过大导致电芯受到压力过大出现损坏的问题。
34.优选的,所述档条4设有凹槽41与凸块42,所述凹槽41与所述凸块42沿着所述档条4间隔设置。所述凹槽41与所述凸块42的数量与所述调节座3的装载数量相对应,所述凹槽41与所述凸块42 用于固定所述电芯,保证电芯不会沿着x 方向脱落。
35.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现有技术每次装载电芯都需要人工调节固定座、调节座与档条三者的螺丝,而本技术在装载电芯时则无需人工调节三者的位置,由于调节座3与固定座2设置有弹性件5,在装载电芯时,弹性件5对调节座3施加反作用力,使调节座3横向移动,与固定座2配合夹紧电芯,只有在变更电芯型号时需要人工调节档条4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少了 67%的调试时间。
36.以下结合实施例1对本技术及其使用做进一步进行说明。
37.实施例1
38.如图1所示,型号为551112的电芯的宽度小于20mm,此时装4 个模组,每个模组装21pcs电芯。
39.使用步骤如下:
40.1.将弹夹托盘放在设备上后,设备上的气缸抵住调节座3未设有弹簧的一端施加一个横向力挤压弹簧;
41.2.设备将完成顶封/注液/化成的电芯放入弹夹托盘中;
42.3.完成电芯的摆放后,气缸挪开,此时弹簧提供一个反作用的力,推动调节座3横向移动与固定座2配合将电芯夹紧,此时完成电芯的装载。
4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电芯装载量提升,由38pcs提升至42pcs以上,当电芯的长度小于25mm,电芯的装载量为84pcs。
4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