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阀装置及包括其的全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3:58: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阀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确保性能的同时,还可以抑制结冰的风阀装置及包括其的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在极寒的冬天,当现有技术的新风机运转时,相对于室外进风口的风阀打开,室外的冷空气从室外进风口进入壳体内,使得壳体内的温度下降。当风阀关闭,进入壳体内的室内湿热空气遇冷产生水汽,从而使水汽附着在风阀的转动轴上。当风阀再次打开时,室外的冷空气将附着在转动轴上的水汽凝结成冰,增大风阀转动的阻力。
3.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在体积较大的全热交换器上,由于体积较大,相对地,风阀也就更大,附着在转动轴的水汽结冰后的阻力也就更大,当阻力大于电机的扭力时,风阀不能打开,因此会影响全热交换器的运行。
4.鉴于上述技术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既能抑制结冰,又能确保性能的风阀装置及应用其的全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确保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抑制结冰的风阀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低温情况下,由于风阀易结冰,导致风阀转动阻力大甚至无法打开的技术问题。
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风阀装置的全热交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低温情况下,由于风阀易结冰,导致风阀转动阻力大甚至无法打开的技术问题。
8.(二)技术方案
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阀装置,包括:风阀板,包括风口覆盖板、以及沿着风口覆盖板的直径方向延伸设置在风口覆盖板的转动轴;以及风阀板固定座,将风阀板固定在其内部,风阀板固定座包括与转动轴相对形成且用于固定转动轴的固定槽,固定槽进一步包括与转动轴相对且从固定槽的至少一部分外周围进一步凹陷形成的凹槽。
10.根据一个实施例,风阀板固定座为中空结构,风阀板固定座的中空部分形成用于设置风口覆盖板的安装口,固定槽与安装口连通。
11.根据一个实施例,转动轴包括设置在转动轴端部上的突出部,固定槽进一步包括与突出部相配合的突出部用槽,当转动轴在固定槽内旋转时,突出部沿着突出部用槽进行旋转。
12.根据一个实施例,凹槽与安装口连通形成。
13.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凹槽沿着转动轴的延伸方向形成2个以上,相邻的凹槽间形
成第一挡壁,凹槽与突出部用槽之间形成第二挡壁。
14.根据一个实施例,风阀装置还包括插入口,形成于安装口的内侧表面,引导转动轴插入固定槽。
15.根据一个实施例,风阀装置还包括挡块,设置在插入口外侧,挡块覆盖转动轴与插入口之间的缝隙。
16.根据一个实施例,风阀板固定座包括彼此相对连接的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固定槽在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的连接面凹陷形成。
17.根据一个实施例,突出部包围转动轴的外周面形成环状或在转动轴的一部分外周面上形成一个以上的凸点或凸块。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彼此分隔的给气进风空间、排气进风空间、给气出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给气进风口,形成于壳体上,并且连通给气进风空间,以使室外的空气进入壳体内;给气出风口,形成于壳体上,并且连通给气出风空间,以使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给气用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且引导空气从给气进风口进入壳体并吹向给气出风口;排气进风口,形成于壳体上,并且连通排气进风空间,以使室内的空气进入壳体内;排气出风口,形成于壳体上,并且连通排气出风空间,以使进入壳体内的空气向室外吹出;排气用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且引导空气从排气进风口进入壳体并吹向排气出风口;热交换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且给气进风空间和给气出风空间通过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给气风路,并且排气进风空间和排气出风空间通过热交换单元彼此连通以形成排气风路,其中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在经过热交换单元时进行热交换;以及上述的风阀装置,相对设置在给气进风口。
19.(三)有益效果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风阀装置及包括风阀装置的全热交换器可以在低温情况下无需降低风量而确保性能的同时,还可以抑制风阀装置结冰。
附图说明
21.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示意图;
22.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的示意图;
23.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固定座的示意图;
24.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固定座的侧视图;
25.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示意图;
26.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侧视图;
27.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示意图;
28.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侧视图;
29.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示意图;
30.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31.图1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截面示意图;
32.图中:100:风阀装置;110:风阀板;111:风口覆盖板;112:转动轴;1121:突出部;1122:连接部;120:风阀板固定座;121:上固定座;122:下固定座;123:安装口;124:固定槽;125:插入口;1241:突出部用槽;1242:凹槽;1243:挡壁;1244:第一凹槽;1245:第二凹槽;
1246:第一挡壁;1247:第二挡壁;130:电机;140:挡块;200:全热交换器;210:壳体;220:给气进风口;230:给气出风口;240:排气进风口;250:排气出风口;260:热交换单元;271:给气进风空间;272:排气进风空间;273:排气出风空间;280:循环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
34.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实用新型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的方位词语,均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风阀装置的图中所示状态为准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上游侧,下游侧的方位词语均以空气在机体内流动的方向为参照定义。
35.下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本实用新型中的风阀装置是一种设置在室外进风口下游侧的、用于打开室外进风口或关闭室外进风口的装置。风阀装置的开合切换不仅限于通过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也可以是不通过电机,而是通过手动调节进行开合切换的结构。
37.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固定座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固定座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示意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侧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示意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侧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风阀板的部分示意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截面示意图。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100如图1所示,风阀装置100包括:风阀板110、风阀板固定座120以及用于驱动风阀板110的电机130。
39.风阀板110覆盖在风口的一侧,具体地,可通过风阀板110的角度变更,实现风口的开合。
40.如图2所示,风阀板110可以进一步包括风口覆盖板111和转动轴112。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口覆盖板111呈圆形板状,其以后述的转动轴112为中心转动,从而覆盖风口或打开风口。转动轴112与风口覆盖板111连接,具体地,转动轴112沿着风口覆盖板111的直径方向延伸设置在风口覆盖板111上,因此,风口覆盖板111可以以转动轴112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实现角度变更。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动轴112与风口覆盖板111一体成型。
41.进一步地,转动轴112还可以包括突出部1121和连接部1122。突出部1121分别形成
于转动轴112的两端,用于转动轴112的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1121为从转动轴112表面向外周围方向突出形成的圆环形状。可选地,除了圆环形状,突出部还可以是凸块、凸点,或由多个凸块、凸点组成。
42.连接部1122形成于转动轴112的靠近电机130的一末端,并且用于连接转动轴112与后述的电机130。通过电机130与连接部1122连接,可以实现电机130驱动转动轴112转动,从而驱动风口覆盖板111的旋转运动。
43.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风阀板固定座120用于固定风阀板110,具体地,风阀板固定座120为中空结构,并且可由彼此相对的上固定座121和下固定座122连接组成。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将风阀板110的转动轴112固定在下固定座122上后,将上固定座121与下固定座122卡合,就可以将风阀板110固定在风阀板固定座120内。
44.进一步地,风阀板固定座120可以包括安装口123以及固定槽124。
45.安装口123形成在风阀板固定座120的中空结构的中空部分上,并且与风口覆盖板111形状一致。
46.固定槽124凹陷形成在上固定座121和下固定座122的连接面,并且固定槽124的形状对应于转动轴112,以实现转动轴112的设置,也就是说,转动轴112通过卡入固定槽124中来实现定位,并且,当电机130驱动时,转动轴112在固定槽124中进行旋转。固定槽124可以进一步包括突出部用槽1241和凹槽1242,对于突出部用槽1241和凹槽1242,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47.插入口125形成在安装口123的内侧表面,即,可以分别部分地形成在上固定座121和下固定座122的中空部分的内侧表面,且结合形成完整的插入口125。插入口125用于引导转动轴112插入固定槽124中。
48.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槽124可以包括突出部用槽1241和凹槽1242。
49.突出部用槽1241用于配合转动轴112上的突出部1121,其形成在固定槽124中与突出部1121相对应的位置上。当转动轴112旋转时,突出部用槽1241形成突出部1121的旋转通道,即,突出部1121仅可以沿着突出部用槽1241进行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突出部1121为包围转动轴外周面的圆环形状,因此,突出部用槽1241对应于突出部1121,包围固定槽124的外周围形成圆环形状槽。
50.在本实施例中,当转动轴旋转时,突出部1121可以在突出部用槽1241中无阻碍地旋转,因此,风阀板110可以实现360
°
的旋转。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当用户仅需要风阀板110旋转如180
°
等预设定角度时,可通过改变突出部1121的形状与该突出部1121的旋转通道距离,即,突出部用槽1241的形成长度来实现。例如,当用户仅需风阀板110旋转180
°
时,可使突出部1121形成为仅包围转动轴112的一部分的环状或凸块,并且突出部用槽1241从固定槽124的外周围形成对应于突出部1121相应形成为半圆环形状,这样,在转动轴的旋转过程中,突出部1121沿着突出部用槽1241相应旋转,并且在突出部用槽1241的两端无法进一步旋转,最终使得风阀板110仅能够旋转180
°

51.凹槽1242从固定槽124的外周围进一步凹陷形成,并且与转动轴112相对。本实施例中的凹槽1242可以为环状,并且与突出部用槽1241并排设置,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凹槽1242用于减少转动轴112与固定槽124之间的阻力,因此,凹槽1242也可以仅从固定槽124的外周围的一部分进一步凹陷形成,而不需要完全包围固定槽124。在本实施例中,形
成隔开突出部用槽1241与凹槽1242的挡壁1243。
52.与上述的插入口125相同,本实施例的固定槽124同样可以将一部分设置在上固定座121,将另一部分设置在下固定座,当上固定座121和下固定座122装配后,由突出部用槽1241、凹槽1242以及挡壁1243组成的固定槽124环绕转动轴112设置在转动轴112的外周围。
53.根据本实施例的风阀装置100的电机130与风阀板110连接,当电机130通电后以其电机130的轴为中心驱动转动轴112转动,从而使风阀板110转动以进行角度变换。可选地,电机130可以是齿轮电机。
5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凹槽1242设置在突出部1121和插入口125之间的位置,但也可以设置在突出部1121与连接部1122之间的位置,或者也可以在突出部1121与插入口125之间、突出部1121与连接部1122之间均设置凹槽1242。由于设有凹槽1242,使得转动轴112与固定槽124的接触面积减少,所以即使有附着在转动轴112上的水汽结冰,也不会将转动轴112与固定槽124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加转动轴112转动的阻力。另外,部分附着在转动轴112上的水汽凝聚成一定重量时就会滴入凹槽1242内。当遇到冷空气时,转动轴112由于附着的水汽减少,所以风阀装置转动的阻力也会减少。
55.另外,凹槽1242与突出部用槽1241之间形成挡壁1243,从而能减少水汽进入固定槽124内,抑制转动轴112的结冰,确保机器能正常运转。
56.另外,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风阀装置100还包括挡块140,其设置在插入口125的外侧,用于覆盖转动轴112与插入口125之间的缝隙。为了实现转动轴112的转动,转动轴112与固定槽124的插入口125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水汽就会从该缝隙中固定槽124内,在插入口125外侧设置挡块140,能进一步的阻挡水汽进入固定槽124内,从而进一步地抑制转动轴112的结冰。
57.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第二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凹槽设有两个。本实施例中,凹槽包括第一凹槽1244和第二凹槽1245,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凹槽数量不限于此。
58.第二凹槽1245设置在靠近突出部用槽1241一侧,而第一凹槽1244与突出部用槽1241之间设有第二凹槽1245。第一凹槽1244和第二凹槽1245并排设置,也就是说,沿着转动轴112的轴方向设置。本实施例的第一凹槽1244与第二凹槽1245的大小相同,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以是第一凹槽1244大于第二凹槽1245、或第二凹槽1245大于第一凹槽1244。第一凹槽1244和第二凹槽1245之间形成第一挡壁1246,第二凹槽1245设置在述第一凹槽1244和所述突出部用槽1241之间,第二凹槽1245和突出部用槽1241之间形成第二挡壁1247。另外,根据转动轴112的长度,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凹槽。同理,当凹槽设置得更多时,挡壁也会随着凹槽的增多设置得更多。
59.由于本实施例设有凹槽,因此,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其可以减少转动轴112与固定槽124的接触面积,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二个凹槽,因此,第一凹槽1244和第二凹槽1245之间再增加形成了一个挡壁,可以进一步阻挡水汽进入固定槽124内,从而更进一步地抑制转动轴112的结冰。
60.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凹槽1244与风阀板固定座120的安装口123连通,也就是说,滴入第一凹槽1244的水会流入风阀板固定座120的安装口123,从而可以防止凹槽积水,进一步
地抑制转动轴112的结冰。
6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器200,该全热交换器200应用根据本实用信息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阀装置100。
62.如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200可以包括壳体210、热交换单元260、给气用风机(未示出)以及排气用风机(未示出)。
63.全热交换器的壳体210上还设有给气进风口220、给气出风口230、排气进风口240以及排气出风口250。
64.具体地,给气进风口220为通过管道连通壳体的内部和室外以使室外的空气进入壳体内部的开口。当热交换模式时,给气进风口打开,当内循环模式时,通过设置上述风阀装置100关闭给气进风口。
65.给气出风口230为通过管道连通壳体的内部和室内,以使壳体内的空气吹出室内的开口。当热交换模式和内循环模式时,给气进风口都打开。
66.排气进风口240为通过管道连通壳体的内部和室内,以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壳体内的开口。当热交换模式和内循环模式时,排气进风口都打开。
67.排气出风口250为通过管道连通壳体的内部和室外,以使壳体内的空气吹出室外的开口。当热交换模式时,排气出风口打开,当内循环模式时,关闭排气出风口。
68.此外,壳体210内部划分为给气进风空间271、给气出风空间(未示出)、排气进风空间272以及排气出风空间273等至少四个空间。给气进风空间271、给气出风空间、排气进风空间272以及排气出风空间273彼此分隔开。
69.具体地,给气进风空间271,连通给气进风口220,并且可选地设置在壳体210前右侧的空间。具体地,给气出风空间,连通给气出风口230,并且可选地设置在壳体210后左侧的空间。具体地,排气进风空间272,连通排气进风口240,并且可选地设置在壳体210前左侧的空间。具体地,排气出风空间273,连通排气出风口250,并且可选地设置在壳体210后右侧的空间。上述给气进风空间271、给气出风空间、排气进风空间272以及排气出风空间273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不同于本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70.进一步地,热交换单元260设于壳体210内。热交换单元260由多块薄板黏在一起所构成。从给气进风口220到给气出风口230的空气与从排气进风口240到排气出风口250的空气在热交换单元260内进行热交换。
71.此外,全热交换器200还可以包括循环风口280和给气用风机(未示出)。
72.循环风口280连通给气进风空间271和排气出风空间273。循环风口280可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
73.给气用风机设于给气出风空间内。排气用风机,设于排气出风空间273内。给气用风机和排气用风机可以包括马达、蜗牛壳、位于蜗牛壳内的扇叶。通过马达转动而驱动扇叶旋转而生成空气流。扇叶例如可以是多翼离心扇叶。
74.根据本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可以执行热交换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75.当全热交换器处于热交换模式时,循环风口关闭,给气出风口和给气进风口打开。这时,给气用风机和排气用风机启动,给气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室外空气和从排气进风口进入壳体的内的室内空气分别经过设置在热交换单元上游侧的集尘单元后进入热交换单元,两股气流在热交换单元处互相交换能量。交换能量后,再分别从给气出风口和排气出风
口吹出室内和室外。
76.当全热交换器处于内循环模式时,循环风口打开,排气出风口和给气进风口关闭。给气用风机和排气用风机启动,通过排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单元后,进入排气出风空间,又通过循环风口进入给气进风空间,再次进入热交换单元后,从给气出风口排出室内,从而实现室内空气循环。
77.本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根据室内的温度感应器,自动进行热交换模式和内循环模式的切换。当全热交换器开启热交换模式时,设置在给气进风口下游侧的风阀板打开,室外的冷空气进入给气进风空间,给气进风空间充满冷空气。热交换模式后,开启内循环模式,这时,室内的湿热空气通过循环风口进入给气进风空间,湿热的空气在遇冷后形成水汽附着设置在给气进风空间的风阀装置上。当内循环模式关闭,再次开启热交换模式时,室外的冷空气再次进入给气进风空间,这时,附着在风阀板上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冰。
78.由于应用于全热交换器的风阀板较大,所以转动轴的长度也随之增长,如果转动轴上一旦结冰,结冰的面积将更大,使得阻碍风阀板转动的阻力增大。当阻力大于电机的扭力时,风阀板不能打开,影响全热交换器的运行。因此现有技术,一般都会采用降低风量来对应低温问题,降低风量后,就会减少冷空气的进入给气进风空间的速度,使得转动轴不容易结冰。而本实施例设有在与所述转动轴相对、从固定槽外周围进一步凹陷的凹槽,使得转动轴与固定槽的接触面积减少,转动轴转动的阻力减少,所以即使不降低风量,也能确保转动轴能转动,从而确保风阀装置能正常运作。
79.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80.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81.另外,该风阀装置除了应用于全热交换器之外,还可以是送风机等新风产品。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